專利名稱:扶手桿擋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中的輔助設備,具體屬于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客車扶手桿擋板結構一般有三種第一種是扶手桿框架上套有兩片式的長 管夾,長管夾夾緊固定擋板,如
圖1、圖2所示;第二種是將固定夾安裝在扶手桿框架上,然 后再將擋板插入固定夾中,如圖3、圖4、圖5所示;第三種是扶手桿擋板上焊接止口,外面用 單面或雙面的裝飾板連接,如圖6、圖7、圖8、圖9所示。上述結構中,第一種長管夾的缺點是擋板和扶手桿框架支架縫隙很大,在擋板對 隔離、密封要求較高的時候,不能有效地起到隔離作用,并且視覺效果不夠美觀,傳統的長 管夾如
圖14、
圖15所示,其固定螺釘安裝在長管夾的夾尾上,一對固定螺釘固定在擋板兩 側,一對固定螺釘緊固長管夾以抱緊扶手桿;第二種的缺點是擋板和扶手桿框架支架裝配 工藝復雜,零件精度要求高,適用性不強;第三種的缺點是止口制作工藝復雜,螺釘外凸效 果較差,單面裝飾板的止口外露不美觀,且止口平面度要求高,工藝性差。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結構簡單實用,隔離效果更好,加 工裝配工藝性更好,整體效果美觀,使用范圍廣泛。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所述擋板通過兩片式管夾安裝 于扶手桿上,所述管夾包括套在扶手桿外的半圓形夾頭、位于擋板兩側的夾尾,所述夾頭在 扶手桿徑向方向上設有使夾頭緊固在扶手桿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夾尾上設有與擋板夾緊 的固定用螺釘。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所述擋板通過兩片式管 夾安裝于扶手桿上,所述管夾包括套在扶手桿外的半圓形夾頭、位于擋板兩側的夾尾,所述 夾頭在扶手桿徑向方向上設有使夾頭緊固在扶手桿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夾尾上設有與擋 板夾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擋板通過角座與車身相固定;所述擋板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 車身之間可以裝有膠條。本實用新型更詳細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所述擋板通過兩片式管 夾安裝于扶手桿上,所述管夾包括套在扶手桿外的半圓形夾頭、位于擋板兩側的夾尾,所述 夾頭在扶手桿徑向方向上設有使夾頭緊固在扶手桿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夾尾上設有與擋 板夾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擋板通過角座與車身相固定;所述擋板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 車身之間可以裝有膠條;所述管夾的半圓形夾頭通過沉頭螺釘與扶手桿抱緊固定,夾尾通 過沉頭螺釘與擋板夾緊固定;所述角座通過沉頭螺釘與擋板、車身單側固定連接;所述角 座通過沉頭螺釘與擋板、車身雙側固定連接;所述膠條與擋板的接觸面為凹凸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本實用新型采用管夾和角座將擋板與扶手桿、車身固定連接,結構簡單實用,隔離效果更好,加工裝配工藝性更好,整體效果美觀,使用范圍廣泛;2.本實用新型采用新型管夾可以達到很好的隔離效果,擋板和扶手桿之間縫隙很 小,可以完全擋住手指伸入,在擋板和扶手桿之間設置膠條可以完全實現無縫隔離;3.本實用新型中的膠條與擋板的接觸面上設有凹凸結構,不但起到支撐作用,而 且可以吸收多余的能量減少震動,還可以在擋板板材發生熱脹冷縮時抵消板材的變形量, 避免擋板板材的彎曲變形。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現有技術中第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
圖1中的A處放大圖;圖3為現有技術中第二種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B處放大圖;圖5為圖4的C-C剖視圖;圖6為現有技術中第三種結構之一示意圖;圖7為圖6中的連接關系局部剖視圖;圖8為現有技術中第三種結構之二示意圖;圖9為圖8中的連接關系局部剖視圖;
圖10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現有技術中管夾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現有技術中管夾的主視圖;
圖16為管夾的使用狀態圖;
圖17為管夾的主視圖;
圖18為角座的使用狀態圖;
圖19為角座的左視圖;圖20為角座的俯視圖;圖21為膠條的剖面圖。其中1為擋板;2為管夾;3為扶手桿;4為角座;5為車身;6為膠條;7為沉頭螺 釘;8為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如
圖10所示,所述擋板1通過兩片式管夾2安裝 于扶手桿3上,所述管夾2包括套在扶手桿3外的半圓形夾頭、裝于擋板1兩側的夾尾。如
圖16、
圖17所示,所述半圓形夾頭通過沉頭螺釘7與扶手桿3抱緊固定,夾尾通過沉頭螺釘 7與擋板1夾緊固定。所述擋板1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3框架之間裝有膠條6。所述膠條 6與擋板1的接觸面為凹凸結構,如圖21所示。[0036]實施例二 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如
圖11所示,所述擋板1通過兩片式管夾2安裝 于扶手桿3上,所述管夾2包括套在扶手桿3外的半圓形夾頭、裝于擋板1兩側的夾尾。所 述擋板1通過角座4與車身5相固定。所述擋板1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3、車身5之間裝 有膠條6。如
圖16、
圖17所示,所述管夾2的半圓形夾頭通過沉頭螺釘7與扶手桿3抱緊 固定,夾尾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夾緊固定。所述角座4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車身 5雙側固定連接,如
圖18、
圖19、圖20所示。所述膠條6與擋板1的接觸面為凹凸結構,如 圖21所示。實施例三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如
圖12所示,所述擋板1通過兩片式管夾2安裝 于扶手桿3上,所述管夾2包括套在扶手桿3外的半圓形夾頭、裝于擋板1兩側的夾尾。所 述擋板1通過角座4與車身5相固定。所述擋板1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3、車身5之間裝有 膠條6。所述擋板1上部與風道8緊密貼合。如
圖16、
圖17所示,所述管夾2的半圓形夾 頭通過沉頭螺釘7與扶手桿3抱緊固定,夾尾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夾緊固定。所述角 座4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車身5雙側固定連接,如
圖18、
圖19、圖20所示。所述膠條 6與擋板1的接觸面為凹凸結構,如圖21所示。實施例四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如
圖13所示,所述擋板1通過兩片式管夾2安裝 于扶手桿3上,所述管夾2包括套在扶手桿3外的半圓形夾頭、裝于擋板1兩側的夾尾。所 述擋板1通過角座4與車身5相固定。所述擋板1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3、車身5之間裝有 膠條6。所述上下兩塊擋板1分別與車身5頂部和底部緊密貼合。如
圖16、
圖17所示,所 述管夾2的半圓形夾頭通過沉頭螺釘7與扶手桿3抱緊固定,夾尾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 1夾緊固定。所述角座4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車身5雙側固定連接,如
圖18、
圖19、圖 20所示。所述膠條6與擋板1的接觸面為凹凸結構,如圖21所示。上述四種實施例中,可以在擋板1和扶手桿3、車身5之間不設置膠條6,這樣擋板 1和扶手桿3、車身5之間的縫隙可以達到6mm,完全可以擋住手指伸入滿足隔離效果,當設 置膠條6時即可實現完全無縫隔離;所述角座4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車身5也可以單 側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解決了擋板1和扶手桿3在使用普通管夾時,擋板1和扶手桿3 之間、擋板1和車身5 (地板、側圍、頂)之間縫隙較大,密封性不好,隱私性差,不能有效隔 離的問題,采用新型的管夾2和角座4將擋板1與扶手桿3、車身5固定連接,同時在扶手桿 3、車身5與擋板1之間設有膠條6,結構簡單實用,隔離效果更好,加工裝配工藝性更好,整 體效果美觀,使用范圍廣泛;本實用新型中的膠條6與擋板1的接觸面上設有凹凸結構,不 但起到支撐作用,而且可以吸收多余的能量減少震動,還可以在擋板板材發生熱脹冷縮時 抵消板材的變形量,避免擋板板材的彎曲變形。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 制。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它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 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1)通過兩片式管夾(2)安裝于扶手桿(3)上,所述管夾(2)包括套在扶手桿(3)外的半圓形夾頭、位于擋板(1)兩側的夾尾,所述夾頭在扶手桿(3)徑向方向上設有使夾頭緊固在扶手桿(3)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夾尾上設有與擋板(1)夾緊的固定用螺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1)通過角座(4)與 車身(5)相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1)和與之相接的 扶手桿(3)、車身(5)之間可以裝有膠條(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夾(2)的半圓形夾頭 通過沉頭螺釘(7)與扶手桿(3)抱緊固定,夾尾通過沉頭螺釘(7)與擋板(1)夾緊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座(4)通過沉頭螺釘 (7)與擋板(1)、車身(5)單側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座(4)通過沉頭螺釘 (7)與擋板(1)、車身(5)雙側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桿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膠條(6)與擋板(1)的 接觸面為凹凸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扶手桿擋板結構,所述擋板通過兩片式管夾安裝于扶手桿上,所述管夾包括套在扶手桿外的半圓形夾頭、位于擋板兩側的夾尾,所述夾頭在扶手桿徑向方向上設有使夾頭緊固在扶手桿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夾尾上設有與擋板夾緊的固定用螺釘;所述擋板通過角座與車身相固定;所述擋板和與之相接的扶手桿、車身之間可以裝有膠條。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隔離效果更好,加工裝配工藝性更好,整體效果美觀,使用范圍廣泛;膠條與擋板的接觸面上設有凹凸結構,不但起到支撐作用,而且可以吸收多余的能量減少震動,還可以在擋板板材發生熱脹冷縮時抵消板材的變形量,避免擋板板材的彎曲變形。
文檔編號B60R13/08GK201646600SQ20102018532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1日
發明者黃威 申請人: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