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特別涉及一種能快速拆卸、安裝的 旋轉腳輪。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行李箱的底部都裝設有輪座,使行李箱不需要費力的提拉,便于旅途 行走。使用者在長期使用行李箱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的輪體長期與地面摩擦產生磨耗,造 成輪體磨損,造成使用者在拉動行李箱時的不便。現有技術的旋轉腳輪,直接與行李箱本體連接在一起,使用者如因輪體磨損欲更 換輪體時,必需找專業的修理師傅,或是有提供售后服務的行李箱的店家進行更換,在更換 輪體時往往需要排隊、且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更換輪體,使用者必須與修理師傅或是店家約 定一個時間才能重新使用行李箱;對于使用者來說,更換輪體所花費的時間頗多。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以解決上述缺失。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使用者可自行更換磨 損的組件,本實用新型提供簡易的拆卸、安裝方式,有助于使用者能快速的重新使用行李 箱。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包括—輪架,具有一容納部,且該輪架中設有一擋部,且該輪架與該擋部之間形成一第
一接合部;至少一輪體,該輪體與該容納部相連接,該等輪體與該輪架結合后且該等輪體受 力時,該輪體能夠相對于該輪架自由旋轉;一鉚釘,穿過一滾珠軸承及一軸套;一圓形旋轉塊,有一中空部,且該中空部與該軸套、該滾珠軸承以滑動的方式連 接;
0011]一滾珠部,設于該圓形旋轉塊的環形表面上,該滾珠部上有多個滾珠;一梯狀殼體,將該圓形旋轉塊包覆,該多個滾珠與該梯狀殼體的內表面滾動接觸, 且該梯狀殼體能在該第一接合部上自由移動;一蓋體,其上表面設有一第三連接部及一旋轉中心孔,該第三連接部用來連接行 李箱;以及一圓環型墊片,其內環直徑的中心與該旋轉中心孔對準,該鉚釘與該軸套、該滾珠 軸承結合后,利用該鉚釘穿過該中空部、該旋轉中心孔及該圓環型墊片的內環直徑,利用該 圓環型墊片將該鉚釘與該蓋體結合。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中,更包括一定位槽位于該圓形旋轉塊的周緣, 一緊片位于該蓋體與該梯狀殼體之間,且該梯狀殼體包括一彈簧,利用該緊片將該彈簧固定于該梯狀殼體與該緊片之間。 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中,該緊片及該圓形旋轉塊的上表面,設有相互 對應的多個螺孔,利用一螺固組件將該緊片及該圓形旋轉塊鎖固。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中,該螺固組件為螺栓或螺絲。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依照上述所介紹的結構,用戶只需將下半部份組件 固定后,對將上半部份組件中的梯狀殼體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上的滾珠與梯狀殼體分開, 旋轉腳輪即可分離,達成拆卸的目的使用者可自行更換磨損的組件。重新安裝新組件時,同 樣將下半部份組件固定后,對將上半部份組件中的梯狀殼體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上的滾 珠與梯狀殼體重新結合,以達成重新安裝的目的。用戶同時可輕易的將新的組件(新的下 半部組件)與旋轉腳輪的上半部重新組合,得到一個如同全新的旋轉腳輪。因此用戶可自 行更換磨損的組件,有助于用戶能快速的重新使用行李箱。底下借助于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詳加說明,當更容易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 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的功效。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拆卸、安裝時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附圖標記說明10-旋轉腳輪;12-輪架;14-容納部;16-擋部;18-第一接合部; 20-輪體;24-鉚釘;28-軸套;30-滾珠軸承;36-圓形旋轉塊;38-中空部;40-定位槽; 42-滾珠部;44-滾珠;46-蓋體;48-第三連接部;50-旋轉中心孔;52-圓環型墊片;54-螺 孔;56-緊片;58-梯狀殼體;62-彈簧;64-螺固組件;66-上半部份組件;68-下半部份組 件。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可為至少一輪體的旋轉腳輪。為能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本實 施例是以雙輪體的旋轉腳輪做一說明,請參照圖1、圖2及圖3。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行李箱 的旋轉腳輪10包括一輪架12,輪架12具有有容納部14,且輪架12中設有一擋部16,輪架 12與擋部16為一體成型;輪架12與擋部14之間形成第一接合部18。兩個輪體,每一輪體20與容納部14相連接,兩個輪體與輪架12結合后且兩個輪 體受力時,兩個輪體相對于輪架12自由旋轉;換言之,當兩個輪體接觸水平地面時且兩個 輪體受力時,兩個輪體將沿著水平地面滾動,且輪架12將因此產生(與兩個輪體一起)水 平移動的效果。鉚釘24穿過一軸套28及一滾珠軸承30。一圓形旋轉塊36有一中空部38,中空 部38與軸套28、滾珠軸承30的周緣以滑動的方式連接,且圓形旋轉塊36的周緣,設有一定 位槽40。一滾珠部42,設于圓形旋轉塊36的環形外表面上,且位于定位槽40的下方。滾珠部42上有多個滾珠44,滾珠部42的設計方式不限,本實施例的滾珠部42由4個滾珠槽構 成,每一個滾珠槽可以安置一顆滾珠44,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滾珠部亦可以設計成一個滾珠 滑槽,滾珠滑槽布滿滾珠44。上述所提出的方式,僅為滾珠部的較佳實施例。一梯狀殼體58,能于第一接合部18上自由移動。梯狀殼體58將圓形旋轉塊36包 覆,梯狀殼體58包覆后滾珠44能與梯狀殼體58的內表面滾動接觸;梯狀殼體58的內表面 處有一彈簧62,彈簧62的一端固定于定位槽40中,再利用位于蓋體46與梯狀殼體58之 間的緊片56將彈簧62固定于在梯狀殼體58與緊片56之間。其中緊片56及圓形旋轉塊 36的上表面,設有相互對應的多個螺孔54,利用螺固組件64將緊片56及圓形旋轉塊36鎖 固。本實施例的螺固組件64為螺栓或螺絲。蓋體46,其上表面設有一第三連接部48及一旋轉中心孔50,第三連接部48用來 作為連接行李箱之用。一圓環型墊片52,位于蓋體46上,圓環型墊片52的圓心對準旋轉中心孔50的圓 心。鉚釘24與軸套28、滾珠軸承30結合后,鉚釘24穿過中空部38、旋轉中心孔50及 圓環型墊片的內環直徑,利用圓環型墊片52將鉚釘24與蓋體46結合。長期使用行李箱時,行李箱的旋轉腳輪的輪體長期與地面摩擦產生磨耗,本實用 新型提出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提供使用者簡便的拆卸、安裝方式,依照上述所介紹的 結構,用戶只需將圖4中的下半部份組件68固定后,對將上半部份組件66中的梯狀殼體58 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42上的滾珠44與梯狀殼體58分開,旋轉腳輪即可分離,達成拆卸的 目的使用者可自行更換磨損的組件。重新安裝新組件時,同樣將下半部份組件66固定后, 對將上半部份組件66中的梯狀殼體58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42上的滾珠44與梯狀殼體 58重新結合,以達成重新安裝的目的。用戶同時可輕易的將新的組件(新的下半部組件) 與旋轉腳輪的上半部重新組合,得到一個如同全新的旋轉腳輪。因此用戶可自行更換磨損 的組件,有助于用戶能快速的重新使用行李箱。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不同處在于輪架12 的設計,本實施例的輪架12同樣擁有一容納部14及一擋部16,但容納部14與上一實施例 并不相同,本實施例的容納部14僅可容納一個輪體20,其余部份均與上一實施例相同,故 不贅述。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 施的范圍。故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或 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輪架,具有一容納部,且該輪架中設有一擋部,且該輪架與該擋部之間形成一第一接合部;至少一輪體,該輪體與該容納部相連接,該輪體能夠相對于該輪架自由旋轉;一鉚釘,穿過一滾珠軸承及一軸套;一圓形旋轉塊,有一中空部,且該中空部與該軸套、該滾珠軸承以滑動的方式連接;一滾珠部,設于該圓形旋轉塊的環形表面上,該滾珠部上有多個滾珠;一梯狀殼體,將該圓形旋轉塊包覆,該多個滾珠與該梯狀殼體的內表面滾動接觸,且該梯狀殼體能在該第一接合部上自由移動;一蓋體,其上表面設有一第三連接部及一旋轉中心孔,該第三連接部用來連接行李箱;以及一圓環型墊片,其內環直徑的中心與該旋轉中心孔對準,該鉚釘與該軸套、該滾珠軸承結合后,利用該鉚釘穿過該中空部、該旋轉中心孔及該圓環型墊片的內環直徑,利用該圓環型墊片將該鉚釘與該蓋體結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定位槽位于該 圓形旋轉塊的周緣,一緊片位于該蓋體與該梯狀殼體之間,且該梯狀殼體包括一彈簧,利用 該緊片將該彈簧固定于該梯狀殼體與該緊片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特征在于,該緊片及該圓形旋轉塊 的上表面,設有相互對應的多個螺孔,利用一螺固組件將該緊片及該圓形旋轉塊鎖固。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其特征在于,該螺固組件為螺栓或螺絲。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用于行李箱的旋轉腳輪,提供使用者簡便的拆卸、安裝方式,使用者只需將下半部份組件固定后,對將上半部份組件中的梯狀殼體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上的滾珠與梯狀殼體分開,旋轉腳輪即可分離,達成拆卸的目的使用者可自行更換磨損的組件。重新安裝新組件時,同樣將下半部份組件固定后,對將上半部份組件中的梯狀殼體向外撥動,使得滾珠部上的滾珠與梯狀殼體重新結合,以達成重新安裝的目的。用戶同時可輕易的將新的組件與旋轉腳輪的上半部重新組合,得到一個如同全新的旋轉腳輪。因此用戶可自行更換磨損的組件,有助于用戶能快速的重新使用行李箱。
文檔編號B60B33/00GK201633468SQ20102000212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3日
發明者吳禎權 申請人:吳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