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保護車輛副駕駛席上的乘坐人員的安全氣囊裝置。
背景技術:
車輛副駕駛席一側的儀表板內部設置有保護副駕駛席上的乘坐人員的安全氣囊裝置。該安全氣囊裝置中存在著收納氣囊的殼體的開口部受到氣囊膨脹展開時產(chǎn)生的壓力而發(fā)生彎曲的問題。開口部中,特別是與連接于蓋部的輸送部相連的部分產(chǎn)生彎曲的話,蓋部在對開的時候,彎曲的開口部就不能適當?shù)匕l(fā)揮作為鉸鏈的作用。這樣一來,就產(chǎn)生了蓋部的開放受到阻礙的問題。這里,例如專利文獻1中,為防止該開口部的彎曲,使用了加強構件。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3-4006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技術中,雖然通過加強構件提高了殼體的剛性,但是一旦氣囊在膨脹展開時從內側向四面的壁施加壓力,殼體依然會產(chǎn)生近似球體狀的變形。其結果,殼體的開口部可能發(fā)生彎曲,且損害蓋部作為鉸鏈的功能。此外,收納氣囊的殼體本身的重量也增大了。鑒于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收納氣囊的殼體的變形最小化,且不阻礙蓋部開放的裝置。解決課題的手段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氣囊裝置的代表性構造的特征在于具備配置在車輛儀表板內部的殼體;收納在殼體中的氣囊;收納在殼體中的給氣囊提供氣體使其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殼體具備在上端被卡止于蓋部的前壁以及后壁、左壁、右壁、底面,前壁以及后壁至少從上端到所規(guī)定的高度,分別與左壁和右壁相分離,通過上端附近的連接部分別與左壁和右壁相連接。根據(jù)上述構造,氣囊膨脹展開從內側向四面的壁施加壓力時,雖然前壁和后壁的下端部會向外側傾斜,但是包括上端部在內的幾乎整體都保持著略微平板狀。因此,卡止于蓋部的前壁以及后壁的上端部不會彎曲,保持著略成直線狀被卡止于蓋部。所以,蓋部在對開的時候,前壁以及后壁的上端部可以順利地發(fā)揮作為蓋部鉸鏈的作用,可以防止蓋部阻礙氣囊膨脹展開時的打開動作。前壁以及后壁即使從內側受到施加的壓力,因為原本剛性就很強所以不易變形。 并且,如本發(fā)明中因為與左壁以及右壁相分離,所以保持著略微平板狀。而且,本發(fā)明中有將相隔離著的壁之間連接起來的連接部。該連接部是,只將殼體上端附近的一部分壁相互之間連接起來的,剛性低的脆弱的部分。如上所述,在氣囊膨脹展開時,剛性強保持為略微平板狀的前壁和后壁,通過其上端附近的脆弱的連接部,引拉左壁和右壁。其結果是,發(fā)生了本發(fā)明所特有的動作,即前壁和后壁中與左壁和右壁相分離的下端部雖然如上所述那樣向外側傾斜,但是包括上端部在內的幾乎整體,雖然因下端部的變形而下降,但是保持平板狀。如此,若可以保持前壁以及后壁的平板狀,則整體即使要下降但是因殼體開口部不彎曲,所以作為蓋部鉸鏈的作用不會受到損害。另外,與使用增加加強構件的技術不同, 不會增加收納氣囊的殼體自身的重量。所謂分離是指,構成前壁和后壁的部分當中與左壁和右壁沒有連續(xù)性。上述前壁以及后壁在底面的角落的前面終結,連接部可以跨越角落使前壁和后壁與左壁和右壁分別連接。不將剛性強的前壁以及后壁延伸至角落為止,在角落的前面終結,以此來保持連接部的脆弱性,是為了獲得本發(fā)明所特有的動作。換言之,跨越角落使前壁和后壁與左壁和右壁分別連接,只限于脆弱的連接部。這里的“角落”是指前后左右壁相交的假設的線部或者假設的點部。上述連接部,可以具有延長前壁或后壁的一部分使其彎曲的形狀。根據(jù)上述構造,連接部是延長剛性強的前壁或者后壁的一部分的細的構件,所以保持了脆弱性。另外,可以將連接部與前壁或后壁一體成型所以可以減少作業(yè)量。而且,與將連接部作為獨立的構件焊接到殼體上的情況相比,可以避免增加安全氣囊裝置的多余重量。上述前壁和后壁可以有卡止于蓋部的卡止構件,連接部可以具有延長卡止構件一部分使其彎曲的形狀。卡止構件發(fā)揮保持前壁以及后壁剛性的靠件(添件)作用。若將該卡止構件直接延長作為連接部,則連接部的剛性變強。這里,將卡止構件的一部分延長作為細的連接部, 保持其脆弱性。根據(jù)上述的構造,也可以減少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量及避免增加多余重量。上述前壁或者后壁,在下端部可以有1個以上的切開的凹孔部。根據(jù)上述構造,前壁或后壁下端部的脆弱性提高。其結果是,上端部的剛性相對提高,促使前壁或后壁下端部向外側的傾斜變形。上述底面,在與凹孔部相對應的位置處,也可以具有切開的擴張凹孔部。根據(jù)上述構造,不僅前壁或后壁的下端部向外側傾斜,也產(chǎn)生底面下降這種變形。 其結果是,進一步促進了前壁或后壁的保持著平板狀的整體發(fā)生下沉這種變形。與此同時, 不僅前壁或后壁,底面也可以切去,因此與形成凹孔部的情況相比,可以緩和制造公差,提
高生產(chǎn)性。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氣囊裝置的其他構造具備安裝在車輛儀表板內部的殼體;收納在殼體內的安全氣囊;收納于殼體內,給安全氣囊提供氣體并使其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而且殼體具有在上端被卡止于蓋部上的前壁以及后壁和底面;前壁以及后壁具有在上端連接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前壁以及后壁在底面的角落前面終結。由此,即使是這種具備前壁以及后壁在連接部連接的殼體的安全氣囊裝置,安全氣囊膨脹展開對前后壁從內部施加壓力,前壁以及后壁的壁下部向外側傾斜,但是壁上部仍保持平板狀。因此,卡止在蓋部上的前壁以及后壁的壁上部不彎曲而保持略微直線狀態(tài)下卡止于蓋部上。因此,蓋部對開的時候,前壁以及后壁的壁上部可順利發(fā)揮蓋部鉸鏈的作用,可防止安全氣囊膨脹展開時阻礙打開蓋部的動作。即產(chǎn)生如下本所明的特有的動作前壁以及后壁中,壁下部雖然如上所述那樣往外側傾斜,但包含壁上部在內的幾乎整體雖然因壁下部變形而下降,但保持平板狀。前壁以及后壁,即使從內側受到壓力,因其原本剛性強因而不易變形。但是,連接前壁以及后壁的連接部因為只在上端這有限的部位進行連接,因此其是剛性低且脆弱的部分。而且,不將剛性強的前壁以及后壁延伸到角落,而是在其前面終結,由此可保持連接部的脆弱性,得到本發(fā)明特有的動作。換言之,跨越角落以及前后連接前壁以及后壁的,只是限定在脆弱的連接部。上述前壁或者后壁中,壁上部的厚度可以比壁下部的厚度大。根據(jù)上述結構,前壁或者后壁壁下部的脆弱性提高,其結果是壁上部的剛性相對提高,促進了向外側傾斜的壁下部的變形。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可提供一種在收容安全氣囊的殼體中,發(fā)揮作為蓋子鉸鏈的作用,使前壁以及后壁上端部的變形最小化,不阻礙蓋部的開放的安全氣囊裝置。
圖1例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位于車輛儀表板內部的位置配置圖。圖2圖1中的安全氣囊裝置的組裝圖。圖3圖1中的安全氣囊裝置的三面圖。圖4例示在圖3的安全氣囊裝置中,左壁和后壁的邊界部分的透視圖。圖5例示安全氣囊展開時,圖3的安全氣囊裝置的動作的各種截面圖。圖6示意性地例示了安全氣囊展開時,第1實施形態(tài)中殼體的動作。圖7示意性地例示安全氣囊展開前后的各壁的變形的平面圖。圖8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的三面圖。圖9例示在圖8的安全氣囊裝置中的左壁和后壁的邊界部分的透視圖。圖10概括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tài)的構思的模式圖。圖11例示本發(fā)明第3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100、200、300的一部分的部分透視圖。符號說明100、200、300…安全氣囊裝置101…儀表板102…安全氣囊109、209、309 …殼體111…底面112…前壁113、213 …后壁
5
114…左壁115…右壁116、216、316 …連接部120…凹孔部分122…前鉤123、223 …后鉤130…擴張凹孔部分170…氣體發(fā)生器180 …蓋182…輸送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最適宜的實施形態(tài)。實施形態(tài)所涉及的尺寸、材料、其他具體數(shù)值等只是為便于理解發(fā)明而舉出的例子,除非特別的說明,不會限定本發(fā)明。而且,在本說明書以及圖面中,關于實質上具有相同功能及結構的要素,標注相同的符號以省略重復說明,并且對與本發(fā)明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要素將省略圖示。(第1實施形態(tài))圖1是例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100在車輛儀表板101內部的位置配置圖。從安全氣囊裝置100展開的安全氣囊102在圖1(a)中用假設虛線表示。以下, 本申請的所有實施形態(tài)全部配置于車輛內部的同樣的位置處。圖1 (b)是安全氣囊裝置100 的放大圖,圖1(c)是安全氣囊102展開時安全氣囊裝置的動作的示意圖。車輛發(fā)生沖突時,以坐在副駕駛席(省略圖示)的乘坐人員103的腰部104為旋轉中心,頭部105以及上半身106旋轉,即將撞擊儀表板101的時候,展開的安全氣囊102 阻止撞擊。安全氣囊裝置100固定于設置在車輛駕駛席、副駕駛席前方的橫梁上(橫梁107)。圖2是圖1的安全氣囊裝置的組裝圖,圖3是其三面圖。具有配置于車輛儀表板 101內部的殼體109 ;收納在殼體109內的安全氣囊102 ;收納于殼體109,給安全氣囊102 提供氣體并使其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107。殼體109具有在上端被卡止于蓋部180(圖 1(b) (C))上的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左壁114、右壁115、底面110。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具有作為卡止構件的前鉤122以及后鉤123,該構件卡止在蓋182的輸送部182(圖(b) (C))上。圖4是例示了圖3的安全氣囊裝置中,左壁114和后壁113的邊界部分的透視圖。 因壁之間的邊界都是同樣的構造,所以省略其他的3個邊界的圖示。前壁112(圖4中未顯示)以及后壁113,如圖4例示那樣,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圖4中未顯示)分別相分離,在上端附近的連接部116上,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相連接。圖5是例示了安全氣囊展開時圖3中的安全氣囊裝置的動作的各種剖面圖。圖 5(a) (b)是安全氣囊102展開前后的B-B剖面圖,圖5(c)是展開后的C-C剖面圖,圖5 (d) (e)是展開前后的A-A剖面圖,圖5(f)是圖3部位X的放大圖,圖5(g)是展開后的A-A剖面圖的其他例子。
安全氣囊102膨脹展開從內側向四面的壁112、113、114、115施加壓力的話,如圖 5(e)所例示,前壁112以及后壁113的下端部向外側傾斜,包括上端部在內的幾乎整體雖然因下端部傾斜而下降,但保持略微平板狀。因此,卡止在蓋182上的前壁以及后壁的上端部防止彎曲,保持在略微直線狀的狀態(tài)下卡止在蓋182上。因此,如圖1放大圖所例示,當蓋182對開時,前壁112以及后壁113的上端部,順利地發(fā)揮作為蓋182鉸鏈的作用,可以防止安全氣囊102膨脹展開時阻礙蓋182的打開動作。如圖5(d) (e)所例示,前壁112以及后壁113是一種通過前壁以及后壁變形而分別可以向車輛前后方向移動的構造。因此,即使從內側受到壓力也不易變形,所以前壁以及后壁保持略微平板狀。而且,本實施形態(tài)中,具備將分離的壁之間相互連接起來的連接部 116,連接部116是只在上端附近這一部分上將壁相互連接起來的,剛性低的脆弱部分。本實施形態(tài)中,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從上端到下端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 相分離。但是,在此要注意的一點是,前壁112以及后壁113是,至少從上端到規(guī)定的高度, 即至少到產(chǎn)生變形的部分為止,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分離即可。因為只要在變形的部分為止保持分離的話,就足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目的。圖6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安全氣囊展開時本實施形態(tài)中殼體的動作的圖。圖6(a) 例示了安全氣囊102展開之前幾乎成立方體的殼體109。若是以往的殼體的所有壁都是連接起來的構造的話,安全氣囊展開后,如圖6(b)示意性地所表示的那樣,殼體將產(chǎn)生近似球體的變形。因此,損害殼體開口部作為蓋180的鉸鏈作用。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tài),在將各壁分離,只在上端通過脆弱的連接部將壁相互連接起來的構造的情況下,如圖5(e)以及圖6(c)所例示,當安全氣囊102膨脹展開時,剛性強,保持略微平板狀的前壁112以及后壁113,通過在其上端的脆弱的連接部116,引拉左壁 114以及右壁115。其結果發(fā)生本發(fā)明所特有的動作,即前壁以及后壁213當中,與左壁114 以及右壁115相分離的下端部如上所述向外側傾斜,雖然包括上端部在內的幾乎整體因下端部變形而下降,但保持了略微平板狀。如此,前壁112以及后壁113若保持略微平板狀的形狀,即使整體下降,但因殼體 109的開口部不發(fā)生彎曲,所以并不阻礙蓋180的作為鉸鏈的作用。另外,與使用加強材料的技術不同,不會使收納安全氣囊102的殼體109的自身重量增大。另外,圖5(e)中,為便于說明,雖然用帶有角度的形狀對前壁112以及后壁113的下端部的變形進行例示,但實際上常變形為帶有更多的圓度的彎曲的形狀。如圖5(f)所例示,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在底面111的角落的前面終結,只有連接部116跨越角落,將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相連接。在此,“角落”是指,前后左右壁112、113、114、115相交的假設線部或假設點部,并不是指底面111的倒角部的兩端。這是為了,不將剛性強的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延伸到底面111的角落,而在其前面終結,以此保持連接部116的脆弱性,并得到本實施形態(tài)所特有的動作。換言之,跨越角落,將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相連接的,只限于脆弱的連接部 116。另外,此時,被連接部116引拉的左壁114以及右壁115,如圖5(b)所示,在壁之間的邊界附近,其上端向內傾斜。圖7是示意性地例示安全氣囊102展開前后的各壁112、113、114、115的變形的平面圖。如圖7以及圖5(b) (c)所例示,被連接部116引拉的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的上端,在壁之間的邊界附近向內傾斜(圖5(b)),而在離開邊界的中央部,其上端不向內傾斜 (5(c))或即使傾斜也只是極少程度地傾斜。即,如圖7所例示,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的上端呈向外側突起的彎曲狀。如圖4所示,連接部116具有延長前壁112或后壁113的一部分而使其彎曲的形狀。本實施形態(tài)中使其略呈直角的彎曲。根據(jù)上述構造,連接部116是延長剛性強的前壁112或后壁113的一部分的細的構件,所以得以脆弱性。另外,可以將連接部116與前壁112或后壁113 —體成型所以可以減少作業(yè)量。而且,與把連接部116作為獨立的構件并將其焊接到殼體109上的情況相比,
可以避免增加安全氣囊裝置的多余重量。連接部116的彎曲形狀不僅是略微直角,也可采用圓弧狀,多段彎曲,甚至包含拉長部分的形狀。這里“包含拉長的部分”是指,事先加上的展開時被折疊,或者被彎曲的部分的長度。通過事先包含該拉長的部分,可以減少左右壁114、115的變形量,前后壁112、113 的移動則變得容易。(第2實施形態(tài))圖8是本發(fā)明第2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200的三面圖,圖9是例示圖8的安全氣囊裝置中,左壁114和后壁113的邊界部分的透視圖。若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tài)的不同點,則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殼體209與殼體109不同,連接部216具有延長鉤(圖9中為后鉤 123)的一部分并使其彎曲成略呈直角的形狀。后鉤123發(fā)揮保持前壁112以及后壁113的剛性的墊件(添件)作用。若將該鉤 123直接延長作為連接部,則連接部的剛性變強。這里,將后鉤123的一部分延長作為細的連接部216,保持其脆弱性。根據(jù)上述的構造,也可以減少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量及避免多余重量的增加。另外,本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102展開時的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tài)相同,故省略相當于圖5以及圖7的圖。(凹孔部以及擴張凹孔部)以下關于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tài)的共同構造,即凹孔部以及擴張凹孔部進行說明。 如圖4以及圖9所例示,前壁112,后壁113任意一方或雙方,在下端部具有一個以上的切開的凹孔部120。底面111在對應于凹孔部120的位置上具有被切開的擴張凹孔部130。根據(jù)上述的構造,前壁112或后壁113的下端部的脆弱性提高,其結果是上端部的剛性相對地提高,如圖5(e)所例示的,向外側傾斜這種下端部的變形得到促進。擴張凹孔部130未必非設置不可,若設置它則產(chǎn)生變形,不僅是前壁112或后壁 113的下端部向外側傾斜,而且,如圖5(g)所例示,發(fā)生底面111中與前壁112或后壁113 相鄰的部分下降這種變形。其結果,進一步促使前壁112以及后壁213使保持略微平板狀整體下降這種變形。與此同時,不僅是前壁以及后壁213,底面111也可以得到切口,因此相比只形成凹孔部120的情況,緩和制造公差,提高生產(chǎn)性。(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tài)的構思)
8
圖10是概括第1以及第2實施形態(tài)的構思的模式圖。圖10(a)例示作為殼體109 或209的基礎的基部形狀。首先想起各壁112、113、114、115相互分離的這種基部形狀。然后,如圖10 (b)所例示,通過脆弱的連接部116來連接分離的各壁112、113、114、 115的上端。而且,其形狀為,如圖10(c)所例示,形成凹孔部120,或如圖10(d)所例示,增加凹孔部130的形狀。由此,完成第1或第2實施形態(tài)的殼體109或209。另外,如圖10(e)所例示,凹孔部120以及擴張凹孔部130,可在前壁112或后壁 113的下端部設置多個。(第3實施形態(tài))圖11是例示本發(fā)明第3實施形態(tài)的安全氣囊裝置300的一部分的部分透視圖。本實施形態(tài)殼體309是沒有左右壁的具有前壁(未圖示)以及后213的類型。因為前后壁的構造是相對稱的,所以如圖11所例示,以下用后壁213來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tài)中,沒有左右壁,在此存在紡織殼體(省略圖示)。由此,安全氣囊102 不從殼體309的左右出來,安全氣囊102向上方展開。前壁以及后壁213具有在上端將它們相互連接起來的連接部316,前壁以及后壁 213在底面111的角落前面終結。本實施形態(tài)中“角落”是指,假設在底面111的周圍存在前后左右壁的情況下,前后左右壁相交的假設線部或假設點部。殼體309具有前壁以及后壁213 ;在上端將前壁以及后壁213卡止在作為蓋部的蓋180上的卡止構件前鉤(未圖示)以及后鉤223、底面111,前壁以及后壁213中,壁上部 213A的厚度大于壁下部21 的厚度。如此,即使是具有殼體309在前壁以及后壁213通過連接部316來連接的安全氣囊300,安全氣囊102膨脹展開從內部向前壁以及后壁213施加壓力時,雖然前壁以及后壁 213的壁下部21 向外側傾斜,但壁上部213A保持略微平板狀。因此,卡止在蓋180上的前壁以及后壁213的壁上部213A,不發(fā)生彎曲在保持略直線狀的狀態(tài)下卡止于蓋180上。 因此在蓋180對開時前壁以及后壁213的壁上部213A順利地發(fā)揮蓋180的鉸鏈作用,防止安全氣囊102膨脹展開時阻礙蓋180的打開動作。即,發(fā)生前壁以及后壁213中,壁下部21 如上所述雖然向外側傾斜,包括壁上部 213A在內的幾乎整體因壁下部21 的變形而下降,但保持略微平板狀的這種本發(fā)明特有的動作。前壁以及后壁213的壁上部213A,即使從內側受到壓力,因其原本剛性就強所以不易變形。而且,連接前壁以及后壁213的連接部316,在上端這種被限定的部位進行連接, 故其為剛性低的脆弱的部分。還有,不將剛性強的前壁以及后壁213延伸至底面111的角落,使其在前面終結,以此保持連接部316的脆弱性,從而得到本實施形態(tài)特有的動作。換言之,跨越角落以及前后連接前壁以及后壁213的是只限于脆弱的連接部316。上述的前壁或后壁213中,壁上部213A的厚度大于壁下部21 的厚度。根據(jù)上述的構造,前壁或后壁213的壁下部21 的脆弱性增加,其結果是壁上部 213A的剛性相對地提高,促使壁下部向外側傾斜的這種變形的發(fā)生。另外,“壁上部213A”,“壁下部2i;3B”,并不意味著恰好以1/2的高度被等分,可以選擇任何高度使厚度有差別,但優(yōu)選為,在中央附近分割為壁上部213A與壁下部2i;3B。
9
以上,參考
了本發(fā)明最適宜的實施例,以上所述的實施形態(tài)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例子,除此之外的實施形態(tài)也可以各種方式來實施或進行。尤其是只要沒有本申請說明書中所限定的內容之記載,此發(fā)明是并不限于附圖中顯示的詳細構件的形狀、大小以及構造配置等。還有,本申請說明書中使用的表現(xiàn)以及用語是以說明為目的,只要沒有特別限定的記載,并不限于此。因此,很明顯只要是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在專利權利要求所述范圍內,能夠想到的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關于那些,當然也應該認為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工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本發(fā)明可利用于保護車輛副駕駛席上的乘坐人員的安全氣囊裝置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安裝在車輛儀表板內部的殼體;收納在所述殼體內的安全氣囊;收納于所述殼體內,給所述安全氣囊提供氣體并使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 而且,上述殼體具有在上端被卡止于蓋部上的前壁以及后壁、左壁、右壁、底面; 所述前壁以及后壁至少從上端至規(guī)定高度與所述左壁以及右壁分別相分離,通過上端附近的連接部分別與所述左壁以及右壁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以及后壁在所述底面的角落前面終結,所述連接部跨越所述角落將所述前壁以及后壁分別與所述左壁以及右壁相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具有將所述前壁或者后壁的一部分延長并彎曲的形狀。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以及后壁具有卡止于所述蓋部上的卡止構件,所述連接部具有將所述卡止構件的一部分延長并彎曲的形狀。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或者后壁在下端部具有1個以上切開的凹孔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在與所述凹孔部相對應的位置上具有切開的擴張凹孔部。
7.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安裝在車輛儀表板內部的殼體;收納在所述殼體內的安全氣囊;收納于所述殼體內,給所述安全氣囊提供氣體并使其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 而且,上述殼體具有在上端被卡止于蓋部上的前壁以及后壁和底面; 所述前壁以及后壁具有在上端連接它們之間的連接部; 所述前壁以及后壁在所述底面的角落前面終結。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或者后壁中,壁上部的厚度比壁下部的厚度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收容安全氣囊的殼體中,發(fā)揮作為蓋部鉸鏈的作用,使前壁以及后壁上端部的變形最小化,不阻礙蓋部的開放的安全氣囊裝置。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氣囊裝置(100)具備安裝在車輛儀表板(101)內部的殼體(109);收納在殼體內的安全氣囊(102);收納于殼體內,給安全氣囊提供氣體并使其膨脹展開的氣體發(fā)生器(170),而且殼體(109)具有在上端被卡止于蓋(180)的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左壁(114)、右壁(115)、底面(111),前壁(112)以及后壁(113)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相分離,通過上端附近所具有的連接部(116)分別與左壁(114)以及右壁(115)相連接。
文檔編號B60R21/205GK102216125SQ20098014524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成田大 申請人:奧托立夫開發(f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