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照燈調平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調整車輛中的前照燈的光軸方向的前照燈調平裝置。
背景技術:
當乘客坐在車輛的后座上時,或者當行李被儲存在位于車輛的后部的行李艙中 時,車輛的后部下沉,結果是,即使當前照燈的光軸處于所謂的“近光”設定(其中 光軸相對于向前的方向向下傾斜)時,前照燈的光軸方向也傾向于向上傾斜。因此, 如在例如公開號為2001-191843的日本專利申請(JP-A-2001-191843)、登記號3016074 日本實用新型、公開號為6-75889的日本實用新型申請(JP-U-6-75889)、公開號為 61-23482的日本實用新型(JP-Y2-61-23482)、以及公開號為2004-22324的日本專利申 請(JP-A-2004-22324)中公開的,提供允許前照燈的光軸進一步向下傾斜的前照燈調平
直ο前照燈被設置在車輛前端的左端和右端兩處,因此,必須調整左前照燈和右前 照燈兩者的光軸定向。然而,在所謂的右座駕駛車輛中,乘客座位位于車輛的在其寬度 方向上的中心的右側。因此,在右座駕駛車輛中,從左前照燈到駕駛員座位的距離比從 右前照燈到駕駛員座位的距離長。當例如前照燈調平裝置的刻度板或杠桿的操作裝置被 設置在例如駕駛員座位的附近時,并且如JP-A-2004-22324中公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 情況操作裝置經由路徑貫通發動機室的拉索連接到左前照燈和右前照燈時,連接操作裝 置和左前照燈的拉索比連接操作裝置和右前照燈的拉索長。在通過操作裝置牽引拉索并且通過例如回彈彈簧的推進裝置的推力解除操作裝 置對拉索的牽引的構造中,拉索越長,牽引和回位所需的負荷變得越大(即,使拉索位 移所需的負荷的損耗變得越大)。因此,在牽引和回位的過程中,左拉索和右拉索的不同 長度產生左拉索和右拉索的位移量的誤差。這些誤差導致左前照燈和右前照燈的光軸方 向之間的差異。
發明內容
根據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種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可以減小 例如拉索等連接裝置的位移量的相對誤差,并且可以容易地調整左前照燈和右前照燈的 光軸。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具有第一保持裝 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一個處的前照燈,并且用于通過樞轉 改變前照燈的光軸方向,第一保持裝置能夠繞軸樞轉,所述軸的軸向與前照燈的光軸方 向交叉;第一連接裝置,其有撓性并為細長狀,并且具有連接到第一保持裝置的前端, 第一連接裝置用于通過第一連接裝置的前端朝向第一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的位移 使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第一推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第一連接裝置的前端朝向第一連接 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位移時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接地推進第一保持裝置;第二保持裝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另一個處 的前照燈,并且用于通過樞轉改變前照燈的光軸方向,第二保持裝置能夠繞軸樞轉,所 述軸的軸向與前照燈的光軸方向交叉;第二連接裝置,其有撓性、為細長狀并且比第一 連接裝置短,并且具有連接到第二保持裝置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用于通過第二連 接裝置的前端朝向第二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的位移使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第二推 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朝向第二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所述基端位 移時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接地推進第二保持裝置;牽引裝 置,第一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在第一安裝部處安裝到所述牽引裝置上,并且第二 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在第二安裝部處安裝到所述牽引裝置上,通過牽引裝置在牽 引方向上的位移使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二者朝向在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基 端位移,并且,通過牽引裝置在回位方向上的位移使第一連接裝置的基端和第二連接裝 置的基端二者朝向在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前端位移;以及操作裝置,其用于將牽引裝置支 撐在預定位置處,并且通過預定操作使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或回位方向上位移;其中, 操作裝置將牽引裝置支撐在一個位置處,使得作用在牽引裝置上的總力矩的方向總是保 持在相同的方向上,所述力矩為第一力矩和第二力矩的總和,所述第一力矩通過第一連 接裝置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牽引第一安裝部的力在所述牽引裝置中產生, 所述第二力矩通過第二連接裝置朝向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牽引第二安裝部的力在牽引裝 置中產生。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中,由于操作裝置 的預定操作導致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位移。當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位移時,牽引第 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的在縱向上的基端連接 到牽引裝置上。因此,第一連接裝置的前端和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朝向其在縱向上的各 個基端位移,這導致連接到第一連接裝置的前端的第一保持裝置和連接到第二連接裝置 的前端的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第一保持裝置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一個處的前照燈,以使得 第一保持裝置的樞轉軸向與前照燈的光軸方向交叉。因此,通過第一保持裝置的樞轉改 變前照燈的光軸方向。此外,第二保持裝置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另一 個處的前照燈,以使得第二保持裝置的樞轉軸向與前照燈的光軸方向交叉。因此,通過 第二保持裝置的樞轉改變前照燈的光軸方向。當通過例如操作裝置在與預定操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操作解除牽引裝置對 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的牽引時,第一推進裝置的推力使在第一連接裝置的前端 朝向其基端位移的過程中第一保持裝置在與樞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樞轉,并且使第一連 接裝置的基端朝向其前端回位,同時第二推進裝置的推力使在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朝向 其基端位移的過程中第二保持裝置在與樞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樞轉,并且使第二連接裝 置的基端朝向其前端回位。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中,第二連接裝置 比第一連接裝置短。因此,牽引裝置和支撐裝置可以設置在駕駛員座位的附近位置處, 從車輛在其左右方向上的中部偏離中心。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前 照燈調平裝置中,當牽引裝置牽引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時并且當通過第一推進裝置和第二推進裝置使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回位時,作用于牽引裝置的總力矩 的定向不反向。因此,牽引裝置趨向于繞著操作裝置與牽引裝置之間的連接位置在一個方向上 總是旋轉。因而,操作裝置與牽引裝置之間的間隙被吸收。因此,這減小了由這一間隙 引起的第一連接裝置的位移量與第二連接裝置的位移量之間的相對誤差。在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中,牽引裝置在第一安裝部與第 二安裝部之間支撐在操作裝置上,設定牽引裝置以使得,當朝向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 各個基端牽引連接裝置的前端并且通過操作裝置的預定操作使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位 移時,兩個連接裝置牽引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的力使第二安裝部比第一安裝部更易 于朝向連接裝置的前端彈性變形。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當第二連接裝置的牽引力作用時,牽引裝置可以至 少在第二安裝部的附近部位彈性變形,通過第二連接裝置的牽引力使第二安裝部彈性變 形,從而比第一安裝部更朝向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傾斜。通過比牽引第一連接裝置和使 第一連接裝置位移所需的牽引力小的牽引力使比第一連接裝置短的第二連接裝置的前端 朝向第二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位移。然而,當第二連接裝置的牽引力隨著位移增 加時,牽引裝置的第二安裝部的附近彈性變形。這一彈性變形基本上抑制了第二連接裝 置的前端朝向其在縱向上的基端的位移,因此減小了在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位移的過 程中第一連接裝置的位移量與第二連接裝置的位移量之間的相對誤差。
參考附圖,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下面的詳細說明中說明本發明的特征、 優點以及技術和工業重要性,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相關部分的構造的剖 面圖;圖2為與圖1相對應并示出處于被牽引狀態的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的剖 面圖;圖3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總體構造的 立體圖;圖4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前照燈側構 造的剖面圖;圖5為示出使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車輛的內部的立 體圖;圖6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相關部分的構造的剖 面圖;圖7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相關部分的構造的剖 面圖;以及圖8為與圖7相對應并示出處于被牽引狀態的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的剖 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構造圖3為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10的總體構造 的立體圖。如圖所示,前照燈調平裝置10具有連接到左前照燈單元12L的管線14L。如圖 4所示,管線14L設有由柔性合成樹脂等制成并形成為空心細長繩索狀形狀的管16。作 為第一連接裝置的拉索18L以可以沿其縱向在管16內部移動的方式容納在管16的內部。 管16的前端的鄰近處在前照燈單元12L的附近貫通車輛20的例如保險杠加強件的車身結 構構件22。如圖4所示,貫通車身結構構件22的管16的前端被插入到設置在車身結構構件 22中的筒24中。筒24形成為管狀形狀,該管狀形狀的軸向大致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 伸。筒24在其軸向上的基端固定到車身結構構件22上。厚度方向沿著筒24的軸向延 伸的滑動板26以滑動板26可以沿著筒24的軸向滑動的方式容納在筒24中。環狀止擋 板28形成在筒24的內周上,位于比滑動板26更靠近筒24的在筒24的軸向上的基端的 位置處。作為第一推進裝置的壓縮盤簧30L被設置在止擋板28與滑動板26之間。壓縮 盤簧30L總是在筒24和滑動板26中朝向筒24的前端推進。桿32設置在滑動板26處, 位于與壓縮盤簧30相對的位置處。桿32為其軸向沿著筒24的軸向延伸的棒狀構件。桿 32在軸向上的基端與滑動板26同軸地一體地固定到滑動板26上。球形樞軸34形成在桿 32的前端處。前照燈單元12L還具有作為第一保持裝置的凹面鏡36L。凹面鏡36L為以大致 朝向車輛向前方向打開的方式整體上凹形彎曲的反射鏡。凹面鏡36L向前反射來自前照 燈38的光,該前照燈38安裝在凹面鏡36L的內部。樞軸承40設置在凹面鏡36L的后面 處。樞軸承40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比凹面鏡36L的大致沿著車輛的垂直方向的中心高的 位置處,從凹面鏡36L大致在車輛向后方向上突出。大致朝向車輛向后方向開口的軸承 孔42形成在樞軸承40的前端處。樞軸34嵌合到軸承孔42中。樞軸承40能夠繞樞軸 34樞轉。樞軸承44 一體地設置在凹面鏡36L的后面處,位于比凹面鏡36L的大致沿著車 輛的垂直方向的中心低的位置處。大致朝向車輛向后方向開口的軸承孔46形成在樞軸承 44處。大致球形的樞軸48嵌合到軸承孔46中,從而樞軸承44可以繞樞軸48樞轉。樞軸48 —體地設置在棒狀桿50的前端處,桿50的軸向大致沿著車輛的前后方 向延伸。桿50在其軸向上的基端一體地固定到車身結構構件22上。當桿32在車輛的 大致前后方向上滑動時,凹面鏡36L關于軸繞樞軸48擺動,所述軸的軸向與車輛的左右 方向大致一致。因此,凹面鏡36L垂直地傾斜。通過凹面鏡36L的這種傾斜,使光軸傾 斜。如圖3所示,前照燈調平裝置10設有控制器80。使用前照燈調平裝置10的車輛 20為駕駛員座位被設定在車輛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右側的所謂的“右座駕駛車輛”。 因此,如圖1所示,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控制器80設置在車輛20的儀表板82的后 面(在與車輛20的內部相對的位置處)。
如圖1和圖3所示,控制器80具有控制器殼體84。控制器殼體84的形狀為盒, 所述盒的縱向或寬度方向大致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位于大致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 部處的后壁86固定到例如布置在儀表板82的后面處的車身結構構件上,從而后壁86和 儀表板82彼此相對。滑動器88設置在控制器殼體84的內部。滑動器88在大致車輛的 左右方向上的兩端抵靠在大致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兩個側壁90滑動并構成控制器殼 體84。滑動器88可以在被側壁90引導的同時在大致車輛的前后方向上滑動。如圖1所示,構成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導螺桿92設置在控制器殼體84的內部。 導螺桿92的軸向大致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導螺桿92的在其軸向上的一端可樞轉地 軸頸連接(journal)到在控制器殼體84的大致前側的構成控制器殼體84的前壁94中。導 螺桿92的在軸向上的另一端可樞轉地軸頸連接到后壁86中并貫通后壁86和儀表板82, 從而突出到車輛20的內部中。作為操作構件的刻度板96 —體地且與導螺桿92同軸地設 置在導螺桿92的在其軸向上的另一端處,該另一端突出到車輛20的內部中。如圖5所 示,刻度板96設置在車輛20內部轉向盤98的附近。因此,坐在駕駛員座位上的乘客可 以不費力地旋轉操作刻度板96。在導螺桿92中,如圖1所示,內螺紋孔100形成在滑動器88中在操作裝置與牽 引裝置之間的連接位置處。內螺紋孔100沿著導螺桿92的軸向貫通滑動器88。導螺桿 92可以螺接到其上的內螺紋形成在內螺紋孔100的內周上。導螺桿92在導螺桿92的在 其軸向上的中間位置處貫通內螺紋孔100。導螺桿92的轉動一圈使滑動器88在導螺桿 92的軸向上滑動與導螺桿92的外螺紋的一個節距相對應的距離。構成管線14L的管16的基端被鎖定到前壁94,比導螺桿92更靠近控制器殼體 84的一側(左側)。穿過管線14L的管16的拉索18L橫穿前壁94并穿透到控制器殼體 84中,比導螺桿92更靠近控制器殼體84的一側(左側)。鎖定件102形成在穿透到控制 器殼體84中的管線14L的基端處。作為第一安裝部的鎖定孔104L形成在滑動器88中。 拉索18L的鎖定件102被插入到鎖定孔104L中,從而防止鎖定件102滑出鎖定孔104L。同時,設置在管線14R中的管16的基端被鎖定到前壁94,比導螺桿92更靠近 控制器殼體84的另一側(右側)。結構上與上述管線14L相同的管線14R具有管16, 作為第二連接裝置的拉索18R穿過管16。拉索18R貫通前壁94并穿透到控制器殼體84 中,比導螺桿92更靠近控制器殼體84的另一側(右側)。管線14L連接到左前照燈單元12L,而管線14R連接到右前照燈單元12R。前 照燈單元12R具有例如作為第二推進裝置的壓縮盤簧30R,該壓縮盤簧30R與作為前照 燈單元12L中的第一推進裝置的壓縮盤簧30L相對應,并具有作為第二保持裝置的凹面鏡 36R,該凹面鏡36R與作為前照燈單元12L的第一保持裝置的凹面鏡36L相對應。前照 燈單元12R具有與上述前照燈單元12L基本相同的構造。由于前照燈單元12R具有與上述前照燈單元12L基本相同的構造,不對前照燈 單元12R的構造進行詳細解釋。與前照燈單元12L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或者通 過將后綴“L”變成后綴“R”來表示。如上所述,控制器80的控制器殼體84布置在車輛20的在其寬度方向上比中心 位置更靠近右側的位置處,即在為右座駕駛車輛的車輛20的駕駛員座位附近的位置處。 因此,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中心位置更靠近右側連接到前照燈單元12R管線14R以例如沿發動機室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右邊緣為路徑,并且管線14R的基端安裝在控制器殼 體84上,而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中心位置更靠近左側連接到前照燈單元12L的管線14L 以例如沿著發動機室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左邊緣為路徑,并進一步以朝向控制器殼體 84沿著儀表板82為路徑,所述控制器殼體84位于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中心位置更靠近右 側的位置處,并且管線14L的基端安裝在控制器殼體84上。因此,管線14L比管線14R 長,因此拉索18L比拉索18R長。如上所述,鎖定件102形成在穿透到控制器殼體84中的管線14R的基端處。作 為第二安裝部的鎖定孔104R形成在滑動器88中。拉索18R的鎖定件102被插入到鎖定 孔104R中,從而防止鎖定件102滑出鎖定孔104R。如圖1所示,鎖定孔104L和鎖定孔104R形成在滑動器88中的位置以如下方式 設定從作為導螺桿92和滑動器88的連接位置的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離比 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充分長。也就是說,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 孔104L的中心線的距離X被設定為比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R的中心線的距 離Y充分長。第一實施例的動作和效果下面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動作和效果。當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繞導螺桿92在一個方向上旋轉地操作 刻度板96時,導螺桿92在所述一個方向上繞其自身的軸旋轉。因此,滑動器88朝向后 壁86移動。這樣朝向后壁86滑動的滑動器88牽引拉索18L、18R的各個鎖定件102。 鎖定件102的牽引使拉索18L、18R的兩個前端在縱向上朝向其基端移動(位移)。拉索18L的前端在縱向上朝向其基端的運動(位移)使拉索18L的前端抵抗壓 縮盤簧30L的推力而牽引桿32,因此桿32朝向車身結構構件22(即,大致朝向車輛的后 部)位移。桿32朝向車身結構構件22的運動使凹面鏡36L的上部比凹面鏡36L的大致 沿著車輛垂直方向的中心更向后位移。因此,凹面鏡36L繞樞軸48樞轉,從而凹面鏡 36L的開口大致朝向車輛的上部傾斜。隨著如上所述牽引拉索18R的鎖定件102,拉索18R的前端朝向其在縱向上的基 端移動(位移),結果,拉索18R的前端抵抗壓縮盤簧30R的推力而牽引桿32,并且桿 32朝向車身結構構件22( S卩,大致朝向車輛的后部)位移。桿32朝向車身結構構件22 的運動使凹面鏡36R的上部比凹面鏡36R的大致沿著車輛垂直方向的中心更向后位移。 因此,凹面鏡36R繞樞軸48樞轉,從而凹面鏡36R的開口大致朝向車輛的上部傾斜。因此,在前照燈單元12L和前照燈單元12R處的凹面鏡36L、36R的兩個開口變 得大致朝向車輛的上部傾斜。因此,由布置在各個凹面鏡36L、36R的內部的前照燈38 發射并在各個凹面鏡36L、36R的內表面處反射的光束的光軸變得大致朝向車輛的上部傾 斜。當繞導螺桿92在另一個方向上旋轉地操作刻度板96時,導致導螺桿92在另一 個方向上軸向旋轉,使滑動器88朝向前壁94滑動。隨著滑動器88朝向前壁94滑動,解 除了滑動器88對拉索18L、18R的牽引。如上所述,通過壓縮盤簧30L、30R的推力而 牽引拉索18L、18R的前端。因此,拉索18L、18R的基端朝向其各個前端移動(位移) 的距離為滑動器88朝向前壁94滑動的距離。
桿32遠離止擋板28移動(S卩,大致朝向車輛的前部移動)的距離等于拉索18L、 18R的位移量(位移)。因此,各個凹面鏡36L、36R繞各個樞軸48樞轉,從而各個凹 面鏡36L、36R的開口大致朝向車輛的下部傾斜。因此,在前照燈單元12L和前照燈單 元12R處的凹面鏡36L、36R的兩個開口大致朝向車輛的下部傾斜。因此,由布置在各 個凹面鏡36L、36R的內部的前照燈38發射并在各個凹面鏡36L、36R的內表面處反射的 光束的光軸變得大致朝向車輛的下部傾斜。因此,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前照燈單元12L、12R的兩個光軸可以通過刻 度板96的旋轉操作而上下傾斜。而且,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的管線14L比管線14R充 分長,因此,管線14L可以通入發動機室等裝置中,管線14L在縱向上的基端到達車輛 20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右邊緣附近的位置。這允許將控制器80布置在為右座駕駛車輛 的車輛20的駕駛員座位的附近,從而使坐在駕駛員座位上的乘客更易于(即,具有優良 的可操作性)操作刻度板96。如上所述,管線14L比管線14R長,因此拉索18L比拉索18R長。因此,拉索 18L沿著管16的內面比拉索18R受到更大的滑動阻力,從而操作力以較差的效率被傳輸 到拉索18L的前端。因此,當朝向拉索18L的基端牽引拉索18L時在拉索18L中產生的 牽引力FL1變得大于當朝向拉索18R的基端牽引拉索18R的前端時在拉索18R中產生的 牽引力FRp 因此,當拉索18L、18R在被牽引而開始移動時,作用于鎖定孔104L的外 周邊緣上的力FL1變得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R的外周邊緣上的力FRp反之,當拉索18L、18R開始回位時,通過設置在拉索18L、18R的前端處的壓 縮盤簧30L、30R的推力的作用朝向車輛的前部牽引拉索18L、18R的基端。同樣在這種 情況下,拉索18L沿著管16的內面受到比拉索18R更大的滑動阻力。因此,與來自壓縮 盤簧30R的推力被傳輸到拉索18R的基端的傳輸效率相比,來自壓縮盤簧30L的推力被 傳輸到拉索18L的基端的傳輸效率較差。因此,當拉索18L、18R開始回位時,在拉索 18R的基端處產生的牽引力FR2大于在拉索18L的基端處產生的牽引力FL2,導致作用于 鎖定孔104R的外周邊緣上的力FR2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L的外周邊緣上的牽引力FL2。 因此出現如下現象在牽引拉索18L、18R的過程中作用于鎖定孔104L、104R的外周邊 緣上的力的量值與在回位過程中的相反。而且,在牽引拉索18L、18R的過程中在拉索18L、18R中產生的牽引力FLp FR1大于在拉索18L、18R的回位過程中在拉索18L、18R中產生的牽引力FL2、FR2。這 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在牽引過程中,通過克服壓縮盤簧30L、30R的推力以及沿著管16 的內面的滑動阻力的操作力的作用,拉索18L、18R由于朝向其各個基端牽引拉索18L、 18R的力而處于拉緊狀態,拉索18L、18R通過管16插入。在回位過程中,拉索18L、 18R的拉緊由壓縮盤簧30L、30R的推力引起,被沿著管16的內面的滑動阻力減弱。也 就是說,在拉索18L、18R中產生的張力(作用于鎖定孔104L、104R上的力)遵守關系 FL1 > FR1 > FR2 > FL2。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如上所述,鎖定孔104L和鎖定孔104R形成在滑動器 88中的位置以如下方式設定從作為導螺桿92和滑動器88的連接位置的內螺紋孔100到 鎖定孔104L的距離比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充分長。也就是說,從導螺 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L的中心線的距離X被設定為比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R的中心線的距離Y充分長。因此,牽引拉索18L、18R時,在滑動器88的鎖定 孔104L處產生的力矩ML( = FL1XX)必然大于在滑動器88的鎖定孔104R處產生的力矩 MR( = FR1X Y) 0當使拉索18L、18R回位時,由于距離X變得顯著大于距離Y(即, 距離X >>距離Y),所以即使在拉索18L處產生的牽引力FL2小于在拉索18R處產生的 牽引力FR2,在滑動器88的鎖定孔104L處產生的力矩ML( = FL2XX)大于在滑動器88 的鎖定孔104R處產生的力矩MR( = FR2XY)。出于這一原因,導螺桿92和滑動器88 連接的連接位置以如下方式設定同樣在拉索18L、18R的回位過程中,距離X和距離Y 總是滿足關系FL2XX > FR2XY。因此,當拉索18L、18R由于上述相反量值的力而開 始回位,如圖2所示,即使作用于鎖定孔104R上的負荷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 可以使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矩ML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R上的力矩MR。力矩ML 的方向和力矩MR的方向在牽引和回位過程中均彼此相反。因此,在牽引和回位過程中,力矩ML總是大于力矩MR。由于力矩ML的方 向和力矩MR的方向彼此相反,從力矩ML減去力矩MR得到的并作用于滑動器88上的 總力矩MA的定向與力矩ML的定向具有相同的方向。因此,滑動器88在力矩ML的定 向上總是傾斜,從而吸收滑動器88與導螺桿92之間的間隙。因此,在牽引和回位過程 中可以抑制拉索18L的位移和拉索18R的位移的誤差,導致可以減小由各個前照燈單元 12L、12R輸出的光束的光軸方向的差異。第二實施例構造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在下面說明的實施例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 示與包括第一實施例在內的先前說明的實施例的部件基本等同的部件,并省略其詳細說 明。圖6示出了與圖1相對應的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130的相 關部分的示意性構造的剖面圖。如該圖所示,前照燈調平裝置130具有控制器132,而不是控制器80。控制器 132不具有滑動器88,而是具有作為牽引裝置的滑動器134。如同在第一實施例的滑動器 88的情況,內螺紋孔100形成在滑動器134中。導螺桿92貫通內螺紋孔100。與滑動 器88的情況不同,鎖定孔104L形成在內螺紋孔100與鎖定孔104R之間。第二實施例的動作和效果在具有上述構造的前照燈調平裝置130中,不考慮在拉索18L、18R的牽引過 程中和回位過程中的牽引力差,并且不考慮作用于滑動器134的鎖定孔104L的外周邊緣 和鎖定孔104R的外周邊緣上的力的相對量值之間的關系,在形成鎖定孔104L和鎖定孔 104R的一側,朝向前壁94牽引滑動器134遠離內螺紋孔100的部分,從而滑動器134總 是傾斜并且滑動器134與導螺桿92之間的間隙被吸收。也就是說,在鎖定孔104L中產 生的力矩ML的方向和在鎖定孔104R中產生的力矩MR的方向相同。因此,在牽引和回 位過程中,通過將力矩ML和力矩MR相加而得到的并作用于滑動器134上的總力矩MA 的方向與力矩ML和力矩MR的方向相同。因此,滑動器134在力矩ML和力矩MR的 方向上總是傾斜。這使得可以防止在牽引和回位過程中拉索18L的位移量和拉索18R的 位移量的誤差放大,因此可以減小由各個前照燈單元12L、12R輸出的光束的光軸方向的 差異。
第三實施例構造下面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圖7示出了與圖1中的構造相對應的根據本實施例的前照燈調平裝置160的相關 部分的示意性構造的剖面圖。如圖所示,前照燈調平裝置160具有控制器162,而不是控制器80。控制器162 不具有滑動器88,而是具有作為牽引裝置的滑動器164。如同在第一實施例中的滑動器 88的情況,內螺紋孔100形成在滑動器164中。導螺桿92貫通內螺紋孔100。然而, 不同于滑動器88,滑動器164由例如硬質橡膠材料的材料形成,該材料比金屬塊等更容 易彈性變形。在第一實施例的滑動器88中,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離被設定為 比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長。反之,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60的滑動器164 中,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被設定為比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 離長。也就是說,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R的中心線的距離V被設定為比從 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L的中心線的距離W充分長。第三實施例的動作和效果如同樣在第一實施例中說明的,當拉索18L比拉索18R長時,由于沿著管16的 內面的滑動阻力,拉索18L的力傳輸效率比拉索18R的力傳輸效率差。因此,牽引拉索 18L并使拉索18L朝向其在縱向上的基端位移需要比拉索18R的情況更大的力。具體地,當滑動器164通過刻度板96繞導螺桿92在一個方向上的旋轉而朝向后 壁86移動(位移)時(即,當牽引拉索18L、18R時),在拉索18L、18R的兩個基端, 上述力傳輸效率的差異使得拉索18R首先開始位移,導致拉索18L、18R的兩個基端的位 移量出現誤差。因此,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60中,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被設定 為比從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離長。也就是說,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 104R的中心線的距離V被設定為比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L的中心線的距離 W充分長。因此,如圖8所示,即使當牽引拉索18L、18R時在拉索18L中產生的牽引力 FL1大于在拉索18R中產生的牽引力FR1,作用于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上的力矩MR 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矩ML。也就是說,設定距離V,以使距離V>>距離W 并且當牽引拉索18L、18R時力矩MR( = FR1XV)總是大于力矩ML ( = FL1XWh 滑 動器164的材料比滑動器88的材料更易于彈性變形,并且以距離V >>距離W的方式進 行設定。因此,由于作用于鎖定孔104R上并比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矩ML大的力 矩MR,在朝向前壁94被牽引時,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易于彈性變形。 因此,使鎖定孔104R位移,以便比鎖定孔104L更靠近前壁94。因此,在不需要使用在 鎖定孔104L處和在鎖定孔104R處滑動器164的彈性模量不同的材料的意義上,可以簡化 滑動器164的構造。當滑動器164通過刻度板96繞導螺桿92在另一個 方向上的旋轉而朝向前壁94 移動時(即,當使拉索18L、18R回位時),由于沿著管16的內面的滑動阻力,壓縮盤簧 30L的推力比壓縮盤簧30R的推力更加顯著地減弱。因此,拉索18R的牽引力FR2必然 要大于拉索18L的牽引力FL2。因此,同樣在使拉索18L、18R回位的過程中,作用于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上的力矩MR變得大于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矩ML。也 就是說,力矩MR( = FR2XV)必然總是大于力矩ML ( = FL2XW)。也就是說,同樣在 使拉索18L、18R回位的過程中,由于作用于鎖定孔104R上并比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 力矩ML大的力矩MR,在朝向前壁94被牽引時,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 彈性變形。當牽引拉索18L、18R時,由于由管16之間的滑動阻力的差異引起的上述力傳 輸差異,在拉索18L、18R的前端處,拉索18R首先開始位移。然而,如上所述,在取決 于拉索18R的牽引力的力矩MR的作用下,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彈性變 形,導致鎖定孔104R朝向前壁94位移。這具有如下效果抑制拉索18R的基端朝向其 自身的前端移動的距離與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朝向前壁94的位移量相對 應。依次地,這使得可以防止放大拉索18L的位移量和拉索18R的位移量的誤差,并且 使得可以減小由各個前照燈單元12L、12R輸出的光束的光軸定向的差異。在拉索18L、 18R的牽引和回位過程中,力矩MR總是大于力矩ML。力矩ML的方向和力矩MR的 方向彼此相反。因此,從力矩MR減去力矩ML得到的并作用于滑動器164上的總力矩 MA的定向與力矩MR具有相同的定向,從而滑動器164在力矩MR的定向上總是傾斜。 也就是說,在形成鎖定孔104R的一側,朝向前壁94牽引滑動器164的遠離內螺紋孔100 的部分,從而滑動器164總是傾斜并且滑動器164與導螺桿92之間的間隙被吸收。這使 得可以防止在牽引和拉回過程中放大拉索18L的位移量和拉索18R的位移量的誤差,因 此可以減小由各個前照燈單元12L、12R輸出的光束的光軸定向的差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用易于彈性變形的單一材料形成滑動器164并通過將從 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的距離設定為比從內螺絲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離長 (即,通過將從導螺桿92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R的中心線的距離V設定為比從導螺桿92 的中心線到鎖定孔104L的中心線的距離W長),可使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 位易于彈性變形。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以使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的剛性小于鎖 定孔104L的附近部位的剛性。還可以通過改變在鎖定孔104L的附近部位和鎖定孔104R 的附近部位的滑動器164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使用橡 膠材料并且在鎖定孔104L的附近部位使用金屬材料)來使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 附近部位易于彈性變形。而且,可以使在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和鎖定孔104L的附近 部位處的滑動器164的沿著拉索牽引力作用的方向的橫截面積在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 比在鎖定孔104L的附近部位小,從而增大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和鎖定孔104L的附近 部位之間的剛性差異,并且使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易于彈性變形。增大 剛性差異的方法可以包括,使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附近部位的板厚度比鎖定孔104L 附近部位的板厚度薄,從而致使滑動器164的鎖定孔104R的附近部位易于彈性變形。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中,由于實施例被應用于所謂的右座 駕駛車輛20,連接到左前照燈單元12L的管線14L比連接到右前照燈單元12R的管線14R 長。當將實施例應用于駕駛員座位被設定到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中心位置的左側的所謂左 座駕駛車輛20時,連接到右前照燈單元12R的管線14R變得比連接到左前照燈單元12L 的管線14L長。注意的是,相對于在上述實施例中公開的構造,在這種情況下僅需要使 滑動器88、134、164的構造反向。
權利要求
1.一種前照燈調平裝置,具有第一保持裝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一個處的前照燈,并 且用于通過樞轉改變所述前照燈的光軸方向,所述第一保持裝置能夠繞軸樞轉,所述軸 的軸向與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交叉;第一連接裝置,其有撓性并為細長狀,并且具有連接到所述第一保持裝置的前端, 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用于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在其縱 向上的基端的位移使所述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第一推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 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位移時所述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 接地推進所述第一保持裝置;第二保持裝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所述車輛的所述左前端和所述右前端中的另一個 處的前照燈,并且用于通過樞轉改變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所述第二保持裝置能 夠繞軸樞轉,所述軸的軸向與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交叉;第二連接裝置,其有撓性、為細長狀并且比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短,并且具有連接到 所述第二保持裝置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用于通過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 向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的位移使所述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第二推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二連接裝置 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位移時所述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 接地推進所述第二保持裝置;牽引裝置,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在第一安裝部處安裝到 所述牽引裝置上,并且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在第二安裝部處安 裝到所述牽引裝置上,通過所述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的位移使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 述前端和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二者朝向在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基端位移,并 且,通過所述牽引裝置在回位方向上的位移使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基端和所述第二 連接裝置的所述基端二者朝向在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前端位移;以及操作裝置,其用于將所述牽引裝置支撐在預定位置處,并且通過預定操作使所述牽 引裝置在所述牽引方向或所述回位方向上位移,所述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裝置(92)將所述牽引裝置(88,134)支撐在一個位置處,使得作用在所述 牽引裝置(88,134)上的總力矩(MA)的方向總是保持在相同的方向上,所述力矩(MA) 為第一力矩(ML)和第二力矩(MR)的總和,所述第一力矩(ML)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 (18L)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18L)的所述前端牽引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力(FL)在 所述牽引裝置(88,134)中產生,所述第二力矩(MR)通過所述第二連接裝置(18R)朝向 所述第二連接裝置(18R)的所述前端牽引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力(FR)在所述牽引 裝置(88,134)中產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操作裝置(92)和所述牽引裝置(88)之間的連接位置被設定在所述第一安裝部 (104L)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之間,并且從所述連接位置到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距離(X)被設定為比從所述連接位置到 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距離(Y)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連接裝置(92)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中心線之間的所述距離(X) 被設定為比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中心線之間的所 述距離(Y)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牽引力FLp牽引力FRr所述距離X和所述距離Y之間的關系總是滿足FL1XXS FR1XY,其中,當通過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操作使所述牽引裝置(88)在所述牽引方向上 位移時,FL1為施加到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上的所述牽引力,并且FR1為施加到所述 第二安裝部(104R)上的所述牽引力,并且其中X為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所述中心線之間的 所述距離,并且Y為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所述 中心線之間的所述距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牽引力FL2、牽引力FR2、所述距離X和所述距離Y之間的關系總是滿足FL2XX > FR2XY,其中,當通過所述操作裝置(92)的操作使所述牽引裝置(88)在所述回位方向上位移 時,FL2為施加到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上的所述牽引力,并且FR2為施加到所述第二 安裝部(104R)上的所述牽引力。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通過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所述牽引力(FL)在所述牽引裝置(88)中產生的所述 第一力矩(ML)的方向與通過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所述牽引力(FR)在所述牽引裝 置(88)中產生的所述第二力矩(MR)的方向不同。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被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與所述操作裝置(92)和所 述牽引裝置(134)之間的連接位置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通過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所述牽引力(FL)在所述牽引裝置(134)中產生的所 述第一力矩(ML)的方向以及通過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所述牽引力(FR)在所述牽 引裝置(134)中產生的所述第二力矩(MR)的方向為相同的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進一步包括管(16),其中所述連接裝置(18L,18R)中的每一個為拉索(18L,18R),所述拉索(18L,18R)中的每一根被插入到管(16,16)中,并且作為所述第一連接裝置(18L)的第一拉索(18L)比作為所述第二連接裝置(18R)的 第二拉索(18R)長。
10.—種前照燈調平裝置,具有第一保持裝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車輛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中的一個處的前照燈,并 且用于通過樞轉改變所述前照燈的光軸方向,所述第一保持裝置能夠繞軸樞轉,所述軸 的軸向與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交叉;第一連接裝置,其有撓性并為細長狀,并且具有連接到所述第一保持裝置的前端, 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用于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在其縱 向上的基端的位移使所述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第一推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一連接裝置 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位移時所述第一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 接地推進所述第一保持裝置;第二保持裝置,其用于保持設置在所述車輛的所述左前端和所述右前端中的另一個 處的前照燈,并且用于通過樞轉改變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所述第二保持裝置能 夠繞軸樞轉,所述軸的軸向與所述前照燈的所述光軸方向交叉;第二連接裝置,其有撓性、為細長狀并且比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短,并且具有連接到 所述第二保持裝置的前端,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用于通過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 向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在其縱向上的基端的位移使所述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第二推進裝置,其用于在與當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第二連接裝置 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位移時所述第二保持裝置樞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直接或間 接地推進所述第二保持裝置;牽引裝置,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在第一安裝部處安裝到 所述牽引裝置上,并且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在其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基端在第二安裝部處安 裝到所述牽引裝置上,通過所述牽引裝置在牽引方向上的位移使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 述前端和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的所述前端二者朝向在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基端位移,并 且,通過所述牽引裝置在回位方向上的位移使所述第一連接裝置的所述基端和所述第二 連接裝置的所述基端二者朝向在所述縱向上的所述各個前端位移;以及操作裝置,其用于將所述牽引裝置支撐在預定位置處,并且通過預定操作使所述牽 引裝置在所述牽引方向或所述回位方向上位移,所述前照燈調平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裝置(164)在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之間被支 撐在所述操作裝置(92)上,所述牽引裝置(164)被設定為使得,當朝向所述連接裝置(18L,18R)在所述縱向上 的所述各個基端牽引所述連接裝置(18L,18R)的所述前端并且通過所述操作裝置(92) 的預定操作使所述牽引裝置(164)在所述牽引方向上位移時,通過所述連接裝置(18L, 18R) 二者牽引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和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力,所述第二安裝部 (104R)比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更易于朝向所述連接裝置(18L,18R)的所述前端彈性 變形。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從所述操作裝置(92)與所述牽引裝置(164)之間的連接位置到所述第二安裝部 (104R)的距離(V)被設定為比從所述連接位置到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距離(W)長。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操作裝置(92)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中心線之間的所述距離(W) 被設定為比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中心線之間的所 述距離(V)長。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牽引力FL2、牽引力FR2、所述距離V和所述距離W之間的關系總是滿足FL2XW > FR2XV,其中,當通過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操作使所述牽引裝置(164)在所述回位方向 上位移時,FL2為施加到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上的所述牽引力,并且FR2為施加到所 述第二安裝部(104R)上的所述牽引力,并且其中W為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的所述中心線之間 的所述距離,并且V為所述操作裝置(92)的所述中心線與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所述中心線之間的 所述距離。
14.根據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牽引裝置 (164)由硬質橡膠制成。
15.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牽引裝置(164)的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的剛性被設定為比所述第一安裝部 (104L)的剛性低。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由橡膠制成,并且所述第一安裝部(104L)由金屬制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牽引裝置(164)的橫截面積在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處比在所述第一安裝部 (104L)處小。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前照燈調平裝置,其中所述牽引裝置(164)的板厚度在所述第二安裝部(104R)處比在所述第一安裝部 (104L)處小。
全文摘要
在前照燈調平裝置(10)中,從處于在導螺桿(92)與滑動器(88)之間的連接位置處的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L)的距離比內螺紋孔(100)到鎖定孔(104R)之間的距離充分長。因此,作用于鎖定孔(104L)上的力矩(ML)可以超過作用于鎖定孔(104R)上力矩(MR)。因此,在拉索(18L、18R)的牽引和回位過程中,滑動器(88)在力矩(ML)的定向上傾斜,從而滑動器(88)與導螺桿(92)之間的間隙被吸收。這使得可以防止在牽引和回位過程中放大拉索(18L)和拉索(18R)的位移量的誤差。因此,可以減小由各個前照燈單元(12L、12R)輸出的光束的光軸定向的差異。
文檔編號B60Q1/072GK102015367SQ200980116354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7日
發明者都筑克俊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