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具備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的下軌道、被 支承為相對于下軌道能夠移動的上軌道、吸收上軌道相對于下軌道的剝離荷載的鎖機構。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一種如圖7所示使用了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的車輛用座椅裝置。 該車輛用座椅裝置在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中安裝有車輛用座椅框架109。車輛用座椅 框架109具備支承座墊90的座墊框架110、支承座椅靠背91的座椅靠背框架120、通過將 座椅靠背91與座墊90自由轉動地連結來調整其轉動角度的調角器140、設于座椅靠背框 架120的上端的肩帶固定裝置130。在座椅靠背框架120的兩側配置有靠背側部框架121、 122,而在其中央部配置有中空并且形成四角柱狀的靠背中央框架123。另外,在座墊框架 110的兩側配置有座墊側部框架111、112,而在其中央部配置有座墊中央框架113。在靠背 中央框架123的下部用螺栓緊固連結有由厚板制成的上臂124,而在座墊中央框架113的上 部用螺栓緊固連結有由厚板制成的下臂114。此外,在上臂124與下臂114之間設有調角器 140,調角器140將上臂124與下臂114連結為能夠轉動。另外,在座椅靠背框架120中安裝有收卷器150,由肩帶部151a和腰帶部151b構 成的座席安全帶151的一端被卷繞在收卷器150中。座席安全帶151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安 裝于座椅中央框架113中的固定板115中,扁平插板152被插穿于座席安全帶151的中間 部。該扁平插板152能夠在安裝于座墊側部框架111上的帶扣116上拆裝。而且,該車輛 用座椅框架109是2人用的,對于一方的座椅的座席安全帶而言則省略說明。如圖8所示,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具備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的下軌道101、被 支承為相對于下軌道101能夠移動的上軌道102。上軌道102的水平的上部通過接合部來與 座墊中央框架113的水平的下部接合(例如專利文獻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另 夕卜,在固定于下軌道101中的下鉤構件104的兩端上形成有倒U字形的下鉤部104a、104b, 在固定于座墊中央框架113中的上鉤構件105、106的下端上形成有U字形的上鉤部105a、 106a。利用這些下鉤部104a、104b和上鉤部105a、106a來構成吸收上軌道102相對于下軌 道101的剝離荷載的鉤機構(例如專利文獻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在使用了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的車輛用座椅裝置中,在車輛碰撞時(特別 是在前面碰撞時),按照使座墊中央框架113的后端向上方抬起的方式施加力矩。其結果 是,經由座墊中央框架113與上軌道102的接合部,會向上軌道102施加相對于下軌道101 的剝離荷載。特別是在座席安全帶151鎖定了的情況下,由于經由肩帶固定裝置130及靠 背中央框架123等對座墊中央框架113施加很大的力矩,因此就會對上軌道102施加相對 于下軌道101的較大的剝離荷載。但是一般認為即使在此種情況下,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 裝置100中,由于下鉤部104a、104b與上鉤部105a、106a卡合,因此也能夠防止上軌道102 相對于下軌道101的剝離。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597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87207號公報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中,由于上軌道102與座墊中央框架 113通過水平的接合部來接合,因此在車輛碰撞時(特別是在前面碰撞時)荷載從縱方向沿 橫方向傳遞,對接合部施加與從座墊中央框架113的縱壁算起的距離對應的彎曲力矩。其 結果是,座墊中央框架113容易變形以至與上軌道102剝離。另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 置100中,由于下鉤構件104及上鉤構件105、106比下軌道101更向外側突出,因此就會造 成裝置大型化。此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00中,如果在車輛碰撞時(特別是在前 面碰撞時)下鉤部104a、104b與上鉤部105a、105b卡合,則會對該卡合部施加彎曲力矩。 由此,為了防止上軌道102相對于下軌道101的剝離,必須使下鉤部104a、104b及上鉤部 105a、106a足夠厚,從而導致重量的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以往的問題完成的,提供一種小型且輕質、能夠確保強度的車 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技術方案1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下軌 道、上軌道和鉤構件,上述下軌道,其被適當地設置以固定于車輛的地板,并且具有基座 部,其與該地板相面對地延伸;2片第一內側部,它們分別從該基座部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 方延伸;倒U字形的下鉤部,其從上述2片第一內側部的上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上述上軌 道,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上述下軌道移動,并且具有與上述基座部水平的水平壁部;縱 壁部,其從上述水平壁部的兩端起向下方延伸,上述鉤構件具有接合部,其被設置為在上 述上軌道內接合于上述兩個縱壁部而向下方延伸;U字形的上鉤部,其被設置為在上述上 軌道內從上述接合部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當對上述上軌道施加了相對于上述下軌道 剝離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將上述下鉤部與上述上鉤部卡合來吸收上述上軌道相對于上述 下軌道的剝離荷載。技術方案2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特征是,在技術方案1中,連結上述鉤構件的 上述兩個接合部的上端的水平部抵接于上述上軌道的上述水平壁部的下表面,在上述上軌 道的上述水平壁部的后部上形成在后方開口的開口部,在上述鉤構件上形成與座椅靠背框 架聯接的聯接部,上述鉤構件的上述聯接部從上述水平壁部的上述開口部中延伸出來。技術方案3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特征是,在技術方案1或2中,上述上軌道和 上述鉤構件形成座墊框架。技術方案4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特征是,在技術方案1到3中任意一項中,在 上述下軌道的上述下鉤部上沿長度方向形成多個梳齒狀的鎖定爪,在上述上軌道中能夠上 下移動地設置鎖定桿,其中在上述鎖定桿中形成了能夠相對于上述鎖定爪卡合脫離的鎖定 孔。技術方案5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特征是,在技術方案4中,在上述鉤構件的上 述上鉤部中形成多個底孔,當因施加剝離荷載而使上述上軌道相對于上述下軌道產生變形 的情況下,上述鎖定爪與上述底孔卡合。在技術方案1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下軌道具有與車輛的地板相面對地延伸 的基座部、從基座部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方延伸的2片第一內側部、從兩個第一內側部的上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的下鉤部,上軌道具有與基座部水平的水平壁部、從水 平壁部的兩端向下方延伸的縱壁部。另外,在上軌道內設有具有與兩個縱壁部接合而向下 方延伸的接合部、從接合部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的U字形的上鉤部的鉤構件。這樣,在 對上軌道施加了相對于下軌道剝離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下鉤部與上鉤部就會卡合。由此, 在車輛碰撞時(特別是前面碰撞時)對上軌道施加了相對于下軌道剝離的剝離荷載的情況 下,由于對上軌道沿縱方向施加的荷載被沿縱方向向鉤構件傳遞,原樣不動地向上鉤部及 下鉤部有效地傳遞,因此就能夠防止上軌道的剝離,能夠確保強度。另外,由于上鉤部及下 鉤部收納于下軌道及上軌道內,因此能夠避免大型化。此外,由于對上鉤部及下鉤部的卡合 部施加的彎曲力矩不太大,因此不需要使上鉤部及下鉤部變得極厚。因此,根據該車輛用座 椅滑動裝置,是很小型并且輕質的,能夠確保強度。 在技術方案2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連結鉤構件的兩個接合部的上端的水平 部抵接于上軌道的水平壁部的下表面,并且在上軌道的水平壁部的后部形成在后方開口的 開口部,在鉤構件中形成有與座墊框架聯接的聯接部。這里,座椅靠背框架是支承座椅靠背 的框架。此外,由于鉤構件的聯接部從水平壁部的開口部中延伸出來,因此如果在車輛碰撞 時(特別是前面碰撞時)對座椅靠背框架施加向上的荷載,就會按照使上軌道的水平壁部 的下表面與鉤構件的水平部密合的方式變形,能夠防止鉤構件與上軌道剝離,能夠進一步 確保強度。在技術方案3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上軌道和鉤構件形成座墊框架,因此能 夠削減部件數目。這里,座墊框架是支承座墊的框架。在技術方案4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由于在下軌道的下鉤部中沿長度方向形 成多個梳齒狀的鎖定爪,在上軌道中能夠上下移動地設有形成了能夠相對于鎖定爪卡合脫 離的鎖定孔的鎖定桿,因此能夠將上軌道相對于下軌道鎖定及移動。在技術方案5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由于在鉤構件的上鉤部形成多個底孔, 在因施加剝離荷載而使上軌道相對于下軌道變形的情況下,鎖定爪與底孔卡合,因此能夠 減少上軌道相對于下軌道的變形。
圖1是涉及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主視圖。圖3是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涉及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圖2中的IV-IV向視剖面圖。圖5是涉及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圖2中的V-V向視剖面圖。圖6是涉及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圖4中的VI-VI向視剖面圖。圖7是涉及以往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立體圖。圖8是以往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剖面圖。附圖標記說明10...下臂、11...基座部、12...第一內側部、13a...鎖定爪、 20...上臂、21...水平壁部、22...縱壁部、26...開口部、30...鉤構件、32...接合部、 34...底孔、35...聯接部、13、33...鉤機構(13...下鉤部、33...上鉤部)、40...鎖定桿、 41...鎖定孔、3...座墊框架、80...座椅靠背框架。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對將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具體化為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該車輛用座椅裝置是在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安裝 有車輛用座椅框架2的。車輛用座椅框架2具備支承座墊90的座墊框架3、支承座椅靠 背91的座椅靠背框架80、通過將座椅靠背91自由轉動地與座墊90連結來調整其轉動角度 的調角器86、設于座椅靠背框架80的上端的肩帶固定裝置87。在座椅靠背框架80的兩側 配置有靠背側部框架81、82,而在其中央部配置有中空并且形成四角柱狀的靠背中央框架 83。另外,在座墊框架3的兩側配置有座墊側部框架4、5,而在其中央部配置有座墊中央框 架6。在靠背中央框架83的下部用螺栓緊固連結有由厚板制成的上臂85,而在座墊中央框 架6的上部用螺栓緊固連結有由厚板制成的下臂84。此外,在上臂85與下臂84之間設有 調角器86,調角器86將上臂85與下臂84連結為能夠轉動。另外,在座椅靠背框架80中安裝有收卷器150,由肩帶部151a與腰帶部151b構 成的座席安全帶151的一端被卷繞在收卷器150中。座席安全帶151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安 裝于座墊中央框架6中的固定板115中,扁平插板152被插穿于座席安全帶151的中間部。 該扁平插板152能夠在安裝于座墊側部框架4上的帶扣116上拆裝。其中,將座席安全帶 151中的從收卷器150到扁平插板152稱作肩帶部151a,而將從扁平插板152到固定板115 稱作腰帶部151b。圖2及圖3是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的主視圖及分解立體圖。車輛用座椅滑動裝 置1具備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的下軌道10、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下軌道10移動的上軌道 20、以及設于上軌道20內的鉤構件30。在下軌道10的下鉤部13中沿長度方向形成多個梳 齒狀的鎖定爪13a,在鉤構件30中形成了能夠相對于鎖定爪13a卡合脫離的鎖定孔41的 鎖定桿40被片簧45向上方推靠(參照圖4)。如后所述,該鉤構件30被接合在上軌道20 內。由此,在通常的狀態下,下軌道10的鎖定爪13a卡合在鎖定桿40的鎖定孔41中,從而 將下軌道10與上軌道20鎖定。此外,在使座墊90及座椅靠背91移動的情況下,將配設于 座墊90下的手柄50拉起。這樣,鎖定桿40就被反抗片簧45地下壓,解除下軌道10與上 軌道20的鎖定,使得上軌道20可以前后移動。而且,下鉤部13與后述的上鉤部33 —起構 成“鉤機構”。如圖4及圖6所示,下軌道10具有與車輛的地板相面對地延伸的基座部11、從 基座部11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方延伸的2片第一內側部12、從兩個第一內側部12的上端 起向外側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的下鉤部13。在該下鉤部13的頭端上沿長度方向形成多個 梳齒狀的鎖定爪13a。另外,下軌道10具有從基座部11的兩端起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外側 部15、從兩個第一外側部15的上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的上部16、從上部16的內側方向的 一端起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外側部17。上軌道20具有與基座部11水平的水平壁部21、從水平壁部21的兩端起向下方 延伸的縱壁部22、從縱壁部22的下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的連結部23、從連結部23的外側 方向的一端起向上方延伸的豎立部24。鉤構件30具有與基座部11水平的水平部31、從水平部31的兩端起向下方延伸 的接合部32、從接合部32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的U字形的上鉤部33。此外,鉤構件30的水平部31的上面抵接于上軌道20的水平壁部21的下表面,在上軌道20的兩個縱壁部 22的內面利用焊接接合有鉤構件30的接合部32。這樣,上軌道20與鉤構件30就被形成 為一體化,當對上軌道20施加了相對于下軌道10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下鉤部13與上鉤 部33就會卡合。而且,圖4及圖6表示的是如下的狀態,即鎖定桿40被片簧45向上方推 靠,下鉤部13的鎖定爪13a卡合在鎖定桿40的鎖定孔41中而將下軌道10與上軌道20鎖 定。而且,上鉤部33與上述的上鉤部13 —起構成“鉤機構”。如圖2及圖3所示,在上軌道20的水平壁部21的后部上形成有在后方開口的開 口部26。另外,在鉤構件30中形成有從開口部26中延伸出來而與靠背中央框架83聯接的 聯接部35,在聯接部35中設有安裝孔36。通過利用該安裝孔36將聯接部35螺栓聯接在 下臂84上,鉤構件30就被借助下臂84等與靠背中央框架83聯接。利用這種構造,能夠利 用上軌道20和鉤構件30形成座墊中央框架6。另外,如圖5所示,在鉤構件30的上鉤部 33中形成有多個底孔34。這樣,在因施加剝離荷載而使上軌道20相對于下軌道10變形的 情況下,鎖定爪13a與底孔34就會卡合。在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下軌道10具有與車輛的地板相面對地 延伸的基座部11、從基座部11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方延伸的2片第一內側部12、從兩個第 一內側部12的上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的下鉤部13,上軌道20具有與基座部 11水平的水平壁部21、從水平壁部21的兩端起向下方延伸的縱壁部22。另外,在上軌道 20內設有鉤構件30,鉤構件30具有與兩個縱壁部22接合而向下方延伸的接合部32、從接 合部32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的U字形的上鉤部33。這樣,當對上軌道20施加了相對 于下軌道10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下鉤部13與上鉤部33就會卡合。由此,在車輛碰撞時 (特別是在前面碰撞時)對上軌道20施加了相對于下軌道10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沿縱方 向施加在上軌道20上的荷載就被沿縱方向向鉤構件30傳遞,原樣不動地向上鉤部33及下 鉤部13有效地傳遞,因此可以防止上軌道20的剝離,能夠確保強度。另外,由于上鉤部33 及下鉤部13收納于下軌道10及上軌道20內,因此能夠避免大型化。此外,由于施加在上 鉤部33及下鉤部13的卡合部上的彎曲力矩不太大,因此也不需要使得上鉤部33及下鉤部 13變得極厚。因此,根據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其很小型且輕質,能夠確保強度。另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鉤構件30的水平部31抵接于上軌道20的 水平壁部21的下表面,并且在上軌道20的水平壁部21的后部形成在后方開口的開口部 26,在鉤構件30中形成有借助下臂84等與座墊框架83聯接的聯接部35。此外,由于鉤構 件30的聯接部35從水平壁部21的開口部26中延伸出來,因此如果在車輛碰撞時(特別 是在前面碰撞時)對座椅靠背框架83施加向上的荷載,就會按照使上軌道20的水平壁部 21的下表面與鉤構件30的水平部31密合的方式變形,能夠防止鉤構件30與上軌道20剝 離,能夠進一步確保強度。此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上軌道20和鉤構件30形成座墊框架6,因此 能夠削減部件數目。另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由于在下軌道10的下鉤部13中沿長度方向 形成多個梳齒狀的鎖定爪13a,在與上軌道20接合的鉤構件30中能夠上下移動地設有形成 了能夠相對于鎖定爪13a卡合脫離的鎖定孔41的鎖定桿40,因此能夠將上軌道20相對于 下軌道10鎖定及移動。
此外,在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中,由于在與上軌道20接合的鉤構件30的上鉤部33中形成多個底孔34,當因施加剝離荷載而使上軌道20相對于下軌道10變形的情況 下,鎖定爪13a與底孔34卡合,因此能夠減少上軌道20相對于下軌道10的變形。而且,本實施方式中,雖然采用在靠背中央框架83的上端設有肩帶固定裝置87的 車輛用座椅裝置,然而并不限于這種車輛用座椅裝置,可以將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用于 在車體中設有肩帶固定裝置的車輛用座椅裝置中。在以上說明中依照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進行了說明,然而 本發明并不限定于這些,只要是不違反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當然可以適當地變更而應用。工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適用于具備固定于車輛的地板上的下軌道、被可以 相對于上述下軌道移動地支承的上軌道、吸收上述上軌道相對于上述下軌道的剝離荷載的 鉤機構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
權利要求
一種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下軌道、上軌道和鉤構件,所述下軌道,其被適當地設置以固定于車輛的地板,并且具有基座部,其與該地板相面對地延伸;2片第一內側部,它們分別從該基座部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方延伸;倒U字形的下鉤部,其從所述2片第一內側部的上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所述上軌道,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下軌道移動,并且具有與所述基座部水平的水平壁部;縱壁部,其從所述水平壁部的兩端起向下方延伸,所述鉤構件具有接合部,其被設置為在所述上軌道內接合于所述兩個縱壁部而向下方延伸;U字形的上鉤部,其被設置為在所述上軌道內從所述接合部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當對所述上軌道施加了相對于所述下軌道剝離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將所述下鉤部與所述上鉤部卡合來吸收所述上軌道相對于所述下軌道的剝離荷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連結所述鉤構件的所述兩個接合部的上端的水平部抵接于所述上軌道的所述水平壁 部的下表面,在所述上軌道的所述水平壁部的后部上形成在后方開口的開口部,在所述鉤構件上形成與座椅靠背框架聯接的聯接部,所述鉤構件的所述聯接部從所述水平壁部的所述開口部中延伸出來。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軌道和所述鉤 構件形成座墊框架。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軌道的所述下鉤部上沿長度方向形成多個梳齒狀的鎖定爪,在所述上軌道中 能夠上下移動地設置鎖定桿,其中在所述鎖定桿中形成了能夠相對于所述鎖定爪卡合脫離的鎖定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鉤構件的所述上鉤部中形成多個底孔,當因施加剝離荷載而使所述上軌道相對于所述下軌道產生變形的情況下,所述鎖定爪 與所述底孔卡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小型且輕質、能夠確保強度。下軌道10具有與車輛的地板相面對地延伸的基座部11、從基座部11的中央起密合地向上方延伸的2片第一內側部12、從兩個第一內側部12的上端起向外側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的下鉤部13。上軌道20具有與基座部11水平的水平壁部21、從水平壁部21的兩端起向下方延伸的縱壁部22。另外,在上軌道20內設有鉤構件,該鉤構件具有與兩個縱壁部22接合而向下方延伸的接合部32、從接合部32的下端起向內側方向延伸的U字形的上鉤部33。當對上軌道20施加了相對于下軌道10的剝離荷載的情況下,下鉤部13與上鉤部33就會卡合。
文檔編號B60N2/42GK101801716SQ20088010724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7日
發明者岡崎裕行, 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