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重型驅動車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重型驅動車橋。
(二)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車橋技術的發展,對重型車橋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既要安全,
又要承載大,還要求通過性能好,可適用與各種不同的路況,這就要求車橋 結構緊湊、又足夠的離地間隙、又足夠的承載能力。
一般使用的重型驅動車橋,其包括橋殼總成、主減速器總成、制動器總 成、半軸、輪轂制動鼓總成,所述橋殼總成包括橋殼、半軸套管、止動銷, 主減速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制動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所述 輪轂制動鼓總成包括制動鼓、后輪轂,制動鼓通過車輪螺栓與后輪轂連接, 后輪轂通過半軸用螺栓連接,后輪轂與主減速器總成通過半軸連接,這種結 構造成承載能力不強。
(三)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承載能力能力強的重型驅
動車橋。
一種重型驅動車橋,其包括橋殼總成、主減速器總成、制動器總成、半 軸、輪轂制動鼓總成,所述橋殼總成包括橋殼、半軸套管、止動銷,主減速 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制動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所述輪轂制 動鼓總成包括制動鼓、后輪轂,制動鼓通過車輪螺栓與后輪轂連接,后輪轂 與半軸通過螺栓連接,后輪轂與主減速器總成通過半軸連接,所述半軸套管 為橋殼兩端壓入的無縫鋼管,并通過止動銷與橋殼固定。
優選地,所述橋殼上設置有鋼板彈簧座,鋼板彈簧座處的橋殼截面為矩
形,其尺寸設置為寬160mm,長180mm。
本實用新型一種重型驅動車橋有益效果在于在橋殼兩端壓入的無縫鋼管形成半軸套管,而且橋殼截面增大,使得整 個車橋的承載能力大大增強。
圖1是實施例所述重型驅動車橋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所述重型驅動車橋的橋殼總成局部剖視圖。 圖3是實施例所述重型驅動車橋的半軸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并不限于此。
如圖1至圖3所示, 一種重型后驅動車橋,其包括橋殼總成l、主減速 器總成2、制動器總成3、半軸4、輪轂制動鼓總成5,所述橋殼總成1包括 橋殼6、半軸套管7、止動銷8,止動銷8將橋殼6與半軸套管7固定在一起, 主減速器總成2通過螺栓與橋殼總成1連接,制動器總成3通過螺栓與橋殼 總成1連接,所述輪轂制動鼓總成5包括制動鼓9、后輪轂10,制動鼓9通 過螺栓與后輪轂10連接,后輪轂10與半軸4通過螺栓連接,后輪轂10與主 減速器總成2通過半軸4連接,所述半軸套管7為橋殼6兩端壓入的無縫鋼 管,并通過止動銷8與橋殼1固定,'所述橋殼6上設置有鋼板彈簧座11,鋼 板彈簧座ll處的橋殼截面為矩形,其尺寸設置為寬160mm,長180mm。
如圖3所示,所述整體式橋殼的結構設計中,為了得到理想的應力分布, 故在鋼板彈簧座11附近的橋殼截面根據強度要求鑄成矩形,原有截面為 160mm寬x長160mm改設計為160mm寬X長180mm,整體橋殼6內腔可制成 復雜而理想的形狀,壁厚能夠變化,可得到理想的應力分布,其強度及剛度 均較好,工作可靠。每邊半軸套管與橋殼的壓配表面共三處,由里向外逐漸 加大配合表面的直徑,以得到較好的壓配效果。如圖2所示,汽車的輪轂內 軸承12是裝在半軸套管7上,其中輪轂內軸承12與橋殼6鑄件外端面相靠, 而輪轂外軸承13則與擰在半軸套管7外端的螺母相抵,故半軸套管7有被拉 出橋殼6的傾向,所以必須將橋殼6與半軸套管7用止動銷固定在一起。
權利要求1、一種重型驅動車橋,其包括橋殼總成、主減速器總成、制動器總成、半軸、輪轂制動鼓總成,所述橋殼總成包括橋殼、半軸套管、止動銷,主減速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制動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所述輪轂制動鼓總成包括制動鼓、后輪轂,制動鼓通過車輪螺栓與后輪轂連接,后輪轂與半軸通過螺栓連接,后輪轂與主減速器總成通過半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軸套管為橋殼兩端壓入的無縫鋼管,并通過止動銷與橋殼固定。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驅動車橋,其特征在于所述橋殼上設置有鋼板 彈簧座,鋼板彈簧座處的橋殼截面為矩形,其尺寸設置為寬160mm,長180mm。
專利摘要一種重型驅動車橋,其包括橋殼總成、主減速器總成、制動器總成、半軸、輪轂制動鼓總成,所述橋殼總成包括橋殼、半軸套管、止動銷,主減速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制動器總成通過螺栓與橋殼連接,所述輪轂制動鼓總成包括制動鼓、后輪轂,制動鼓通過車輪螺栓與后輪轂連接,后輪轂與半軸通過螺栓連接,后輪轂與主減速器總成通過半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軸套管為橋殼兩端壓入的無縫鋼管,并通過止動銷與橋殼固定,所述橋殼上設置有鋼板彈簧座,鋼板彈簧座處的橋殼截面為矩形,其尺寸設置為寬160mm,長180mm,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橋殼兩端壓入的無縫鋼管形成半軸套管,而且橋殼截面增大,使得整個車橋的承載能力大大增強。
文檔編號B60B35/00GK201220579SQ20082008851
公開日2009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5日
發明者宏 張, 徐壽錚, 畢學隆, 偉 趙, 魯木根 申請人:杭州匯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