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副駕駛席用氣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配置在副駕駛席前方的儀表板的上表面側的上 部安裝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的氣囊。
背景技術:
當前,作為副駕駛席用氣囊,如特開2006—103654公報所示, 具有下述結構折疊在儀表板的上表面側并被收容在收容部位中,在 膨脹用氣體流入時,向上方凸出,同時以閉塞儀表板上表面與儀表板 上方的擋風玻璃之間的方式,向車輛的后方側展開膨脹。另外,現有 的副駕駛席用氣囊的結構為,使膨脹完成時的形狀為在前端側配置頂 部的大致四角錐狀,在膨脹完成時成為前端側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 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脹用氣體流入的氣體流入口,作為將該氣 體流入口的周緣安裝在收容部位上的部位,還在膨脹完成時的至少后
部側的區域配置凹部,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前方側凹陷,同時大 致沿上下方向形成;以及2個凸出部,它們在凹部的左右兩側相對地
向后方側凸出,同時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并且,在該現有的副駕駛 席用氣囊中,凸出部的凸出頂部由外側結合部構成,該外側結合部, 通過使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周側的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
右板狀部、和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周側而彎曲為大致c
字形的帶狀的左右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相對應的 左右各一側的外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凹部的前端由使內側左板狀部 和內側右板狀部的內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內側結合部構成。
但是,在現有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因為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 右板狀部,在膨脹完成時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處,除了配置氣體流 入口的部位附近,構成從上方側經由后方側至下后方的部位,所以構
成為以較大的c字狀彎曲。另外,在現有的氣囊中,由于外側左板
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由與展開的蝴蝶形狀近似的左右對稱形狀的1 張基布構成,該基布從構成氣體流入口周圍的部位延伸,因此與內側 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以較大的C字形彎曲的情況相互結合,材 料利用率較差,在提高材料利用率而降低制造成本的方面存在改善的
余地。此外,在現有的氣囊中,因為使構成凹部前端的內側左板狀部 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內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內側結合部,將端部配置 在成為氣體流入口附近的膨脹完成時的前端附近,所以在氣囊展開膨 脹時,在該內側結合部的端部附近會產生應力集中。具體地說,在現 有的氣囊中,由于在膨脹初期,在氣體流入口周緣沿成為氣囊的凸出 方向側的前后方向作用較強的拉伸力,然后,在使氣囊向左右較寬地 展開時,沿左右方向作用較強的拉伸力,因此,在位于氣體流入口附 近的內側結合部的端部附近,在前后左右方向上作用較強的拉伸力而 產生應力集中,在該內側結合部的端部的部位上覆蓋另外的加強布等 進行加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副駕駛席用氣囊,其材料利用率良 好,并且可以緩和應力集中而穩定地確保凹部的凹陷形狀,順利地保 護乘客。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利用下述結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實現。 一種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結構為,在車輛的副駕駛席前方的儀 表板的上表面側折疊,并收容在收容部位中,在膨脹用氣體流入時, 向上方凸出,同時以閉塞儀表板上表面與儀表板上方的擋風玻璃之間 的方式,向車輛的后方側展開膨脹,該副駕駛席用氣囊具有下述結構,
氣囊,其膨脹完成時的形狀為將頂部配置在前端側的大致四角 錐狀,同時具有
氣體流入口,其配置在膨脹完成時的前端側下表面的成為左右 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使膨脹用氣體流入;
凹部,其配置在膨脹完成時的至少后部側的區域,在左右方向 的中央向前方側凹陷,同時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以及
2個凸出部,它們在該凹部的左右兩側相對地向后方側凸出,同 時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
氣囊利用氣體流入口的周緣而安裝在收容部位上,
氣囊,是使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周側的外側左板狀 部及外側右板狀部、和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周側且以大致 C字形彎曲的帶狀的左右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周 緣相互結合而構成,
使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和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 狀部的、相對應的左右各一側的外周緣分別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外側結 合部,分別構成凸出部的凸出頂部,
使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內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內 側結合部,構成凹部的前端,
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作為單獨部件形成,以左右對稱 的形狀構成,
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構成為,使膨脹完成時的上前緣 側或下前緣側中的至少一側,作為交叉緣部,該交叉緣部配置為使內 側結合部的部位和外側結合部的部位相連結,膨脹完成時沿大致左右 方向,
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構成為具有中央側延伸設置部, 該中央側延伸設置部構成為,在配置交叉緣部的上緣側或下緣側的至 少一側上,在氣囊膨脹完成時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延伸,同時具有與 交叉緣部結合的連結緣,
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之間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將除 了連結緣之外的外周緣相互結合。
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在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 的外周側上的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形成為單體,作為左右 對稱形狀而構成,同時在上緣側或下緣側的至少一側上,具有在氣囊 膨脹完成時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延伸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而構成。并 且,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之間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分別在 膨脹完成時的后端側具有連結緣而構成,同時將除了連結緣之外的外
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該連結緣與彎曲為大致C字形的帶狀的左右 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上形成的交叉緣部結合。即,在 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其狀態為,將在現有的氣囊中較大地彎 曲為大致C字形的帶狀的內側左板狀部和內側右板狀部在交叉緣部 的部位處分割,將在膨脹完成時位于外側左交叉緣部的前方側(上方 側)或后方側(下方側)的部位,作為中央側延伸設置部,配置在外 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側。因此,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 與現有的氣囊中的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相比,彎曲變小,換 句話說,可以使內周側的凹陷深度變淺,同時減小前后的寬度尺寸。 另外,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由于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 狀部也形成為左右對稱形狀的單體,所以構成氣囊的各基布的大小與 現有的副駕駛席用氣囊相比,可以分割得較小,可以使材料利用率良 好。
并且,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不僅減小內側左板狀部 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前后的寬度尺寸,還將在現有的氣囊中將由內側左 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構成的部位,僅由配置在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 右板狀部側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構成,在氣囊膨脹完成時,配置該中 央側延伸設置部的上端側或下端側的凹部的凹陷深度(凸出部的凸出 量)不會減少。因此,如果與車輛或乘客對應而將中央側延伸設置部 形成在各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的上緣側或下緣側,則在膨脹 完成時的氣囊的后部側的區域中,可以使上端側或下端側較大地凹 陷,可以利用較大地凹陷的凹部和相對地較大地凸出的凸出部,可靠 地保護乘客。
另外,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由于構成凹部前端的內 側結合部的端部位于交叉緣部上,與現有的氣囊相比,配置在沿氣囊 的凸出方向的方向側(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遠離氣體流入口的位置 上,因此,在氣囊展開膨脹時,在內側結合部的端部的部位上,可以 減小膨脹初期的作用在氣體流入口周緣上的沿凸出方向(上下方向或 前后方向)的拉伸力,難以在內側結合部的端部產生應力集中,可以 減少或取消配置在該部位上的加強用的由其他部件構成的加強布。
因此,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材料利用率良好,并且 可以緩和應力集中,可以穩定地確保凹部的凹陷形狀,可以順利地保 護乘客。
并且,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如果構成為將中央側延 伸設置部形成在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的上緣側,則由于氣囊 以在后部側的區域中的上端側使凸出部的凸出形狀和凹部的凹陷形 狀變大的方式完成膨脹,所以在乘客與膨脹完成時的氣囊接觸時,首 先左右的凸出部與乘客的左右肩部附近抵接,減小乘客前進移動的動 能,然后,左右肩部被左右凸出部限制的乘客的頭部進入凹部,被限 制而抑制向前方側的移動。因此,可以在利用左右的凸出部減小動能 的狀態下,抑制來自氣囊的反作用力,柔和地承受乘客的頭部。
相反,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也可以構成為將中央側 延伸設置部形成在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的下緣側,在這種結 構的情況下,由于氣囊以在后部側的區域中的下端側使左右的中央較 大地凹陷的方式完成膨脹,所以例如在將使頭部側配置在儀表板側的 兒童座椅設置在副駕駛席上的狀態下,即使氣囊膨脹,兒童座椅的頭 部側也會成為進入凹部和儀表板之間的狀態,可以盡量抑制完成膨脹 的氣囊與兒童座椅接觸。當然,在除了兒童座椅之外的干涉物,與兒 童座椅的頭部相同地靠近儀表板配置的情況下,也可以盡量抑制完成 膨脹的氣囊與干涉物接觸。
當然,在本發明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也可以構成為將中央側 延伸設置部形成在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的上下兩緣側,在這 種氣囊中,可以得到上述兩者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結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交叉緣部形成為,在 氣囊膨脹完成時,內周緣側的端部比外周緣側的端部向前方側或后方 側偏移,
優選構成為,將交叉緣部和連結緣結合而構成的交叉結合部,
以大致沿左右方向平滑連續的方式彎曲。
將交叉緣部和連結緣結合而構成的交叉結合部,在左右方向的 中央,與將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內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的
內側結合部相交叉,在上述結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由于形成在內 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上的各個交叉緣部,形成為使內周緣側的 端部比外周緣側的端部向前方側或后方側偏移,所以交叉結合部構成 為,一邊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偏移至位于左右兩端的前方側或后方 側, 一邊大致沿左右方向平滑地彎曲。因此,在氣囊展開膨脹時,作 用在交叉結合部和外側結合部的交叉部位上的向左右方向側的拉伸 力,難以直接作用在交叉結合部和內側結合部的交叉部位即內側結合 部的端部上,可以進一步減小內側結合部的端部所承受的應力,可以 減少或取消由其他部件構成的加強布。
并且,在上述結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在氣囊構成為使外側 左板狀部、外側右板狀部、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周緣相 互縫制的情況下,如果內側結合部由鏈縫構成,則由于鏈縫與通常制 造氣囊時所使用的鎖縫相比容易伸長,所以在氣囊展開膨脹時,可以 減小內側結合部周緣承受的應力,從而優選。
此外,在上述結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中,如果以從內側結合部 連續的方式構成的、將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和中央側延伸設 置部的上前緣或下前緣相互縫制而構成的縫合部位,利用鏈縫構成, 則即使在以從內側結合部連續的方式形成的縫合部位上,也可以減小 周緣承受的應力,從而優選。
圖1是使用了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副駕駛席用氣囊的 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的沿車輛前后方向的剖面圖。
圖2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從前方側觀察的斜 視圖。
圖3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從后方側觀察的斜 視圖。
圖4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圖。
圖5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的剖面圖,與圖4
的V—V部位相對應。
圖6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7是使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的仰視圖。 圖8是表示構成實施方式的氣囊的基布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的氣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圖。
圖IO是表示實施方式的氣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圖,是表示圖9
之后的工序的圖。
圖1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氣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圖,是表示圖10 之后的工序的圖。
圖12是在實施方式的氣囊中,并列表示外側左板狀部和內側左 板狀部的俯視圖。
圖13是說明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使用狀態的圖,是表示膨脹完成 后的狀態的從車輛后方側觀察的圖。
圖14是說明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使用狀態的圖,是表示膨脹完成 后的狀態的從車輛側方側觀察的圖。
圖15是使其它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從后方側觀察 的斜視圖。
圖16是使圖15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圖。 圖i7是表示構成圖15的氣囊的基布的俯視圖。 圖18是使另一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的從后方側觀 察的斜視圖。
圖19是使圖18的氣囊以單體膨脹的狀態的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圖。
圖20是表示構成圖18的氣囊的基布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實施方式的副駕 駛席用氣囊(以下簡稱為"氣囊")15如圖l所示,在配置于儀表板1 的上表面2的內部的上部安裝型的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M中使用。
該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M具有下述部分而構成被折疊的氣囊15;
充氣機8,其向氣囊15供給膨脹用氣體;外殼6,其收容保持氣囊 15及充氣機8;保持器ll,其用于將氣囊15安裝在外殼6上;以及 氣囊罩10,其覆蓋折疊后的氣囊15。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與車輛直線行駛 狀態中的車輛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一致。
氣囊罩10構成為,與合成樹脂制的儀表板一體地形成,在氣囊 15展開膨脹時,使前后兩扇門部10a、 10b被氣囊15推壓而打開。 另外,在氣囊罩IO的門部10a、 10b的周圍,形成與外殼6連結的連 結壁部10c。
充氣機8具有下述部分而構成大致圓柱狀的主體部8a,其具 有多個氣體噴出口8b;以及凸緣部8c,其用于將充氣機8安裝在外 殼6上。
外殼6形成為板金制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其在上端側具有長方 形的開口,具有下述部件而構成大致長方形板狀的底壁部6a,其 使充氣機8從下方插入而安裝;以及周壁部6b,其從底壁部6a的外 周緣向上方延伸,與氣囊罩10的連結壁部10c卡止。外殼6在底壁 部6a的部位上配置與車輛的車體側連結的未圖示的托架。
此外,氣囊15和充氣機8,通過配置在氣囊15內的圓環狀的保 持器11的多個螺栓lla,貫穿氣囊15、殼體6的底壁部6a及充氣機 8的凸緣部8c,由螺母12固定,從而安裝在外殼6上。
氣囊15如圖2 7所示,使膨脹完成時的形狀為以前端側作為 頂部的大致四角錐狀,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構成上側壁部15a、下側 壁部15b,這些壁部在上下兩側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左側壁部15c、 右側壁部15d,這些壁部在左右兩側沿大致前后方向配置;以及后側 壁部15e,其以在乘客側連結上側壁部15a和下側壁部15b的方式, 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使膨脹完 成對成為乘客側的后側壁部15e的區域,為保護乘客MP的乘客保護 區域。另外,在氣囊15的下側壁部15b的前端側、左右方向的中央 附近的部位上,配置氣體流入口 18,其開口為圓形,以使膨脹用氣 體流入,使周緣17安裝在外殼6上。在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上
形成多個安裝孔19,其使保持器11的螺栓lla插入,用于將氣體流 入口 18的周緣17安裝在外殼6的底壁部6a上。另外,在氣囊15 的左側壁部15c和右側壁部15d上,分別配置排出剩余的膨脹用氣體 的通風孔20。
在氣囊15中,在成為乘客保護區域的后側壁部15e的區域中配 置凸出部22L、 22R,其并列設置在左右兩側上,在上下方向上連 續,向后方側凸出;以及凹部23,其在凸出部22L、 22R之間向前方 側凹陷。在乘客MP與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接觸時,凸出部22L、 22R作為限制乘客MP的左右肩部MSL、 MSR的部位,凹部23作為 使左右肩部MSL、 MSR被凸出部22L、 22R限制的乘客MP的頭部 MH進入而進行保護的部位(參照圖14)。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 由于凸出部22L、 22R和凹部23,在后側壁部15e上下的大致整個區 域內配置,所以具體地說,作為左右凸出部22L、 22R隆起的狀態、 和凹部23凹陷的狀態,形成后側壁部15e的上端15ea側最大,在下 端15eb側使凹凸收斂的形狀。另外,左右凸出部22L、 22R隆起的 狀態和凹部23凹陷的狀態,在從后側壁部15e的上端15ea側至上側 壁部15a的前端側,也形成使凹凸收斂的形狀(參照圖4)。在本實 施方式的氣囊15中,將后述的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部49R 的內周緣51L、 51R相互縫制而構成的內側縫合部(內側結合部)58, 構成凹部23的前端23a,使各個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部 49R的外周緣50L、 50R,和各個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 的后緣30c、 40c,在對應的左右各一側上分別縫制而構成的外側縫 合部(外側結合部)62L、 62R,構成各個凸出部22L、 22R的凸出頂 部22a。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囊15構成為,使膨脹完成時的 形狀以氣體流入口 18為中心而成為左右對稱形狀。
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在內部設置整流布25,以覆蓋氣體 流入口18的上方側。該整流布25覆蓋氣體流入口 18的上方,同時 形成使前后方向的兩端開口的大致筒形,以可以將從氣體流入口 18 流入的膨脹用氣體G向前后兩側整流。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 中,從氣體流入口 18流入的膨脹用氣體G,從整流布25的前后開口
25a、 25b向前后整流,并流入氣囊15內(參照圖4)。
在本實施方式中,整流布25由圖8所示的2張整流布用材料 26L、 26R構成。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形成左右對稱形狀,分別 由構成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的連結部27、和從連結部27向左側 或右側延伸的主體部28構成。在各個連結部27上,分別形成與氣體 流入口 18及安裝孔19對應的開口 (省略附圖標號)。并且,在本 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整流布25構成為,在將各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上的連結部27,以使開口一致的方式重疊的狀態下,與后述的 加強布53 —起,將周緣沿整個圓周縫合在構成氣囊15的后述的外側 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上,將主體部28的緣部相互縫制。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氣囊15使規定形狀的基布的周緣相互 結合而構成,如圖8所示,由下述4張基布構成膨脹完成時配置在 左右方向的外周側上的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和膨脹 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周側上的內側左板狀部49L及內側右板 狀部49R。
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在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 方向的外周側,所以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具體地說,分別單獨構 成,以使得上側壁部15a、下側壁部15b、左側壁部15c、右側壁部 15d及后側壁部15e的、從各個凸出部22L、 22R的凸出頂部22a的 開始左右方向的外周側的部位的區域,左右分割為2份,形成以膨脹 完成時的后緣30c、40c側向后方側凸出的方式彎曲的左右對稱形狀。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分別 形成使后端側展開的大致扇形狀。
外側左板狀部30如圖8所示,構成為,以構成左側壁部15c的 左側部位31為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心,在下方側配置構成下側壁部15b 的左側部位的左下側部位32,在左下側部位32的前端下方側配置構 成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的大致半圓形的凸出部33。外側左板狀 部30中的從左側部位31至左下側部位32的后方側的區域,構成位 于后側壁部15e的凸出部22L的凸出頂部22a左側的左后側部位34。 另外,在外側左板狀部30的上方側,配置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其
在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中,配置為從左側部位31 (左側壁部15c) 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延伸,構成上側壁部15a的左側部位。中央側延 伸設置部35,使前下端側與左側部位31連結,形成從左側部位31 部分凸出的大致三角形。由于該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從內側左板狀 部49L連續地,構成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中的從凸出部22L的凸出 頂部22a至凹部23的前端23a的部位,所以在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和左側部位31之間配置折痕38,以使從內側左板狀部49L至中央側 延伸設置部35的凸出部22L的凸出形狀和凹部23的凹陷形狀平滑。 具體地說,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以使后上 端側與左側部位31分離的方式,在作為內側左板狀部49L的與后述 的交叉緣部52L結合的連結緣部的后上緣37側、和左側部位31之 間,配置狹縫38a,以使其通過折痕38的中央。中央側延伸設置部 35的后上緣37形成為,與內側左板狀部49L的交叉緣部52L對應, 以將成為前上緣36側(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 的中央側端部37a,與成為狹縫38a側(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左 右方向的左端側)的一端側端部37b相比,更靠近膨脹完成時的氣囊 15的前方側的方式,平滑地彎曲為大致圓弧狀。
外側右板狀部40形成與外側左板狀部30左右對稱的形狀,如 圖8所示,以構成右側壁部15d的右側部位41為上下方向的大致中 心,在下方側配置構成下側壁部15b的右側部位的右下側部位42, 在右下側部位42的前端下方側,配置構成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 的大致半圓形的凸出部43。另外,在外側右板狀部40中,也與外側 左板狀部30相同地,在從右側部位41至右下側部位42的后方側的 區域,構成位于后側壁部15e的凸出部22R的凸出頂部22a右側的 右后側部位44。另外,在外側右板狀部40的上方側,與外側左板狀 部30相同地,配置中央側延伸設置部45,其在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 中,配置為從右側部位41(右側邊部15d)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延伸, 構成上側壁部15a的右側部位。中央側延伸設置部45是與外側左板 狀部30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相同的形狀。由于該中央側延伸設置 部45從內側右板狀部49R連續地,構成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中從
凸出部22R的凸出頂部22a至凹部23的前端23a的部位,所以在中 央側延伸設置部45和右側部位41之間設置折痕48,以使從內側右 板狀部49R至中央側延伸設置部45的凸出部22R的凸出形狀和凹部 23的凹陷形狀平滑,具體地說,配置狹縫48a,以使作為內側右板狀 部49R的與后述的交叉緣部52R結合的連結緣部的后上緣47偵fj、和 右側部位41之間,通過折痕48的中央。中央側延伸設置部45的后 上緣47形成為,與外側板狀部30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相同地, 與內側右板狀部49R的后述交叉緣部52R對應,以將成為前上緣46 側(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中央側端部47a, 與成為狹縫48a側(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左右方向的右端側)的 一端側端部47b相比,更靠近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前方側的方式, 平滑地彎曲為大致圓弧狀。
內側左板狀部49L和內側右板狀部49R,配置在膨脹完成時的 左右方向的內周側,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 以將從后側壁部15e的各個凸出部22L、 22R的凸出頂部22a至凹部 23的前端23a的區域分割為左右2部分的方式,形成彎曲為大致C 字形的帶狀的左右一對。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內側左板狀部 49L、內側右板狀部49R形成為使外周緣50L、 50R及內周緣51L、 51R分別為向后方側以凸狀彎曲的帶狀。具體地說,各內側左板狀部 49L、內側右板狀部49R如圖8所示,以使外周緣50L、 50R的下端 50a與內周緣51L、 51R的下端51a對齊的方式,使膨脹完成時的下 前緣49b側在前端側寬度較窄,在膨脹完成時的上前緣49a側,配置 與外周緣50L、 50R及內周緣51L、 51R相交叉的交叉緣部52L、 52R, 其構成為使上前緣49a側比下前緣49b側寬。交叉緣部52L、 52R配 置為,在氣囊15膨脹完成時沿大致左右方向。并且,各交叉緣部52L、 52R,以使成為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 內周緣51L、 51R側的中央側端部52a,與作為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 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周側的外周緣50L、 50R側的一端側端部52b 相比,靠近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前方側的方式,平滑地彎曲為大 致圓弧狀而形成。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中,將交叉緣部52L、
52R和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的后上緣37、 47縫制而形成的后述的交叉縫合部61,以在氣囊 15膨脹完成時沿左右方向,同時使左右方向的中央61a與左右端部 61b、 61b相比位于前方側的方式,在偏移的同時平滑連續地彎曲而 形成(參照圖2、 4、 6)。另外,各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 部49R構成為,在平整地展開的狀態下,使外周緣50L、 50R大致沿 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的后緣30c、 40c的彎曲形狀。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上,設置大致圓形的加強布55, 其對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進行加強。該加強布55具有從氣體流 入口 18向前方延伸的延伸設置部55a,該延伸設置部55a如圖4所 示,在氣囊15膨脹完成時,覆蓋后述的縫合部位63的內周側,防止 從氣體流入口 18流入內部的膨脹用氣體直接沖擊位于氣體流入口 18 附近的縫合部位6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在通風孔20 的周圍也配置加強布56 (參照圖4)。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氣囊15的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 部40、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部49R、加強布55、 56、及 構成整流布25的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以由聚酯線或聚酰胺線等 構成的具有可撓性的織布形成,作為未涂敷硅酮等涂料的無涂層布而構成。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的制造進行說明。預先將內側左 板狀部49L和內側右板狀部49R,以在平整地展開的狀態下使周緣相 互一致的方式重疊,將內緣51L、 51R相互使用縫合線S縫制,形成 內側縫合部58 (參照圖11的A)。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該內側 縫合部58利用鏈縫構成。另外,在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 40的通風孔20周緣上分別縫制加強布56。并且,如圖9的A所示, 將外側左板狀部30和外側右板狀部40以在平整地展開的狀態下使周 緣相互一致的方式重疊,將下緣30b、 40b相互使用縫合線S縫制, 形成縫合部位59。然后,如圖9的B所示,使縫合部位59位于內側, 將凸出部33、 43相互重疊,以使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分離的方 式將各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打開,如圖IO的A所示,
將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及加強布55按順序重疊,在氣體流入口 18的周緣17的部位、和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中的連結部27的周 緣的部位上,利用縫合線S進行縫制。然后,通過開孔加工形成氣 體流入口 18及安裝孔19 (參照圖10的B)。
然后,如圖11的A所示,將外側左板狀部30和外側右板狀部 40以使周緣相互一致的方式重疊,將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的 前上緣36、 46相互使用縫合線S進行縫制,形成縫合部位60。在本 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該縫合部位60也利用鏈縫構成。然后,將外側 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以使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的后 上緣37、 47分離的方式打開。將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部 49R,以使交叉緣部52L、 52R分離的方式打開,將打開的交叉緣部 52L、 52R重疊在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的后上緣37、 47上,將 交叉緣部52L、 52R和后上緣37、 47使用縫合線S縫制,形成交叉 緣部61 (參照圖11的B)。然后,將外側左板狀部30的后緣30c 和內側左板狀部49L的外緣50L使用縫合線S縫制,形成外側縫合 部62L,相同地,將外側右板狀部40的后緣40c和內側右板狀部49R 的外緣50R縫合,形成外側縫合部62R (參照圖11的C)。此外, 這些外側縫合部62L、 62R形成為,使各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 狀部40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和左側部位31、右側部位41的 周緣,以在狹縫38a、 48a周圍的部位上縫制而設置折痕38、 48的方 式,分別進入各上側壁部15a的區域內(參照圖2、 6)。
然后,如圖11的D所示,將整流布用材料26L、 26R的主體部 28的緣部相互縫制,形成整流布25。并且,利用外側板狀部30和外 側右板狀部40的未縫合部位(前緣30a、 40a),以使緣部的窩邊不 露出外部的方式進行反轉后,如圖11的E所示,如果將外側左板狀 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的各自的前緣30a、 40a相互使用縫合線S 縫制,形成縫合部位63,則可以制造氣囊15。此外,在本實施方式 的氣囊15中,內側縫合部58及縫合部位60由鏈縫構成,其它縫合 部位59、 63、交叉縫合部61、及外側縫合部62L、 62R,利用通常制 造氣囊時使用的鎖縫構成。
并且,在制造氣囊15之后,使螺栓lla從各安裝孔19凸出, 在將保持器11配置在內部的狀態下,將氣囊15折疊,利用可斷裂的 包封片13 (參照圖1)包裹折疊的氣囊15的周圍,以防止折疊散開。 然后, 一邊將各個螺栓lla插入外殼6的底壁部6a中, 一邊將折疊 后的氣囊15載置在外殼6的底壁部6a上。然后,使充氣機8的主體 部8a從底壁部6a的下方插入外殼6內,同時使從底壁部6a向下方 凸出的螺栓lla插入充氣機8的凸緣部8c中。然后,如果使螺母12 與從充氣機8的凸緣部8c凸出的各個螺栓Ua緊固,則可以將折疊 后的氣囊15和充氣機8安裝到外殼6的底壁部6a上。
然后,如果使外殼6的周壁部6b卡止在搭載到車輛上的儀表板 1的氣囊罩10的連結壁部10c上,將外殼6的未圖示的規定的托架 固定在車輛的車體側,則可以將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M搭載到車輛 上。
在副駕駛席用氣囊裝置M搭載到車輛上之后,在車輛的前面碰 撞時,如果從充氣機8的氣體噴出口 8b噴出膨脹用氣體,則氣囊15 膨脹,使包封片13斷裂,同時如圖1的雙點劃線及圖14所示,推壓 氣囊罩IO的門部10a、 10b而使其打開。然后,氣囊15從氣囊罩10 的門部10a、 10b打開而形成的開口向上方凸出,同時向車輛的后方 側展開膨脹,如圖1的雙點劃線及圖13、 14所示,以閉塞儀表板1 的上表面2和儀表板1上方的擋風玻璃4之間的方式,完成膨脹。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 的外周側上的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作為單獨部件, 以左右對稱形狀構成,同時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構成為在上緣側 具有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其在氣囊15膨脹完成時向左右方向 的中央側延伸。并且,該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構成為,在膨脹 完成時的后端側,具有作為連結緣的后上緣37、 47,其與彎曲為大 致C字形的帶狀的左右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49L及內側右板狀部49R 上形成的交叉緣部52L、 52R結合,同時,構成為使除了后上緣37、 47之外的前上緣36、 46相互結合。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 如圖12的雙點劃線所示,將在現有的氣囊中較大地彎曲為C字形的
帶狀的內側右板狀部49R'(內側左板狀部49L,),在交叉緣部52R (52L)的部位處分割,使膨脹完成時位于交叉緣部52R(52L)的 前方側的部位49c,作為中央側延伸設置部45 (35),配置在外側右 板狀部40 (外側左板狀部30)偵ij。因此,內側右板狀部49R (內側 左板狀部49L)與現有的氣囊的內側右板狀部49R,(內側左板狀部 49L')的前后寬度尺寸WO相比,彎曲變小,換言之,可以使內周側 的凹陷深度變淺,同時減小前后的寬度尺寸Wl (參照圖12)。另外, 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由于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 40也形成為左右對稱形狀的單獨部件,構成氣囊15的各個基布的尺 寸與現有的氣囊相比,可以分割得較小,可以使材料利用率良好。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不僅減小內側左板狀部49L 及內側右板狀部49R的前后寬度尺寸,還將在現有的氣囊中由內側 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構成的部位,僅由配置在外側左板狀部30 及外側右板狀部40側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構成,在氣囊15 膨脹完成時,配置該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的后側壁部15e的上 端15ea側的凹部23的凹陷深度(凸出部22L、 22R的凸出量)不會 減少。
具體地說,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將中央側延伸設置部35、 45形成在外側左板狀部30及外側右板狀部40的上緣側,將中央側 延伸設置部35、 45的前上緣36、 46相互縫制而構成的縫合部位60, 如圖4、 6所示,以從內側縫合部58連續的方式形成,在上側壁部 15a的區域內向前方側延伸而在前端側使凹陷變淺,同時與內側縫合 部(內側結合部)58相同地構成凹部23的前端23a側。因此,在膨 脹完成時的氣囊15的后部側的區域(后側壁部15e)中,不會減小 上端15ea的凹陷量,而可以使其較大地凹陷。并且,在后側壁部15e 的上端15ea側,在以凸出部22L、 22R的凸出形狀和凹部23的凹陷 形狀變大的方式,完成膨脹的氣囊15與乘客MP接觸時,首先,左 右的凸出部22L、 22R與乘客MP的左右肩部MSL、 MSR附近抵接, 減小乘客MP前進移動的動能,然后,左右肩部MSL、 MSR被左右 凸出部22L、 22R限制的乘客MP的頭部MH進入凹部23,被限制而
抑制向前方側的移動。因此,可以在利用左右凸出部22L、 22R減小 動能的狀態下,抑制來自氣囊15的反作用力,柔和地支承乘客MP 的頭部MH。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由于構成凹部23的前端23a 的內側縫合部(內側結合部)58的上端(端部)58a (參照圖4), 位于交叉緣部52L、 52R上、即交叉縫合部61上,與現有的氣囊相 比,配置在相對于氣體流入口 18,在沿氣囊15的凸出方向的方向側 (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遠離的位置上,所以在氣囊15展開膨脹時, 在該內側結合部58的端部58a上,可以減小膨脹初期作用在氣體流 入口 18周緣上的沿凸出方向(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拉伸力,難 以在內側縫合部58的端部58a上產生應力集中,可以減少或取消配 置在該部位上的加強用的由其他部件構成的加強布。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材料利用率良好,并且可以 緩和應力集中,可以穩定地確保凹部23的凹陷形狀,順利地保護乘 客MP。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形成于內側左板狀部49L及 內側右板狀部49R的各交叉緣部52L、 52R,形成為使內周緣51L、 51R側的中央側端部5 2 a與外周緣5 0L 、 5 0R側的端側端部5 2b相比 向前方側偏移。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將該交叉緣部52L、 52R,與各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板狀部40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 35、 45的后上緣(連結緣)37、 47連結而構成的交叉縫合部(交叉 結合部)61,如圖4、 6所示構成為,將左右方向的中央61a附近以 比左右端部61b、61b更位于前方側的方式,偏移距離DL(參照圖4), 同時以沿左右方向平滑連續的方式彎曲。因此,在氣囊15展開膨脹 時,作用在交叉縫合部61和外側縫合部(外側結合部)62L、 62R 的交叉部位(交叉縫合部61的左右端部61b、 61b)上的朝向左右方 向側的拉伸力,難以直接作用在交叉縫合部61和內側縫合部58的交 叉部位、即內側縫合部58的端部58a上,可以進一步減小內側縫合 部58的端部58a承受的應力,可以減少或取消由其他部件構成的加 強布。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交叉縫合部61以使左右方向的中央
位于前方的方式彎曲,但當然,也可以如圖6的雙點劃線所示,作為 交叉縫合部61',使用以使左右方向的中央位于左右端部的后方側的
方式偏移的形狀。此外,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如后述的氣囊15A、 15B
所示,也可以使將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交叉緣部和中央側 延伸設置部的連結緣結合而構成的交叉縫合部,形成為在氣囊膨脹完 成時沿大致左右方向的直線狀。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使將內側左板狀部49L及內 側右板狀部49R的內周緣51L、 51R相互縫制而構成的內側縫合部 58,利用鏈縫構成,由于鏈縫與通常制造氣囊時使用的鎖縫相比容易 伸長,因而在氣囊15膨脹展開時,可以減小內側縫合部58周邊承受 的應力。因此,可以省略在現有的氣囊中必需的配置在內側縫合部 58的部位上的加強布。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由于以從內側縫合 部58連續的方式形成而在上側壁部15a的區域中構成凹部23的前端 23a的縫合部位60,也利用鏈縫構成,因而利用鏈縫構成的區域較大, 可以減小在限制乘客時等,縫合部位60和內側縫合部58承受的應力。
另外,作為氣囊15A,也可以使用圖15、 16所示的結構。在氣 囊15A中,外側左板狀部77L及外側右板狀部77R,將中央側延伸 設置部78L、 78R配置在下緣側而構成,內側左板狀部80L及內側右 板狀部80R,與中央側延伸設置部78L、 78R的連結緣79L、 79R對 應,在下前緣側配置交叉緣部81L、 81R。該氣囊15A如圖17所示, 由于除了外側左板狀部77L、外側右板狀部77R及內側左板狀部80L、 內側右板狀部80R的外形形狀不同,膨脹完成形狀略微不同之外, 是與前述氣囊15相同的結構,所以在相同的部位上,在相同的附圖 標號的末尾添加"A",省略詳細的說明。此外,在該氣囊15A中,內 側左板狀部80L及內側右板狀部80R的交叉緣部81L、 81R,和中央 側延伸設置部78L、 78R的連結緣79L、 79R,形成為大致直線狀, 將交叉緣部81L、 81R和連結緣79L、 79R縫制而構成的交叉縫合部 61A,在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A中,形成大致沿左右方向的直線狀(參 照圖16)。并且,在這種結構的氣囊15A中,由于氣囊15A在后部 側的區域中的下端側,以使左右中央較大地凹陷的方式完成膨脹,因而,例如在設置使頭部側配置在儀表板側的兒童座椅設置在副駕駛席 的狀態下,即使氣囊15A膨脹,兒童座椅的頭部側也會成為進入凹
部23A和儀表板之間的狀態,可以盡量抑制完成膨脹的氣囊15A與 兒童座椅接觸。當然,在除了兒童座椅以外的干涉物與兒童座椅的頭 部相同地靠近儀表板配置的情況下,也可以盡量防止完成膨脹的氣囊 15A與干涉物接觸。
此外,作為氣囊15B,可以使用圖18、 19所示的結構。在氣囊 15B中,如圖20所示,外側左板狀部84L及外側右板狀部84R,將 中央側延伸設置部85UL、 85UR、 85DL、 85DR配置在上下兩緣側而 構成,內側左板狀部87L及內側右板狀部87R,與中央側延伸設置部 86UL、 86UR、 86DL、 86DR對應,在上前緣側和下前緣側中配置交 叉緣部88UL、 88UR、 88DL、 88DR。在該氣囊15B中,除了外側左 板狀部84L、外側右板狀部84R及內側左板狀部87L、內側右板狀部 87R的外形形狀不同,膨脹完成形狀略微不同之外,是與前述氣囊 15相同的結構,因而在相同的部位上,在相同的附圖標號的末尾添 加"B",省略詳細的說明。此外,在該氣囊15B中,內側左板狀部87L 及內側右板狀部87R的交叉緣部88UL、 88UR、 88DL、 88DR,和中 央側延伸設置部85UL、 85UR、 85DL、 85DR的連結緣86UL、 86UR、 86DL、 86DR,形成為大致直線狀,將交叉緣部88UL、 88UR、 88DL、 88DR和連結緣86UL、 86UR、 86DL、 86DR分別縫制而構成的交叉 縫合部61BU、 61BD,在膨脹完成時的氣囊15B中,形成大致沿左 右方向的直線狀(參照圖19)。并且,在這種結構的氣囊15B中, 由于氣囊15B在后部側的區域中的上下兩端側,以左右的中央較大 地凹陷的方式完成膨脹,因而可以抑制來自氣囊15的反作用力,柔 和地支承乘客的頭部,并且,即使將兒童座椅等干涉物靠近儀表板配 置,也可以盡量防止完成膨脹的氣囊15B與干涉物接觸。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15中,將外側左板狀部30、外側右 板狀部40、內側左板狀部49L、內側右板狀部49R的周緣相互使用 縫合線S縫制,但基布周緣相互的結合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 可以使用粘接劑等將基布的周緣相互粘結,從而構成氣囊。
權利要求
1. 一種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結構為,在車輛的副駕駛席前方的儀表板的上表面側折疊,并收容在收容部位中,在膨脹用氣體流入時,向上方凸出,同時以閉塞前述儀表板上表面與前述儀表板上方的擋風玻璃之間的方式,向車輛的后方側展開膨脹,該副駕駛席用氣囊具有下述結構,前述氣囊,其膨脹完成時的形狀為將頂部配置在前端側的大致四角錐狀,同時具有氣體流入口,其配置在膨脹完成時的前端側下表面的成為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使膨脹用氣體流入;凹部,其配置在膨脹完成時的至少后部側的區域,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前方側凹陷,同時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以及2個凸出部,它們在該凹部的左右兩側相對地向后方側凸出,同時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前述氣囊利用前述氣體流入口的周緣而安裝在前述收容部位上,前述氣囊,是使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周側的外側左板狀部及外側右板狀部、和膨脹完成時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內周側且以大致C字形彎曲的帶狀的左右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及內側右板狀部的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使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和前述內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內側右板狀部的、相對應的左右各一側的外周緣分別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外側結合部,分別構成前述凸出部的凸出頂部,使前述內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內側右板狀部的內周緣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內側結合部,構成前述凹部的前端,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作為單獨部件形成,以左右對稱的形狀構成,前述內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內側右板狀部構成為,使膨脹完成時的上前緣側或下前緣側中的至少一側,作為交叉緣部,該交叉緣部配置為使前述內側結合部的部位和前述外側結合部的部位相連結,膨脹完成時沿大致左右方向,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構成為具有中央側延伸設置部,該中央側延伸設置部構成為,在配置前述交叉緣部的上緣側或下緣側的至少一側,在前述氣囊膨脹完成時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延伸,同時具有與前述交叉緣部結合的連結緣,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和前述外側右板狀部之間的前述中央側延伸設置部,使除了前述連結緣之外的外周緣相互結合。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形成于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的上緣側。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形成于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的下緣側。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形成于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的上下兩緣側。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前述交叉緣部形成為,在前述氣囊膨脹完成時,使前述內周緣 側的端部與前述外周緣側的端部相比,向前方側或后方側偏移,使前述交叉緣部和前述連結緣結合而構成的交叉結合部,以大 致沿左右方向平滑連續的方式彎曲形成。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前述氣囊,是使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前述外側右板狀部、前述 內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內側右板狀部的周緣相互縫制而構成, 前述內側結合部利用鏈縫構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特征在于, 以從前述內側結合部連續的方式構成而使前述外側左板狀部及前述外側右板狀部的中央側延伸設置部的上前緣或下前緣相互縫制而構成的縫合部位,利用鏈縫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副駕駛席用氣囊,其由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左右一對的內側左板狀部和內側右板狀部構成。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單獨形成,作為左右對稱形狀而構成。內側左板狀部和內側右板狀部,將膨脹完成時的上前緣側作為膨脹完成時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的交叉緣部。外側左板狀部和外側右板狀部在上緣側具有中央側延伸設置部,其具有與交叉緣部結合的連結緣。中央側延伸設置部使除了連結緣之外的外周緣相互結合。
文檔編號B60R21/16GK101376379SQ20081014662
公開日2009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31日
發明者岡田靖, 古野剛士, 山田郁雄, 石田真一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