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具有座墊和座背的座椅結構,其中座墊和座背中至少一者具有板件形式的框架結構,該板件具有位于其周邊部分的卷曲部分作為框架。
背景技術:
日本已登記實用新型No.2602770中公開一種用于座椅,特別是具有板件形式的框架結構的車輛座椅的座背。板件具有將邊緣部分通過卷曲工序彎曲并卷成環形管而形成的框架。
在上述常規座椅結構中,安裝于座椅的附件例如座椅帶扣或腿部搭扣安裝在座墊上。然而,從剛度和強度的觀點來看,直接將附件安裝在板件上是困難的。因此,附件安裝在卷成環形管形狀的那部分板件上。
因為在這種公知的座椅結構中,卷曲部分限定具有圓形橫截面輪廓的封閉橫截面,如果將附件安裝在卷曲部分上,那么附件容易因為外力等而轉動。
在上述常規座椅結構中,由墊子形成的襯墊安裝在板件的一個表面上。在安裝襯墊時,襯墊的槽接納卷成環形管形狀的那部分板件。
因為在這種公知的座椅結構中,卷曲部分具有圓形橫截面輪廓,此時襯墊在車輛的轉彎過程中因為橫向加速度而趨于在板件上滑動,舉例來說,襯墊的槽容易脫離卷曲部分,從而使得襯墊與板件之間容易出現滑動。由于這個原因,襯墊側向滑動并摩擦板件,從而導致產生異響,降低座椅的商品價值。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座椅結構,其抑止周邊部件(包括上述附件和襯墊)相對于框架結構的運動。
具體地說,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座椅結構,其通過避免附件離開初始安裝位置而可靠地保持周邊部件例如附件等的初始安裝狀態。
具體地說,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座椅結構,其通過避免襯墊的滑動而抑止異響的產生。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包括板件的座椅結構,所述板件具有位于其周邊部分的卷曲部分,所述卷曲部分具有封閉橫截面,所述封閉橫截面具有大致為多邊形橫截面輪廓。
圖1是座椅結構的分解透視圖。
圖2是示出襯墊和板件的局部剖視圖。
圖3A至圖3G示出形成板件的卷曲部分的過程。
圖4是卷曲部分展開的板件的局部平面圖。
圖5是安裝在板件上的前腿支架的透視圖。
圖6是沿著線VI-VI截取的圖5的剖視圖。
圖7是安裝在板件上的后腿支架的透視圖。
圖8是沿著線VIII-VIII截取的圖7的剖視圖。
圖9是與圖8相似的剖視圖,示出束緊帶固定件的安裝。
圖10是沿著兩條合適的直線截取的圖11的兩個截面的組合,示出導帶器和與導帶器接觸的安全帶的安裝。
圖11是示出導帶器的安裝以及安全帶與導帶器的實際布置的透視圖。
圖12是板件的卷曲部分的局部透視圖。
圖13是與圖8相似的剖視圖,示出將腿支架安裝在圖12所示的卷曲部分上。
圖14是不包括襯墊的圖1所示座椅結構的分解圖。
圖15是示出卷曲部分的各邊緣部分的端面之間的關系。
圖16是頭枕架的分解圖。
圖17是一種修改型的座椅結構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第一實施例)現在參照附圖描述一種用于車輛座椅的座椅結構,其中將小型貨車的后排長椅作為例子進行說明。
參照圖1,后排長椅由參考標記1表示。后排長椅1包括座墊2和座背3。座墊2和座背3經由鉸鏈H彼此連接。座墊2經由腿L支撐在車輛地板上。在不使用時,后排長椅1折疊起來并且可以存放在前排座椅的后側(未示出)。
腿L包括一對左右前腿Lf和后腿Lr。前腿Lf在橫向間隔的左右位置處安裝在座墊2的相對于車輛縱向的前部。在各前腿Lf的上端和下端之間的位置處,可以彎曲前腿Lf。后腿Lr為U字形,并且安裝在座墊2的相對于車輛縱向的后部。在U字形的上端處,后腿Lr可以相對于座墊2的后部樞軸轉動。
座墊2包括襯墊4和作為框架的板件6,而座背3包括襯墊5和作為框架的板件7。襯墊4將安裝在板件6的一個表面上,而襯墊5將安裝在板件7的一個表面上。作為框架的板件6在周邊具有卷曲部分10。在安裝襯墊4時,襯墊4的槽4a接納卷曲部分10。作為框架的板件7在周邊具有卷曲部分11。在安裝襯墊5時,襯墊5的槽5a接納卷曲部分11。
座墊2以寬度加長的大致矩形的形狀形成,使得可以坐2到3個人。通過彎曲和卷曲由易于彎曲的材料例如鋁合金等而構成的板件6的全部邊緣部分而形成卷曲部分10。另外,通過適當實施壓花加工而提高板件6的表面剛度。
另一方面,座墊2的襯墊4在形成有卷曲部分10的板件6的整個平面圖邊緣上具有預定的厚度。襯墊4的下表面形成有環形的槽4a。
與座墊2一樣,座背3以寬度加長的大致矩形的形狀形成。通過彎曲和卷曲由易于彎曲的材料例如鋁合金等而構成的板件7的全部邊緣部分而形成卷曲部分11。另外,通過適當實施壓花加工而提高板件7的表面剛度。
另一方面,座背3的襯墊5在形成有卷曲部分11的板件7的整個平面圖邊緣上具有預定的厚度。襯墊5的下表面形成有環形的槽5a。
通過如圖2所示將卷曲部分10配合在槽4a中,將襯墊4安裝在座墊2的板件6的表面上。同樣,通過如圖2所示將卷曲部分11配合在槽5a中,將襯墊5安裝在座背3的板件7的表面上。
如圖1至圖4可以清楚地看到,座墊2的卷曲部分10在板件6的整個平面圖邊緣上延伸,包括前邊緣部分10F、兩個側邊緣部分10S和10S以及后邊緣部分10R。同樣,座背3的卷曲部分11在板件7的整個前視圖邊緣上延伸,包括上邊緣部分11U、兩個側邊緣部分11S和11S以及下邊緣部分11L。
為了使座墊2的板件6的角部呈圓形,卷曲部分10還包括四個傾斜邊緣部分10I,其中,第一傾斜邊緣部分10I朝向前邊緣部分10F和位于右側的相鄰側邊緣部分10S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二傾斜邊緣部分10I朝向位于右側的側邊緣部分10S和相鄰的后邊緣部分10R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三傾斜邊緣部分10I朝向后邊緣部分10R和位于左側的相鄰側邊緣部分10S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四傾斜邊緣部分10I朝向位于左側的側邊緣部分10S和相鄰的前邊緣部分10F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同樣,為了使座背3的板件7的角部呈圓形,卷曲部分11也包括四個傾斜邊緣部分11I,其中,第一傾斜邊緣部分11I朝向上邊緣部分11U和位于右側的相鄰側邊緣部分11S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二傾斜邊緣部分11I朝向位于右側的側邊緣部分11S和相鄰的下邊緣部分11L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三傾斜邊緣部分11I朝向下邊緣部分11L和位于左側的相鄰側邊緣部分11S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第四傾斜邊緣部分11I朝向位于左側的側邊緣部分11S和上邊緣部分11U傾斜并且將兩者互連。
前腿Lf經由前支架81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上。另一方面,后腿Lr經由后支架21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
從圖2中可以看到,卷曲部分10限定具有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封閉橫截面,卷曲部分11限定具有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封閉橫截面。在該實施例中,作為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例子,卷曲部分10和11的各橫截面的橫截面輪廓為矩形,這里并非意圖將本發明限于矩形橫截面輪廓。由于卷曲部分10具有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并且卷曲部分11具有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當襯墊4和5例如在車輛的轉彎過程中因為橫向加速度而趨于在板件6和7上滑動時,座椅結構1可以通過避免各襯墊4和5的滑動而抑止異響的產生。
圖4示出展開的卷曲部分10和卷曲部分11。卷曲部分10和11各自通過如下方式形成,即,從最外側在每一預定內側線處相繼彎曲板件6或7以形成矩形橫截面的各面。每一預定內側線由圖4中的虛線示出。
參照圖2,卷曲部分10具有周邊壁,周邊壁包括內周壁部10a、外周壁部10b以及連接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的表面周壁部10c。卷曲部分11具有周邊壁,周邊壁包括內周壁部11a、外周壁部11b以及連接內周壁部11a和外周壁部11b的表面周壁部11c。圖4示出當卷曲部分10展開時的內周壁部10a、外周壁部10b和表面周壁部10c以及當卷曲部分11展開時的內周壁部11a、外周壁部11b和表面周壁部11c。在圖4中,在圖示的虛線處,外周壁部10b(或11b)、表面周壁部10c(或11c)和內周壁部10a(或11a)相繼連接。
繼續參照圖4,對于座墊2,板件6形成有多個大致V字形的切口Vc,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0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側邊緣部分10S的相鄰部分之間,另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0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的相鄰部分之間。對于座背3,板件7形成有多個大致V字形的切口Vc,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1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側邊緣部分11S的相鄰部分之間,另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1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上邊緣部分11U和下邊緣部分11L的相鄰部分之間。對于置于卷曲部分10的側邊緣部分10S、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之間的這兩類V字形切口Vc,這兩類V字形切口Vc的邊緣形成卷曲部分10的側邊緣部分10S或前邊緣部分10F或后邊緣部分10R的縱向端部。對于置于卷曲部分11的側邊緣部分11S、上邊緣部分11U和下邊緣部分11L之間的這兩類V字形切口Vc,這兩類V字形切口Vc的邊緣形成卷曲部分11的側邊緣部分11S或上邊緣部分11U或下邊緣部分11L的縱向端部。
這里參照圖3A至圖3G描述例如側邊緣部分10S的形成過程,以便于理解各卷曲部分10和11的形成過程。首先,在圖3A所示的過程中,彎曲板件6以形成用于焊接的邊緣10w。在圖3B所示的過程中,將固定夾具T夾住將要成為內周壁部10a的邊線的預定線處,將板件6圍繞該預定線彎曲90度的角度,從而形成內周壁部10a。在圖3C所示的過程中,移動固定夾具T,以夾住將要成為表面周壁部10c的邊線的預定線處。在圖3D所示的過程中,將板件6圍繞固定夾具T夾住的該預定線彎曲90度的角度。在圖3E所示的過程中,移動固定夾具T,以夾住將要成為外周壁部10b的邊線的預定線處。在圖3F所示的過程中,開始彎曲板件6,在圖3G所示的過程中,將板件6彎曲90度的角度,從而形成外周壁部10b。在該階段,側邊緣部分10S限定具有矩形橫截面輪廓的橫截面,邊緣10w在Ws處點焊到板件6上。
這些形成過程同樣適用于形成座墊2的板件6的各前邊緣部分10F、后邊緣部分10R和傾斜邊緣部分10I。這些形成過程同樣適用于形成座背3的板件7的各上邊緣部分11U、側邊緣部分11S、傾斜邊緣部分11I和下邊緣部分11L。
參照圖5和圖6,在將各前腿Lf經由前支架81安裝到座墊2的板件6的前邊緣部分10F上時,將前支架81經由一對前U形螺栓22安裝到前邊緣部分10F上,各前U形螺栓為其形狀沿著前邊緣部分10F的外形的安裝部件。
另外,參照圖7和圖8,在將U字形后腿Lr的各開口端經由后支架21安裝到座墊2的板件6的后邊緣部分10R上時,將后支架21經由一對后U形螺栓23安裝到后邊緣部分10R上,各后U形螺栓為其形狀沿著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形的安裝部件。
如圖5所示,作為矩形平板的前支架81與相關前腿Lf的上端相連。如圖6所示,前支架81布置在前邊緣部分10F的下周壁部上,各前U形螺栓22延伸經過前邊緣部分10F的表面周壁部10c,而該前U形螺栓的底端螺紋部分穿過前支架81的伸出前邊緣部分10F的外周壁部10b的部分,并且穿過前支架81的伸出前邊緣部分10F的內周壁部10a的部分,并采用螺母22a向上緊固底端螺紋部分。
然后,將從前腿Lf的前支架8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伸出的定位銷24配合在鉆透前邊緣部分10F的下周壁部的定位孔25中。
另一方面,參照圖7,圖中示出一個后支架21,其支撐由后腿Lr的上部開口端支撐的軸(未示出)。后支架21在右端和左端部分處向下彎曲,中央矩形平板21b保持不變。從中央平板21b的一端和相對端向下懸垂的兩個軸支撐部分21a形成有接納后腿Lr支撐的軸中的相關軸的孔。如圖8所示,中央矩形平板21b布置在后邊緣部分10R的下周壁部上,各后U形螺栓23延伸經過后邊緣部分10R的表面周壁部10c,而該后U形螺栓的底端螺紋部分穿過后支架21的伸出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周壁部10b的部分,并且穿過后支架21的伸出后邊緣部分10R的內周壁部10a的部分,并采用螺母23a向上緊固底端螺紋部分。
然后,將從后支架21的中央矩形平板21b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伸出的定位銷26配合在鉆透后邊緣部分10R的下周壁部的定位孔27中。
另外,如圖5和圖6所示,在將前腿Lf經由前U形螺栓22安裝到前邊緣部分10F上時,將前移止動支架30經由前U形螺栓22安裝到前邊緣部分10F上,該前移止動支架用作布置為避免車輛乘坐者向前滑動的附屬部件。
換句話說,前移止動支架30包括安裝部分31,其彎曲成倒U字形,以覆蓋前邊緣部分10F的外周壁部10b、表面周壁部10c和內周壁部10a;延伸部分32,其從安裝部分31的后下部沿著板件6延伸到后部;以及傾斜部分33,其通過將延伸部分32的后端部向上并朝前彎曲而形成。傾斜部分33的上端部布置在內周壁部之上并靠近內周壁部。
與各前腿Lf相關聯的前移止動支架30可以避免車輛乘坐者的膝蓋與例如該實施例中前排座椅的背面等前方阻礙物撞擊,或者通過使傾斜部分33避免臀部滑到腰部安全帶之下,并且在車輛前端撞擊的過程中當慣性作用于佩戴座椅安全帶的車輛乘坐者時減緩向前移動,而減小碰撞時的沖擊。
采用前移止動支架30的安裝部分31覆蓋前邊緣部分10F,將前U形螺栓22安裝到安裝部分31上并且采用螺母22a緊固前U形螺栓22,從而將各前腿Lf的前支架81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上,此時也將前移止動支架30固定在前邊緣部分10F上,因此,可以通過成本較低并相對簡單的結構獲得這種前移止動功能。
另外,如圖7和圖8所示,在將后腿Lr經由后U形螺栓23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時,用于ISOFIX兒童座椅的鉤形件40也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ISOFIX表示“國際標準化組織FIX”,并且提供在車輛中安裝兒童座椅的國際標準。安裝基座(未示出)固定在鉤形件40上,兒童座椅的主體固定在該安全基座上。
各鉤形件40分別是后支架21的伸出部分。從圖7和圖8中容易看到,鉤形件40是從中央矩形平板21b伸出超出限定中央矩形平板21b的后邊緣的直線的伸出部分。鉤形件40通過如下方式形成,即,將伸出部分在限定中央矩形平板21b的后邊緣的直線處彎曲90度的角度,從而形成直立壁41。直立壁41沿著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周壁部10b向上延伸。伸出部分伸出超出外周壁部10b的上邊緣。在稍高于外周壁部10b的上邊緣的直線處,將伸出部分向前彎曲以形成傾斜部分42。傾斜部分42形成有開口43。根據如上所述,可以認識到,各鉤形件40包括直立壁41和形成有開口43的傾斜部分42。
因此,在將后腿Lr的后支架21經由后U形螺栓23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時,也將鉤形件40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
根據座椅結構的該實施例,座墊2的框架結構和座背3的框架結構分別由板件6和板件7構成。板件6形成有位于周邊的卷曲部分10,板件7形成有位于周邊的卷曲部分11。卷曲部分10用作框架并且確保座墊2的框架結構所需的強度。卷曲部分11用作框架并且確保座背3的框架結構所需的強度。因此,在后排長椅1中可以實現降低重量,提高生產率并且降低成本。
在該實施例中,例如前腿Lf和后腿Lr等附件安裝在具有矩形橫截面輪廓(作為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一個例子)的橫截面的卷曲部分10上。卷曲部分10包括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前腿Lf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上,而后腿Lr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
于是,通過將前支架81經由前U形螺栓22固定在前邊緣部分10F上而將前腿Lf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上。由于各前U形螺栓22具有沿著前邊緣部分10F的外形的形狀,因此可以避免各前腿Lf相對于前邊緣部分10F轉動。
另外,通過將后支架21經由后U形螺栓23固定在后邊緣部分10R上而將后腿Lr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由于各后U形螺栓23具有沿著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形的形狀,因此可以避免各后腿Lr相對于后邊緣部分10R轉動。
因此,可以在不將前腿Lf和后腿Lr焊接到卷曲部分10上的情況下將前腿Lf和后腿Lr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上。不再需要為卷曲部分10提供用于焊接的加強部分。另外,將前腿Lf和后腿Lr經由前U形螺栓22和后U形螺栓23焊接到卷曲部分10上是容易的。因此,可以實現安裝工作的改進和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該實施例中,前移止動支架30形式的附件安裝在前邊緣部分10F上,鉤形件40形式的附件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前移止動支架30經由前U形螺栓22與前腿Lf一起固定在前邊緣部分10F上,鉤形件40是經由后U形螺栓23固定在后邊緣部分10R上的后腿Lr的伸出部分。因此,前移止動支架30和鉤形件40被固定在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上并避免相對于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轉動。因此,不再需要將前移止動支架30和鉤形件40焊接到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上。
因為鉤形件40與后腿Lr的后支架21為一體的,因此,立在車輛地板上的后腿Lr支撐當兒童座椅的向前運動作用于鉤形件40上時出現的過大動量。因此,不再需要過度地加強后邊緣部分10R和后支架21。
另外,通過將定位銷24和26配合在定位孔25和27中而容易相對于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定位前支架81和后支架21。因為定位銷24和26和定位孔25和27承受作用于前支架81和后支架21上的動量,因此增強了避免前腿Lf和后腿Lr轉動的功能。
(第二實施例)下面描述座椅結構的第二實施例。除了設置有束緊帶固定件形式的附件之外,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上相同。圖9是與圖8相似的剖視圖,但示出了束緊帶固定件的安裝。在圖1至圖8和圖9中相同的部件、部和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
第二實施例示出如下情況用于ISOFIX兒童座椅的束緊帶的束緊帶固定件50形式的附件安裝在后邊緣部分10R上。后腿Lr的后支架21和束緊帶固定件50通過后U形螺栓23緊固在一起。
如圖9所示,束緊帶固定件50包括安裝部分51,其彎曲而形成覆蓋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周壁部10b、表面周壁部10c和后周壁部10e的背面51a、頂面51b和底面51c;固定部分52,其從背面51a的中央部分的上端向上并朝前伸出。后腿Lr的后支架21和安裝部分51的兩個端部通過后U形螺栓23緊固在一起。
固定部分52具有用于與束緊帶(tether belt)的舌狀物選擇性接合的配件54,該配件54連接帶扣的安全帶53。
在該實施例中,利用后U形螺栓23安裝束緊帶固定件50,并且各后U形螺栓具有沿著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形的形狀。因為后邊緣部分10R具有矩形橫截面輪廓的橫截面,因此束緊帶固定件50被固定在后邊緣部分10R上并避免相對于后邊緣部分10R轉動。因此,不再需要將束緊帶固定件50焊接到后邊緣部分10R上。
(第三實施例)
現在描述座椅結構的第三實施例。除了設置有導帶器61形式的附件之外,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上相同。圖10是與圖8相似的剖視圖,但示出導帶器61的安裝。圖11是示出導帶器61的安裝的透視圖。在圖1至圖8和圖10、圖11中相同的部件、部和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
座椅結構的該實施例包括導帶器61形式的附件。參照圖10和圖11,參考標記60表示安全帶,當安全帶60插入安裝在后腿Lr下部的安裝件(未示出)中時,該安全帶從用于兒童座椅的安全基座(未示出)延伸。導帶器61安裝在座墊2的板件的后邊緣部分10R中與安全帶60接觸的部分上。
導帶器61彎曲成倒U字形,以覆蓋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周壁部10b、表面周壁部10c和內周壁部10a。導帶器61放置為從表面周壁部10c覆蓋后邊緣部分10R,并且通過后U形螺栓23與后腿Lr的后支架21緊固在一起。
然后,如圖10所示,導帶器61的與安全帶60接觸的后角部61C以及后邊緣部分10R的角部具有弧形面R。
在該實施例中,利用后U形螺栓23安裝導帶器61,并且各后U形螺栓具有沿著后邊緣部分10R的外形的形狀。因此,可以固定導帶器61,而不需要將導帶器61焊接到后邊緣部分10R上。采用該導帶器61,可以減小經由安全帶60與后邊緣部分10R接觸的區域的輸入,并且加強后邊緣部分10R。
(第四實施例)現在參照圖12和圖13描述座椅結構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上相同。在圖1至圖8和圖12、圖13中相同的部件、部和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
在第一實施例中,前腿Lf和后腿Lr經由后U形螺栓23固定在卷曲部分10(前邊緣部分10F、后邊緣部分10R)上。相反,在第四實施例中,如圖12所示,卷曲部分10經由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與相關的U形螺栓22或23接觸,其中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預先形成為向外鼓出。如圖13所示,當通過U形螺栓22或23緊固卷曲部分10并如大箭頭X所示壓緊卷曲部分10時,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如兩個小箭頭Y所示進一步向外鼓出,從而與U形螺栓22或23的內側牢固接合,導致產生反作用力。
根據第三實施例,緊固U形螺栓22或23使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附著于U形螺栓22或23的內側,從而增大前支架81、后支架21與卷曲部分10之間的聯接力,并且增大前腿Lf與后腿Lr的固定力。
另外,由于卷曲部分10的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被壓成與U形螺栓22或23牢固接合,因此可以增大前移止動支架30(參見圖5)、鉤形件40(參見圖7)、束緊帶固定件50(參見圖9)和導帶器61(參見圖11)的固定力。
(第五實施例)現在參照圖1至圖4和圖14至圖16描述座椅結構的第五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上相同。在圖1至圖4和圖14至圖16中相同的部件、部和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
參照圖2,在該實施例中,卷曲部分10和卷曲部分11具有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橫截面。期望的是,選擇卷曲部分10和11的橫截面輪廓,使得內周壁部10a或11a和外周壁部10b或11b中至少一者可以與板件6或7的平坦部分大致垂直。在該實施例中,內周壁部10a、11a和外周壁部10b、11b全部與板件6和7的平坦部分大致垂直。
如圖15所示,在座墊2的板件6中,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彼此平行并相對,兩個側邊緣部分10S和10S彼此平行并相對。為了避免板件6扭曲,如虛線所示,前邊緣部分10F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后邊緣部分10R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不重合)。此外,如虛線所示,右側的側邊緣部分10S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左側的側邊緣部分10S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不重合)。
上述內容同樣應用于板件7。在座背3的板件7中,上邊緣部分11U和下邊緣部分11L彼此平行并相對,兩個側邊緣部分11S和11S彼此平行并相對。為了避免板件7扭曲,如虛線所示,上邊緣部分11U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下邊緣部分11L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不重合)。此外,如虛線所示,右側的側邊緣部分11S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左側的側邊緣部分11S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不重合)。
另外,如圖14所示,座背3的板件7的卷曲部分11的各角部,即該實施例中卷曲部分11的各傾斜邊緣部分11I,由遮蓋部件12覆蓋。
如圖14所示,遮蓋部件12具有L字形橫截面輪廓的橫截面,從而覆蓋表面周壁部11c和外周壁部11b。遮蓋部件12包括中央部分12C和兩個端部12E。中央部分12C覆蓋傾斜邊緣部分11I。當傾斜邊緣部分11I設置在上邊緣部分11U和側邊緣部分11S之間時,一個端部12E覆蓋上邊緣部分11U與傾斜邊緣部分11I之間的接縫(角部),另一個端部12E覆蓋傾斜邊緣部分11I與側邊緣部分11S之間的接縫(角部)。當傾斜邊緣部分11I設置在側邊緣部分11S和下邊緣部分11L之間時,一個端部12E覆蓋側邊緣部分11S與傾斜邊緣部分11I之間的接縫(角部),另一個端部12E覆蓋傾斜邊緣部分11I與下邊緣部分11L之間的接縫(角部)。以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接縫露出。
在該實施例中,各遮蓋部件12的外側角部12K具有弧形面,例如直徑大于或等于5mm的弧形面。當然,座墊2的板件6的各傾斜邊緣部分10I也可以由類似結構的遮蓋部件覆蓋。
參照圖14至圖16,座背3的板件7的上邊緣部分11U形成有用于安裝頭枕20的頭枕架28。
換句話說,如圖14所示,頭枕20具有一對支柱29。如圖16所示,頭枕架28包括安裝孔28a,其鉆透上邊緣部分11U的外周壁部11b和內周壁部11a;以及支架主體28b,其配合在用于插入和鎖定支柱29的安裝孔28a中。
根據座椅結構的該實施例,座墊2的框架結構和座背3的框架結構分別由板件6和板件7構成。板件6形成有位于周邊的卷曲部分10,板件7形成有位于周邊的卷曲部分11。卷曲部分10用作框架并確保座墊2的框架結構所需的強度。卷曲部分11用作框架并確保座背3的框架結構所需的強度。因此,在后排長椅1中可以實現降低重量,提高生產率并且降低成本。
因為在該實施例中,卷曲部分10或11具有多邊形橫截面輪廓,所以當襯墊4或5趨于在板件6或7上滑動時,襯墊4或5的槽4a或5a增強其與卷曲部分10或11的周壁部(10b、10c和10a;或11b、11c和11a)的牢固接合,從而避免襯墊4或5與板件6或7之間的滑動。由于該原因,可以避免襯墊4或5側向滑動并摩擦板件,抑止異響的產生并且提供高質量的座椅。
然后,選擇卷曲部分10和11的橫截面輪廓,使得內周壁部10a或11a和外周壁部10b或11b中至少一者可以與板件6或7的平坦部分大致垂直。槽4a、5a與卷曲部分10、11之間的接合進一步得到增強。
在該實施例中,內周壁部10a、11a和外周壁部10b、11b全部與板件6和7的平坦部分大致垂直。因此,卷曲部分10的內周壁部10a和外周壁部10b以及卷曲部分11的內周壁部11a和外周壁部11b可靠地保持槽4a和5a。通過可靠地避免襯墊4和5的側向滑動而抑止異響的產生。不再需要布置用于限制襯墊4和5移動的單獨裝置例如進行粘合等,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卷曲部分10和11各自通過如下方式形成,即,從最外側在每一預定內側線處相繼彎曲板件6或7以形成矩形橫截面的各面。這里不需要在卷曲部分10和11分離形成的情況下所需的焊接工作,從而在形成卷曲部分10和11的時間和工作量方面得到改進。在不改變卷曲部分10和11的厚度的情況下確保了所需的剛度和強度,從而可以提供一種輕質而高剛度和高強度的結構。
由于卷曲部分11在板件7的整個周邊形成并且卷曲部分10在板件6的整個周邊形成,因此提高了座背3和座墊2的剛度和強度。
卷曲部分11的上邊緣(上邊緣部分11U)形成有用于頭枕的頭枕架28。有效地利用卷曲部分11安裝頭枕20可以簡化座背3的框架結構。
因為設置有大致V字形的切口Vc,所以卷曲部分10和11的全部邊緣部分相繼平滑地連接不存在任何重疊,因此改進了卷曲部分10和11的外觀。對于座墊2,板件6形成有多個大致V字形的切口Vc,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0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側邊緣部分10S的相鄰部分之間,另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0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前邊緣部分10F和后邊緣部分10R的相鄰部分之間。對于座背3,板件7形成有多個大致V字形的切口Vc,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1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側邊緣部分11S的相鄰部分之間,另一類切口Vc位于形成各傾斜邊緣部分11I的部分與形成相鄰一個上邊緣部分11U和下邊緣部分11L的相鄰部分之間。
根據前面關于圖15所述,通過使前邊緣部分10F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后邊緣部分10R的端面10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從而避免板件6扭曲。通過使上邊緣部分11U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下邊緣部分11L的端面11d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從而避免板件7扭曲。
此外,卷曲部分10或11的與板件6或7的角部對應的這些部分由遮蓋部件12覆蓋。具體地說,在該實施例中,遮蓋部件12覆蓋座背3的板件7的傾斜邊緣部分11I以及卷曲部分11的兩個相鄰邊緣部分之間的間隙,從而提高板件7的角部的剛度,消除間隙導致的鉤掛。通過覆蓋座墊2的板件6的傾斜邊緣部分10I可以獲得相同的技術效果。
此外,各遮蓋部件12的外側角部12K具有弧形面,從而通過設置平滑的外表面而消除鉤掛。
在前述實施例中,卷曲部分10或11具有相同的橫截面面積和輪廓。然而,也可以朝向需要高剛度的部位以錐形狀逐漸增大橫截面面積。舉例來說,可以朝向需要鉸鏈部分H以錐形狀逐漸增大側邊緣部分10S或11S的橫截面面積。
(第六實施例)現在參照圖1至圖4和圖17描述座椅結構的第六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基本上相同。在圖1至圖4、圖14至圖16以及圖17中相同的部件、部和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記。圖17是座椅結構的透視圖,其中移走襯墊4、5以示出框架結構。
在圖17中,參考標記1A表示后排長椅。后排長椅1A與圖1至圖4和圖14至圖16中所示的后排長椅1基本上相同。因此,座墊2的板件6包括卷曲部分10A,座背3的板件7包括卷曲部分11A。
該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卷曲部分10A沒有布置在座墊2的板件6的整個周邊上,并且卷曲部分11A沒有布置在座背3的板件7的整個周邊上。換句話說,卷曲部分10A沒有布置在周邊的后部或鉸鏈H的側面,并且卷曲部分11A沒有布置在周邊的下部或鉸鏈H的側面。卷曲部分10A不是環形的,而是在座墊2的板件6的周邊的后部敞開的U字形。卷曲部分11A不是環形的,而是在座背3的板件7的周邊的下部敞開的U字形。
換句話說,座墊2的卷曲部分10A不包括圖1和圖14所示的后邊緣部分10R,但是包括前邊緣部分10F、兩個側邊緣部分10S和兩個傾斜邊緣部分10I,上述各部分相繼連接從而形成在板件6的周邊的后部敞開的U字形。座背3的卷曲部分11A不包括圖1和圖14所示的下邊緣部分11L,但是包括上邊緣部分11U、兩個側邊緣部分11S和兩個傾斜邊緣部分11I,上述各部分相繼連接從而形成在板件7的周邊的下部敞開的U字形。另外,通過適當實施壓花加工而提高板件6和7的表面剛度。
從圖17中可以最好地看到,座墊2的側邊緣部分10S經由兩個鉸鏈H與座背3的側邊緣部分11S連接。
在該實施例中,如果鉸鏈H沒有作為動力傳遞裝置,那么座墊2的卷曲部分10A和座背3的卷曲部分11A將保持分離。但是,鉸鏈H是座墊2的側邊緣部分10S與座背3的側邊緣部分11S之間的動力傳遞裝置。座墊2的卷曲部分10A的敞開側由座背3的卷曲部分11A經由鉸鏈H支撐,同時,座背3的卷曲部分11A的敞開側由座墊2的卷曲部分10A經由鉸鏈H支撐。因此,可以支持任何輸入到座墊2和座背3的負載,而不存在顯著的剛度降低。不僅可以獲得該技術效果,而且可以獲得另一個技術效果,即降低后排長椅1A的重量。
當然,在該實施例中,按照與前述實施例相似的方式,襯墊4和5的槽4a和5a經過整個卷曲部分10A和11A(參見圖2),卷曲部分10A和11A具有矩形橫截面輪廓。卷曲部分10A和11A可以按照與圖3A至圖3G所示相同的方式形成。
上述說明是一個實例。因此,并非旨在將本發明限于上述說明。舉例來說,雖然在前面說明中示出的是用于多人的長椅,但是本發明可以應用于單人座椅,并且座椅不限于車輛座椅。
在附圖和說明書中,已經公開了本發明的代表性的優選示例性實施例,盡管使用了一些專用術語,但是只使用了它們的一般性的描述性的含義,而并非出于限制的目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
本申請要求2006年5月18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06-139006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本申請還要求2006年5月18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06-139251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結構,包括板件,具有位于其周邊的卷曲部分,所述卷曲部分具有封閉橫截面,所述封閉橫截面具有大致為多邊形橫截面輪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結構,還包括安裝在所述卷曲部分上的周邊部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周邊部件包括附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結構,還包括安裝部件,其具有沿著所述卷曲部分的形狀,并且將所述附件安裝在所述卷曲部分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安裝部件為圍繞所述卷曲部分的U形螺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預先形成為向外鼓出,使得當緊固所述U形螺栓時所述卷曲部分由于受所述U形螺栓擠壓而進一步鼓出,從而與所述U形螺栓接合。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附件包括前移止動支架,所述前移止動支架包括傾斜部分。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附件包括鉤形件、束緊帶固定件、導帶器、前腿以及后腿。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周邊部件包括襯墊,所述襯墊形成有接納所述卷曲部分的槽。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包括內周壁部和外周壁部,所述內周壁部和所述外周壁部中至少一者與所述板件的平坦部分垂直。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多邊形橫截面輪廓是矩形橫截面輪廓。
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即,重復彎曲所述板件以相繼形成所述大致多邊形橫截面輪廓的各面。
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位于所述板件的整個周邊。
1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包括形成有頭枕架的上邊緣部分。
1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包括這樣的邊緣部分,所述邊緣部分具有由從其邊緣切入所述板件的V字形切口形成的端面。
1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包括具有端面的平行邊緣部分,一個邊緣部分的端面所在的兩個平面位于另一個邊緣部分的端面所在的兩個平面之外。
1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所述卷曲部分由位于所述板件的角部的遮蓋部件覆蓋。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結構,其中,各所述遮蓋部件具有位于其外側角部的弧形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包括板件的座椅結構,所述板件具有位于其周邊部分的卷曲部分,所述卷曲部分具有封閉橫截面,所述封閉橫截面具有大致為多邊形橫截面輪廓。
文檔編號B60N2/68GK101073997SQ200710107060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8日
發明者豬飼敏久, 宇田川貢, 牧野清之 申請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