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和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到馬達等的連接器以及調整用于車輛后視鏡的鏡體的鏡面角度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一種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安裝到車輛后視鏡的鏡體上,用來調整鏡面角度。另外,在該鏡面角度調整裝置中,提出設置帶有馬達等的驅動部分,并且為了向這些驅動部分供電,將連接器連接到驅動部分的馬達(參見日本專利第3345372號公報的連接器)。
對于在日本專利第3345372號公報中描述的連接器,設有連接到端子的線束,并且該端子被插入到位于外殼裝配表面側(安裝馬達的一側)的端子安裝部分中,沿著外殼板插入,并且與接合突起部分接合。在線束和端子的連接部分處,線束的軸向基本上平行于端子插入端子安裝部分中的方向。由此,必須將線束鉤到防拔出部件,從而即使在線束上作用拔出力,也不能從端子安裝部分中拔出端子。
然而,為了這樣做,必須在外殼的背面側上設置防拔出部件,并且必須使線束從外殼的前面側環繞到背面側,從而使作用在線束上的任何拔出力都由外殼承受。線束的布設麻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考慮到上述情況而作出的,并且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具有防拔出結構的連接器以及設有這樣的連接器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所述防拔出結構可消除在四周布設線束的過程,并且增加了組裝的可操作性。
本發明第一方面的連接器是這樣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端子,該端子為連接到線束的細長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之間的連接部分處,所述線束的軸向與所述端子的縱向交叉;外殼,該外殼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并且所述端子通過所述外殼的前面側與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在一起而連接到供電對象;以及蓋,該蓋基本為板狀并覆蓋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外殼的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的所述連接部分處,所述端子的縱向與所述線束的軸向交叉。因此,即使拔出力作用在所述線束上,由于該拔出力不平行于所述端子的插入/拔出的方向,因此作用在所述線束上的拔出力在所述端子插入/拔出方向上的分量變小。由此,所述端子不容易從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拔出。另外,由作用在所述線束上的拔出力而產生的力通過端子而由所述外殼承受。因此,通過所述外殼防止所述端子出來。這樣,在第一方面的連接器中,不必如傳統連接器中的情況下那樣為了防止端子出來而將線束從外殼的前面側引出來并繞到其后面側來進行布設。因此可提高組裝的可操作性。
第二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一方面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外殼處安裝有多個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殼的背面側設有圍繞部分,該圍繞部分以框架形狀圍繞所述多個端子的安裝部分;并且在所述圍繞部分處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用于將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
根據第二方面,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所述線束都被設置在所述外殼的所述圍繞部分處的引導槽捆扎在一起。因此,所述線束僅通過使用所述外殼就可被捆扎在一起,而不用提供用來將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線束捆扎在一起的單獨部件。
第三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一方面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蓋一體地連接到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并且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者塑性變形,并且通過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在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根據第三方面,在所述蓋和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因此,當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時,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在第三方面的連接器中,與將所述蓋和所述外殼制成單獨部件時相比,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而使得所述蓋相對于所述外殼的轉動半徑基本一致。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四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二方面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蓋一體地連接到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并且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且通過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根據第四方面,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因此,當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時,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在第四方面的連接器中,與將所述蓋和所述外殼制成單獨部件時相比,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而使得所述蓋相對于所述外殼的轉動半徑基本一致。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五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一方面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引導部分,該引導部分將所述蓋引導到所述外殼處的安裝位置。
根據第五方面,當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時,所述蓋由所述引導部分引導到與所述外殼的安裝位置。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六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五方面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引導部分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一個上的引導開口以及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另一個上的引導突起,所述引導突起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該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來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的接合位置。
根據第六方面,當使所述引導開口與所述引導突起接合時,通過使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而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與所述引導開口的接合位置。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更容易。
第七方面的連接器為第一方面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開口,并且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內周面上一體地形成有矛狀件,所述矛狀件可彈性變形,并且當將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時,所述矛狀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壓引起的彈性變形而擺動,當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達所述對準位置時,所述矛狀件彈性地恢復,并與所述端子的所述開口接合。
根據第七方面,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達所述端子對準位置的所述端子與所述矛狀件接合。因此,通過所述矛狀件防止所述端子從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出來。這樣,可更加確定地防止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出來。
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是這樣一種鏡面角度調整裝置,該裝置包括連接器,所述連接器包括端子,該端子為連接到線束的細長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之間的連接部分處,所述線束的軸向與所述端子的縱向交叉;外殼,該外殼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并且所述端子通過所述外殼的前表面側與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在一起而連接到供電對象;以及蓋,該蓋基本為板狀,并覆蓋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殼體,該殼體設置在車輛后視鏡的鏡體的后面側,并設有可擺動地保持所述鏡體的保持部分,所述殼體作為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到所述連接器的所述外殼的前面側上;以及擺動部分,該擺動部分包括馬達,該馬達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內部并且被供電,并且該馬達連接到所述連接器的端子,當向所述馬達供電并且所述馬達被驅動時,所述擺動部分通過使所述鏡體擺動來調整所述鏡體的鏡面角度。
根據第八方面,用于所述連接器的所述外殼的前面側與所述殼體裝配在一起,并且所述連接器的所述端子連接到所述馬達。這樣,所述連接器就被裝配到所述殼體處,因此在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中,沒有必要諸如在傳統連接器中的情況下那樣,為了防止端子出來而將線束從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出來繞到其背面側進行布設。因此可提高組裝的可操作性。
第九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為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在所述外殼處安裝有多個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殼的背面側設有圍繞部分,該圍繞部分以框架形狀圍繞所述多個端子的安裝部分;并且在所述圍繞部分處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用于將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
根據第九方面,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所述線束通過設置在所述外殼的所述圍繞部分處的所述引導槽而捆扎在一起。因此,可以僅通過使用所述外殼將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而無需設置用來將連接到每個所述端子的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的單獨部件。
第十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為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蓋被一體地連接到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并且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且通過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且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根據第十方面,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因此,當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時,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在第十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中,與當將所述蓋和所述外殼制成單獨部件時相比,通過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所述邊緣部分之間的所述連接部分而使所述蓋相對于所述外殼的轉動半徑基本一致。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十一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為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引導部分,該引導部分將所述蓋引導到與所述外殼的安裝位置。
根據第十一方面,當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時,所述蓋由所述引導部分引導到與所述外殼的安裝位置。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十二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為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引導部分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一個上的引導開口、以及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另一個上的引導突起,所述引導突起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來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所述引導開口的接合位置。
根據第十二方面,當使所述引導開口與所述引導突起接合時,通過使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而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與所述引導開口的接合位置。因此,將所述蓋對準到所述安裝位置變得容易。
第十三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為第八方面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具有形成在所述端子中的開口,并具有一體地形成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內周面上的矛狀件,所述矛狀件可彈性變形,并且當將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時,所述矛狀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壓發生的彈性變形而擺動,當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到達所述對準位置時,所述矛狀件彈性地恢復,并與所述端子的所述開口接合。
根據第十三方面,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中并且到達所述端子對準位置的所述端子與所述矛狀件接合。因此,通過所述矛狀件防止所述端子從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出來。這樣,更確定地防止了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出來。
關于本發明的所述連接器和所述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可包消除環繞布設所述線束的過程,從而可提高組裝的可操作性。
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其中圖1為關于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的正視圖;圖2為沿著圖1中2-2剖取的剖視圖;圖3為沿著圖1中3-3剖取的剖視圖;圖4為關于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的局部剖切的后視圖;圖5為關于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后視圖;圖6為在封閉板的背面側被蓋覆蓋之前連接器的平面圖;圖7為沿著圖6中7-7剖取的剖視圖;圖8為在圖6中示出的連接器的后視圖;圖9為其中連接到線束的端子被安裝到端子保持插座的連接器的后視圖;圖10為在圖7的一個線束附近的連接器的放大剖視圖;圖11為沿著圖6中11-11剖取的剖視圖;圖12為與圖8相對應的關于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后視圖;圖13為沿著圖12的A-A剖取的剖視圖;圖14A為與圖13相對應的連接器的剖視圖,示出了將蓋組裝到封閉板之前的狀態;圖14B為與圖13相對應的連接器的剖視圖,示出了將蓋組裝到封閉板期間的中間狀態(通過引導部分將蓋引導到達封閉板的安裝位置的狀態);以及圖14C為與圖13相對應的連接器的剖視圖,示出了將蓋子組裝到封閉板之后的狀態。
具體實施例方式
(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圖1為關于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的正視圖。另外,圖2示出了沿著圖1中的2-2剖取的剖視圖,圖3示出了沿著圖1中的3-3剖取的剖視圖。另外,圖4示出了該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的局部剖切的后視圖。
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設有作為待裝配的主體的殼體12,而殼體12布置在用于車輛后視鏡的鏡體13(參見圖2和3,在圖1和4中省略)的背面側(車輛后側)。殼體12由位于鏡體13側的下殼體12A和位于與鏡體13相對的一側的上殼體12B構成。保持部分14設置在殼體12(下殼體12A)的鏡體13側,內部鏡保持件16可擺動地保持在保持部分14處,以便能夠擺動。內部鏡保持件16固定到鏡體13的后面側,通過這樣做,鏡體13在鏡體13的重心處可擺動地保持在保持部分14上。
構成擺動部分的一對桿18設置在殼體12(下殼體12A)的鏡體13側,各桿18的端部插入殼體12中,并且各桿18能夠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移動。這對桿18中的一個相對于上述保持部分14朝向車輛頂部(或朝向車輛底部)布置,而這對桿18中的另一個相對于上述保持部分14朝向車輛的右側(或朝向車輛的左側)布置,并且內部鏡保持件16可轉動地保持在各桿18的端部處。由此,當各桿18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移動時,鏡體13繞著豎直軸線或水平軸線擺動,并且定中心于保持部分14。
在殼體12的內部設有一對作為供電對象的馬達20,該對馬達20構成與相應的桿18相對應的擺動部分。設有分別與各馬達20相對應的一對接收端子22(凹的),并且各接收端子22形成為大致筒形形狀,從而可通過接收端子22向馬達20供電。當通過接收端子22向馬達20供電時,馬達20被驅動,從而使桿18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移動。通過這樣做,使鏡體13擺動,并且定中心于保持部分14,從而調整鏡體13的鏡面角度,如上所述。
在殼體12與鏡體13相對的一側(上殼體12B側),具有與各接收端子22相對應且形成為通孔的四個插入孔24(每個馬達20一對)。另外,在殼體12與鏡體13相對的一側(上殼體12B側)上,設有一對一體地突出的防水壁26(每個馬達20一個),并且,如圖4所示,各防水壁26布置成圍繞一對插入孔24,從而以基本圓形形狀圍繞該對插入孔24。另外,在殼體12與鏡體13相對的一側(上殼體12B側)上,設有四個形成為通孔的裝配孔28(每個馬達20一對),并且對應的四個裝配孔28在防水壁26的內部并在該防水壁26的附近設置在從連接對應的一對插入孔24的直線延伸出的兩條線上。
如圖5所示,在殼體12與鏡體13相對的一側(上殼體12B側)設有與一對防水壁26相對應的連接器30。如圖6至圖9所示,連接器30設有為大致橢圓形外殼的封閉板32,并且在封閉板32的縱向方向的兩個端部處具有四個突出到殼體12側(前側)的裝配凸耳(lug)34(每個馬達20一對)。各對裝配凸耳34與各對上述裝配孔28相對應,并且每個裝配凸耳34都安裝到與該裝配凸耳34相對應的裝配孔28中。另外,在封閉板32的殼體12側上有一體地突出的一對防水壁33(每個馬達20一個),并且各防水壁33均與所對裝配凸耳34中的一對的底部成一體,并且布置成圍繞一對端子保持插座35,從而以基本圓形形狀圍繞該對端子保持插座35。各防水壁33插入對應的防水壁26,并且封閉板32抵靠防水壁26的前端。通過這樣做,使封閉板32與殼體12的裝配部分(在圖6中,在防水壁33和防水壁26內的部分)由防水壁33和防水壁26封閉。
形成在封閉板32中的端子保持插座35形成為與長端子36相對應的形狀,并且在封閉板32的縱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的每個上都形成有一對端子保持插座35。各端子36從封閉板32的背面側(封閉板32與殼體12相對的一側)分別插入這些端子保持插座35并且保持在端子保持插座35中,并且端子36的前端部分突出到封閉板32的殼體12側(前側)。
如圖10所示,端子36在裝配到連接器30的殼體12內的方向上是細長的,并且端子36的前端部分和中間部分形成為板狀。另外,在端子36的中間部分中形成有開口36A,并且該開口36A與矛狀件40接合。
矛狀件40在連接器30裝配到殼體12內的方向上與封閉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的內周面一體地形成,并且矛狀件40朝向連接器30的裝配方向的前端部分側延伸。矛狀件40可彈性變形,從而當將端子36插入端子保持插座35時,矛狀件40被端子36推壓而彈性變形,因此能夠在圖10的上下方向上擺動。當端子36被插入端子保持插座35并且到達端子36的對準位置時,矛狀件40彈性地恢復并且與端子36接合,從而通過矛狀件40防止端子36從端子保持插座35中出來。
另外,如圖11所示,位于端子36的與縱向方向(圖11中的左右方向)和厚度方向(進入圖11中紙面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的兩個寬度方向側部分36B抵靠端子保持插座35的內壁,并且側部分36B的邊緣部分固定到封閉板32。由此,當力作用以拔出線束38(沿著箭頭F的方向)時,封閉板32被構造成使得由線束38的拔出力產生的作用在端子36上的力(在力基本上沿著端子36的寬度方向的情況下)由端子保持插座35承受。
如上所述,四個端子36在它們突出到殼體12側時被一體地設置在封閉板32處,并通過將端子36插入插入孔24而將端子36插入接收端子22的內部并且與接收端子22相連。
另外,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線束38連接到端子36的底端部分。在端子36的底端部分附近(端子36的連接部分附近),線束38的軸向與端子36的縱向交叉(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軸向基本上與端子36的寬度方向垂直)。
同時,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的邊緣部分處一體地設有作為圍繞部分的框架形狀的圍繞壁41,并且圍繞壁41圍繞各端子36的安裝部分。引導槽42相對于封閉板的縱向中心線設置在圍繞板41的一側,并且如圖9所示,連接到各端子36的線束38布置在連接器的引導槽42中,并且線束38被捆扎在一起并由圍繞壁41引導到外部。另外,線束38的前端與電源(在圖中省略)相連,并且由于封閉板32的殼體12側與殼體12裝配在一起,因此通過線束38和端子36從電源向接收端子22供電。以這樣的方式向馬達20供電,由此馬達20被驅動。
另外,在相對于封閉板32縱向中心線引導槽42的相對側上,在封閉板32的圍繞板41處一體地設置有一對鉸鏈部分44。該對鉸鏈部分44彼此平行地沿著垂直于封閉板32的縱向中心線方向延伸到圍繞壁41的外部。該對鉸鏈部分44也是可彈性變形的,因此通過鉸鏈部分44的彈性變形而使蓋46相對于封閉板32轉動,由此將蓋子46放置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上。
如圖7所示,蓋46還具有位于縱向中心線的兩側上的一體環形的固定環部分48。如圖6所示,在蓋46的縱向中心線兩側的邊緣部分上以預定間距設置有多個固定環部分48(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每側有三個)。如圖5所示,當蓋46處于被布置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上的狀態下時,固定環部分48位于在圍繞壁41的外部,如圖9所示。
進一步如圖7所示,封閉板32具有與固定環部分48相對應的一體的固定突起50。如圖6所示,在封閉板32縱向中心線的兩側上,在圖9中所示的圍繞壁41的外周面上以預定間距設置有多個固定突起50(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為每側三個)。因為當將蓋46放置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上時固定突起50裝配在固定環部分48中,所以蓋46被固定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參見圖5)。當蓋46處于被這樣固定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的狀態下時,蓋46的封閉板32側抵靠圍繞壁41,從而使封閉板32的背面側被封閉。
接著,將描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中,殼體12的保持部分14在鏡體13的重心處可擺動地保持鏡體13,從而使鏡體13可轉動地保持在設置于殼體12上的各對桿18的前端處。另外,在殼體12內設有一對馬達20,通過向各馬達20供電從而驅動各馬達20,使各桿18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移動,由此在保持部分14處于中心的狀態下使鏡體13擺動,從而調整鏡體13的鏡面角度。
另外,裝配到殼體12的連接器30設有端子36,并且通過將端子36插入形成在殼體12中的插入孔24內,將端子36連接到設置在馬達20上的接收端子22。另外,端子36通過線束38連接到電源(在圖中省略),通過線束38和端子36向接收端子22供電。這樣,向馬達20供電,由此馬達20被驅動。
殼體12的裝配孔28與連接器30的封閉板32的裝配凸耳34裝配在一起,從而殼體12的背面側由連接器30的封閉板32封閉。因此,抑制了水進入插入孔24側。
在連接器30中,端子36被插入封閉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中并被保持,并且在端子36和線束38的連接部分處,端子36的縱向和線束38的軸向沿著端子36的寬度方向基本彼此垂直。因此,即使在線束38上作用拔出力,該拔出力也不平行于端子36的插入/拔出方向,從而使作用在線束38上的拔出力在端子36的插入/拔出方向上的分量減小到小于作用在線束38上的拔出力(實際上減小到零)。因此,端子36不容易從端子保持插座35中出來。另外,由作用在線束38上的拔出力產生的作用在端子36上的拔出力在端子保持插座35處通過端子36而由封閉板32承受。另外,在端子36中,開口36A與一體地形成在封閉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的內周面處的矛狀件40接合。結果,確實地防止了端子36從封閉板32的端子保持插座35出來。這樣,在本連接器30中(并且因此還在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中),沒有必要如在傳統連接器中的情況下(以及在傳統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的情況下)那樣,為了防止端子36出來而將線束38從封閉板32的殼體12側引出來并圍繞該封閉板32的背面側來進行布設。因此,可提高組裝的可操作性。
在連接器30中,連接到相應端子36的線束38在設于封閉板32的包圍壁41中的引導槽42處被捆扎在一起。由此,不需要提供將連接到各端子36的線束38捆扎在一起的單獨部件,而僅僅簡單地通過封閉板32就可將線束38捆扎在一起。
同時,在連接器30中,由于蓋46和封閉板32之間的鉸鏈部分44可彈性變形,因此當將蓋46安裝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時,通過鉸鏈部分44的彈性變形使蓋46相對于封閉板32轉動,從而將蓋46安裝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因此,即使不設置為使蓋子46可相對于封閉板32繞著與封閉板32的連接部分轉動的單獨鉸鏈,也可使蓋46相對于封閉板32轉動。因此,將蓋46的安裝位置對準封閉板32變得容易。
另外,在連接器30中,封閉板32的圍繞壁41由蓋46封閉。因此,端子保持插座35在封閉板32的背面側處由蓋46覆蓋。這樣,可使端子36防水。
另外,在連接器30中,封閉板32和蓋46通過鉸鏈部分44形成一體。因此,當制造封閉板32、蓋46和鉸鏈部分44時,這些封閉板32、蓋46和鉸鏈部分44可一起形成。通過這樣做,封閉板32、蓋46和鉸鏈部分44可由單個模具制造。因此,可減少模具費用。
(第二示例性實施例)接著,將描述關于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關于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10是這樣一個裝置,其中,針對連接器30,改變了封閉板32和蓋46的形狀。下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結構元件類似的那些結構元件將被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省略對其的說明。
如圖12和圖13所示,在連接器30中,封閉板32具有作為引導部分的基本呈矩形孔形狀的引導孔52。引導孔52位于封閉板32的縱向方向的中部,并且在鉸鏈部分44的附近形成在圍繞壁41的內部(在圖12和圖13中,在蓋46側)。設有作為引導孔52的傾斜部的傾斜部分52A,即在垂直于封閉板32的縱向的方向上引導孔52的與鉸鏈部分44側相對一側的部分在從封閉板32的背面側到殼體12側朝向鉸鏈部分44側逐漸傾斜。
另外,在蓋46中設有與封閉板32的引導孔52相對應的薄板狀引導件54,該引導件54與引導孔52一起構成引導部分。引導件54位于蓋46的前表面(當蓋46覆蓋封閉板32的背面時,與封閉板32的背面相對的表面)上,并且形成為從蓋46向上突出,并且引導件54的板厚度方向平行于封閉板32的縱向。引導件54位于蓋46的縱向方向的中部,并且定位在鉸鏈部分44的附近(在圖12和圖13中,位于封閉板32側),當蓋46覆蓋封閉板32的背面時,引導件54的位置基本上重疊在封閉板32的引導孔52的位置上(當將蓋46安裝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時,引導件54和引導孔52處于重疊位置,而這相當于引導件54和引導孔52的接合位置)。
在引導件54的前端部分(位于與蓋46的端部的相對側的端部)處設有部分54A,該部分54A位于引導件54在與蓋46的縱向垂直的方向上與鉸鏈部分44相對的一側,并具有從蓋46側到前端側朝著鉸鏈部分44側逐漸傾斜的圓化斜面(圓化部分54A為基本上形成為R形狀的傾斜部分)。當從蓋46與封閉板32的組裝操作之前的狀態使蓋46相對于封閉板32朝向封閉板32的背面側轉動時,如圖14A所示,在封閉板32的固定突起50裝配到蓋46的固定環部分48中之前,引導件54的前端部分的圓化部分54A抵靠引導孔52的傾斜部分52A,并且引導件54的前端部分(圓化部分54A)在引導孔52的傾斜部分52A上滑動,如圖14B所示,從而將蓋46引導到相對于封閉板32的安裝位置中(引導件54被引導到與引導孔52接合的接合位置中),如圖14C所示。
引導件54在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蓋46的縱向尺寸)與引導孔52在封閉板32的縱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引導孔52在封閉板32的縱向上的一對楔形部分52B形成為楔形形狀,從而它們之間的距離從封閉板32的背面側向殼體12側逐漸變窄(這些楔形部分52B相當于楔形形狀部分)。由此,當引導件54被插入引導孔52時,即使蓋46的位置在封閉板32的縱向上相對于安裝位置有偏差,蓋46的引導件54(大體上是引導件54的端部的圓化部分54A)也可沿著引導孔52的楔形部分52B滑動,蓋46被沿著封閉板32的縱向引導到蓋46的安裝位置。
以上述方式,當將蓋46安裝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時,在封閉板32的縱向和垂直于其縱向的方向上都可形成正確的定位(引導件54通過與引導孔52接合的接合位置而準確地定位)。
接著,將描述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
由于殼體12的裝配孔28與連接器30的封閉板32的裝配凸耳34裝配在一起,并且殼體12的背面側基本由連接器30的封閉板32封閉,因此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抑制水進入插入孔24方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是相同的。
另外,由于不必要將連接到端子36的線束38從封閉板32的殼體12側中引出并且圍繞到封閉板32的背面側來進行布設,因此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提高組裝的可操作性方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是相同的。
另外,在端子36與線束38連接的連接部分處,端子36的縱向與線束38的軸向交叉,從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線束38不容易從封閉板32中拔出方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是相同的。另外,作用在端子36上的拔出力通過端子保持插座35而由封閉板32承受,從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提高保持端子36的確定性方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端子36的開口36A與一體地形成在端子保持插座35的內周面中的矛狀件40接合,因此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確保防止端子36從端子保持插座35中拔出方面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也是相同的。
第二示例性實施例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同之處還在于,不需要提供用于將連接至各端子36的各線束38捆扎在一起的單獨部件,從而線束38僅僅簡單地通過封閉板32就可捆扎在一起。
第二示例性實施例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同之處還在于,通過鉸鏈部分44的彈性變形可容易地使蓋46與封閉板32進行位置對準。在連接器30中,與將蓋46和封閉板32制成單獨部件時相比,由于鉸鏈部分44,蓋46相對于封閉板32的轉動半徑基本一致。因此蓋46的引導件54可被平滑地引導到封閉板32的引導孔52的傾斜部分52A和楔形部分52B。另外,通過使位于引導件54的前端部分處的圓化部分54A在引導孔52的傾斜部分52A或楔形部分52B中的至少一個上滑動,可使引導件54插入引導孔52。因此,由于引導件54的位置重疊在引導孔52的位置上,因此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和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同之處還在于,可容易地使蓋46與封閉板32的安裝位置對準。
第二示例性實施例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同之處還在于,在連接器30中,封閉板32的圍繞壁41由蓋子46關閉,從而可以使端子36防水。
另外,第二示例性實施例與上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同之處還在于,在連接器30中,封閉板32通過鉸鏈部分44與蓋46形成為一個單元,從而在制造封閉板32、蓋46和鉸鏈部分44時,可減少模具成本。
在本發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連接封閉板32和蓋46的鉸鏈部分44可彈性變形,但在本發明中,鉸鏈部分44也可以是可塑性變形的。
另外,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被構造成這樣,即,蓋46通過封閉板32的引導孔52和蓋46的引導件54而被引導到與封閉板32的安裝位置,但是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將其構造成封閉板32或蓋46中的至少一個設有用來將蓋46引導到與封閉板32的安裝位置的引導部分(例如,可以省略引導孔52的傾斜部分52A和楔形部分52B)。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端子,該端子為連接到線束的細長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之間的連接部分處,所述線束的軸向與所述端子的縱向交叉;外殼,該外殼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被保持,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并且所述端子通過所述外殼的前面側與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在一起而連接到供電對象;以及蓋,該蓋基本上板狀并覆蓋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外殼處安裝有多個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殼的背面側設有圍繞部分,該圍繞部分以框架形狀圍繞所述多個端子的安裝部;以及在所述圍繞部分處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將連接到所述多個端子中的每個端子的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一體地連接,并且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者塑性變形,并且通過該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在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蓋與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一體地連接,并且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者塑性變形,并且通過該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在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引導部分,該引導部分將所述蓋引導到所述外殼處的安裝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引導部分包括引導開口,該引導開口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一個上;以及引導突起,該引導突起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另一個上,并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該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來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的接合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開口;以及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內周面上一體地形成有矛狀件,該矛狀件可彈性變形,并且當將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時,該矛狀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壓引起的彈性變形而擺動,當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到達對準位置時,所述矛狀件彈性地恢復,并與所述端子的所述開口接合。
8.一種鏡面角度調整裝置,該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包括連接器;殼體,該殼體設置在車輛后視鏡體的后面側,并且設有可擺動地保持所述鏡體的保持部分,所述殼體作為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到所述連接器的外殼的前面側;以及擺動部分,該擺動部分包括馬達,該馬達作為供電對象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并且連接到所述連接器的端子,當向所述馬達供電并且所述馬達被驅動時,所述擺動部分使所述鏡體擺動來調整所述鏡體的鏡面角度,所述連接器包括所述端子,該端子為連接到線束的細長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之間的連接部分處,所述線束的軸向與所述端子的縱向交叉;所述外殼,該外殼包括保持所述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并且所述端子通過使所述外殼的前面側與所述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在一起而連接至供電對象;以及蓋,該蓋基本為板狀,并且覆蓋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在所述外殼處安裝有多個所述端子,并且所述外殼的背面側設有圍繞部分,該圍繞部分以框架形狀圍繞所述多個端子的安裝部分;以及在所述圍繞部分處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將連接到所述多個端子中的每個端子的所述線束捆扎在一起。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蓋子一體連接到所述外殼的邊緣部分,它們之間的連接部分可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且通過所述連接部分的彈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并通過相對于所述外殼轉動所述蓋而將所述蓋安裝到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引導部分,該引導部分將所述蓋引導到與所述外殼的安裝位置。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所述引導部分包括引導開口,該引導開口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一個上;以及引導突起,引導突起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蓋中的另一個上,并與所述引導開口接合;所述引導開口或所述引導突起中的至少一個設有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該傾斜部分或楔形部分用來將所述引導突起引導到與所述引導開口的接合位置。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鏡面角度調整裝置,其中在所述端子中形成有開口;以及在所述端子保持插座的內周面上一體地形成有矛狀件,該矛狀件可彈性變形,并且當將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時,該矛狀件可由于被所述端子推壓引起的彈性變形而擺動,當所述端子被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到達對準位置時,所述矛狀件彈性地恢復,并與所述端子的所述開口接合。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和鏡面角度調整裝置,該連接器包括端子,該端子為連接到線束的細長部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線束之間的連接部分處,所述線束的軸向與所述端子的縱向交叉;外殼,該外殼包括保持端子的端子保持插座,所述端子從所述外殼的背面側插入所述端子保持插座并且被保持,并且所述端子的前端部分突出到所述外殼的前面側,并且所述端子通過所述外殼的前面側與待裝配的主體裝配在一起而連接到供電對象;以及蓋,該蓋基本為板狀并且覆蓋所述外殼的背面側。
文檔編號B60R16/02GK101079536SQ200710104860
公開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3日
發明者森文勝, 加藤義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海理化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