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織物帶卷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織物帶卷收裝置,該織物帶卷收裝置用于卷起并存儲約束車輛乘員身體的長帶狀織物帶(webbing belt)。
背景技術:
用于通過長帶狀織物帶來約束乘員身體的安全帶裝置設置有織物帶卷收裝置。這種織物帶卷收裝置設置有卷軸。織物帶在其縱向方向上的近端側安裝到卷軸上,從而當該卷軸繞其軸線沿卷起方向轉動時,該織物帶從近端側卷起并存儲在卷軸上。
在織物帶卷收裝置中,設置鎖定機構,用于在車輛突然減速等時鎖定卷軸,限制所述織物帶的拉出,從而保持試圖沿著大致朝向車輛前方的方向移動的乘員身體(參見,例如,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5-208655號公報)。
在特開平5-208655號公報中公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設置了可相對于芯軸(卷軸)同軸轉動的鎖定機構。在鎖定機構與卷軸之間,棘爪(互鎖件)使該鎖定機構與卷軸互鎖,從而當卷軸沿帶拉出方向相對于鎖定機構相對地轉動時,互鎖件在卷軸的轉動徑向方向上朝向外側移動,并與形成在框架上的內齒的棘齒嚙合。這樣,卷軸被鎖定,從而限制了卷軸在織物帶被拉出時的轉動。
另外,在鎖定機構中設置有慣性件(質量塊(mass)),該慣性件被支撐從而能夠相對于鎖定機構相對樞轉,并且當該鎖定機構以正常速度轉動時,該質量塊隨之轉動。但是,當鎖定機構突然轉動時,質量塊進行慣性運動并相對于該鎖定機構相對樞轉,在鎖定機構轉動徑向方向上朝向外側移動,與形成在框架上的內齒的棘齒嚙合。通過這樣,鎖定機構被鎖定且只有卷軸轉動。
也就是說,在織物帶的正常拉出和卷起中,鎖定機構隨著卷軸的轉動而轉動。但是,在突然減速的情況下,乘員的身體沿著大致向前的方向移動,并因此使織物帶被突然拉出,而當卷軸沿拉出方向突然轉動時,鎖定機構鎖定且卷軸相對于該鎖定機構沿拉出方向轉動。通過這樣,如上所述,互鎖件與框架的棘齒嚙合,卷軸被鎖定,從而限制了織物帶的拉出。
這里,為了檢測其中織物帶從卷軸被突然拉出的情況,使用互鎖件來使卷軸和鎖定機構轉動聯動,使用接合銷來使棘爪與卷軸并與鎖定機構互鎖,并形成引導槽來將鎖定爪和接合銷引導到卷軸和鎖定機構,等等,從而使機構變得復雜。這具有成本過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考慮到上述情形,并且目的在于簡化和減少相對于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的成本,該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具有用于檢測其中織物帶被從卷軸突然拉出的情況的機構。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為一種織物帶卷收裝置,該織物帶卷收裝置包括卷軸,長帶狀織物帶的近端部安裝在該卷軸上,所述卷軸在沿著卷起方向轉動時卷起并存儲所述織物帶,該卷起方向是圍繞所述卷軸軸線的一個方向,并且通過朝向該織物帶的遠端側拉出該織物帶從而使所述卷軸沿著與所述卷起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轉動而使所述織物帶被拉出;第一轉動體,該第一轉動體可與所述卷軸一起同軸地轉動;環形件,所述第一轉動體設置在該環形件的內周側,該環形件可轉動并且能夠在分開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分開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外周部分分開,而在所述接觸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所述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所述外周部分接觸;環形件移動機構,該環形件移動機構通過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的突然轉動而被致動,從而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第二轉動體,該第二轉動體可相對于所述卷軸同軸地相對轉動;互鎖件,該互鎖件設置在所述第二轉動體上,并構造成用于在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接合的位置和所述接合被解除的位置之間移動,所述互鎖件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環形件聯動,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并使所述第二轉動體與所述卷軸一起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和鎖定件,該鎖定件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第二轉動體聯動,并直接或間接地與所述卷軸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
在上述方面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當被卷起并存儲在所述卷軸上的所述織物帶被朝向所述遠端側拉動時,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從而使卷繞在所述卷軸上的織物帶被拉出。以這樣方式被拉出的所述織物帶圍繞乘員的身體放置,并且例如通過將設置在所述織物帶上的舌板保持在設置于車輛座椅側的帶扣裝置中,而使乘員身體佩戴所述織物帶,從而使乘員身體被所述織物帶約束。
在這種狀態下,例如,當車輛減速時,乘員身體試圖沿大致朝向車輛前方的方向突然慣性運動,使圍繞乘員身體放置的所述織物帶被突然拉動,從而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突然轉動。當所述卷軸以這種方式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時,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被致動。通過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的該致動,所述環形件從上述分開位置運動到上述接觸位置。
通過該運動,所述環形件和所述第一轉動體在它們之間的接觸部分處發生摩擦和嚙合,所述環形件與所述第一轉動體一起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并且所述互鎖件聯動。被致動的所述互鎖件相對于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并使所述第二轉動體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卷軸一起轉動。所述鎖定件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第二轉動體聯動。被致動的所述鎖定件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這樣,如上所述,通過圍繞乘員身體放置的所述織物帶,使乘員身體確實被約束,從而限制了乘員身體由于慣性而大致朝向車輛前側的運動。
這里,在本發明上述方面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為了使所述互鎖裝置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聯動,僅簡單地控制所述環形件沿著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徑向方向的移動就足夠了,因此,與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相比時,可以簡化用于檢測其中所述織物帶被從所述卷軸突然拉出的情況的機構,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可以被構造成具有質量塊(慣性體),在由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的突然轉動而導致的慣性運動的情況下,該質量塊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
在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當所述卷軸和所述第一轉動體突然轉動時,所述質量塊處于慣性運動情況下,從而使所述環形件從上述分開位置運動到上述接觸位置。通過這樣,所述環形件與所述第一轉動體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并且所述互鎖件被聯動,從而使所述第二轉動體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在這種情況下,所述鎖定件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因此,如上所述,通過圍繞乘員身體放置的所述織物帶,使乘員身體確實被約束,從而限制了乘員身體由于慣性而大致朝向車輛前側的運動。
這里,在根據本發明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通過利用如在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中使用的質量塊,對于用于控制所述環形件在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移動的所述機構而言,與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相比,防止了在提供這種機構時部件數量的增加,并且可以總體上減少所述織物帶卷收裝置的部件總數。
此外,在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可以將該織物帶卷收裝置構成為這樣,即,使所述質量塊被支撐成可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樞轉,并且在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質量塊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并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從而使所述環形件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而當不在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時,所述質量塊不能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樞轉,從而不可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
在這種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在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質量塊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并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從而使所述環形件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環形件與所述第一轉動體一起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所述互鎖件被致動,從而使所述第二轉動體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通過該動作,所述互鎖件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
相反,當未處于所述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時,由于所述質量塊變得不能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并且不能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所述環形件保持在上述分開位置處。這樣,所述互鎖件并未被致動,從而所述卷軸能自由轉動。
此外,在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可以包括質量塊偏壓件,用于沿所述拉出方向偏壓所述質量塊。
而且,在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由于所述質量塊被偏壓件向所述拉出方向偏壓,因此當所述卷軸和所述第一轉動體以正常速度轉動時,所述質量塊隨著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而轉動,并且所述質量塊變成處于上述非慣性運動情況,從而所述卷軸能自由轉動。
此外,在上述方面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可以包括環形件偏壓件,用于朝向所述轉動徑向方向的內側偏壓所述環形件。
在根據上述結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由于所述環形件被所述環形件偏壓件沿所述轉動徑向方向向內偏壓,因此所述環形件在由于所述卷軸和所述第一轉動體的突然轉動而被移動之后,可以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與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相比,在本發明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簡化了用于檢測突然被從所述卷軸拉出的織物帶的情況的機構,從而使成本降低。
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概括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其中限制件限制互鎖件的移動的狀態的正視圖;圖4是表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A和圖5B是表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視圖,圖5A是俯視圖,圖5B是剖面圖;圖6是表示質量塊的慣性運動情況的正視圖;圖7是表示已經由于對應于圖6的質量塊的慣性運動而移動的環的正視圖;圖8是表示由于對應于圖6的環的轉動而引起的互鎖件的移動狀態的正視圖;圖9是表示對應于圖6的質量塊的非慣性運動情況的正視圖;圖10是表示其中由限制件對互鎖件的移動限制已經被解鎖的狀態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表示當前織物帶卷收裝置10的整體結構的概括分解立體圖。如在圖中可以看出,織物帶卷收裝置10設置有框架12。
框架12例如設置有板狀的支撐板14,該支撐板14的厚度方向大致沿著車輛的左右方向。當前織物帶卷收裝置10為通過用諸如螺栓等緊固件將支撐板14例如固定到例如中立柱下端附近的車體上而安裝到車體上的結構。
腿板(leg plate)16從支撐板14的大致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一個寬度方向側向車輛的內側寬度方向(大致為車輛的左右方向)彎曲形成。此外,腿板18在支撐板14的另一寬度方向側沿著與形成腿板16相同的方向彎曲形成。
在腿板16與腿板18之間設置卷軸24。該卷軸24形成為大致筒形形狀,且軸向方向沿著腿板16和腿板18相對方向。
設有插入孔26,其兩端在卷軸24的外周部分處開口,且開口的形狀為長度方向在卷軸24軸向方向上的狹縫形狀。插入孔26形成為避開穿過卷軸24的軸向部分的通孔28,并且長帶狀織物帶30的其中一個長度方向的端部從插入孔26的其中一個開口端部插入穿過。
在織物帶30的長度方向中的近端部分處形成有筒形部分32,并具有沿著織物帶30寬度方向的通孔,從而,通過在已經插入穿過插入孔26的筒形部分32的內部設置防脫離軸34,則當織物帶30被朝向遠端側拉動時,防止織物帶30的近端被拉出插入孔26。
被以這種方式防止從插入孔26中脫離的織物帶30通過沿卷起方向轉動卷軸24而從該織物帶30的近端成層地卷繞而被卷起,從而存儲在卷軸24的外周部分上,所述卷起方向為圍繞卷軸24的軸線轉動方向中的一個方向。
在通孔28內側布置有長度方向沿著卷軸24的軸向方向的桿狀扭轉軸36。扭轉軸36在該扭轉軸36在卷軸24位于腿板18側的內側圍繞軸向轉動方向的樞轉被阻止的狀態下與卷軸24互鎖。此外,扭轉軸36在腿板18側的端部穿過腿板18并突出到框架12的外側。
彈簧蓋38布置在腿板18的外側上。彈簧蓋38為面對腿板18的內側開口的殼形,并且彈簧蓋38通過諸如螺釘等的緊固件和/或形成在彈簧蓋38或腿板18上的裝配突耳等的裝配而固定到腿板18上。
螺旋彈簧40存儲在彈簧蓋38的內側。螺旋彈簧40具有這樣的結構,即,當沿著螺旋纏繞方向的內側端部相對于沿著螺旋纏繞方向的外側端部沿拉出方向轉動地移動時,該螺旋彈簧的偏壓力逐漸增大,所述拉出方向為與上述卷起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彈簧40沿著螺旋纏繞方向的外側端部安裝在彈簧座42上,該彈簧座42設置在彈簧蓋38的開口側。
彈簧座42固定在彈簧蓋38上,且螺旋彈簧40的沿著螺旋卷繞方向的外側端部通過彈簧座42和彈簧蓋38而與腿板18(框架12)互鎖。此外,在螺旋彈簧40的沿著螺旋卷繞方向的內側端部附近設置有接頭44。
螺旋彈簧40的沿著螺旋卷繞方向的內側端部固定到接頭44的外周部分上。此外,穿過彈簧座42的扭轉軸36的腿板18側的端部裝配到接頭44的軸向部分中并固定在接頭44的軸向部分處。
在腿板16的外側處設有預張緊器50。預張緊器50設置有氣缸52。
在本實施例中,氣缸52例如為金屬管,在該金屬管的軸向中部處設置有彎曲部分54,該彎曲部分54通過以適當的方式使截面形狀發生塑性變形同時保持其中的內部連通并適當彎曲而形成。彎曲部分54的沿著軸向方向的一側為安裝部分56。氣體發生器58安裝在該安裝部分56的開口端部處。
氣體發生器58電連接或機械連接到未示出的加速度傳感器,從而,當該加速度傳感器檢測到車輛處于突然減速狀態時發生的加速(減速)度時,設置在氣體發生器58內部的氣體發生劑被點燃。這樣,氣體發生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燃燒并同時產生氣體。
在彎曲部分54與安裝部分56的那一側相對的一側設有氣缸體60。由于彎曲部分54以上述方式通過塑性變形同時保持其中的內部連通而彎曲,因此在安裝到安裝部分56上的氣體發生器58中產生的氣體被供應給氣缸體60的底部側。而且,在氣缸體60的內側設置有活塞62。
活塞62形成為圓板形,該圓板形具有與氣缸體60的內徑大致相同(準確地說,稍小)的外部尺寸。在活塞62面向氣缸體60的底部側的表面上,與活塞62一體且同軸地形成有保持部分64。保持部分64具有直徑小于活塞62的直徑的外部尺寸,并且密封件66裝配在該保持部分64的外周部分上。
密封件66形成為環狀并還具有彈性,從而當處于其中活塞62布置在氣缸體60的內側上的狀態下時,密封件66彈性地壓靠保持部分64的外周部分和氣缸體60的內周部分,從而密封保持部分64與氣缸體60之間的空間。因此,當氣體被供應到氣缸體60中從而使氣缸體60的內壓增加時,活塞62沿朝向氣缸體60的頂端側的方向滑動。
在活塞62的與保持部分64側相對一側上(也就是說,在氣缸體60的開口端部側上)形成有作為滑動件的齒條68。齒條68具有沿著氣缸體60的開口方向較長的方形桿狀,且在寬度方向上的一側上形成有沿著齒條68長度方向并在其間具有相等間距的多個齒條齒。
而且,在氣缸體60的腿板16側的開口端部附近設有齒輪箱70,并且在氣缸體60與齒輪箱70側相對的一側上設有蓋板72。
蓋板72形成為能覆蓋齒條68的殼形,該殼形能夠從與氣缸體60的腿板16側相對的一側覆蓋從氣缸體60伸出的齒條68,并且蓋板72形成為至少其不會與從氣缸體60的開口端部伸出的齒條68發生干涉的形狀。而且,該結構使得在蓋板72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多個緊固突耳74,并且緊固突耳74通過螺釘76固定到腿板16上,以使蓋板72固定到框架12上。
此外,在蓋板72上設置有未示出的保持部分,該保持部分用于裝配到氣缸體60的開口端部及其附近處,并且以該方式將蓋板72連接到氣缸體60上。在蓋板72與齒輪箱70之間設有小齒輪90。
結構為這樣,即,小齒輪90與齒條68的遠端的齒條齒嚙合,并且小齒輪90還可軸向轉動地支撐在扭轉軸36穿過腿板16和齒輪箱70的一端上,從而當齒條68向上運動時,小齒輪90沿卷起方向轉動。
而且,在小齒輪90的腿板16側的端部上設置有離合器92。該離合器92可轉動地軸向支撐在扭轉軸36處,因此即使在扭轉軸36轉動時,該離合器92也不會轉動。但是,離合器92與小齒輪90接合,從而當小齒輪90沿卷起方向轉動時,離合器92的一部分發生變形,從而與扭轉軸36聯動。
還有,在腿板16側設有鎖定機構120。鎖定機構120設置有傳感器架122。該傳感器架122部分地形成為朝向腿板16側開口的凹形,而蓋板72的一部分位于朝向腿板16側開口的該部分的內側。
圍繞傳感器架122的外周在預定位置處形成有朝向腿板16側突出的筒形突起,從而在這些突起被按壓到形成在腿板16側的孔部內的狀態下,通過將“推入配合銷(push-fit pin)”壓入到這些突起的內側,將傳感器架122固定到腿板16上。
在傳感器架122的與腿板16側相對的一側上設置有傳感器蓋124。傳感器蓋124在其外周部分上設置有固定爪等,并且這些固定爪與傳感器架122的預定位置裝配在一起,以將傳感器蓋124機械地連接到傳感器架122上。在傳感器蓋124上形成有未示出的筒形的軸接收部分,該部分可轉動地軸向支撐扭轉軸36的經過傳感器架122的另一端部處的部分。
在傳感器架122和傳感器蓋124之間設有作為第一轉動體的V形齒輪126。V形齒輪126形成有面向傳感器蓋124側的淺底筒形(或碟形)開口,并且在V形齒輪126的在傳感器架122側的外周部分處間隔地形成有棘輪齒126A,而在V形齒輪126的在傳感器蓋124側的外周部分處連續地形成有棘輪齒126B。扭轉軸36穿過V形齒輪126,并且V形齒輪126安裝在扭轉軸36上,從而能夠與扭轉軸36一體地繞同一軸線轉動。
在V形齒輪126的傳感器蓋124一側設有作為第二轉動體的傳感器齒輪128。扭轉軸36在傳感器齒輪128的主體130處同軸地穿過。傳感器齒輪128的主體130由扭轉軸36可轉動地軸向支撐。
傳感器齒輪128的一部分與復位彈簧132的一端接合。復位彈簧132為拉伸螺旋彈簧,其另一端安裝在傳感器蓋124上,從而當傳感器齒輪128圍繞扭轉軸36沿拉出方向轉動時,復位彈簧132沿卷起方向偏壓傳感器齒輪128。
在傳感器齒輪128的主體130處形成有面向V形齒輪126側的長按壓部分168。軸129形成為從位于按壓部分168相對于V形齒輪126側的另一側的端部突出,并且作為互鎖件的互鎖爪140由按壓部分168軸向支撐,從而可繞平行于扭轉軸36的軸向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軸線樞轉。
互鎖爪140通過樞轉而接觸V形齒輪126的上述外周部分或遠離該外周部分運動,且在其中互鎖爪140接近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并與該外周部分接合的狀態下,如果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轉動,則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的轉動通過互鎖爪140而傳遞到傳感器齒輪128,從而傳感器齒輪128與V形齒輪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轉動。
如圖2所示,示出了圖1的V形齒輪126與傳感器蓋124之間的結構,在V形齒輪126的內側設有轉動檢測機構127。轉動檢測機構127設置有作為環形件的環155。如圖4和圖5所示,在環155的傳感器齒輪128側的內周部分的邊緣上以預定間隔形成有多個(例如3個,如圖所示那樣)凸緣155A。這些凸緣155A夾在多個(例如3個,如圖所示那樣)爪128A之間,這些爪在相對于凸緣155A和主體130的內周側處設置在該主體130上。
這里,在凸緣155A的遠端部分與爪128A的基部之間存在有間隔間隙,在該間隙中裝配有由海綿等制成的彈性材料151。因此,環155可相對于傳感器齒輪128轉動并且還能夠相對于傳感器齒輪128沿徑向方向運動,但是,由于環155被彈性材料151朝向內側徑向方向偏壓,所以該環155還能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環155在傳感器架122側的內周部分的邊緣部分面向V形齒輪126的棘輪齒126B。棘輪齒155B以連續方式形成在該邊緣部分處,并且棘輪齒155B可與棘輪齒126B接合。
此外,如圖2、圖4和圖5所示,轉動檢測機構127設置有作為環形件移動機構的W形質量塊134。該W形質量塊134設置在V形齒輪126的內部徑向上,并且由銷126C軸向地支撐,以使該W形質量塊134能夠圍繞平行于扭轉軸36的軸線擺動,該銷126C在相對于扭轉軸36的軸心偏移的位置處形成在V形齒輪126上。
該結構是這樣的,即,W形質量塊134通過其擺動運動而接觸或遠離環155的內周部分。如圖6所示,當W形質量塊134處于其突起部分(擺動運動的端部)與環155的內周部分接觸的狀態下時,如果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圖中箭頭A的方向)轉動,則如圖7所示,環155被W形質量塊134推動并沿著W形質量塊134的突起部分側的方向運動(偏離中心)。
使W形質量塊134從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突出的量為這樣,即,該突出的量可使環155的運動大于在該運動(偏離中心)之前使環155與V形齒輪126分開的徑向距離D。
也就是說,在環155朝向W形質量塊134的突起部分側的最大運動的路徑中,環155的內周部分與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接觸,從而形成在環155的內周部分上的棘輪齒155B與形成在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上的棘輪齒126B接合。因此,如圖8所示,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力通過W形質量塊134而傳遞給環155,從而使環155沿拉出方向轉動。
相反,如圖9所示,當W形質量塊134的突起部分處于與環155的內周部分分開的狀態下時,如果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圖中箭頭A的方向)轉動,則由于V形齒輪126的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力沒有傳遞給環155,環155保持靜止狀態。
此外,傳感器彈簧136的一端安裝到W形質量塊134上。傳感器彈簧136的另一端安裝到V形齒輪126上,從而W形質量塊134沿著與環155的內周部分分開的方向被偏壓。
與互鎖爪140相對應,在環155的主體156上設有按壓部分158。按壓部分158的一端定位成相對于主體156朝向徑向向外的方向。
當主體156轉動時,在按壓部分158的轉動路徑中定位有接合銷141,該接合銷141形成為從互鎖爪140的遠端向與V形齒輪126側相對的一側伸出,從而當由于主體156轉動,按壓部分158接觸并推動接合銷141時,互鎖爪140樞轉從而接近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附近。
此外,在互鎖爪140的下方設置有用作加速度檢測機構的加速度傳感器142,如圖1所示。與該加速度傳感器142相對應,在傳感器架122上形成有殼形的外殼部分144,外殼部分144向傳感器蓋124側開口,并且加速度傳感器142的至少一部分容納在外殼部分144中。
加速度傳感器142配備有基部146。基部146形成為平板狀,且其厚度方向沿垂直方向。在基部146的頂面上形成有曲面,該曲面朝向頂部開口,且在該曲面的頂部設置有作為慣性體的硬球(hard ball)148。傳感器爪150設置在硬球148的上方。
傳感器爪150軸向樞轉地支撐在垂直壁152的上邊緣,該上邊緣從基部146的外周的一部分向上伸出,并且傳感器爪150通過在基部146的曲面上滾動的硬球148而被向上推動。由于傳感器爪150被硬球148向上推動,因此傳感器爪150接觸圖2所示的互鎖爪140并使互鎖爪140樞轉,從而向上推動該互鎖爪140。
在通過與傳感器爪150接合而樞轉的互鎖爪140的樞轉側設置有上述V形齒輪126,因而互鎖爪140與V形齒輪126嚙合。
如圖1所示,鎖定機構120設置有鎖定爪160。該鎖定爪160設置有軸162。軸162的軸向方向為與卷軸24的軸向方向平行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且其一端軸向樞轉地支撐在形成于腿板18中的軸接收孔(圖中省略)中。
軸162的沿軸向方向的另一端處的一部分軸向樞轉地支撐在形成于齒輪箱70中的軸接收孔164中。此外,在該軸162的沿著軸向方向的該端處形成有爪部分166。爪部分166為板狀件,該板狀件的厚度方向為軸162的軸向方向,且在爪部分166的外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棘輪齒。
在軸162的爪部分166側的樞轉徑向方向上設有鎖定基座170。鎖定基座170設置有插入部分171。插入部分171形成為圓桿形,并裝配到卷軸24的通孔28的另一端處的一部分,從而可相對于卷軸24同軸地轉動。
插入部分171,且因此鎖定基座170被扭轉軸36在轉動固定狀態下同軸地穿過,從而相對于扭轉軸36一體且同軸地轉動。
棘輪部分172與在腿板16側的插入部分171一體形成。棘輪部分172形成為相對于插入部分171同軸,并且在棘輪部分172的外周的一部分上間隔地形成有棘輪齒。
通過使上述鎖定爪160的軸162沿拉出方向樞轉,爪部分166的棘輪齒與棘輪部分172的棘輪齒嚙合。在爪部分166與棘輪部分172嚙合的狀態下,限制了棘輪部分172的轉動,因而限制了鎖定基座170的轉動。
這種結構使圖2所示的傳感器齒輪128的按壓部分168與爪部分166相對應,從而當傳感器齒輪128的主體130沿拉出方向轉動時,按壓部分168按壓爪部分166,從而使鎖定爪160沿拉出方向樞轉。
如圖2所示,在傳感器齒輪128與V形齒輪126側相對的一側上設有凸輪板173。凸輪板173形成為大致圓板形,并由扭轉軸36可同軸轉動地支撐。
此外,圓孔174定位成從凸輪板173的中心沿徑向方向朝向外側偏置,且減速齒輪176被軸向支撐,從而可繞平行于卷軸24的軸線的軸線轉動。減速齒輪176設置有齒輪部分178。齒輪部分178為外齒正齒輪,且定位在凸輪板173與傳感器齒輪128側相對的一側上。齒輪180與齒輪部分178相對應地設在扭轉軸36的前端側。齒輪180上的齒數少于齒輪部分178上的齒數,并與相對于扭轉軸36同軸且一體設置的齒輪部分178嚙合。
減速齒輪176設置有齒輪部分182。齒輪部分182形成為相對于齒輪部分178一體且同軸地形成,并具有比齒輪部分178足夠少的齒數。齒輪部分182位于凸輪板173的傳感器齒輪128側。
如圖3所示,在凸輪板173的傳感器齒輪128側的表面上形成有肋條184,并相對于卷軸24同軸。在肋條184的內周部分處形成有內齒齒輪186,內齒齒輪186具有比齒輪部分182足夠多的齒數,并且齒輪186與齒輪部分182嚙合。
因此,當卷軸24,且因此還有扭轉軸36,繞其自身軸線轉動時,該轉動力通過齒輪180、齒輪部分178、齒輪部分182和齒輪186而被減速并被傳遞給凸輪板173。這樣,凸輪板173繞扭轉軸36轉動。
與扭轉軸36沿拉出方向的轉動聯動的凸輪板173的轉動方向在下面被稱為“凸輪拉出方向”,而與扭轉軸36沿卷起方向的轉動聯動的凸輪板173的轉動方向在下面被稱為“凸輪卷起方向”。
此外,如圖2所示,大致在按壓部分168的相對側上在主體130上形成有桿容納部分188,且傳感器齒輪128的主體130位于它們之間。軸190形成為從桿容納部分188朝向與V形齒輪126側相反的一側伸出,并且軸190平行于卷軸24。
ALR轉換桿192軸向樞轉地支撐在軸190處。安裝突起198形成在ALR轉換桿192的遠端部分處。螺旋彈簧200的一端安裝在安裝突起198上。螺旋彈簧200的另一端安裝在形成于主體130上的彈簧保持部分202的保持突起204上。
例如,當ALR轉換桿192處于其中安裝突起198定位在軸190處的軸向支撐部分與保持突起204之間的狀態下時,ALR轉換桿192位于空檔位置,并且以該空檔位置為邊界,當ALR轉換桿192沿接合方向(該方向為朝向傳感器齒輪128的轉動軸向中心側的轉動方向)繞軸190樞轉時,或當ALR轉換桿192沿松開方向(該松開方向為與接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樞轉時,螺旋彈簧200的偏壓力朝向相應的樞轉方向側偏壓ALR轉換桿192,從而引起進一步樞轉。
此外,如圖2所示,互鎖爪206由ALR轉換桿192的面對V形齒輪126一側的遠端形成。互鎖爪206位于V形齒輪126的經過彈簧保持部分202與桿容納部分188之間的外周部分側。當ALR轉換桿192朝向傳感器齒輪128的轉動軸向中心側(即,朝向扭轉軸36側)圍繞軸190樞轉時,互鎖爪206與V形齒輪126嚙合。
接觸部分210形成為從ALR轉換桿192的遠端伸出并面對凸輪板173的轉動軸向中心側。在凸輪板173的與傳感器齒輪128側相對的表面上與接觸部分210相對應地形成有凸輪突起212和凸輪壁214。
凸輪突起212形成為使其可在凸輪卷起方向側從ALR轉換桿192的遠端側與接觸部分210接觸,從而當卷軸24、且因此扭轉軸36轉動直到卷在卷軸24上的全部織物帶30即將被拉出之前時,使凸輪突起212與接觸部分210接觸。
相反,凸輪壁214形成為使其在其中ALR轉換桿192已經樞轉到接合方向側時,可從凸輪拉出方向側與接觸部分210接觸。此外,在卷軸24且因此扭轉軸36轉動直到這樣的時刻時,凸輪壁214與接觸部分210接觸,該時刻為在織物帶30即將被卷起成全部存儲在卷軸24之前保留一定量的織物帶時。
如圖2所示,在凸輪板173上設有止動件220,該止動件220構成作為限制部分的限制件。止動件220為從凸輪板173的外周處的部分朝向傳感器齒輪128側延伸的板狀部分。此外,如圖3所示,止動件220形成在這樣的位置處,即,在所有的織物帶30都被卷起到卷軸24上時,在凸輪板173的對應于全部存儲情況的轉動位置處,止動件220面對互鎖爪140的接合銷141。
在其中止動件220與接合銷141相互面對的情況下,如果互鎖爪140試圖朝向V形齒輪126的外周部分側樞轉,則止動件220會阻礙接合銷141,從而限制互鎖爪140的樞轉。
<本發明的操作和效果>
下面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卷收裝置10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織物帶卷收裝置10中,在織物帶30被卷起在卷軸24上的狀態下,當抵抗螺旋彈簧40的偏壓力將織物帶30拉到遠端側時,則隨著織物帶30被逐漸拉出,卷軸24沿拉出方向轉動。
這樣,拉出的織物帶30圍繞乘員身體放置,從而,例如通過將設置在織物帶30長度方向上的中部處的舌板保持在位于車輛座椅側的帶扣裝置中,實現緊固狀態,其中乘員身體戴上織物帶30,并且乘員身體被織物帶30約束。
在其中織物帶30被緊固的狀態下,當車輛處于迅速減速的狀態時,硬球148因此滾動,從而傳感器爪150被硬球148向上推動。被這樣向上推動的傳感器爪150轉動,從而與傳感器齒輪128的互鎖爪140接合并向上推動互鎖爪140。在這種情況下,互鎖爪140與V形齒輪126嚙合。
當乘員身體由于車輛減速時的慣性而沿大致朝向車輛前方的方向運動時,織物帶30被乘員身體突然拉動。這樣,通過被突然拉動的織物帶30,轉動力就沿拉出方向突然施加于卷軸24。
原則上,沿拉出方向轉動的卷軸24使扭轉軸36轉動,并因而使V形齒輪126沿拉出方向轉動,并且如圖9所示,W形質量塊134與V形齒輪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轉動。但是,如圖6所示,當卷軸24如上所述那樣突然沿拉出方向轉動時,W形質量塊134由于慣性并不轉動而試圖保持其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W形質量塊134抵抗傳感器彈簧136的偏壓力而相對于V形齒輪126相對地樞轉。通過W形質量塊134的這種相對樞轉,W形質量塊134的突起部分與環155的內周部分接觸。然后,如圖7所示,環155沿徑向方向運動,從而在相對的徑向方向側形成在環155的內周上的棘輪齒155B與形成在V形齒輪126的外周上的棘輪齒126B嚙合。
通過使環155與V形齒輪126互鎖,卷軸24的轉動力通過扭轉軸36和V形齒輪126而傳遞到環155,從而使環155與V形齒輪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轉動。
當環155已經沿拉出方向轉動預定角度時,按壓部分158接觸互鎖爪140的接合銷141,并按壓接合銷141。
這樣,互鎖爪140通過被按壓部分158推動的接合銷141而樞轉,從而互鎖爪140與V形齒輪126嚙合。
當互鎖爪140與V形齒輪126嚙合時,如上所述,卷軸24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力通過扭轉軸36、V形齒輪126和互鎖爪40而傳遞到傳感器齒輪128,傳感器齒輪128因而沿拉出方向轉動。
當傳感器齒輪128抵抗復位彈簧132的偏壓力而沿拉出方向轉動一定角度時,設置在傳感器齒輪128上的按壓部分168按壓鎖定爪160的爪部分166,從而使爪部分166繞軸162樞轉。
當爪部分166這樣繞軸162樞轉時,爪部分166與鎖定基座170的棘輪部分172嚙合,從而限制鎖定基座170沿著拉出方向的轉動,并因而限制卷軸24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因此,可以確定地保持并約束試圖朝向車輛大致前方慣性運動的乘員身體。
相反,當用安裝有本發明的織物帶卷收裝置10的車輛座椅中的織物帶30固定兒童座椅時,全部織物帶30都被拉出。
當織物帶30被拉出從而卷軸24沿拉出方向轉動時,扭轉軸36沿拉出方向轉動,并且通過這樣使齒輪180沿拉出方向轉動。齒輪180沿拉出方向的轉動通過齒輪部分178和182以及齒輪186而傳遞至凸輪板173,從而使凸輪板173沿凸輪拉出方向轉動。
當凸輪板173因而沿凸輪拉出方向轉動時,凸輪突起212從凸輪卷起方向側接近處于分開位置的ALR轉換桿192的接觸部分210附近。接著,當卷軸24(相應地扭轉軸36)到達卷繞在卷軸24上的全部織物帶30即將被拉出之前的轉動位置時,凸輪突起212與接觸部分210接觸。
當卷軸24從該狀態沿拉出方向進一步轉動時,凸輪突起212按壓接觸部分210,從而使ALR轉換桿192抵抗螺旋彈簧200的偏壓力而比ALR轉換桿192的空檔位置更朝向接合方向側樞轉。但是,在該狀態下,ALR轉換桿192直到互鎖爪206與V形齒輪126嚙合的位置才實際樞轉。
這樣,在其中全部的織物帶30都被拉出的狀態下,織物帶30圍繞安裝在車輛座椅上的兒童座椅的特定位置放置。在這種狀態下,舌板接合在帶扣裝置中并保持在其中。此外,兒童座椅被織物帶30保持并通過將織物帶30的松弛部分卷起到卷軸24上而被固定在車輛座椅中。
通過以上述方式卷起織物帶30的松弛部分,卷軸24沿卷起方向轉動,并且ALR轉換桿192通過螺旋彈簧200的偏壓力而進一步沿接合方向樞轉。因此,互鎖爪206與V形齒輪126嚙合。
因此,當卷軸24從該狀態沿拉出方向轉動時,傳感器齒輪128與V形齒輪126一起沿拉出方向轉動。當傳感器齒輪128沿拉出方向轉動時,鎖定爪160的爪部分166被按壓部分168按壓,從而爪部分166繞軸162樞轉。因此,爪部分166與鎖定基座170的棘輪部分172嚙合,從而限制了鎖定基部170的轉動,并且隨之限制了卷軸24的轉動。
由于通過這樣限制卷軸24沿著拉出方向的轉動來限制織物帶30的拉出,因此,可確實地將兒童座椅固定在車輛座椅中,而不會使被張緊并固定兒童座椅的織物帶30發生松弛。
另外,當從帶扣裝置釋放舌板并從兒童座椅移除織物帶30時,卷軸24通過螺旋彈簧40的偏壓力而沿著卷起方向轉動,從而將織物帶30卷起在卷軸24上。
通過卷軸24的轉動以及隨之扭轉軸36的轉動,這樣使凸輪板173沿卷起方向轉動。當凸輪板173沿凸輪卷起方向轉動時,在ALR轉換桿192位于接合位置的狀態下,凸輪壁214從凸輪卷起方向接近接觸部分210的附近。
當卷軸24到達織物帶30即將全部存儲狀態之前的轉動位置時,凸輪壁214與接觸部分210接觸。當卷軸24從該狀態進一步沿著卷起方向轉動直到當織物帶30全部存儲時的狀態的轉動位置時,凸輪壁214被接觸部分210按壓。
因此,ALR轉換桿192抵抗螺旋彈簧200的偏壓力而比ALR轉換桿192的空檔位置更向分開方向側樞轉。通過這樣作,ALR轉換桿192樞轉到分開位置。互鎖爪206通過ALR轉換桿192朝向分開位置的該樞轉而與V形齒輪126分開,從而解除互鎖爪206與V形齒輪126的嚙合。
但是,還有其他的情況,即,當在緊固織物帶30之前,由于乘員為了拉出織物帶30而拉動織物帶30,而在拉出方向上突然有轉動力施加于卷軸24。
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形成在V形齒輪126的外周上的棘輪齒126B與形成在環155的內周上的棘輪齒155B嚙合,從而卷軸24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力試圖使環155與摩擦彈簧一起沿拉出方向轉動。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互鎖爪140被按壓部分158按壓。
這里,在其中織物帶30被全部存儲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止動件220面向互鎖爪140的接合銷141。由于止動件220形成在凸輪板173上,因此通過卷軸24沿拉出方向的轉動,凸輪板173也轉動。
但是,由于卷軸24的轉動通過足夠的減速而傳遞至凸輪板173,如果恰在拉動織物帶30之后的狀態,則由于卷軸24的轉動量也比較小,因此凸輪板173的轉動量十分小。
因此,恰在拉動織物帶30以拉出織物帶30之后的狀態下,雖然凸輪板173確實轉動非常小的量,但是與接合銷141相對的止動件220的狀態并未解除。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互鎖爪140由于接合銷141被按壓部分158按壓而試圖樞轉到V形齒輪126的附近,但與接合銷141相對的止動件220成為互鎖爪140的樞轉側上的阻礙。因此,互鎖爪140不能與V形齒輪126嚙合。
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傳感器齒輪128沿拉出方向并不轉動,因此鎖定爪160的爪部分166不能與鎖定基座170的棘輪部分172嚙合。
因此,在織物帶30全部存儲和在剛開始拉出織物帶30之后的狀態下,可通過產生所謂的“端部鎖定(endlock)”來形成有效的防止,從而限制卷軸24沿拉出方向轉動。
此外,如果硬球148由于某種沖擊而滾動,則在其中織物帶30被全部存儲的狀態下,或在剛開始拉出織物帶30之后的狀態下,即使硬球148試圖通過傳感器爪150使互鎖爪140樞轉,互鎖爪140的樞轉也可被止動件220限制。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只要止動件220有一部分面對互鎖爪140就不會發生端部鎖定,即使轉動檢測機構127或加速度傳感器142被致動。
此外,通過止動件220限制互鎖爪140的樞轉來實現防止轉動檢測機構127的動作的端部鎖定,并防止加速度傳感器142的動作的端部鎖定。因此,用于防止端部鎖定的機構能夠被有效簡化,即使在轉動檢測機構127被致動以及加速度傳感器142被致動時也可防止端部鎖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極其有效地抑制隨著部件數量的增加而產生的重量增加,從而可使得本織物帶卷收裝置10緊湊。
此外,如圖10所示,當卷軸24被織物帶30拉動而沿拉出方向轉動時,凸輪板173轉動。通過凸輪板173的該轉動,使得止動件220與接合銷141的相對狀態得以解除。
這里,凸輪板173由于卷軸24的轉動而從其中織物帶30被完全存儲的狀態到織物帶30被全部拉出時的狀態(其中織物帶30從卷軸24被全部拉出的狀態)的轉動角度為360°或更小。因此,在止動件220與互鎖爪140的面對狀態通過卷軸24沿著拉出方向的轉動而解除之后,即使在織物帶30被拉出至其最大程度時,止動件220也不與接合銷141相對。
因此,在拉出織物帶30之后,如果車輛變成快速減速狀態,則織物帶30被突然拉出,使鎖定爪160的爪部分166可以與鎖定基座170的棘輪部分172嚙合,從而可確實限制卷軸24沿拉出方向的轉動。
此外,用于使止動件220轉動、使該轉動與卷軸24的轉動聯動的機構實質上是在織物帶30處于被完全拉出狀態之后用于使ALR轉換桿192樞轉的機構。這樣,用于使ALR轉換桿192樞轉的機構可以被實施為用于使止動件220轉動的機構,從而可以使結構得到非常有效的簡化。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隨著部件數量的增加而發生的重量增加,因此可使得當前的織物帶卷收裝置10緊湊。
如上利用示例實施例進行的描述,在本發明的織物帶卷收裝置中,在使互鎖件與第一轉動體的轉動聯動時,簡單地控制環形件第一轉動體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移動就足夠了,因此與傳統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相比,可以簡化用于檢測織物帶被突然從卷軸拉出的情況的機構,從而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用于控制環形件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移動的機構采用了也在傳統織物帶卷收裝置中設置的質量塊,因此,與傳統的織物帶卷收裝置相比,通過提供這種裝置可以防止部件數量的增加,并且可以減少該織物帶卷收裝置的部件總數。
應注意,在本實施例中,雖然使得互鎖件與轉動體接合,從而間接地與卷軸接合,但可以使互鎖件直接與卷軸接合。
權利要求
1.一種織物帶卷收裝置,該織物帶卷收裝置包括卷軸,長帶狀織物帶的近端部安裝在該卷軸上,所述卷軸在沿著卷起方向轉動時卷起并存儲所述織物帶,該卷起方向是圍繞所述卷軸軸線的一個方向,并且通過朝向該織物帶的遠端側拉動該織物帶從而使所述卷軸沿著與所述卷起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轉動而使所述織物帶被拉出;第一轉動體,該第一轉動體可與所述卷軸一起同軸地轉動;環形件,所述第一轉動體設置在該環形件的內周側,該環形件可轉動并且能夠在分開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分開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外周部分分開,而在所述接觸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所述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所述外周部分接觸;環形件移動機構,該環形件移動機構通過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的突然轉動而被致動,并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第二轉動體,該第二轉動體可相對于所述卷軸同軸地相對轉動;互鎖件,該互鎖件設置在所述第二轉動體上并構造成用于在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接合的位置和所述接合被解除的位置之間移動,所述互鎖件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環形件聯動,與所述卷軸直接或間接地接合,并使所述第二轉動體與所述卷軸一起沿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和鎖定件,該鎖定件與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的所述第二轉動體聯動,并直接或間接地與所述卷軸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慣性體,在由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的突然轉動而導致的慣性運動的情況下,該慣性體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慣性體由所述第一轉動體支撐,從而可相對于該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在所述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慣性體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并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從而使所述環形件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而當不在所述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慣性體不能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從而不能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所述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沿所述拉出方向偏壓所述慣性件的偏壓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環形件偏壓件,該環形件偏壓件朝向所述環形件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內側偏壓所述環形件。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支撐軸,該支撐軸從遠離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中心的位置伸出,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軸線;和慣性體,該慣性體由所述支撐軸樞轉地支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在其所述內周部分處設置有內周表面,在該內周表面上形成有棘輪齒,并且所述慣性體包括突起部分,從而當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突然轉動時,所述突起部分與所述棘輪齒接合并使所述環形件運動以接觸所述第一轉動體。
8.一種織物帶卷收裝置,該織物帶卷收裝置包括卷軸,長帶狀織物帶的近端部安裝在該卷軸上,所述卷軸在沿著卷起方向轉動時卷起并存儲所述織物帶,該卷起方向是圍繞所述卷軸軸線的一個方向,并且通過朝向該織物帶的遠端側拉動該織物帶從而使所述卷軸沿著與所述卷起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轉動而使所述織物帶被拉出;第一轉動體,該第一轉動體可與所述卷軸一起同軸地轉動;環形件,所述第一轉動體設置在所述環形件的內周側,該環形件能夠在分開位置與接觸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分開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外周部分分開,而在所述接觸位置處,所述環形件的所述內周部分與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所述外周部分接觸并通過該第一轉動體而轉動;環形件移動機構,該環形件移動機構通過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突然轉動而被致動,并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第二轉動體,該第二轉動體可相對于所述卷軸相對地轉動;互鎖件,該互鎖件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轉動體處,并由于所述環形件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而進行移動操作,將所述卷軸的轉動傳遞到所述第二轉動體,從而使所述第二轉動體沿著所述拉出方向轉動;和鎖定件,該鎖定件與所述第二轉動體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聯動,并與所述卷軸接合,從而限制所述卷軸沿著所述拉出方向的轉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慣性體,在由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的突然轉動而導致的慣性運動的情況下,該慣性體使所述環形件從所述分開位置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慣性體由所述第一轉動體支撐,從而可相對于該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在所述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慣性體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并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從而使所述環形件運動到所述接觸位置;而當未在所述慣性運動的情況下,所述慣性體不能相對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相對地樞轉,從而不能朝向所述第一轉動體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移動。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沿所述拉出方向偏壓所述慣性件的偏壓件。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偏壓件,該偏壓件朝向所述環形件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內側偏壓所述環形件。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包括支撐軸,該支撐軸從遠離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中心的位置伸出,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轉動體的轉動軸線;和慣性體,該慣性體由所述支撐軸樞轉地支撐。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在其所述內周部分處設置有內周表面,在該內周表面上形成有棘輪齒,并且所述慣性體具有突起部分,從而當所述卷軸沿所述拉出方向突然轉動時,所述突起部分與所述棘輪齒接合并使所述環形件運動以接觸所述第一轉動體。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織物帶卷收裝置,其中,所述環形件移動機構還包括偏壓件,該偏壓件沿所述拉出方向偏壓所述慣性件,從而使所述慣性件保持在所述分開位置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織物帶卷收裝置。慣性(質量)體可相對轉動地設置在V形齒輪上。此外,一環設置在V形齒輪的外周側處,從而可沿V形齒輪的轉動徑向方向轉動和移動。當V形齒輪與卷軸一起突然轉動時,質量體向與拉出方向側相反的一側相對地樞轉,從而移動到V形齒輪的沿著轉動徑向方向的外側。這樣,環的內周部分接觸V形齒輪的外周部分,從而該環與V形齒輪一起轉動。因此,設置在環的外周部分處的按壓部分使互鎖爪移動,使互鎖爪與V形齒輪的外周部分上的棘輪齒嚙合。
文檔編號B60R22/34GK101041348SQ20071008913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20日
發明者山田和弘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海理化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