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部件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尤其涉及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的外周部上的部件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在具有輪內電機的車輛中,其中用于產生驅動力的電機設置在車輪內,部件例如維持電機的殼體內的壓力處于恒定水平的通氣裝置或者與檢測電機的溫度或轉數的傳感器連接的連接器設置在該殼體的外周部上。例如,作為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處的部件,以下公開文獻中公開了用于檢測磁性檢測傳感器的故障的裝置。
日本專利特開2000-224884公開了一種小型、質輕且可檢測故障的檢測裝置。此檢測裝置從磁性上檢測電機的轉動角度。檢測裝置包括以預定電氣角度設置且以二進制方式檢測磁場強度的三個或更多個磁性檢測傳感器、用于反轉磁性檢測傳感器中的至少一個的輸出的反轉裝置、以及在所有磁性檢測傳感器的輸出相等時輸出傳感器異常的輸出裝置。
依據在上述公開文獻中公開的檢測裝置,磁性檢測傳感器之一的輸出被反轉以防止所有磁性檢測傳感器的輸出變得相等。由此,當檢測到磁性檢測傳感器的輸出相等時,可判定檢測裝置出故障、該檢測裝置的電纜被切斷、連接器斷開等。
然而,在輪內電機中,若要求電機具有高功率輸出或者提供一種利用彈性部件來支承電機的所謂動態質量緩沖機構以改善車輛的乘坐舒適性,則該輪內電機的結構就在尺寸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電機的軸向長度變得大于車輪的寬度,導致該電機的殼體從車輪朝向車輛的內側突出。若上述通氣裝置、提供給傳感器的連接器、或者在上述公開文獻中公開的檢測裝置設置在電機殼體的從車輪突出的部位處,則車輪揚起的飛石會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并撞擊上述部件,從而導致上述部件損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撞擊導致的損壞的部件安裝結構。
依據本發明一方面的部件安裝結構是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內產生車輪的驅動力的電機。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部件位于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電機與車輪之間的位置。該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內部。
依據本發明,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部件(例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電機與車輪之間的位置。該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內部。當輪內電機被驅動且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時,車輪伴隨著轉動揚起散布在路面上的石頭、沙礫、灰塵及其它外部異物(以下,這些石頭、沙礫、灰塵及其它外部異物將稱為“飛石”)。此時,車輪朝向車輛的后側揚起飛石。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在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中,那些飛向部件的飛石由于該部件設置在車輪與電機之間而撞擊該車輪。即,車輪自身保護部件免受飛石的撞擊。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依據本發明另一方面的部件安裝結構是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內產生車輪的驅動力的電機。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部件位于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前側上的位置。該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
依據本發明,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部件(例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前側上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當電機被驅動以使車輛行駛時,車輪伴隨著轉動而揚起飛石。此時,車輪朝向其后方揚起飛石。由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在與電機的轉動軸相比更靠近車輛后側的部位撞擊電機的殼體。即,通過把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比電機的轉動軸更靠近車輛前側的部位處,即使在電機從車輪朝向車輛內側突出的部位,也可以防止飛石的撞擊。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依據本發明另一方面的部件安裝結構是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包括在車輪內產生車輪的驅動力的電機。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部件位于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該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該部件具有比所述部件更靠近沿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并且比所述部件更靠近后側設置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接觸的遮擋單元。
依據本發明,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部件(例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部件具有比該部件更靠近沿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并且比該部件更靠近后側設置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例如車輪揚起的飛石接觸的遮擋單元(例如,遮擋板)。當電機被驅動以使車輛行駛時,車輪伴隨著轉動而揚起飛石。此時,車輪朝向其后方揚起飛石。由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在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中,那些飛向部件的飛石撞擊設置在電機的殼體處的遮擋板。即,遮擋板可以防止飛石撞擊部件。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優選地,部件是設置于電機的通氣裝置。
依據本發明,部件是設置于電機的通氣裝置。通氣裝置設置用來維持電機內的壓力處于恒定水平。例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和電機與車輪之間。通氣裝置設置成其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位置在車輪內部。這能夠防止與伴隨著車輪轉動揚起且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并飛散的飛石接觸。即,可以防止損壞通氣裝置。
優選地,部件的位置對應于從通氣裝置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車輪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
依據本發明,部件的位置是從通氣裝置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車輪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這能夠防止由于油附著在制動器上導致的摩擦阻力減小即制動力降低。
此外,優選地,部件是為檢測電機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
依據本發明,部件是為檢測電機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例如,連接器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和電機與車輪之間。連接器設置成其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位置在車輪內部。這能夠防止與伴隨著車輪轉動揚起且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并飛散的飛石接觸。即,可以防止損壞連接器。
此外,優選地,傳感器是用于檢測電機的轉數的傳感器。
依據本發明,傳感器是用于檢測電機的轉數的傳感器。通過以防止與車輪揚起的飛石接觸的方式布置為檢測電機轉數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可防止損壞設置在電機的殼體處的連接器。
此外,優選地,傳感器是用于檢測電機的溫度的傳感器。
依據本發明,傳感器是用于檢測電機的溫度的傳感器。通過以防止與車輪揚起的飛石接觸的方式布置為檢測電機溫度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可防止損壞設置在電機的殼體處的連接器。
此外,優選地,車輪設置有附裝于電機并衰減車輪和電機的振動的彈性部件以及與該電機的輸出軸連接且可轉動地支承該車輪的轉動支承部件。彈性部件附裝于轉動支承部件。
依據本發明,車輪設置有附裝于電機并衰減車輪和電機的振動的彈性部件以及與該電機的輸出軸連接且可轉動地支承該車輪的轉動支承部件(例如,轉向節)。彈性部件附裝于轉向節。當輪內電機具有利用彈性部件支承電機的所謂動態(質量)緩沖機構時,電機的結構尺寸增大。即使由于電機結構尺寸的增大使得電機殼體的特定部位從車輪朝向車輪內側突出的情況下,通過以避免與車輪揚起的飛石接觸的方式布置部件,也可以防止損壞設置在電機的殼體處的部件(例如,通氣裝置)。
圖1是示出依據第一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截面的(第一)示圖;圖2是示出從電機的轉動軸方向看時的第一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外觀的示圖;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截面的(第二)示圖;圖4是示出依據第二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截面的示圖;圖5是示出從電機的轉動軸方向看時的第二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外觀的示圖;圖6是示出從電機的轉動軸方向看時的第三實施例的車輪支承裝置的外觀的示圖;以及圖7A和7B是示出依據第三實施例的遮擋板的構造的示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
依據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以下,相同部件被分配相同附圖標記,且它們的名稱和功能也相同。因此,將不重復對它們的詳細說明。
為說明依據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首先將依據實施例說明具有輪內電機的電動輪和支承該電動輪的車輪支承裝置的構造,該輪內電機產生車輛的驅動力且部件設置于輪內電機上。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利用車輪支承裝置200支承的電動輪100由輪輻10、輪轂20、等速萬向節30、制動盤40、制動鉗50、輪內電機70和輪胎250形成。
輪內電機70由殼體60、電機65、行星齒輪80、油泵90、軸110和油路(未示出)形成。
車輪支承裝置200由動態質量緩沖機構(未示出)、球形接頭160,170、轉向節180、上臂210、下臂220和減振器(沖擊吸收器,未示出)形成。
輪輻10基本為杯狀,且由盤狀部10A和輪輞部10B形成。輪輻10可構造成用以容納輪轂20、制動盤40、制動鉗50以及輪內電機70。通過在車輪附裝部22處利用螺栓或螺母(未示出)把盤狀部10A緊固到輪轂20上,輪輻10與輪轂20連接。輪轂20容納等速萬向節30,且經由這樣容納的等速萬向節30與軸110連接。輪轂20經由軸承11,12可轉動地支承在轉向節180上。輪胎250固定到輪輻10的輪輞部10B的外緣上。
等速萬向節30包括內部31和球部32。內部31嵌合到軸110上。球部32與沿軸110的轉動軸線方向設置的輪轂20的槽和內部31的槽匹配,且伴隨著軸110的轉動使輪轂20轉動。此外,球部32可沿著設置于輪轂20和內部31的槽朝向軸110的轉動軸線方向移動。注意,不特別限定等速萬向節30,只要其構成把輪內電機70的動力傳遞給車輪10的動力傳遞機構。例如,可采用所謂的撓性聯軸器,其中,多個盤狀件等用于以可朝向任一方向偏心的方式連接輪內電機側與車輪側。
制動盤40布置成其內周端利用螺栓24,26固定到輪轂20的外周端上以及其外周端通過制動鉗50。制動鉗50固定在轉向節180上。制動鉗50包括制動器活塞51和制動襯塊52,53。制動盤40的外周端設置在制動襯塊52,53之間。
當從開口50A供應制動油時,制動器活塞51移動至圖1紙面內的右側并把制動襯塊52壓向紙面右側。當制動襯塊52經由制動器活塞51朝向紙面右側移動時,制動襯塊53移動至紙面左側。由此,制動襯塊52,53夾緊制動盤40的外周端,從而給電動輪100施加制動。
殼體60設置在圖1紙面內的輪轂20的左側。殼體60容納電機65、行星齒輪80、油泵90、軸110和油路。
電機65包括定子鐵芯71、定子線圈72和轉子73。定子鐵芯71固定在殼體60上。定子線圈72卷繞在定子鐵芯71上。當電機65是三相電機時,定子線圈72由U相線圈、V相線圈和W相線圈構成。轉子73設置在定子鐵芯71和定子線圈72的內周側上。
行星齒輪80包括太陽齒輪軸81、太陽齒輪82、小齒輪83、行星架84、齒圈85和銷件86。太陽齒輪軸81與電機65的轉子73連接。太陽齒輪軸81由軸承15,16可轉動地支承。太陽齒輪82與太陽齒輪軸81連接。
小齒輪83與太陽齒輪82嚙合,且由設置在銷件86的外周上的軸承可轉動地支承。行星架84與小齒輪83連接以及與軸110連接。行星架84和與行星架84連接的軸110由軸承13,14可轉動地支承。齒圈85固定在殼體60上。銷件86支承在行星架84處。
油泵90設置在輪內電機70的輪轂20一側上的端部處,同時與軸110連接。軸110如上所述與等速萬向節30的內部31以及與行星架84連接,且由軸承13,14可轉動地支承。
油路設置在殼體60處。油路具有與油泵90連接的一端以及插入貯油槽(油底殼,未示出)內的另一端。
油泵90伴隨著軸110的轉動經由油路抽吸貯集在貯油槽內的油,并使抽吸的油在殼體60內循環。通氣裝置400設置在殼體60的上部處,其維持該殼體60內的壓力處于恒定水平。
如圖2所示,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由沿車輛的上下方向設置且作為一對彈性部件的彈簧302,304構成。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中央部306附裝于輪內電機70的殼體60的外周側面。在本實施例中,例如,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中央部306在車輛后側以及與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相同高度的位置附裝于殼體60。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上部310與轉向節180(180A)連接。上部310和中央部306經由彈簧302連接。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下部312與轉向節180(180B)連接。下部312和中央部306經由彈簧304連接。
下部312和中央部還經由減振器314連接。減振器314包括軸316。減振器314限制軸316的垂直振動。軸316的一端336與中央部306連接。貫穿中央部306的軸316由襯套308限制水平位置。減振器314的下端由襯套326限制水平位置。注意,軸316的一端336可與上部310連接。
轉向節180(180A)具有與球形接頭160連接的一端以及經由軸承11,12與輪轂20連接的另一端。板件182利用螺栓固定到轉向節180(180B)的下部處。球形接頭170與板件182連接。
如圖3所示,上臂210和下臂220沿車輛的上下方向布置。上臂210具有與球形接頭160連接的一端和以可沿車輛上下方向回轉的方式固定于車身的另一端。下臂220具有與球形接頭170連接的一端和以可沿車輛上下方向回轉的方式固定于車身的另一端。此外,下臂220經由減振器與車輛連接。由此,電動輪100懸架在車輛上。
按照這種方式,上臂210和下臂220從車輛的上方和下方分別經由球形接頭160和170與轉向節180連接。
轉向節180與轉向橫拉桿(未示出)的一端連接。轉向橫拉桿依據來自車輛轉向系(轉向盤)的轉動力相對于車輛行進方向往左或往右轉動電動輪100。
由于上臂210和下臂220以可沿車輛上下方向回轉的方式固定于車輛且下臂220經由減振器與車輛連接,所以上臂210、下臂220和減振器起到懸架作用。
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固定在輪內電機70的殼體60上。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也與轉向節180連接。通過經由球形接頭160,170連接懸架臂(上臂210和下臂220)與轉向節180,車輪支承裝置200把電動輪100支承在車輛上。
更具體地,車輪支承裝置200利用上臂210、下臂220和轉向節180可轉動地支承輪輻10和輪轂20,且利用該上臂210、下臂220和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以允許沿車輛上下方向振動的方式支承輪內電機70。
此外,當利用配備在車輛內的開關電路(未示出)給定子線圈72供應交流電時,轉子73轉動且電機65輸出預定轉矩。電機65的輸出轉矩經由太陽齒輪軸81傳遞給行星齒輪80。行星齒輪80利用太陽齒輪82和小齒輪83改變從太陽齒輪軸81接收的輸出轉矩,即改變(降低)速度,并把所得的轉矩輸出給行星架84。行星架84把行星齒輪80的輸出轉矩傳遞給軸110,且該軸110經由等速萬向節30以預定轉速轉動輪轂20和輪輻10。這使得電動輪100以預定轉速轉動,于是車輛行駛。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當電動輪100響應于路面狀態等接收沿車輛上下方向的振動時,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彈簧302,304利用作為緩沖質量的輪內電機70沿車輛上下方向伸縮。利用彈簧302,304的伸縮,輪內電機70發生沿上下方向的振動,此振動同由于電動輪100從路面接收的力導致的振動異相。即,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把電動輪100的振動轉換為輪內電機70的振動。此時,由電動輪100的振動和同該電動輪100的振動異相的輪內電機70的振動合成的振動傳遞給車輛。因為電動輪100的振動與輪內電機70的振動異相,所以該電動輪100的振動的振幅由異相的輪內電機70的振動而減小。換句話說,由于輪內電機70的振動,電動輪100的振動變得不太可能經由上臂210和下臂220傳遞給車輛。
輪內電機70經由等速萬向節30沿上下方向振動。更具體地,輪內電機70以等速萬向節30為轉動中心振動,從而沿車輛上下方向“描繪”弧形。此時輪內電機70沿水平方向的振動由設置在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處的襯套308和326吸收。同時,由于彈簧304伸縮導致的輪內電機70沿上下方向的振動由減振器314衰減。
如上所述,輪胎250至簧下部件的輸入被緩和。更具體地,當電動輪100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響應于路面狀態等接收振動時,不能由設置于懸架的減振器吸收的振動由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吸收。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利用電動輪100接收的振動使輪內電機70沿車輛上下方向振動且相位被移動。最終,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不會把大振動傳遞給簧上的車身。這使得配備有由輪內電機70驅動的車輪的車輛的乘坐舒適性增強。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輪胎250伴隨著輪內電機70的驅動而轉動,并揚起散布在路面上的石頭、沙礫、灰塵及其它外部異物。揚起的飛石可能從設置在車身側上的輪罩的內面彈回,然后撞擊輪內電機70。特別地,設置有動態質量緩沖機構300的輪內電機70具有像等速萬向節30那樣的動力傳遞機構,所以輪內電機70的軸向長度可超過車輪10的寬度。這導致殼體60的一部分從車輪10朝向車輛中央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從輪罩內面彈回的飛石會撞擊殼體60的朝向車輛中央突出的部位。此時,如果要設置于殼體60的部件位于殼體60的朝向車輛中央突出的部位處,則該部件可能會被已從輪罩內面彈回的飛石損壞。
考慮到這,在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中,要設置于殼體60的部件位于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輪內電機70與車輪10之間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10內部。采用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部件不特別限定,只要其設置于殼體60。例如,其可以是維持殼體60的內部壓力處于恒定水平的通氣裝置400。
當油在其內循環的殼體60被密封時,該殼體60內的壓力由于熱量等的影響而不會恒定。例如,若殼體60內產生熱量或者從外部加熱該殼體時,該殼體內的氣體例如空氣變熱。殼體60內的氣體在變熱時膨脹,且該殼體60內的壓力由于氣體膨脹而增大。若維持高壓狀態,則密封在殼體60內的油會從密封部漏出。因此,通氣裝置400設置在殼體60的上部,其釋放該殼體60內的壓力以維持壓力處于恒定水平。希望通氣裝置400優選設置在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抑制殼體60內的油泄漏。
注意,輪輻10和輪轂20構成“車輪”。轉向節180構成可轉動地支承車輪(輪輻10和輪轂20)的“轉動支承部件”。彈簧302,304構成衰減車輪(輪輻10和輪轂20)和輪內電機70的振動的“彈性部件”。
現在,將說明基于以上結構的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功能。
當輪內電機70被驅動時,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此時,散布在路面上的飛石伴隨著輪胎250的轉動而揚起。具體地,輪胎250朝向車輛的后側揚起飛石。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彈回的飛石的一部分朝向通氣裝置400的方向飛散。由于通氣裝置400設置在車輪10與輪內電機70之間,所以飛向該通氣裝置400的石頭撞擊輪胎250。于是,撞擊輪胎250的飛石落到地面上而不撞擊通氣裝置400。
如上所述,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電機與車輪之間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內部。當電機被驅動以使車輛行駛時,車輪伴隨著轉動而揚起飛石。此時,車輪朝向其后方揚起飛石。由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在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中,朝向通氣裝置飛散的飛石由于該通氣裝置設置在車輪與電機之間而撞擊該車輪。即,車輪自身保護通氣裝置免受飛石的撞擊。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盡管以上已經說明了作為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的通氣裝置,但該部件不特別限定,只要其設置于殼體60。例如,其可以是設置在輪內電機70內部,且與檢測溫度的傳感器即所謂的熱敏電阻器或者檢測該輪內電機70的轉數的傳感器即所謂的旋轉器連接的連接器。
此外優選地,通氣裝置400設置在從該通氣裝置400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制動鉗50或制動盤40上的位置。這樣做,可以防止當從通氣裝置400排出的油附著在制動鉗50或制動盤40上時發生的制動墊52,53的摩擦阻力減小即制動力降低。
<第二實施例>
以下,說明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與依據上述第一實施例的設置有通氣裝置400的電動輪100的構造相比,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通氣裝置410設置在不同于通氣裝置400的位置。在其它方面,構造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設置有通氣裝置400的電動輪100的構造相同。它們用相同附圖標記指示且它們的功能也相同。因此,這里將不重復對它們的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依據本實施例的通氣裝置410設置成使其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位置在車輪10的外部。此外,如圖5所示,通氣裝置410位于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前側上的位置。
現在,將說明基于以上結構的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功能。
當輪內電機70被驅動時,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此時,散布在路面上的飛石伴隨著輪胎250的轉動而被揚起。具體地,輪胎250朝向車輛的后側揚起飛石。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揚起的飛石在比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更靠近車輛后側的位置撞擊輪內電機70的朝向車輛內側突出的部位。撞擊輪內電機70的飛石落到路面上。即,飛石落到地面上而不撞擊比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更靠近車輛前側的通氣裝置410。
如上所述,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前側上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當電機被驅動以使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時,車輪伴隨著轉動而揚起飛石。此時,車輪朝向其后方揚起飛石。由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在與電機的轉動軸相比更靠近車輛后側的部位撞擊電機的殼體。即,通過把通氣裝置安裝在比電機的轉動軸更靠近車輛前側的部位,即使在電機的從車輪朝向車輛內側突出的部位,也可以防止飛石的撞擊。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第三實施例>
以下,說明依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與依據上述第二實施例的設置有通氣裝置400的電動輪100的構造相比,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通氣裝置設置在沿車輛前后方向不同于通氣裝置410的位置并且該通氣裝置設置有遮擋板。在其它方面,構造與依據上述第一實施例的設置有通氣裝置410的電動輪100的構造相同。它們用相同附圖標記指示且它們的功能也相同。因此,這里將不重復對它們的詳細說明。
如圖6所示,依據本實施例的通氣裝置420設置在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此外,通氣裝置420設置成使其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位置在車輪10的外部。如圖7A和7B所示,通氣裝置420設置有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接觸的遮擋板460,該遮擋板460設置成比通氣裝置420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和比通氣裝置420更靠近后側。遮擋板460不特別限定,只要其是一種在形狀上可以防止通氣裝置420接觸外來外部異物的部件。
現在,將說明基于以上結構的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的功能。
當輪內電機70被驅動時,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此時,散布在路面上的飛石伴隨著輪胎250的轉動而被揚起。具體地,輪胎250朝向車輛的后側揚起飛石。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的一部分朝向通氣裝置420的方向飛散。朝向通氣裝置420飛散的飛石撞擊遮擋板460。于是,撞擊遮擋板460的飛石落到地面上而不撞擊通氣裝置420。
注意,圍繞通氣裝置420的遮擋板460優選在車輛后側上設置有切口部470。這能抑制飛石和/或水積聚在設置有通氣裝置420的附裝部480處,從而防止該通氣裝置420的功能降低。
此外,希望切口部470設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從通氣裝置420偏移(偏置)的部位。這可防止飛向車輛后側的石頭穿過切口部470并撞擊通氣裝置420。
如上所述,依據本實施例的部件安裝結構,當電機的軸向長度比車輪的寬度長時,通氣裝置設置在電機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此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外部。通氣裝置具有設置成比該通氣裝置更靠近沿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和比該通氣裝置更靠近后側且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例如車輪揚起的飛石接觸的遮擋板。當電機被驅動且車輛進入行駛狀態時,車輪伴隨著轉動而揚起飛石。此時,車輪朝向其后方揚起飛石。由車輪揚起的飛石從輪罩的內面彈回。在從輪罩的內面彈回的飛石中,那些飛向通氣裝置的飛石撞擊設置于電機的遮擋板。即,遮擋板可以防止飛石撞擊通氣裝置。由此,可提供這樣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其防止由于車輪揚起的飛石的撞擊導致的損壞。
應理解的是,這里公開的實施例是示意性且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項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并且試圖包括在該范圍內以及與權利要求項等同意義內的任何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它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60)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100)內產生所述車輪(100)的驅動力的電機(70),其中,所述電機(70)的軸向長度比所述車輪(100)的寬度長,所述部件位于所述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所述電機(70)與所述車輪(100)之間的位置,以及所述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車輪(100)的內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設置于所述電機(70)的通氣裝置(40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對應于從所述通氣裝置(400)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所述車輪(100)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為檢測所述電機(70)的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轉數的傳感器。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溫度的傳感器。
7.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它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60)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100)內產生所述車輪(100)的驅動力的電機(70),其中,所述電機(70)的軸向長度比所述車輪(100)的寬度長,所述部件位于所述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前側上的位置,以及所述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車輪(100)的外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設置于所述電機(70)的通氣裝置(41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對應于從所述通氣裝置(410)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所述車輪(100)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為檢測所述電機(70)的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轉數的傳感器。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溫度的傳感器。
13.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它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60)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100)內產生所述車輪(100)的驅動力的電機(70),其中,所述電機(70)的軸向長度比所述車輪(100)的寬度長,所述部件位于所述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所述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車輪(100)的外部,以及所述部件具有比所述部件更靠近沿所述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并且比所述部件更靠近所述后側設置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接觸的遮擋裝置(460)。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設置于所述電機(70)的通氣裝置(420)。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對應于從所述通氣裝置(420)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所述車輪(100)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為檢測所述電機(70)的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轉數的傳感器。
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溫度的傳感器。
19.一種部件安裝結構,它設置在輪內電機的殼體(60)的外周部上,該輪內電機具有在車輪(100)內產生所述車輪(100)的驅動力的電機(70),其中,所述電機(70)的軸向長度比所述車輪(100)的寬度長,所述部件位于所述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車輛后側上的位置,所述位置在沿車輛寬度方向的所述車輪(100)的外部,以及所述部件具有比所述部件更靠近沿所述寬度方向的車輛中央側并且比所述部件更靠近所述后側設置用于防止與外部異物接觸的遮擋單元(460)。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設置于所述電機(70)的通氣裝置(420)。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對應于從所述通氣裝置(420)排出的油不會附著在設置于所述車輪(100)內的制動器上的位置。
22.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為檢測所述電機(70)的狀態的傳感器設置的連接器。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轉數的傳感器。
24.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是檢測所述電機(70)的溫度的傳感器。
25.根據權利要求1-24中任一項所述的部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輪(100)設置有附裝于所述電機(70)并衰減所述車輪(100)和所述電機(70)的振動的彈性部件(302,304),以及與所述電機的輸出軸連接并可轉動地支承所述車輪(100)的轉動支承部件(180),并且所述彈性部件(302,304)附裝于所述轉動支承部件(18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部件安裝結構。設置在輪內電機(70)的殼體(60)的外周部上的通氣裝置(400)位于輪內電機(70)的轉動軸上方以及輪內電機(70)與車輪(10)之間的位置。此位置是沿車輛寬度方向的車輪(10)內部。
文檔編號B60R16/02GK1953885SQ20058001574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17日
發明者余合繁一, 水谷良治, 戶島裕基, 鈴木秀悅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