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整車裝配淋雨試驗后的仿形吹干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汽車整車裝配后淋雨試驗后的仿形吹干設備。屬于物流輸送和工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是采用傳統固定的風管結構,對汽車進行吹干。其缺陷是①因汽車必須運行,故占用空間大,尤其是在空間受限的場合。②自動化程度低,無法適應現代汽車領域多型號的需要。③因是固定式不能仿形,所以吹不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變傳統固定風管吹干方式為仿形風管吹干方式。由一個下部固定式風道和一個仿形吹干機組成。方形吹干機通過室體內部的軌道沿著汽車的長度方向來回運動。使汽車在靜止的情況下,根據汽車外形,隨時調節吹干時風管的外形布置尺寸,對汽車進行吹干。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其結構是將傳統的固定式吹干系統改為由電機、減速器帶動裝有送風系統的小車,根據汽車的外形尺寸,通過邏輯控制系統(PLC)控制下部固定式風道、左右的移動吹風裝置,和頂部的上下移動吹風裝置,小車裝置。使左右吹風管、上吹風管,在立體空間里根據汽車外形進行吹干。本發明的優點①汽車不需要移動,減小占用的空間,使得在受限的空間實現汽車淋雨后的吹干;②自動化程度高,適應現代化汽車多型號生產的需要;③因能仿形,大車可讓開,小車可靠近,所以吹的干。
附圖1為本發明的吹干結構和工作示意圖。
附圖2為仿形吹干機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1是仿形吹干機,2是下部固定式風道,3是小車裝置,4是上下運動風道裝置,5是右運動風道裝置,6是左運動風道裝置,7是維修扶梯平臺,8是拖鏈及電器固定架,9是導軌,10是上吹風管,11是右吹風管,12是左吹風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對照附圖1、2,通過邏輯控制系統PLC控制固定式風道2和仿形吹干機1,其中仿形吹干機1包括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運動風道裝置5、左運動風道裝置6、拖鏈及電器固定架7、維修扶梯平臺8、導軌9、上吹風管10、右吹風管11以及左吹風管12,其中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運動風道裝置5、左運動風道裝置6安裝在維修扶梯平臺7上,并通過拖鏈及電器固定架8連接邏輯控制系統PLC;小車裝置3與驅動輪連接安裝在導軌9上,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通過鏈輪與上吹風管10連接,右運動風道裝置5與右吹風管11通過螺桿連接,左運動風道裝置6與左吹風管12通過另一螺桿連接。仿形吹干機1在小車裝置3的驅動輪組帶動下,在兩側的導軌9上運動。上吹風管10由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通過鏈輪作上下移動。右吹風管11由右運動風道裝置5通過螺桿作左右移動。左吹風管12由左運動風道裝置6通過螺桿作左右移動。
工作過程先對汽車外形尺寸進行測量,確定參數。當汽車運動到指定位置,通過PLC控制下部固定式風道2、仿形吹干機1上的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運動風道裝置5、左運動風道裝置6。仿形吹干機1由小車裝置3的帶動下沿著汽車長度方向移動。上吹風管10由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控制,根據汽車的外形,隨時調整吹干高度,從而使上吹風管10沿著汽車的表面進行吹干。左、右吹風管11、12由左、右運動風道裝置5、6控制,根據事先對汽車外形尺寸的測量數據調整好兩風管之間的距離。在小車裝置3的帶動下與上吹風管10一起沿著汽車長度方向移動。
權利要求
1.汽車整車裝配淋雨試驗后的仿形吹干設備,其特征仿形吹干機(1)包括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運動風道裝置(5)、左運動風道裝置(6)、拖鏈及電器固定架(7)、維修扶梯平臺(8)、導軌(9)、上吹風管(10)、右、左吹風管(11、12),其中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左運動風道裝置(5、6)安裝在維修扶梯平臺(7)上,并通過拖鏈及電器固定架(8)連接邏輯控制系統PLC;小車裝置(3)與驅動輪連接安裝在導軌(9)上,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通過鏈輪與上吹風管(10)連接,右運動風道裝置(5)與右吹風管(11)通過螺桿連接,左運動風道裝置(6)與左吹風管(12)通過另一螺桿連接,仿形吹干機1在小車裝置(3)的驅動輪組帶動下,在兩側的導軌(9)上運動,上吹風管(10)由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通過鏈輪作上下移動,右吹風管(11)由右運動風道裝置(5)通過螺桿作左右移動,左吹風管(12)由左運動風道裝置(6)通過螺桿作左右移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的是汽車整車裝配后淋雨試驗后的仿形吹干設備。該設備變傳統固定風管吹干方式為仿形風管吹干方式。其結構是由一個下部固定式風道和一個仿形吹干機組成。通過邏輯控制系統PLC控制固定式風道2和仿形吹干機1,其中仿形吹干機1包括小車裝置3、上下運動風道裝置4、右運動風道裝置5、左運動風道裝置6、拖鏈及電器固定架7、維修扶梯平臺8、導軌9、上吹風管10、右吹風管11、左吹風管12。本發明的優點工作時汽車不需要移動,空間占用小,使得在受限的空間內實現汽車淋雨后的吹干;自動化程度高,適應現代化汽車多型號生產的需要;節省材料和避免重復投資,從而降低了工程造價。
文檔編號B60S3/04GK1789047SQ200510123150
公開日2006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9日
發明者鄭衛星, 李小和, 陳茜 申請人:鄭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