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卷繞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帶卷繞裝置,特別涉及通過馬達使卷繞軸旋轉,從而可卷繞帶的帶卷繞裝置。
背景技術:
用于束縛乘客的座位安全帶裝置帶有帶卷繞裝置。該帶卷繞裝置中設有用于減輕或消除安裝帶時過度的壓迫感的拉力減壓器機構和預張緊器機構,車輛緊急減速狀態等情況下,該預張緊器機構通過將一定量的安全帶卷繞到卷繞軸上,來消除被稱為“寬松”等的少量松弛,同時增加安全帶對乘客身體的束縛力,更進一步確實地保持乘客的身體。而且,通過馬達執行所述各功能的所謂馬達牽引器已經公知(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作為例子)。
這種馬達牽引器不僅能發揮例如所述拉力減壓器和預張緊器的功能,而且在通常安裝帶時,也能輔助帶的卷繞和拉出等,是十分有用的。
特別是近年來,提出了下面的結構,即在馬達牽引器中,用距離傳感器等前方監視裝置檢測距前方其它車輛和障礙物的距離,當距前方車輛和障礙物的距離小于一定值時,啟動馬達,通過馬達的旋轉力使卷繞軸向卷繞方向旋轉的結構。
上述馬達牽引器,為了防止將來自卷繞軸側的旋轉傳遞給馬達,而使離合器介于馬達的輸出軸與卷繞軸之間,該離合器僅將來自馬達輸出軸側的旋轉傳遞給卷繞軸。
上述現有的馬達牽引器中,由于必須在與卷繞軸的端部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離合器,因此,將該離合器裝置設在構成機架的一對底板的外側。并將馬達設在裝有該離合器一側的底板的外側(即與離合器同樣),或將馬達設在比一對底板更靠機架的上方或下方處。采用上述構成時,馬達這樣大型且沉重的部件位于機架的外側及上方或下方,造成馬達牽引器整體大型化,馬達牽引器整體重量的均衡性差。進而,上述馬達牽引器中,當該馬達牽引器振動時,馬達這樣沉重的部件將扭力作用在離合器裝置的殼體和框架上,必須確保其具有可耐受該扭力的剛性。
〖專利文獻1〗特開2001-130376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1-347923號公報本發明考慮上述情況,提供一種不僅可通過馬達使卷繞軸旋轉,而且結構緊湊,重量均衡性好,且剛性良好的帶卷繞裝置。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包括由相對的一對底板和背板構成的框架,即所述一對底板與背板連接成一體而形成的框架;卷繞軸,在軸向沿所述一對底板的相對方向的狀態下,該卷繞軸可旋轉地被支撐在所述一對底板之間,固定用于束縛乘客的安全帶的基端部,該卷繞軸通過向圍繞軸的一個方向旋轉,將所述安全帶卷繞起來;齒輪箱體;安裝在所述齒輪箱體上的馬達,在其旋轉軸與所述卷繞軸垂直的狀態下,該馬達設置在所述一對底板之間;容納在所述齒輪箱體內的馬達齒輪部,在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平行的狀態下設置馬達齒輪部自身的軸,該馬達齒輪部由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連接的多個平齒齒輪構成;以接合狀態安裝在所述一對底板中的任意一個底板的側面上的離合器殼體;容納在所述離合器殼體內的離合器,該離合器機械地介于所述馬達與所述卷繞軸之間,將所述馬達的旋轉傳遞給所述卷繞軸,使所述卷繞軸旋轉,同時截斷在所述卷繞軸側產生的旋轉的傳遞,防止該旋轉傳遞給所述馬達;容納在所述離合器殼體內的離合器齒輪部,在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平行的狀態下設置自身的軸,并與所述馬達齒輪部的最終平齒齒輪可分離地連接的蝸桿;和與所述卷繞軸同軸設置且與所述蝸桿嚙合,將所述蝸桿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離合器的蝸輪,其中所述齒輪箱體被與所述蝸桿的軸線方向相對地裝配固定在所述離合器殼體的與所述離合器殼體的厚度方向垂直且與所述背板相反側的端面上。
在該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中,乘客坐在車輛的座位上,安全帶佩帶在身體上,通過使例如設在安全帶上的舌形板與帶扣裝置卡合,可使安全帶相對乘客身體處于佩帶狀態。
例如車輛行進中,一旦車輛前方存在障礙物且車輛與障礙物之間的間隔(從車輛到障礙物的距離)達到規定范圍內,則開始驅動馬達。馬達的旋轉軸與馬達齒輪部的多個平齒齒輪連接,而馬達齒輪部的最終平齒齒輪與離合器齒輪部的蝸桿連接,同時,該蝸桿與蝸輪嚙合。因此,一旦驅動馬達,其驅動力被馬達齒輪部的多個平齒齒輪、離合器齒輪部的蝸桿及蝸輪傳遞給離合器。進而,旋轉力通過離合器傳遞給卷繞軸,卷繞軸向帶卷繞方向旋轉。由此,安全帶從基端側被卷繞到卷繞軸上,消除了佩帶狀態下安全帶的少量松弛,即所謂的“寬松”,可提高安全帶對乘客身體的約束力。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中,容納離合器及離合器齒輪部的離合器殼體在接合狀態下安裝在構成用于支撐卷繞軸的框架的一對底板中任意一個底板的側面。在旋轉軸與卷繞軸垂直的狀態下,馬達設置在一對底板之間。因此,與馬達設在框架外側的結構相比,本帶卷繞裝置的整體更加緊湊。即,將馬達那樣較大的部件設在一對底板之間,該大部件馬達不會從底板向外突出。可有效利用一對底板之間的空間,可使裝置整體結構緊湊。與將馬達設在框架外側的結構相比,由于如上所述地將馬達設在一對底板之間,可使帶卷繞裝置的整體重量平衡處于底板相對方向的中央。因而,可使帶卷繞裝置在重量方面保持穩定。
而且,離合器及離合器齒輪部容納在以接合狀態安裝在一個底板的側面上的離合器殼體內,且馬達設在一對底板之間。因此,可接近地設置馬達與離合器。即使通過多個平齒齒輪、蝸桿及蝸輪機械地連接馬達的輸出軸與離合器,也可簡單地構成該驅動力傳遞機構等的結構。由此使裝置的結構更加緊湊,并可降低成本。
進而,將馬達那樣比較重的部件設在一對底板之間。因此,可不僅用各底板及連接上述底板的背板中的任意一個,而且可根據情況,用一對底板及連接上述底板的背板中的任意兩個或全部來支撐馬達。由此,無需為了支撐馬達而額外增加裝置各部件的強度,其結果,可減輕裝置的重量,降低成本。
由于馬達齒輪部的最終平齒齒輪與離合器齒輪部的蝸桿可分離地連接,因此馬達齒輪部可與離合器齒輪部獨立地分離和交換。從而,可將例如多個平齒齒輪的齒數及其個數等容易地更換并適用于變更后不同的馬達齒輪部。由此,從馬達向離合器傳遞的驅動力的變速比(減速比)更容易變更及設定,可容易地設定、變更馬達驅動時傳遞給離合器的旋轉速度及卷繞軸的旋轉速度(設定帶卷繞特性的變化)。
而且,可與離合器齒輪部獨立地分離、更換馬達齒輪部。因此,即使如前所述的為了變更變速比(減速比)而更換、改變馬達齒輪部,馬達齒輪部的多個平齒齒輪的嚙合狀態及離合器齒輪部的蝸桿與蝸輪的嚙合狀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不受影響)。從而,各齒(齒輪)的嚙合精度不變,驅動力的傳遞效率不會下降(惡化)。
該帶卷繞裝置振動時,馬達那樣較重的部件使扭力作用在所述離合器殼體和在接合狀態下裝有上述殼體的一個底板上。
第一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中,裝有馬達的齒輪箱體相對于蝸桿的軸線方向,裝配固定在與以接合狀態被安裝在一個底板的側面上的離合器殼體的厚度方向垂直,且為背板相反側(即和上述背板平行而且和上述背板相反一側)的離合器殼體端面上。因此,離合器殼體的厚度方向及與之垂直的方向上的剛性均提高,可確實耐受所述振動時的扭力。
容納在齒輪箱體內的馬達齒輪部的多個平齒齒輪中的最終平齒齒輪與離合器齒輪部的蝸桿連接,相對于離合器殼體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蝸桿的軸線方向地裝配固定齒輪箱體。因此,該齒輪箱體裝配固定部分的裝配方向中的尺寸偏差不會受到與蝸桿連接的最終平齒齒輪與其它平齒齒輪的間距(嚙合狀態)的影響。從而,各齒輪的嚙合精度不會變化,驅動力的傳遞效率不會降低(惡化)。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帶卷繞裝置不僅可通過馬達使卷繞軸旋轉,而且具有結構緊湊、重量均衡且剛性高的良好效果。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的整體構成的分解透視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的馬達及馬達齒輪部的構成的分解透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的馬達及馬達齒輪部的裝配固定的構成的透視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的整體構成的透視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的馬達驅動力傳遞系統的構成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用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的整體構成。圖2及圖3中用分解透視圖示出了該帶卷繞裝置10的主要部分的構成。圖4用透視圖示出了帶卷繞裝置10的整體構成。圖5用透視圖示出了帶卷繞裝置10的主要部分的構成。
帶卷繞裝置10帶有框架12。框架12由大致板狀的背板14、從該背板14的橫向兩端整體伸出的一對底板16、底板18構成。背板14通過螺栓等圖中未示出的緊固件固定在車體上,從而安裝在車體上。
通過壓鑄等方法制造的卷繞軸20可旋轉地設在框架12的一對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卷繞軸20整體形成鼓(線軸)狀,固定形成為長帶狀的安全帶(圖中未示出)的基端部。如果使卷繞軸20向圍繞其軸的一方(以下將該方向稱為“卷繞方向”)旋轉,則安全帶從其基端部層狀地卷繞在卷繞軸20的外周。另一方面,如果從其前端側拉伸安全帶,隨之卷繞軸20一邊旋轉,安全帶被拉出(以下將拉出安全帶時卷繞軸20的旋轉方向稱為“拉出方向”)。
卷繞軸20的一端貫穿底板18,向框架12的外部突出。圖中未示出的鎖定機構設在底板18的側面。鎖定機構包含加速度傳感器,與架設在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鎖定板22及設在卷繞軸20的軸芯部分上的扭力桿24連接。車輛緊急減速時等情況下,鎖定機構的動作通過鎖定板22約束扭力桿24的一端,吸收能量,同時阻止卷繞軸20向拉出方向旋轉。
另一方面,連接螺桿21安裝在卷繞軸20的另一端。該連接螺桿21貫穿底板16向框架12外突出。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設在底板16的外側。
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一起容納在作為離合器殼體的殼體30內,離合器26與連接螺桿21連接。離合器26與構成離合器齒輪部28的齒輪32連接。該齒輪32是外周緣形成有蝸輪齒的所謂蝸輪。齒輪32與卷繞軸20同軸設置,該齒輪32通過離合器26與連接螺桿21(即卷繞軸20)機械連接。因此,一旦齒輪32旋轉,驅動力通過離合器26傳遞,卷繞軸20向卷繞方向旋轉,同時在卷繞軸20側產生的旋轉的傳遞被截斷,可防止該旋轉傳遞給齒輪32。進而,與離合器26連接的連接螺桿21的前端貫穿該離合器26,向側面伸出。
構成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設在殼體30內。蝸桿34在與卷繞軸20垂直的狀態下設置自身的軸,其端部通過軸套36、37被支撐在殼體30上,同時與齒輪32嚙合。蝸桿34的一端側從殼體30向外突出。將調整螺釘40旋入支撐蝸桿34前端部的殼體30的軸承部分中,使軸承部分容納鋼球38地接觸蝸桿34的前端部。調整螺釘40的前端部擠壓鋼球38,使鋼球38與蝸桿34的前端壓接。由此限制(推力調整)蝸桿34的軸向位移。該蝸桿34旋轉,從而使得齒輪32旋轉。
容納上述構成的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的殼體30被離合器蓋31覆蓋。
由此,離合器26和離合器齒輪部28整體裝配在單一的殼體30中,可整體形成一個單元。
彈簧總成42設在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殼體30)的側面。彈簧總成42內部裝有盤簧(圖中未示出)。該盤簧螺旋方向外側的端部固定在彈簧總成42的殼體主體上,同時螺旋方向內側的端部固定在貫穿離合器26的連接螺桿21的前端,將卷繞軸20壓向卷繞方向。
另一方面,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設在卷繞軸20下方的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
如圖2所示,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帶有作為齒輪箱體的箱體48。螺釘47將馬達44安裝在該箱體48的一側,同時馬達齒輪部46設在箱體48的另一側。在使馬達44的旋轉軸的前端側(輸出側)朝向箱體48的狀態下,將馬達44固定在箱體48的一側,旋轉軸的前端(輸出側)貫穿箱體48并向其另一側(馬達齒輪部46側)突出。
另一方面,構成馬達齒輪部46的多個平齒齒輪的小齒輪72安裝在向箱體48的另一側(馬達齒輪部46側)突出的馬達44的旋轉軸的前端。各自外齒為平齒齒輪并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的齒輪74及齒輪76在相互嚙合的狀態下容納在馬達齒輪部46中。上述齒輪74、76一起在自身的軸與馬達44的旋轉軸平行的狀態下設置,齒輪74與小齒輪72嚙合。構成最終平齒齒輪的齒輪76可分離地與從所述離合器齒輪部28的殼體30向外突出的蝸桿34的一端連接。因此,一旦驅動馬達44,驅動力通過小齒輪72、齒輪74及齒輪76傳遞,使蝸桿34旋轉(參照圖5)。
上述小齒輪72、齒輪74及齒輪76被安裝在箱體48中的齒輪蓋78覆蓋。齒輪蓋78上設有爪部80,該爪部80與設在箱體48上的搭扣部82扣合,將齒輪蓋78固定在箱體48上。
這樣,馬達44和馬達齒輪部46整體裝配在單一的箱體48上,整體構成一個單元。
在整體設在箱體48上的安裝撐條84中,螺釘86將上述構成的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固定在容納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的殼體30(即框架12)上,從而上述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可拆卸地安裝。
也如圖2及圖3所示,作為定位部的定位凸起85突出形成在安裝撐條84上。與定位凸起85相對應,作為定位接受部的定位孔87形成在殼體30的端面(與殼體的厚度方向垂直,與背板14相反側的端面)上。即,通過使定位凸起85嵌入定位孔87,用螺釘86將安裝撐條84固定在殼體30上,可唯一地確定箱體48(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相對于殼體30(即框架12)的裝配位置。箱體48與蝸桿34的軸向相對地裝配固定。
該箱體48在殼體30(框架12)上的安裝狀態中,馬達44的旋轉軸與卷繞軸20垂直,且其輸出側朝向與框架12的背板14相反側的狀態。而且是在一對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并位于卷繞軸20的正下面。
此處,所述構成的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中,作為馬達齒輪部46的最終平齒齒輪的齒輪76與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可分離地連接。而且,箱體48(安裝撐條84)被螺釘86可拆卸地安裝在殼體30上。因此,取下螺釘86,從殼體30上卸下箱體48,可使馬達44及馬達齒輪部46保持裝配狀態地與殼體30(框架12)分離。
進而,上述馬達44可基于例如前方監視裝置等的檢測信號來啟動。
下面說明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上述構成的帶卷繞裝置10中,乘客坐在車輛的座位上,安全帶系在身體上,通過使例如設在安全帶上的舌形板與帶扣裝置卡合,可構成安全帶對乘客身體的佩帶狀態。
在佩帶該安全帶的狀態下,即使由于乘客的身體移動等原因,安全帶要卷繞起來或拉出,即,卷繞軸20要向卷繞方向或拉出方向旋轉,離合器26也不會將該卷繞軸20的旋轉力傳遞給馬達44的旋轉軸。
另一方面,例如車輛行進中,一旦車輛前方存在障礙物且車輛與障礙物之間的間隔(從車輛到障礙物的距離)達到所定范圍內,則開始啟動馬達44,旋轉軸急速旋轉。
該馬達44的旋轉軸旋轉,其旋轉力通過馬達齒輪部46的小齒輪72、齒輪74及齒輪76、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及齒輪32傳遞給離合器26。進而,旋轉力通過離合器26傳遞給卷繞軸20,卷繞軸20向帶卷繞方向旋轉。由此消除了安全帶的松弛,即所謂的“寬松”,可提高安全帶對乘客身體的約束力。即使此后乘客執行車輛的緊急制動(急剎車)操作,車輛處于緊急減速狀態,安全帶也可以確實保持乘客的身體。
這樣,一旦在消除了松弛的狀態下馬達44停止,則馬達44的旋轉軸與卷繞軸20的機械連接解除。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中,容納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的殼體30在接合狀態下安裝在構成用于支撐卷繞軸20的框架12的一對底板16、18中的一個底板16的側面。且馬達44設置在馬達的旋轉軸與卷繞軸20垂直的狀態下的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與馬達44設在框架12外側的結構相比,本帶卷繞裝置10的整體更加緊湊。即,將馬達44那樣較大的部件設在一對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該大部件馬達44不會從框架12(底板16、18)向外突出。其結果,可有效利用一對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空間,可使裝置整體結構緊湊。與將馬達44設在框架12外側的結構相比,如上所述地將馬達44設在一對底板16、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可使帶卷繞裝置10的整體重量平衡處于底板16與底板18相對方向的中央,可使帶卷繞裝置10在重量方面保持穩定。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中,離合器26及離合器齒輪部28容納在以接合狀態安裝在一個底板16的側面上的殼體30內,且馬達44設在一對底板16、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可接近設置馬達44與離合器26。且馬達44的旋轉軸的輸出側朝向與框架12的背板14相反的一側。因此,連接馬達44的旋轉軸與離合器26的馬達齒輪部46及離合器齒輪部28(驅動力傳遞機構)可適當地設置。從而,可簡單地構成馬達齒輪部46及離合器齒輪部28,由此,裝置的結構更加緊湊,并可降低成本。
進而,將馬達44那樣比較重的部件設在一對底板16、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可不僅用各底板16、18及連接上述底板16、18的背板14中的任意一個,而且可根據需要,用一對底板16、18及背板14中的任意兩個或全部來支撐馬達44。由此,無需增加用于支撐馬達44的額外強度,這樣可減輕裝置的重量,降低成本。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中,作為馬達齒輪部46的最終平齒齒輪的齒輪76與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可分離地連接。因此,馬達齒輪部46可與離合器齒輪部28獨立地分離和更換。從而,可將例如小齒輪72、齒輪74及齒輪76等多個平齒齒輪的齒數及其個數等容易地更換并適用于變更后不同的其它馬達齒輪部46。由此,從馬達44向離合器26傳遞的驅動力的變速比(減速比)更容易變更及設定,并可容易地設定、變更驅動馬達44傳遞給離合器26的旋轉速度及卷繞軸20的旋轉速度(設定帶卷繞特性的變化)。
可與離合器齒輪部28獨立地分離、更換馬達齒輪部46。因此,即使如前所述的為了變更變速比(減速比)而更換、改變馬達齒輪部46,馬達齒輪部46的多個平齒齒輪的嚙合狀態及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與齒輪32的嚙合狀態不會發生什么變化(不受影響)。從而,各齒輪的嚙合精度不變,驅動力的傳遞效率不會下降(惡化)。
該帶卷繞裝置10振動時,馬達44那樣較重的部件使扭力作用在所述殼體30和在接合狀態下裝有上述殼體30的一個底板16上。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中,裝有馬達44的箱體48與蝸桿34的軸線方向相對地裝配固定在與以接合狀態被安裝在一個底板16的側面上的殼體30的厚度方向垂直,且與背板14相反側的殼體30的端面上。因此,殼體30的厚度方向及與之垂直的方向上的剛性均提高,可確實耐受所述振動時等的扭力。
本實施例的帶卷繞裝置10中,構成容納在箱體48內的馬達齒輪部46的多個平齒齒輪中的最終平齒齒輪的齒輪76與離合器齒輪部28的蝸桿34連接。相對與殼體3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蝸桿34的軸線方向裝配固定箱體48。將突出形成在箱體48的安裝撐條84上的定位凸起85嵌入形成在殼體30的端面上的定位孔87中,并定位固定。因此,該箱體48裝配固定部分的裝配方向中的尺寸偏差不會受到與蝸桿34連接,且齒輪76與另外的齒輪74的間距(嚙合狀態)的影響。從而,各齒輪的嚙合精度不會變化,驅動力的傳遞效率不會降低(惡化)。
由于采用本發明可使帶卷繞裝置結構緊湊化,重量均衡性良好,提高剛性,因此可用作為了提供小型化,整體重量均衡性好,具有可耐受馬達振動所產生的扭力的剛性的馬達牽引器的構成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由相對的一對底板和背板構成,即由所述一對底板與背板連接成一體而形成;卷繞軸,在軸向沿所述一對底板的相對方向的狀態下,該卷繞軸可旋轉地被支撐在所述一對底板之間,固定用于束縛乘客的安全帶的基端部,該卷繞軸向圍繞軸的一個方向旋轉,將所述安全帶卷繞起來;齒輪箱體;安裝在所述齒輪箱體上的馬達,在其旋轉軸與所述卷繞軸垂直的狀態下,該馬達設置在所述一對底板之間;容納在所述齒輪箱體內的馬達齒輪部,在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平行的狀態下設置馬達齒輪部自身的軸,該馬達齒輪部由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連接的多個平齒齒輪構成;以接合狀態安裝在所述一對底板中的任意一個底板的側面上的離合器殼體;容納在所述離合器殼體內的離合器,該離合器機械地介于所述馬達與所述卷繞軸之間,將所述馬達的旋轉傳遞給所述卷繞軸,使所述卷繞軸旋轉,同時截斷在所述卷繞軸側產生的旋轉的傳遞,防止該旋轉傳遞給所述馬達;容納在所述離合器殼體內的離合器齒輪部,在與所述馬達的旋轉軸平行的狀態下設置自身的軸,該離合器齒輪部由與所述馬達齒輪部的最終平齒齒輪可分離地連接的蝸桿、與所述卷繞軸同軸設置且與所述蝸桿嚙合并將所述蝸桿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離合器的蝸輪構成,其中所述齒輪箱體被與所述蝸桿的軸線方向相對地裝配固定在所述離合器殼體的與所述離合器殼體的厚度方向垂直且在所述背板相反側的端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螺桿設在所述卷繞軸的離合器殼體側的一端,所述連接螺桿貫穿裝有所述離合器殼體的底板,向所述離合器殼體內突出,與所述離合器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達的方向被確定為其旋轉軸輸出方向的前端朝向所述齒輪箱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達旋轉軸的輸出方向的前端貫穿且突出于所述齒輪箱體,并與所述馬達齒輪部的平齒齒輪之一嚙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齒輪箱體上形成安裝撐條,所述安裝撐條上帶有至少一個定位部,固定所述齒輪箱體的所述離合器殼體的端面上帶有與所述定位凸起相對應的定位接受部,齒輪箱體被固定為使得所述齒輪箱體的定位部與所述離合器殼體端面上的定位接受部相對應,從而可確定齒輪箱體的裝配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卷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接受部是凸起,所述定位接受部是孔。
全文摘要
帶卷繞裝置(10)中,裝有馬達(44)的箱體(48)被與蝸桿(34)的軸線方向相對地裝配固定在殼體(30)的與殼體(30)的厚度方向垂直且在背板(14)相反側的端面上。該殼體(30)以接合狀態安裝在一個底板(16)的側面上并容納離合器(26)。在旋轉軸與卷繞軸(20)垂直的狀態下,馬達(44)設置在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卷繞軸(20)的正下面。因此,馬達(44)不會從框架(12),也就是底板(16、18)向外突出,可有效利用一對底板(16)與底板(18)之間的空間,使裝置整體結構緊湊。
文檔編號B60R22/34GK1757548SQ20051011252
公開日2006年4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1日
發明者朝霧佳規, 斎藤拓宏, 四方喜代己, 奧村勝廣, 加藤武明, 根崎琢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海理化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