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制動監測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子線性變換位移差動測量系統。
二.技術背景集成塊AD598是美國ANALOG DEVICES公司生產,在其網站有詳細介紹。在2001年1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傳感器集成電路》431頁詳細說明。它的CIP數據I.現....II.趙....III.傳感器-集成電路IV.TP212。
三.
發明內容
在各類汽車大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汽車制動系統問題引發造成的,如汽車就地打滾,調頭,沖入山溝,將人拋出車外等等。由于汽車的后橋是由差速行星齒輪組成,當汽車高速行駛急剎車時,如果各車輪的制動間隙不符合技術要求(尤其是后車輪)就會造成各種嚴重事故。監測汽車的制動間隙是預防制動事故的最有效方法。經過多年的努力,多種方案的實驗終于成功開發“汽車制動監測儀”。
四.
圖1.汽車制動監測儀原理圖,是由圖2,圖3,圖4,圖5組成。
圖2.電源(升壓)系統,由集成塊NE555時基電路組成頻率為4KHz的多諧振蕩器。由NE555時基電路直接推動功率放大管D1406。放大后的振蕩電流經變壓器升壓,二極管整流后再經LM317穩壓輸出+21.5V供檢測顯示系統使用。(24V汽車不需要此系統)圖3.電源(降壓)計數系統,由三端穩壓7805輸出+5V供給由NE555時基電路組成多諧振蕩器,用來控制檢測的速度。現在每路的顯示時間約為1秒(可調)。CD4017是十進制計數/分配器,當振蕩器的脈沖信號輸入CD4017的CP端(14腳)時,它的輸出端Q0-Q7便會依次出現高電平。當CD4017的輸出端Q8(9腳)為高電平時,該高電平經1N4148加在CD4017的R(15腳)復位端,使CD4017復位,Q0端又變為高電平,開始下一輪的循環。
圖4.分配檢測位置系統,由計數系統CD4017依次送來Q0-Q7的高電平控制3DG12的依次導通與截止,使繼電器K1-K8依次得電工作和失電而停止工作。當繼電器得電工作時從AD598輸出的信號經繼電器的1,2腳輸入探頭,探頭將探測到的信號經3,4腳輸入AD598。如要固定觀察某位置的間隙,只要待發光二極管指示到這一位置按下圖3 SW-1開關即可。
圖5.檢測顯示系統,由計數系統CD4017依次送來的Q0-Q7的高電平依次導通發光二極管,以顯示被檢測的位置。由分配檢測位置系統送來的探頭信號將輸入AD598,經AD598的差動對比放大后送往CMM儀表,顯示探測到的間隙距離。
圖6.汽車制動監測儀電路功能方塊圖。
圖7.線性變換位移傳感器(LVDT)設計圖,是雙磁環,三磁芯組成。最大的特點是固定LVDT行程距離可改變輸出電壓或者是固定電壓改變LVDT的行程。可使探頭體積減小,探頭使用范圍擴大。
圖8.汽車制動監測儀實物照片。(1)12V小車用。(2)24V大車用。
圖9.CMM顯示儀表實物照片。(3)0-38CMM小車用。(4)0-100CMM大車用。
CMM顯示儀表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車種,不同的監測范圍要求而設計。
五.具體實施方法汽車制動監測儀檢測的精度高。在技術要求的范圍內誤差只有±1CMM。在各類不同車種的安裝實施時,要結合不同的制動形式而定安裝位置。如鼓式制動器探頭就安裝在各剎車股里。不踏剎車制動,安裝探頭頂住制動蹄,此時輸出的信號為0。當踏下剎車制動時,制動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活動的間隙就是制動監測儀顯示的,最大的監測數據。盤式制動器的測量,把探頭安裝頂住剎車磨擦片的后方,進行測量。
在具體安裝位置,最好是在設計,制造剎車系統時一起設計,一起制造,確保安全。為了探頭防水,防塵在探頭的前端安裝一帶彈簧的橡膠防水,防塵套。相片(圖8)上的探頭是直徑19MM長33MM,在正式制造生產時,探頭將會小百分之20左右。
權利要求
1.本發明是由AD598和自行設計的線性變換位移傳感器(LVDT)組成可調的,精確的測量系統。
2.發明保護范圍包括1)由AD598和自行設計的線性變換位移傳感器(LVDT)組成的測量系統;2)在各種類,大小汽車里,監測制動間隙,大小各異的CMM顯示儀表。
全文摘要
汽車制動監測儀,是電子線性變換位移差動測量系統。監測汽車的制動間隙是預防制動事故的最有效方法。用集成塊AD598和自行設計的線性變換位移傳感器(LVDT),CMM顯示儀表等所組成的電子線性變換位移差動測量系統,能精確測量汽車制動的間隙。用NE555,CD4017,3DG12以及繼電器組成震蕩,計數,分配檢測位置,進行逐點檢測。每部汽車最少有八個制動點(蹄),每點(蹄)的顯示時間約一秒(可調),測量位置由儀表面板的發光二極管顯示,按下SW-1按鈕可專一測量某點(蹄)的間隙,直到再次按下按鈕才開始循環檢測。汽車制動檢測儀監測的精度高,在0-38CMM(小車用)和0-100CMM(大車用)的范圍內誤差只有±1CMM,適合各種類,大小的汽車安裝使用。
文檔編號B60T17/18GK1597405SQ20041005100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9日
發明者劉海峰 申請人:劉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