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空調管道的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用空調管道的構造,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用于后座的管道的有效布置。
本申請要求了于2003年3月18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03-73980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內容在此引入作為參考。
背景技術:
車輛的車身框架通常包括沿著左、右方向布置并且每個都沿著車輛的縱向延伸的兩個縱梁以及多個一個布置在另一個后面并且每個都使縱梁相互連接以便增加車身的剛度的橫梁。由于這種結構,在用來將經調節的空氣吹向坐在后座中的乘客的傳統車輛用空調設備中,空調設備的管道被布置成避免與這些橫梁發生干涉。在例如日本待審專利申請特開平11-254947和平11-254948中披露了這樣一種空調構造,其中空調裝置設置在后輪室附近,管道設置在地板上并且被做成在后座的前部處向上敞開,從而使經調節的空氣向上吹送。
另一方面,在例如日本待審專利申請特許公開No.2001-63421中披露了這樣一種地板和座椅布置,其中在地板中形成包括有相對于位于前面的地板部分升起的升起部的臺階部分以便將油箱、動力傳動系元件等裝在地板下面,并且將座椅設置在臺階部分上。
但是,在具有于日本待審專利申請特許公開No.2001-63421中所披露的地板和座椅布置的車輛中,設置在臺階部分上的座椅的座椅底座的高度必須盡可能地小,以便確保坐在該座椅中的乘客的頭頂上空間并同時防止車輛的車頂高度過高。為此,不能采用在日本待審專利申請特開平11-254947和平11-254948中所披露的空調布置,因為座椅底座的高度將增加與管道高度相對應的量。另外,在將管道做成在后座前部處向上敞開的情況中,經調節的空氣被向上吹送并且將不會分配給該車輛的整個車廂,因此降低了空氣調節的效率,而且因為外界顆粒物容易進入該管道,所以由于這些外界顆粒物可能進一步降低空氣調節的效率。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它包括設置在車輛的后輪室附近的空調裝置;一地板面板,它包括下部、從下部升起的升起部以及從升起部向后延伸的上部;以及一管道,它在位于所述升起部后面的區域中沿車輛的左右方向從所述空調裝置延伸出,并且該管道被做成通過升起部向前通向車輛車廂。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因為該管道在位于所述升起部后面的區域中沿著車輛的左右方向從所述空調裝置延伸出,并且被做成通過升起部向前通向車輛車廂,所以即使當在地板中形成包括升起部以便相對于位于前面的一部分地板升起的臺階部分時,該管道的位置也不會變高。此外,因為所述管道穿過升起部向前通向車廂,所以可以沿著地板將經調節的空氣分配給整個車廂,并且坐在前座上的乘客也可以接收到該經調節的空氣。另外,可以防止外界顆粒物進入該管道。
在上述空調管道構造中,升起部可以由車輛的橫梁形成,并且管道可以沿著橫梁的背面延伸,然后經過該橫梁通向車廂。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即使當升起部由車輛的橫梁形成時,也允許管道在位于橫梁后面的區域中延伸,從而該管道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沿著橫梁的背面延伸,然后穿過該橫梁通向車廂。此外,可以采用下一個橫梁來保護該管道。即使該管道穿過橫梁,只要該橫梁在穿透的角部處沒有裂紋,就不會降低該橫梁提高車身剛度的效果。
在上述空調管道構造中,車輛座椅的座椅底座的前部可以設置在橫梁上,該座椅底座可以采用傾斜的方式布置,從而使其前部高于其后部,并且該管道可以在位于橫梁后面且在座椅底座下面的空間中沿著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因為座椅底座采用傾斜的方式布置從而使其前部高于其后部,所以可以確保坐在后座上的乘客的頭頂上空間并同時使管道能夠在位于橫梁后面且位于座椅底座下面的空間中沿著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可以提高管道的容積,并由此可以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
在上述空調管道構造中,管道可以在向下傾斜的同時向前通向車廂。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因為該管道在向下傾斜的同時向前通向車廂,所以可以向前和向下吹送經調節的空氣。因此,經調節的空氣可以被強力吹送,并且可以到達前座。
在上面的空調管道構造中,該管道在車輛的橫向中央位置處包括通向車廂的開口。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因為該管道在車輛的橫向中央位置處包括開口,所以坐在右座和左座上的乘客可以均勻地接受到經調節的空氣。當從開口中央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被引向前座并且從開口的左、右部分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分別被引向左邊和右邊時,整個經調節的空氣擴散到整個車廂。
上面的空調管道構造還可以包括在所述開口中的分配翅片,這些翅片沿著左前方向以及沿著右前方向分配經調節的空氣。
根據上述的空調管道構造,當從車輛的橫向中央位置吹送經調節的空氣時,通過分配翅片沿左前方向以及右前方向分配經調節的空氣;因此,經調節的空氣均勻且有效地到達坐在左、右座椅上的乘客。此外,如果在前座的座椅底座和地板之間設有間隙,則經調節的空氣可以到達坐在前座上的乘客的腿部。
圖1為表示應用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一個實施方案的汽車的側視圖;
圖2為表示該汽車內部的透視圖;圖3為一側視圖,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車輛的處于非收起狀態的第三排座椅;圖4為一側視圖,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車輛的處于收起過程中的第三排座椅;圖5為一側視圖,顯示出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車輛的處于收起狀態的第三排座椅;圖6為一平面剖視圖,顯示出安裝在應用了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車輛中的空調設備等;圖7為一側面剖視圖,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主要部分;以及圖8為一平面剖視圖,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該實施方案的主要部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這些附圖對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的實施方案進行說明。
在圖1中,參考標號1表示所謂的兩廂型汽車。在汽車1中,第一排座椅2、第二排座椅3和第三排座椅4在地板F上前后布置。
其上安裝有第一排座椅2的第一地板部分5與高于第一地板部分5并且其上安裝有第二排座椅3的第二地板部分6連接。第二地板部分6與高于第二地板部分6并且其上安裝有第三排座椅4的第三地板部分7連接。第一地板部分5的前端與儀表板下板8的下端連接。第三地板部分7包括位于第三地板部分7的左、右區域中的較高部分以及一較低的中間部分。在較低的中間部分后面形成一凹入部分10,用來存放備用輪胎9等。
在第二地板部分6和第三地板部分7之間,形成一升起部50,它從第二地板部分6延伸出并且在其頂部稍微向后傾斜。另外,具有梯形橫截面的橫梁30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并且還設置成延續至升起部50。更具體地說,橫梁30包括一升起部51,它在其上部稍微向后傾斜以便延續至升起部50,其上壁52從升起部51的后端基本上水平地向后延伸,其后壁53從上壁52的后端延伸出并且在其下部稍微向后傾斜。
橫梁30形成地板F的一部分。包括升起部50和51并且其中位于這些升起部50和51后面的一部分高于在這些升起部50和51前面的一部分的地板F的臺階部分54由從第二地板部分6的后端升起的升起部50以及具有升起部51的橫梁30形成。
第三排座椅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三地板部分7的中間,并且位于橫梁30和凹入部分10的上方。
發動機11安裝在汽車1的前部中,連接在與發送機11相連的傳動軸12上的差動齒輪箱13設置在位于第三地板部分7下面的空間14中。另外,油箱16設置在位于第二地板部分6下面的空間15中。因為地板F被制成具有階梯和空間14和15,所以油箱16、差動齒輪箱13和用于存放備用輪胎9的凹入部分的底面被設定在彼此基本相同的高度處,因此充分確保了由這些底面確定的最小離地間隙H。
如圖2所示,座椅2、3和4基本上分別包括座椅底座2c、3c和4c以及座椅靠背2b、3b和4b,每個座椅靠背以可繞樞軸轉動的方式由相應的座椅底座支撐。第一和第二排座椅2和3分別包括并排設置的獨立的座椅。第三排座椅4為所謂的長條座椅。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座椅2、3和4的座椅靠背2b、3b和4b分別設有頭枕2r、3r和4r。
如圖3所示,第三排座椅4包括座椅底座4c和座椅靠背4b,并且在使得乘客可以坐在其中的狀態下設置在上述凹入部分10的前面。更具體地說,座椅底座4c以傾斜的方式如此安裝,即,該座椅底座4c的前部位于設置在凹入部分10前面的橫梁30的上方,并且座椅底座4c的后部設置在凹入部分10中,即,使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傾斜,從而座椅底座4c的前部位于橫梁30的上方,其后部位于低于橫梁上表面的高度處。該第三排座椅4是一種折疊式座椅,其中座椅靠背4可以繞著樞軸向前轉動以便安放在座椅底座4c上。處于折疊狀態的第三排座椅4在收起過程中可以向后轉動并且在基本上的水平狀態中可以被收起在用于備用輪胎9的凹部分10的上部中。
更具體地說,如圖3至5所示,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在側面上且在其后部中設有水平伸出的支撐軸22。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由位于凹入部分10的左右處的車身元件鉸接支撐。更具體地說,支撐軸22穿過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并且穿過凹入部分10的側壁,并且支撐軸22由下述縱梁35通過支撐托架36鉸接支撐,即,這些縱梁沿車身的側部在縱向上延伸。
此外,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在其側面上和其前部中設有向下敞開的接合托架23。通過使從汽車1的側壁(未示出)伸出的接合銷25與接合托架23的接合部分24接合,可防止第三排座椅4向前繞樞軸轉動。
如上所述,第三排座椅4以這樣一種方式得到支撐,即,通過采用直接由縱梁35支撐的支撐軸22來支撐座椅底座4c的后部,該座椅底座4c的前部由接合銷25通過接合托架23支撐,并且該座椅底座4c以傾斜的方式安裝,從而座椅底座4的前部位于設置在凹入部分10前面的橫梁30的上方,座椅底座4c的后部設置在凹入部分10中。汽車1的乘客坐在以上述方式得到支撐的第三排座椅4中。
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靠背4b在其下端處利用鉸接式托架28由座椅靠背4c的后部支撐。頭枕4r由座椅靠背4b的上端以可向前傾斜的方式支撐。
在凹入部分10的底壁上放有備用輪胎9和工具(未示出),底板26被設置成覆蓋備用輪胎9的上表面。其一部分設置在凹入部分10中的底板26沿著凹入部分10的前壁10a向上延伸,然后進一步向前并向上延伸以便覆蓋橫梁30,接著再沿著橫梁30的升起部51以及設置在該升起部51下面的升起部50向前并向下延伸。
平板27設置在位于橫梁30上方的一部分底板26上。該平板27的后端利用一連桿機構55以豎直的姿態吊掛在第三排座椅4的后部上,所述連桿機構為一種旋轉連接機構。
平板27為由金屬或樹脂制成的板狀元件,它沿著座椅底座4c的下側延伸并且從其前部延伸至位于支撐軸22附近的其后部。
在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下側上設有一座椅底座框架57。如圖3至5所示,該座椅底座框架57被做成階梯形,并包括占據著其大部分的端面57A以及設置在座椅底座4c的在處于豎直姿態時看的后部處的安放表面57B,該安放表面在與端面57A相比時朝著座椅底座4c的上表面偏移與平板27的厚度相對應的量。安放表面57B平行于端面57A,并且該安放表面57B和端面57A一起形成座椅底座4c的下面。
由具有柔性的材料例如樹脂制成的板件S粘接在平板27的大致整個上表面上。該板件S在第三排座椅4處于豎直姿態中看時在平板27的后部處折疊,并且在粘接于其上的同時進一步沿著座椅底座4c的端面57A的下面延伸。
平板27的后端的位置被設置成與第三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后端K的旋轉軌跡干擾;因此,在第三座椅4的收起過程中,平板27的后端由后端K向上抬起。當第三座椅4收起時,平板27橋接第三座椅4和橫梁30,并因此由第三座椅4的座椅靠背4b的背面、第三地板部分7和橫梁30的上表面形成平坦而結實的貨物空間。換句話說,第三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后端K在第三座椅4的收起過程中設置在平板27的后部下面,并且該平板27橋接著座椅底座4c的安放表面57B和形成位于凹入部分10前面的一部分地板F的橫梁30。
因此,當通過使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靠背4b繞著鉸接式托架28向前傾斜(如由圖3中的箭頭(5)所示)、使頭枕4r向前傾斜(如圖4所示)、使車身的接合銷25與座椅底座4c的接合托架23的接合部分24脫開以及使座椅底座4c和座椅靠背4b繞著支撐軸22向后轉動(如由圖4中的箭頭(6)所示)這些步驟來使通常放置在如圖3所示的豎直姿態的第三排座椅4收起時,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后端K如圖4所示地壓靠在安放表面57B上,并且后端K如圖5所示地設置在平板27的后部下面。在這個階段,平板27的后端通過第三排座椅4向上抬起(如圖4中的箭頭(7)所示),并因此將通常設置在第三排座椅4下面的平板27安放在第三排座椅4上。
當在第三排座椅4的重量的幫助下使第三排座椅4進一步轉動(如圖5中的箭頭(6)所示)時,第三排座椅4被折疊,從而與第三地板部分7齊平并且收在凹入部分10中,位于備用輪胎9的上方,而且如圖5所示,在凹入部分10前面的空間自然由平板27關閉。因為平板27的后部通過連桿機構55與座椅底座4c連接,從而使在平板27的后部和座椅底座4c之間的距離保持恒定,所以將該平板27設置在安放表面57B上的預定位置處,該安放表面在與端面57A相比時朝著座椅底座4c的上表面偏移與平板27的厚度相對應的量,并由此使平板27與座椅底座4c的背面4A齊平。設置在橫梁上的底板26的上表面、平板27的上表面以及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背面4A由板件S無間隙地覆蓋。
如上所述,平板27的前端由設置在橫梁30上的底板26支撐,平板27的后端利用連接結構55以豎直姿態吊掛在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后部上;因此,在橫梁30后面形成了一空間50,它由橫梁30、第三地板部分和平板27所包圍。因為平板27的前端由設置在橫梁30上的底板26支撐,并且當第三排座椅4處于豎直姿態中時平板27的后端在收起過程中在一個設置在平板27的后端位置上方的區域中移動,所以當第三排座椅4處于豎直姿態時可以將該空間60減至最小。將空調設備61的空氣管道62構成被容納在該極小的空間60中。
如圖1和6所示,空調設備61被設置在汽車1的后輪附近,更具體地說,設置在右后輪的輪室63附近,更具體地說,該空調設備61設置在輪室63的后面。空調設備61包括用來抽吸車廂中的空氣并且在需要時吹送加熱后的空氣的空調裝置64以及將由空調裝置64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引導到車廂中的預定位置的空氣管道62。
如圖6所示,空氣管道62包括一管道主體68和一管道蓋70,所述管道主體具有一第一縱向引導部分65,它沿縱向基本上水平地從空調裝置64延伸到橫梁30;一橫向引導部分66,它在位于橫梁30后面即在升起部50后面的區域中沿橫向基本上水平地從縱向引導部分65的前端延伸到按左右方向而言的汽車1的中央;以及一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它從位于汽車1的中央處的橫向引導部分66的端部向前延伸并且貫穿橫梁30的后壁53和升起部51以便向前敞開,所述管道蓋設在所述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的端部處并且形成一個通過升起部51向前朝著車廂敞開的開口69。
如圖7所示,管道主體68的橫向引導部分66設置在由橫梁30、第三地板部分7和平板47圍繞的空間60中,即設置在位于橫梁30后面并且在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下面的空間60中,而且沿著橫梁在其后面延伸。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在橫向中央位置處通過形成于橫梁30的后壁53中的孔71,穿過在橫向中央位置處形成于升起部51中的孔72并且向前延伸。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被做成是傾斜的,從而其前部的位置低于其后部,即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從橫向引導部分66向前且稍微向下地延伸。設置在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的前端處的管道蓋70通向車廂并同時封閉了在橫向中央位置處形成于底板26中的孔73,以便對應于形成在升起部51中的孔72。即使管道主體68穿過形成于橫梁30上的孔71和72,只要該橫梁30在貫穿的角部處沒有裂紋,就不會降低該橫梁30增加車身剛度的效果。
管道蓋70包括管狀部分75、分別沿著管狀部分75延伸的方向從管狀部分75端部的垂直側面和水平側面延伸出的延伸板部76以及沿著與管狀部分75相交的平面從管狀部分75的另一個端部向外延伸的蓋部分77。每個延伸板部76設有在從管狀部分75的中央看時從每個延伸板部76向外伸出的接合舌狀件78。當將管道蓋70與橫梁30裝配在一起時,從車廂將延伸板部76插入位于在橫梁上的孔72以及在底板26上的孔73的周邊以及管道主體68的外表面之間的間隙中。在該過程中,接合舌狀件78沿著孔72移動,同時延伸板部76彈性變形。當接合舌狀件78穿過孔72時,接合舌狀件78由于延伸板部76的彈性回復而接合升起部51的背面,并由此將管道蓋70與橫梁30裝配在一起。在該裝配狀態中,管狀部分75與第二縱向引導部分重疊,管道蓋70,即空氣管道62的開口69設置在橫向中央位置處,并且蓋部分77封閉了位于形成在底板26中的孔73的周邊和管狀部分75之間的間隙。
如圖8所示,在管狀部分75中,沿著左右方向布置每個都垂直延伸的分配翅片79至81。在這些分配翅片79至81中,位于橫向中央位置處的中央翅片79被制成在平面圖中呈V形,并且包括在其第二縱向引導部分67一側相互連接而在車廂一側彼此分開的一對翅片部分82和83。在中央翅片79的左邊設有左側翅片80,每個均與設在左邊的翅片部分82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在中央翅片79的右邊設有右側翅片81,每個均與設在右邊的翅片部分83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因此,在空氣管道62的開口69中設有用于沿著左前方向以及沿著右前方向分配經調節的空氣的分配翅片79-81,并且經調節的空氣不會從開口69的橫向中央位置吹送出。更具體地說,中央翅片79和位于該中央翅片79附近的側翅片81和82在開口69的中央將經調節的空氣引向前座,即引向位于第二排座椅3前面的腿部空間和位于第一排座椅2前面的腿部空間(由圖1、2和8中的箭頭X1所示)。其他設置在右邊和左邊的側翅片81和82在開口69的左、右部分處引導經調節的空氣,以便相互分開,并且引向位于第三排座椅4前面的腿部空間(由圖1、2和8中的箭頭X2所示)。因此,可以將經調節的空氣分配給整個車廂。
根據上面的實施方案,因為空氣管道62在位于升起部51后面的區域中沿汽車的左右方向從空調裝置64延伸出,并且被做成通過升起部51向前通向汽車的車廂,所以即使當在地板F中形成包括升起部50和51以便相對于位于前面的一部分地板F升起的臺階部分54時,空氣管道62的位置也不會變高;因此,將第三排座椅4的位置保持為較低。因此,在防止第三排座椅4位于較高的高度處的同時使空氣管道62有效地布置,并且確保了充分的頭頂上空間。此外,因為空氣管道62穿過升起部51向前通向車廂,所以可以沿著地板F將經調節的空氣分配給整個車廂,并且坐在第二排座椅3和第一排座椅2中的乘客也可以接受到經調節的空氣,由此可以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另外,可以防止在空氣管道62向上敞開時容易出現的外界顆粒物進入空氣管道62的情況發生,并且可以避免由于這些外界顆粒物引起的空氣調節效率的降低。
升起部51包括在橫梁30中,從而確保了車身的剛度。空氣管道62沿著左右方向并且在橫梁30的后面地延伸,然后通過形成于橫梁30中的孔71和72通向車廂,即利用位于橫梁30后面的空間60使空氣管道62能夠沿著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空氣管道62可以由位于其附近的橫梁30保護。更具體地說,當第三座椅4收起來時,乘客的重量可能會施加在空氣管道62上;但是,因為空氣管道62的上表面由設置在空氣管道62前面的橫梁30以及與第三排座椅4連接的平板27覆蓋,所以可以保護該空氣管道62。
此外,因為第三排座椅4的座椅底座4c以傾斜的方式布置,從而使其前部高于其后部,所以可以確保坐在第三排座椅上的乘客的頭頂上空間,同時使空氣管道62能夠在位于橫梁30后面并且位于座椅底座4c下面的空間60中沿著汽車1的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可以按照節約空間的方式布置空氣管道62,并且可以提高空氣管道62的容積,由此可以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
而且,因為空氣管道62向前通向車廂并同時向下傾斜,所以可以向前并向下吹送經調節的空氣。因此,可以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或加熱效率)。另外,因為可以強力吹送出經調節的空氣,所以該經調節的空氣可以到達前排座椅。
此外,因為空氣管道62在車輛1的橫向中央位置處包括開口69,所以坐在右邊座椅和左邊座椅上的乘客可以均勻地接受到經調節的空氣。而且,如果在前排座椅的座椅底座和地板之間設有間隙,則經調節的空氣可以到達坐在前排座椅上的乘客的腿部。
另外,因為從汽車1的橫向中央位置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在分配翅片79至81的作用下沿著左前方向以及右前方向分配,所以經調節的空氣均勻地且有效地到達坐在左、右座椅上的乘客。此外,因為在開口69的中央處的經調節的空氣被引向前排座椅,即被引向位于第二排座椅3前面的腿部空間和位于第一排座椅2前面的腿部空間(由圖1、2和8中的箭頭X1所示),并且在開口69的左、右部分處的經調節的空氣被彼此分開地引導向位于第三排座椅4前面的腿部空間(由圖1、2和8中的箭頭X2所示),所以可以將經調節的空氣分配給整個車廂。
盡管上面已經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案進行了說明和圖示,但是應該理解的是,這些實施方案只是對本發明進行舉例說明,不應該被認為是進行限制。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添加、刪除、替換以及其它改變。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認為受前面的說明內容的限制,本發明只由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限定。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空調管道構造,因為管道在位于升起部后面的區域中沿車輛的左右方向從空調裝置延伸出并且被做成通過升起部向前通向車輛的車廂,所以即使當在地板中形成包括有升起部以便相對于位于前面的一部分地板而升起的臺階部分時,該管道的位置也不會變高;因此可以保持座椅的位置較低。因此,在可防止將座椅設置在較高的高度處的同時使管道得到有效的布置,并且確保了充分的頭頂上空間。另外,因為管道通過升起部向前通向車廂,所以可以沿著地板將經調節的空氣分配給整個車廂,并且坐在前排座椅上的乘客也可以接收到經調節的空氣,由此可以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另外,可以防止外界顆粒物進入管道,并由此可以避免由于這些外界顆粒物而導致的空氣調節效率的下降。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空調管道構造,即使在升起部由汽車的橫梁形成時,也使得管道能夠在位于橫梁后面的區域中延伸,從而管道沿著橫梁的背面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然后通過該橫梁通向車廂。此外,可以利用下一個橫梁來保護該管道。即使管道穿過橫梁,只要橫梁在貫穿的角部處沒有裂紋,就不會降低由橫梁提高車身剛度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空調管道構造,因為座椅底座以傾斜的方式布置,從而使其前部高于其后部,所以可以確保坐在后座上的乘客的頭頂上空間,同時使得管道能夠在位于橫梁后面并且位于座椅底座下面的空間中沿著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可以提高管道的容積,并由此提高空氣調節的效率。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空調管道構造,因為管道在向下傾斜的同時向前通向車廂,所以可以向前并且向下吹送經調節的空氣。因此,經調節的空氣可以被強力吹送出,并且可以到達前排座椅。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空調管道構造,因為管道在車輛的橫向中央位置處包括一開口,所以坐在右邊座椅和左邊座椅上的乘客可以均勻地接受到經調節的空氣。當從開口中央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被引向前排座椅,并且從開口的左、右部分吹送出的經調節的空氣分別被引向左邊和右邊時,整個經調節的空氣擴散至整個車廂。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空調管道構造,當從車輛的橫向中央位置吹送經調節的空氣時,通過分配翅片沿左前方向以及右前方向分配經調節的空氣;因此,經調節的空氣可以均勻地且有效地到達坐在左邊和右邊座椅上的乘客。此外,如果在前排座椅的座椅底座和地板之間設有間隙,則經調節的空氣可以到達坐在前排座椅上的乘客的腿部。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車輛(1)的空調管道構造,它包括設置在車輛(1)的后輪室(63)附近的空調裝置(64);地板(F),它包括下部(6)、從該下部(6)升起的升起部以及從該升起部(51)向后延伸的上部(7);以及管道(62),它在位于所述升起部(51)后面的區域中沿著車輛(1)的左右方向從所述空調裝置(64)延伸出,并且被做成通過所述升起部(51)向前通向車輛(1)的車廂。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其特征為,所述升起部(51)由車輛(1)的橫梁(30)形成,并且所述管道(62)沿著橫梁(30)的背面延伸,然后通過該橫梁(30)通向車廂。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其特征為,所述車輛(1)的座椅(4)的座椅底座(4c)的前部設置在所述橫梁上,該座椅底座以傾斜的方式布置,從而使其前部高于其后部,并且該管道在位于橫梁(30)后面并且位于座椅底座(4c)下面的空間(60)中沿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其特征為,所述管道(62)在向下傾斜的同時向前通向車廂。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管道構造,其特征為,所述管道(62)在車輛(1)的橫向中央位置處包括一個通向車廂的開口(69)。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管道構造,還包括在所述開口(69)中的分配翅片(79至81),這些翅片沿左前方向以及右前方向分配經調節的空氣。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車輛(1)的空調管道構造,包括設置在車輛(1)的后輪室(63)附近的空調裝置(64);包括下部(6)、從該下部(6)升起的升起部(51)以及從該升起部向后延伸的上部(7)的地板(F);以及管道(62),它在位于所述升起部(51)后面的區域中沿車輛(1)的左右方向從空調裝置(64)延伸出,并且被做成通過所述升起部(51)向前通向車輛(1)的車廂。
文檔編號B60H1/00GK1530246SQ200410008689
公開日2004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18日
發明者林昭彥, 小村輝基, 基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