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車輪,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子、母胎結構而可使前述車輪在母胎損壞時,仍可以子胎作用來繼續運行的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一種早期自行車的車輪組1大致上會包含有一環形輪框10、一位在輪框10的中心位置的花轂11、多數條介在輪框10與花轂11間且拉緊前述兩構件的輻絲12,以及一組裝在輪框10上的輪胎組13。其中輪框10具有二個分別位于輪胎組13兩側邊的外側環壁101,以及一銜接在外側環壁101的靠近花轂11的一側端的連接壁14,而輪胎組13又具有一固定在輪框10的二外側環壁101間的內胎131以及一包覆在內胎131外圍的外胎132。使用此輪框1的方式是在內胎131內充填空氣,而使內胎131得以膨漲且微略地貼靠在外胎132的一內壁面,此車輪組1借著充填在內胎131內的空氣來提供承載力,使車輪組1可以被使用在路面上而旋轉前進。上述早期車輪組1雖然已經具備了支撐重量且可以旋轉前進的基本功效,惟,一旦有異物穿透外胎132即會同時在內胎131上形成有孔洞,如此,經常導致內胎131內的空氣由此孔洞往外迅速散逸,雖然內胎131內的空氣不易經由外胎132外泄,但確容易經由各輻絲穿設孔121向外逸出,并使車輪組1無法正常工作,有鑒于此,業界便研發出一種不需要內胎結構的無內胎式車輪組。如圖2所示,一種無內胎式車輪組2是在結構上有所改良,特別是針對一輪框21與一組裝在此輪框21外圍的輪胎22的設計,車輪組2的輪框21乃具有二個分別位在輪胎22外側的外側環壁211,以及一銜接在外側環壁211靠近花轂的一側端的連接壁212,其中,為了達到氣密的需求,輪框21更具有一形成在連接壁212的一側的延伸壁213,同時,以此延伸壁213與二外側環壁211共同界定出一充氣空間23,而每一外側環壁211具有一形成在遠離花轂位置且用來配合輪胎組裝結合的安裝部216。
此種車輪組2已不具有內胎的的設計,且必增加延伸壁213的的設計來維持前述充氣空間23的氣密性,而其組裝方法是將論胎22二個相遠離的側端部221合在外側環壁211的安裝部216上,再將空氣填充入充氣空間23,使輪胎22可以借由空氣的外擴壓力而呈現飽滿、緊張的狀態,如此,車輪組2即具有乘載力而得以在路面上旋轉前進,同時,車輪組2不僅具備了承載、旋轉前進的基本功效,且當異物刺破輪胎22,空氣不會迅速地由刺破位置快速往外消散,亦即車輪組2不會馬上失去運作的能力。
顯然無內臺車輪組2的設計確實改善了早期車輪組1不理想處,但在面對某些情況特別是競技場合中,現行車輪組2仍有不甚理想的地方,例如,當車輪組2的輪胎22與輪框21在運作過程中彼此產生脫離的現象時,亦即輪胎22的端部由安裝部216脫離而產生間隙,充氣空間23內的空氣會由此間隙迅速地散失;又例如,輪胎22產生爆胎的情形時,空氣同樣迅速散失,對競技選手而言,若輪胎22瞬間泄氣而無法運作使用,不僅幾乎沒有獲勝的機會,更可能造成意外,由以上述可知,現行車輪組2在輪胎22與輪框21的設計上仍有改進的地方,而本實用新型即是針對此一課題研究所得。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借由其子、母胎結構的設計,使母胎不慎損壞時仍可以利用子胎所提供的支撐力使車輪仍可維持運作旋轉行進。
本實用新型是依以下方案實施一種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架設組裝在一花轂外周圍,此車輪包含一環形輪框、一安裝在此輪框外圍的子胎,以及一安裝在輪框外圍且包圍地設在子胎的徑向外側的母胎,其特征在于環形輪框是以所述花轂為中心軸環繞且具有兩成對的外環形側壁,以及兩成隊的內環形側壁,外環形側壁分別位在兩內環形側壁的外側,外、內環形側壁分別具有一靠近前述中心軸的徑向內端,以及分別具有一遠離前述中心軸的徑向外端,輪框更具有一設在各環形側壁的徑向內端的環形連接壁,子胎是環繞在該二內環形側壁間,且具有一環形周壁以及一被此周壁包圍的內充氣空間,當內充氣空間充滿空氣時,周壁會彈性地向外撐靠在鄰近內環形側壁的徑向外端的區域,以及,母胎為連接近U形的截面形狀并具有相遠離的兩結合端,結合端是與外環形側壁的徑向外端可脫離地結合,并在母胎與子胎間的界定形成一外充氣空間,當此外充氣空間充滿空氣,可將母胎向外撐頂。
下面通過最佳的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圖是一種早期車輪組的簡單示意圖2是一種現行車輪組的簡單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組裝在一花轂外側的一截面示意圖,其中一外氣嘴與一內氣嘴僅為示意狀態;圖4是第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并顯示當一母胎損壞時的情形,且為該外氣嘴與該內氣嘴的示意狀態;及圖5是本實用新型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一截面示意圖,且為該外氣嘴與該內氣嘴的示意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5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是架設組裝在一花轂3外周圍。此車輪5包含一以花轂3為中心軸環繞的環形輪框6,以及分別安裝在此輪框6外側的一母胎71與一子胎72,而在所述花轂3與車輪5的輪框6間架設數組呈拉緊狀態的輻絲組件4,其中每一輻絲組件4更具有一輻絲41與一與前述輻絲41配合螺固的輻絲鎖頭42。
如圖3、4所示,車輪5的輪框6具有兩成隊的外環形側壁61,以及兩成隊的內環形側壁62,外環形側壁61分別位在兩內環形側壁62的外側。外、內環形側壁61、62分別具有一靠近前述中心軸的徑向內端611、621,以及分別具有一遠離中心軸的徑向外端612、622。輪框6更具有一設在各環形側壁61、62的徑向內端611、621的環形連接壁63而所述各輻絲組件4的輻絲鎖頭42即是以花轂3為中心環繞排列而依序地卡固在此連接壁63上。
車輪的子胎72具有一環形周壁721、一被此周壁包圍的內充氣空間722,以及一固定在周壁721的預定位置并與此內充氣空間722連通的內氣嘴723,可借由充氣設備(圖未示)經此內氣嘴723將空氣充入內充氣空間722內,當內充氣空間722充滿空氣時,周壁721會彈性地向外撐靠在鄰近內環形側壁62的徑向外端622的區域,由于是令內氣嘴723乃固定在連接壁63上,而連帶使子胎72亦可與輪框6結合固定。
車輪5的母胎71是包圍地設在子胎72的徑向外側且連接近U形的截面形狀,母胎71具有相遠離的兩結合端711,母胎71的結合端711是與外環形側壁61的徑向外端612可脫離地結合。
而本實施例的車輪5更具有一形成在母胎71與子胎72間的外充氣空間73,且輪框6更具有一固定在連接壁63的預定位置,且于外、內環形側壁61、62間的外氣嘴64,借由如前述相同的充氣設備可將空氣由此外氣嘴64充入外充氣空間72內,當此外充氣空間72充滿空氣時,可將母胎71向外撐頂,且由于子胎72的周壁721被內充氣空間722內的空氣作用而為彈性外撐的狀態且緊靠在兩側壁62上,借此,外充氣空間73內的空氣并不會由兩內環形側壁62間散逸。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上相同,兩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實施例的一輪框8的設計略不同于輪框6,此輪框8具有間隔設置的兩外側環形側壁81、兩內環形側壁82,以及一同時連接在外、內環形側壁81、82靠近花轂的一端側的環形連接壁83,其中,輪框8更具有一設在兩內環形側壁82間的中間延伸壁84,以及兩分別設在外、內環形側壁81、82間的側延伸壁85。
如圖4所示,由以上的結構設計可知,一旦當母胎71破損,或者其結合端711自外環形側壁61的徑向外端612上脫離時,外充氣空間72內的空氣便會往外散逸消失,此時,車輪5仍可利用子胎72所提供的支撐力繼續運作行進,便可減少輪胎損壞對車輪5的影響,特別是在競技場合中,不僅可避免意外發生,且選手亦可繼續完成賽程將車輪5損壞的影向力降至最低并可繼續完成賽程,因此,本實用新型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5的設計確實可以借由其子、母胎71、72結構的設計,使子胎72不慎損壞時仍可以利用母胎71所提供的支撐力使車輪5仍可維持運作來旋轉行進,而達預定的功效。因此,本實用新型確實為一新穎、進步并可供產業上利用的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
權利要求1.一種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架設組裝在一花轂外周圍,此車輪包含一環形輪框、一安裝在此輪框外圍的子胎,以及一安裝在輪框外圍且包圍地設在子胎的徑向外側的母胎,其特征在于環形輪框是以所述花轂為中心軸環繞且具有兩成對的外環形側壁,以及兩成對的內環形側壁,外環形側壁分別位于兩內環形側壁的外側,外、內環形側壁分別具有一靠近前述中心軸的徑向內端,以及分別具有一遠離前述中心軸的徑向外端,輪框更具有一設在各環形側壁徑向內端的環形連接壁,子胎是環繞在該二內環形側壁間而安裝在此輪框外圍,且具有一環形周壁以及一被此周壁包圍的內充氣空間,當內充氣空間充滿空氣時,周壁會彈性地向外撐靠在鄰近內環形側壁的徑向外端的區域,以及,母胎為接近U形的截面形狀并具有相遠離的兩結合端,結合端是與外圍環形側壁的徑向外端可脫離地結合,并在母胎與子胎間的界定形成一外充氣空間,當此外充氣空間充滿空氣時,可將母胎向外圍撐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其特征在于輪框更具有一設在內環形側壁間中間延伸壁,以及兩分別設在外、內環形側壁間的側延伸壁。
專利摘要一種具子母胎結構的自行車車輪包含一環行形輪框、一安裝在此輪框外側的子胎,以及一安裝在輪框外側且包圍地設在子胎的徑向外側的母胎。輪框具有兩外環形連接壁、兩內環形側壁以及一軸向設置的環形連接壁,子胎具有一環形周壁以及一被此周壁包圍的內充氣空間,當內充氣空間充滿空氣時,周壁會彈性地向外撐靠,而母胎為接近U形的截面形狀并在母胎與子胎間的界定形成一外充氣空間,當此外充氣空間充滿空氣時,可將母胎向外撐頂。
文檔編號B60C17/00GK2598779SQ0323626
公開日2004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22日
發明者陳朝穎 申請人:亞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