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排泥機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一種改進的機動車輛,主要用于淺水灘地的作業或運輸及抗洪的特種車輛,也是為發展水產養殖的車用設備。
二、技術背景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種完全適合淺水、灘地作業或運輸的車輛,水產養殖方面也只是靠船支,在淺水、灘地船支就無法使用,只能靠人力跋涉艱苦作業,也沒有專門適用的車輛,這方面還是空白,比如黃河三角洲沿海海灘地帶,養殖業大有發展潛力,就是缺乏合適的車輛使用。
三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淺水、灘地及抗洪、水產養殖的作業車輛,特設制一種排泥機車。它主要由外殼、機架與排泥器幾大部分組成,或者分為三層構成,外層為整機外殼、該外殼為柔性橢圓形狀,外殼內側裝雙軌鏈條結構,與動力馬達鏈輪相嚙合,排泥器安裝在外殼一側,該外殼能在泥水中浮力大,不會陷入泥內不動,該車中層安裝機房、機座、前后裝有導向機座,內層通過鏈輪鏈軌與外殼連接,中層內安裝動力柴油機、液壓泵、發電機導向輪機臺等。該車底層安裝液壓油箱,底層前后裝有導向輪齒,并與中層的導向機輪相嚙合。該車整體外型類似“元寶形”中間上層是操作室,它的四周外側安裝有攪龍支架。在該車中層的外殼底部靠前處,安裝動力馬達,使外殼稍向前傾斜,便于外殼滾動式前進作業。該車的結構特征,由于在泥水中浮力大,就能在淺水,沼地里開渠筑壩,清掃水底污泥殘碴等,并能清理地上下渠道,水庫的通水道及平整池畦地,澆灌田園,還可用于水產養殖及抗洪筑壩的運輸等用途,提高工效和經濟效益明顯。
四
圖1是排泥機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該車的排泥器結構示意圖;1、外殼 2、操作室 3、外殼內腔口 4、車前軸 5、車后軸 6、排泥支架7、排泥器馬達8、排泥出口 9、壓輪 10、連接管 11、履帶邊沿 12、進口 13、履帶拖輪 14、排泥軸 15、排泥底孔 16、排泥器外殼 17、排泥風壓 18、挖泥底片 19、彎管法蘭盤 20、操作臺 21、攪攏片。
五、附圖實施說明由圖1可知,外殼1是個整體裝置,內安裝有二個以上拖輪13,操作室2安裝在該車的上方,操作室2內裝有操作臺20,操作室2下方的壓輪9)與外殼1連接,還能起校正與拉緊外殼內鏈條、鏈輪的作用,外殼內腔口3安裝有車前軸4與車后軸5,排泥器安裝在外殼一側與外殼內腔口3內的拖輪13相連接,在外殼1一側裝有排泥器馬達7、排泥支架6及排泥出口8,在拖輪13一側裝有連接管10,以便必要時另外再安裝排泥器,進一提高工作效率,圖2的排泥器,在它的中心處,安裝攪攏軸14與攪攏片21,攪攏片為螺旋形結構,排泥器上方安裝有排泥器馬達7,彎管法蘭盤19與排泥出口8相連接,排泥器兩側各制有進口12,排泥器外殼16下方制有排泥壓口17,攪攏軸14下方制有排泥底孔15,排泥器底部裝有挖泥底片18。使之在實際操作中,增加挖泥進入攪攏,以便進一步提高排泥工作效率。
在實際操作時,當該車發動馬達運轉時,排泥機車一邊前進,同時排泥器隨之需要進行吸排泥工作,其排泥量和揚程長短,主要決定馬達動力程度而定。
權利要求1.排泥機車主要由外殼、機架與排泥器幾大部分組成,其特征是外殼為柔性橢圓形狀,外殼內側裝雙軌鏈條結構,與動力馬達鏈輪相嚙合,排泥器安裝在外殼一側,該車中層安裝機房、機座、前后裝有導向機座,中層通過鏈輪鏈軌與外殼連接,中層內安裝動力柴油機、液壓泵、發電機導向輪機臺,該車底層安裝液壓油箱,底層前后裝有導向輪齒,并與中層的導向機輪相嚙合,該車中間上層是操作室,它的四周兩側安裝有攪龍支架。
2.按權利要求1所述排泥機車,其特征是外殼(1)內安裝有2個以上拖輪(13)、操作室(2)內裝有操作臺(20),操作室(2)下方的壓輪(9)與外殼(1)連接,外殼內腔口(3)內安裝有車前軸(4)與車后軸(5),排泥器安裝在外殼一側與外殼內腔口(3)內的拖輪(13)相連,在外殼(1)外側裝有排泥支架(6)、馬達(7)及排泥出口(8),在拖輪(13)一側裝有連接管(10)。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排泥機車,其特征是排泥器的中心處安裝攪攏軸(14)與攪攏片(21),攪攏片為螺旋形結構,排泥器上方安裝有排泥器馬達(7),彎管法蘭盤(19)與排泥出口(8)相連接,排泥器兩側各制有進口(12),排泥器外殼(16)下方制有排泥風壓口(17),攪攏軸(14)下方制有排泥底孔(15),排泥器底部裝有挖泥底片(18)。
專利摘要排泥機車是種改進的機動車輛,主要用于淺水、灘地的作業或運輸及抗洪筑壩的特種車輛,也是為發展水產養殖的車用設備。它主要有外殼、機架和排泥器幾大部分組成;該車外型為橢圓形狀,又似“元寶形”的,該車在泥水中浮力大,能在淺水、沼澤地里開渠筑壩,清掃水底污泥殘碴等,并能清理地上下渠道,水庫的通水及平整池畦地,澆灌田園,還可用于水產養殖及抗洪筑壩的運輸等用途,提高工效和經濟效益明顯,填補了這類特殊地理地帶的用車空白。
文檔編號B60P3/00GK2578163SQ0227067
公開日2003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5日
發明者初錫珍, 初玉杰, 初玉秀 申請人:初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