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側氣囊,特別是設置在車輛的前座座背的側部,調節氣體流動和時間,穩定動作的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汽車氣囊是在車輛行駛時與障礙物正面或側面碰撞或顛覆時,保護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系統之一。
根據安裝這種氣囊的位置進行分類,可以分類為設置在方向盤或儀表盤上的前氣囊,及內設在前座座背的側部、從車輛的側面保護乘客的側氣囊;車輛顛覆時動作的滾翻氣囊窗簾;及為保護膝蓋和腳的膝蓋保護用氣囊和腳氣囊。其中,側氣囊還可以細分為駕駛員用的側氣囊(DABDriver side Air Bag)和乘客用側氣囊(PABPassengerside Air Bag)。
近些年來,氣囊為了在氣墊展開時,使傳到乘客的擊打力最小,而具有二重腔結構。
現有技術的二重腔結構如圖1所示,可舉出在美國專利第3,799,575號中公開的車輛乘客用保護裝置(側氣囊)。
該保護裝置可以稱為將二重腔結構用于側氣囊的源泉技術,其構成包括單獨設置在氣囊襯墊1內部的內部膨脹囊2;固定在該內部膨脹囊2內側,有穿孔的孔的絲網8;以及在形成噴氣開口6、6’、6”的集流腔導管5上結合爆破放出塞4,使壓縮的可燃性氣體或規定的流體向內部膨脹囊2和襯墊1的氣孔區域1’放出的貯藏腔3。
該保護裝置通過使由氣囊襯墊的膨脹產生的傳導熱和流體的流動,收集在絲網8和內部膨脹囊2中,而具有氣體壓出調節功能,另外通過絲網8,具有對由集流腔導管5噴射的氣體流動方向進行調節的功能(以下稱為氣體方向調節功能)。
另一方面,將二重腔結構用于前氣囊的另一例子是具有美國專利第5,573,270號的氣體放出充氣機(インフレ-タ)的膨脹氣體擴散器的氣囊。
該專利將起膨脹氣體擴散器作用的內部布,適當縫合在襯墊的內部,這樣對控制充氣機的氣體流動作了嘗試。內部布構成縫合部位和非縫合部位,另外使用了沒有穿孔的氣體壓出調節技術。即,內部布是使氣體在放射形方向流動的同時,通過縫合部位間的非縫合部位,控制氣體放出的技術。
但是,該技術的氣囊由于襯墊坯料的經線及緯線方向分別與內部布的坯料經線及緯線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氣體的直線流動相對可順暢進行。而當將該技術用于具有二重腔結構的側氣囊,來保護駕駛員的胸部和頭時,氣體流動的再構筑是非常難的。
此處,經線作為坯料的長邊方向(織造方向)的線,與緯線相比糾結多。在反面,緯線作為坯料橫方向的線,對經線交叉成直角,特別是與經線相比一般來說要粗,糾結要少。從而由經線和緯線構成的氣囊襯墊和內部布通過在經線的長邊方向(織造方向)具有細的縫線,相對來說氣體的直線流動具有在長邊方向表現的展開狀態。
另外,將氣體流動的方向性技術應用于側氣囊的例子已在美國專利第5,632,506號公開。
如圖2和圖3中所示,側氣囊10為了可以使氣體在其內部11’中停留一定時間,其構成包括以特殊的布材質形成衣袋形狀的襯墊11;配置在該襯墊11一端的間隔室13;及設置在這種間隔室13的內部,通過圖中未畫出的傳感器控制裝置的點火信號,從放出口15發出氣體,使上述襯墊11展開成規定大小的充氣機12。
此處,襯墊11和間隔室13是將一個織造物拆疊成環型作成的,由多個縫合線19a~19d縫合。在間隔室13中,襯墊11的側面形成第1孔14,而在其相反的側面形成第2孔17。充氣機12的柱頭螺栓16等貫通上述第2孔17、及在間隔室13外部的襯墊11相反一側端部形成的第3孔18,螺釘結合在車輛的框架上。
上述的側氣囊的動作方法,簡單說明如下,當安裝氣囊10的車輛發生碰撞事故時,襯墊11的間隔室13中所設置的充氣機12通過圖中未畫出的傳感器控制裝置接收點火信號而點火,通過放出口15和第1孔14,使氣體放出到襯墊11的內部11’,最終展開襯墊11,保護乘客側部的安全。
圖4和圖5是在國際專利公開第WO00/20260號公開的現有的另一側氣囊20,其構成包括內部分別形成下部腔22和上部腔23的襯墊24;在上述襯墊24的下段一部分上形成、對下部腔22的內側方向供給氣體的充氣機26。
上述下部腔22在上部具有使氣體向襯墊24的方向排出的多個排氣口27。另外,在下部腔22的下側具有形成管狀用以包圍產生氣體的充氣機26,在內部保存氣體、并使所保存的該氣體流出的方向垂直轉換的流動轉換構件28。
看一看這樣構成的側氣囊20的使用狀態,當車輛的側面碰撞時,圖中未畫出的碰撞檢測裝置動作,將電信號傳送給控制器,控制器將控制信號傳到充氣機26,接收該控制信號的充氣機26,在爆破的同時噴出氣體。
從上述充氣機26流入的氣體碰到流動轉換構件28,垂直轉換的同時首先使下部腔22的右側膨脹,左側部膨脹后向上側流動,以后通過下部腔22的排出口27流入上部腔23使其膨脹。
但是,圖1中所示的車輛乘客用保護裝置具有雙重腔結構,由在氣囊襯墊1的內部另外配置的內部膨脹囊2構成,但是不能形成可同時保護乘客的胸部和頭的形狀,所以很難有效安全地保護乘客。
圖2及圖3中所示的現有技術的側氣囊10從充氣機12噴出氣體的同時,由于在襯墊11內部11’直接流入氣體,所以在襯墊11展開時發生的打出力直接傳給乘客,從而存在不能安全保護乘客的問題。
另外,在圖4及圖5中所示的側氣囊20,通過下部腔22內部的流動轉換構件28,下部腔22不均衡的展開,并且上部腔23打出的同時繞圈旋轉。由于產生所謂的囊旋轉,所以在氣囊立起時,不僅不能形成全體安全的展開,而且乘客的頭滑動接觸到不穩定立起的上部腔23上,而產生安全上的問題,存在上部腔的展開速度難以調節的不良情況。
另外,現有技術的側氣囊由于下部腔的坯料具有單一的織造方向,所以在織物之間氣體泄漏的比率相對較高。即由于現有的側氣囊具有相對較高的透過性,所以,存在難以控制氣囊內部壓力持續時間的缺點。
另外,現有技術的側氣囊,由于首先下部腔膨脹之后上部腔再膨脹,所以各腔膨脹時相互作用激烈,進行不安全展開的幾率高。
發明內容
從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鑒于這一情況,提供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具有緩沖襯墊和氣體的流動調節裝置,襯墊展開狀態不會偏心,可以在進行時間調節的狀態下展開,可以有效地保護駕駛員及乘客。
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將第2腔折疊沉入到內側后,通過折疊成緊湊的形狀,可以使第2腔穩定地展開。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對形成管狀系帶的中央腔的內部供給氣體后,通過中央腔的氣體流入下方和上方配置的第1、第2腔的內部,可以使襯墊無扭轉現象穩定地展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具有設置在前座座背的側部、當車輛碰撞時,通過控制器輸出的電信號使其爆破、對氣墊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氣囊模塊,其構成包括在一側形成有多個結合孔的延長部,相互結合的第1、第2緩沖襯墊,使其具有內部充氣的第1腔;及在折疊為約一半大小的狀態,安裝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之間,提供第1腔,并在上側有多個開放的第1氣體排氣孔,在上述延長部上形成重疊的充氣機安裝部的內部緩沖襯墊;及充氣機模塊,其構成包括形成使上述充氣機的兩端相配合的第1、第2配合孔,通過插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的結合孔及上述內部緩沖襯墊的結合孔中向外突出的螺釘部,使上述第1氣囊模塊安裝在座背側部的固定構件。
另外,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的折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將配置在內部緩沖襯墊相反一側的第1、第2緩沖襯墊的尖端部折疊到中央縫合線附近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的右側部向左方向折疊,使充氣機安裝部的上邊和右側部的右邊垂直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的左側部向右方向折疊,同時在右側部重疊若干,使充氣機安裝部的上邊與左側部的左邊垂直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的下部向上方折疊,使下部的下邊與充氣機安裝部的上邊幾乎成水平,形成折疊成大體為矩形的第1氣囊模塊的步驟;及將上述第1氣囊模塊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折疊,折疊成有最終間隔部分的步驟。
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具有設置在前座座背的側部、當車輛碰撞時通過控制器輸出的電信號使其爆破、對氣墊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隔熱材料和結構材料作用的加固襯墊沿著縫合線,分別固定在充氣機安裝部上,且在中心具有縫合部,形成第1腔的第3緩沖襯墊;及由在上述第3緩沖襯墊的中央表示的結合線上兩端分別縫合后,通過沿著外緣縫合線進行縫合,形成第2腔的第4緩沖襯墊構成的第2氣囊模塊;上述第2氣囊模塊,予先將上述第4緩沖襯墊折疊,位于第1腔的內部,并在使第3緩沖襯墊相互重疊的狀態,使充氣機安裝部能夠開口地沿著縫合線進行縫合。
圖1是為了說明現有技術的側氣囊構成的將規定部位切開的透視圖。
圖2是表示現有技術的另一種側氣囊的透視圖。
圖3是表示圖2中所示的側氣囊的側面斷面圖。
圖4是表示現有技術的另一種側氣囊的透視圖。
圖5是表示圖4中所示的側氣囊的側面斷面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的分解透視圖。
圖7是表示圖6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中的加固襯墊在內部襯墊中設置的狀態圖。
圖8是表示圖6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中的第1、第2襯墊及內部襯墊上縫合狀態的圖。
圖9是表示在圖6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上的充氣機及加固構件設置狀態的圖。
圖10是表示在圖6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上充氣機動作,產生氣體的狀態的圖。
圖11a~圖11g依次表示圖6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折疊方法的圖。
圖12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構成的分解平面圖。
圖13和圖15是為了說明圖12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折疊方法的平面圖。
圖16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主要構成的平面圖。
圖17是為了說明圖16中所示的利用主要構成的車輛用側氣囊安裝方法的透視圖。
圖18是圖17中所示的車輛用側氣囊。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進行說明。
在附圖中,圖6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的分解透視圖,圖7是表示車輛用側氣囊中的加固襯墊在內部襯墊中設置狀態的圖,圖8是表示車輛用側氣囊中的第1、第2襯墊及內部襯墊縫合狀態的圖,圖9是表示車輛用側氣囊中設置充氣機及加固構件的狀態圖,圖10是表示車輛用側氣囊中充氣機動作,產生氣體的狀態圖,圖11a~圖11g是依次表示車輛用側氣囊折疊方法的圖。
如圖6和圖7中所示,本發明的車輛用側氣囊包括設置在車輛座背的側部,在車輛碰撞時接收電氣布線190的信號,爆破噴出氣體的充氣機模塊170;及通過從上述充氣機模塊170的充氣機噴出的氣體膨脹展開,保護乘客側部的第1氣囊模塊100。
充氣機模塊170包括普通的側氣囊用充氣機171;及使其兩端部嵌入固定、形成第1、第2嵌合孔182、186的固定構件180。此處,充氣機171與圖中未畫出的傳感器控制裝置上連結的電氣布線190相連接。而且固定構件180具有向外側面突出設置的將在下面詳細說明的加固襯墊160的結合孔162、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結合孔156、及分別使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結合孔132、142貫通的螺釘部184,起到使第1氣囊模塊100和充氣機模塊170固定在座位的固定位置上的作用。
第1氣囊模塊100包括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內部緩沖襯墊150及加固襯墊160。
此處,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作為使用普通氣囊用坯料的矩形布構件,在一側具有形成多個結合孔132、142的延長部133、143。內部緩沖襯墊150最好使用與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相同的坯料,折疊成一半左右大小,形成第1腔151,配置在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之間。內部緩沖襯墊150左上方有開放的多個第1氣體排出孔152,具有對應于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延長部133、143的充氣機安裝部158。加固襯墊160為對應于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形狀,重疊縫合在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內面上。這樣的加固襯墊160結構材料最好使用表面涂層的布材質。這樣的加固襯墊160起到防止因充氣機171爆破時發生的熱量而使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開口部位燒損的作用、及加強上述固定構件180的螺釘部184牢固固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在重疊時使各經線134、144、154的長邊方向或各緯線的長邊方向互相垂直排列。更為具體的限定時,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等的經線向縱方向是相互一致的,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經線朝向橫方向。這樣,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具有織造方向相互垂直的積層形態。
從而,當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縫合,形成第1氣囊模塊100時,相互重疊的襯墊130、140、150的經線134、144、154及緯線之間的空間是相對稠密的。其相互重疊時與不考慮經線及緯線的方向性的氣囊模塊相比,具有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內部氣體相對向外部漏出的效果。
另外,內部緩沖襯墊150由于經線的長邊方向是水平方向,所以具有使從充氣機171放出的氣體順利地向水平方向的傾向。而且,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上部部位由于經線的長邊方向為垂直方向,所以具有使從內部緩沖襯墊150形成的第1腔151流入的氣體順利地向垂直方向流動的傾向。
這樣,本發明通過使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經線134、144、154相互垂直配置,可以誘導氣體順利流動,能夠具有相對低的透過性,將氣囊氣體的壓力持續時間維持長時間。
另外,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為了控制氣囊氣體的壓力持續時間,可以對局部的表面進行涂層,或對全部表面進行涂層。
下面,利用上述的襯墊130、140、150、160,說明第1氣囊模塊100的制作過程。
首先,將第1氣囊模塊100的加固襯墊160分別配置在內部緩沖襯墊150的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內面上后,使結合孔156、162一致,通過在結合孔156、162周圍形成圓形的二重縫合線164,結合在內部緩沖襯墊150上。此后,內部緩沖襯墊150在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之間配置。
如圖8所示,這樣的第1氣囊模塊100包括在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相互重疊的狀態,使充氣機安裝部158開放地進行縫合,對從充氣機171流入、充填在第1腔151和第2腔131中的氣體進行密封的外緣縫合線136。
在此,第1氣囊模塊100的內部緩沖襯墊150和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在使下部的尖端相互一致的狀態下進行重疊,使充氣機安裝部158開放地沿著外緣縫合線進行縫合。這樣由外緣縫合線1 36縫合的第1氣囊單元100具有與內部緩沖襯墊150隔離的第1腔151和第2腔131。
外緣縫合線136的兩端部縫合在形成變形橢圓狀的第1、第2加固線137、138上。這樣可以防止在第1腔151和第2腔131中充填氣體時由于氣體的壓力造成緩沖襯墊130、140、150的破裂。第1、第2加固線137、138的形成最好與外緣縫合線136的縫合方向錯開若干。
另外,第1氣囊模塊100為了防止在第1腔151和第2腔131內部流入氣體時,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過度膨脹,而具有使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中心部分縫合的中央縫合線146。此處,中央縫合線146的構成包括在兩端部形成半球狀的圓形部147、及使這樣的圓形部147相互連結的直線部148。
另外,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第1氣體排出孔152等的直徑最好在15mm~40mm的范圍內形成,以使第1氣囊模塊100展開的速度可以在1/1000~4/1000秒以內展開。這樣的第1氣體排出孔152等,考慮到氣體通過量最好形成圓形或橢圓形。而且,上述外緣縫合線136和中央縫合線146縫合成2列。
圖9說明了充氣機模塊170的設置方法。
使充氣機171結合在固定構件180上的充氣機模塊170,為了進行結合,而位于與充氣機安裝部158相結合的加固襯墊160內面之間。這時,充氣機171將噴嘴部172配置位于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下部。
另外,多個襯墊積層的尖端部157、159折疊成相互重疊,包圍固定構件180的背面部,以后將固定構件180的螺釘部184貫通各結合孔142,突出在外部。這樣突出設置的螺釘部184用螺釘結合在圖中未畫出的座位的固定位置上,使第1氣囊模塊100和充氣機模塊170固定在座位上。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作用及效果。
如圖10所示,當車輛的側面發生碰撞時,從圖中未畫出的傳感器控制裝置檢測碰撞信號,通過電氣布線190,使電信號傳達給充氣機170。充氣機170通過爆破放出塞子的動作,由下部配置的噴嘴部172產生氣體。
通過氣體流入第1腔151內部,而對內部緩沖襯墊150加壓力,第1腔151的尺寸增加。
此后,第1腔151的氣體在規定的時間內,壓力增加,通過多個的第1排出孔152流入到第2腔131的內部。這樣的氣體使壓力對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上部發生作用,使第2腔131的尺寸增加。而且,當充氣機171的動作慢慢中止時,第1氣囊模塊100完全膨脹。
另一方面,通過第1腔151在膨脹時膨脹到乘客的肩部,可以暫時保護乘客的臂和肩,并通過第2腔131膨脹到乘客的頭部部位,起到了保護乘客面部的作用。
即,第1腔151和第2腔131在1/1000~4/1000秒以內急速膨脹,由于即使這樣短的時間,在第1腔151中由第1氣體排出孔152排出氣體時間也有若干遲后效果,所以起到了防止乘客的臂或肩部位受到損傷的作用。
而且,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全部具有布材質,可排出若干氣體,所以第1氣囊模塊100急速膨脹時可防止由膨脹力造成的破裂。
另外,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內部緩沖襯墊150由于布的織造方向相互垂直疊加,所以具有可使氣體泄露最小的效果。
本發明所涉及的第1氣囊模塊100的折疊方法不是按正常的尺寸和角度折疊,而按下述的內容分階段進行。
如圖11a所示,當第1氣囊模塊100設置在作業臺上時,充氣機安裝部158位于上側。
此后,操作人員或規定的自動設備設施將配置在內部緩沖襯墊150相反一側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端部a折疊到中央縫合線146附近。
如圖11b所示,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右側部b向左方向折疊,使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和右側部b的右邊垂直。
當然,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和右側部b的右邊垂直的意思是相對的基準而不是絕對的基準,以下所示的用語中提到基準的用語也是相對的意義。
如圖11c中所示,當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左側部c在向右方向折疊的同時,與右側部b也有若干重疊,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和左側部c的左邊垂直。
如圖11d中所示,所折入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下部d向上方向折疊,下部d的下邊與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幾乎成水平。這時,所折疊的第1氣囊模塊100幾乎為矩形形狀。
而且,折疊成矩形形狀的第1氣囊模塊100大體分隔為三個部分e、f、g。
如圖11e和圖11f中所示,第1氣囊模塊100折疊成使下部隔離部分g重疊在中間隔離部分f上。
另外,第1氣囊模塊100的相互疊加的中間隔離部分f和下部隔離部分g通過折疊成一半而具有折半隔離部分h。
此后,如圖11g中所示,第1氣囊模塊100通過使折半隔離部分h兩度折疊到上方,而折疊成有最終隔離部分i。
這樣的第1氣囊模塊100通過充氣機的動作,按與折疊步驟相反的順序無偏心的展開。這時,第1氣囊模塊100具有使織造方向相互垂直積層或表面涂層的緩沖襯墊,控制氣囊氣體壓力的持續時間,誘導穩定地展開,安全地保護坐在座位上的駕駛員和乘客。
在本實施例中說明的本發明的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在第3緩沖襯墊的中央有縫合部,除了在第3緩沖襯墊的內側配置預先縫合的第4緩沖襯墊對第3緩沖襯墊和第4緩沖襯墊進行漸進地展開之外,與第2實施例相似或相同。
從而,在圖6~圖15中,對于相同或對應的構成單元,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其說明予以省略。
在附圖中,圖12是為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構成的分解平面圖,圖13和圖15分別是為說明車輛用側氣囊折疊方法的平面圖。
如圖12中所示,本發明的第2氣囊模塊200由加固襯墊160、161、第3緩沖襯墊230、及第4緩沖襯墊240構成,沒有了以上說明的內部緩沖襯墊,具有比較簡單的構成。
此處,第3緩沖襯墊230,作為形成第1腔的構件具有對應于氣囊胸部部位的大小和形狀。這樣的第3緩沖襯墊230在兩側上部形成2個充氣機安裝部158,在中央形成縫合部246。縫合部246的長度比第3緩沖襯墊230上下方向的寬度短若干,通過規定大小的荷重使襯墊開裂,從而起到在縫合部246的各開裂線之間作出規定空間的作用。
加固襯墊160、161具有對應地第3緩沖襯墊230的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形狀,由縫合線290分別縫合在充氣機安裝部158上。
第4緩沖襯墊240,作為形成第2腔的構件,當沿著中心線在相互相對的方向折疊時,具有對應于氣囊的頭部位的大小和形狀。這樣的第4緩沖襯墊240的兩端243、244分別縫合在第3緩沖襯墊230中央所示的結合部293、294上。
此后,再將第3緩沖襯墊230在向相互相對的方向折疊時,第2氣囊模塊200如圖13所示。
如圖13中所示,第2氣囊模塊200的第4緩沖襯墊240在右側配置,而且由2張折疊的第3緩沖襯墊230在左側配置。這時縫合部246在第4緩沖襯墊240的內側折疊成一半的情況下直接配置在第2氣囊模塊200的中央。
操作人員作出第3緩沖襯墊240的外緣縫合線291,在第4緩沖襯墊240的內部形成第2腔131。此后,操作人員抓住所縫合的第4緩沖襯墊240的右側尖端241,在形成第1腔151的第3緩沖襯墊230的方向1折疊,操作人員再將第3緩沖襯墊230背面襯墊拉向右側方向k,使第3緩沖襯墊230展開。
圖14表示在展開的第3緩沖襯墊230、230’的左側預先縫合折疊的第4緩沖襯墊240所處的狀態。
操作人員將右側設置的第3緩沖襯墊230’向左側方向拉,使第3緩沖襯墊230、230’相互重疊。
如圖15圖中所示,操作人員將相互重疊的第3緩沖襯墊230沿著縫合線292、295縫合,使充氣機安裝部158開口,使第4緩沖襯墊240配置在第3緩沖襯墊230、230’的內部,即第1腔151的內部。
這樣的本發明的第2氣囊模塊200按照上面通過圖11a~圖11g詳細說明的方法進行折疊。
下面說明第2氣囊模塊200的主要動作方法,從充氣機安裝部158上設置的充氣機(圖中未畫出)向第1腔151放出氣體時,第3緩沖襯墊230在10ms內膨脹,同時形成氣囊的胸部部位,通過第1腔151的內部壓力使縫合部246開裂。
此后,在第1腔151內部配置的第4緩沖襯墊240漸進貫通開裂的縫合部246的同時向外部打出。這樣的第4緩沖襯墊240通過在第2腔131中充滿的氣體,在20ms~25ms內膨脹,此后通過形成氣囊的部位,而具有膨脹時相互作用減少的傾向。
這樣的第2氣囊模塊200由于預先縫合作為頭部位的第4緩沖襯墊240,折疊到第3緩沖襯墊230的內部,所以可以使胸部部位和頭部位漸進地展開,可以減少使采用現有技術進行氣囊展開時容易發生的囊旋轉的現象。
在該實施例中說明的本發明的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除了將管狀系帶(テザ-)配置在第1腔和第2腔之間,從緩沖襯墊的中央使氣體散開之外,與上述技術相似或相同。
從而,對于在圖6~圖18中相同或對應的構成單元加有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號,其說明予以省略。
在附圖中,圖16是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主要構成進行說明的平面圖,圖17是為說明車輛用側氣囊主要構成進行說明的平面圖,圖18是說明車輛用側氣囊動作關系的圖。
如圖16所示,本發明的第3氣囊模塊具有管狀的系帶350。
管狀系帶350配置在第3氣囊模塊的中間,起分別對下部的第1腔和上部的第2腔供給氣體的作用。
因此,管狀系帶350在折疊線315上形成2個第2氣體排出孔352,為了在以折疊線351為基準折疊系帶時相互對齊,形成一個第3氣體排出孔,而在上邊和下邊形成半圓形狀的排出孔部位353、354。
另外,管狀系帶350在右側上下分別形成通路部359。通路部359在縫合到第5、第6緩沖襯墊上時,起到充氣機的氣體通過的一種供給管的作用。這樣的通過管359使加固襯墊358分別縫合在尖端部,在充氣機的螺釘部上具有可插入的結合孔356。
如圖17所示,管狀系帶350以折疊的狀態放在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的系帶固定部335、345上。
當然管狀系帶350也具有與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間織造方向相互垂直的積層形態,具有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內部氣體向外部漏出的效果。
這樣的管狀系帶350將除去上邊后的全部框都縫合在系帶固定部335、345上,與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相結合。
此后,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對除了充氣機安裝部158之外的外緣部位進行縫合,第3氣囊模塊330完成。
當然第3氣囊模塊330按照上述第1實施例說明的折疊方法進行折疊,在氣囊展開時按下述進行氣體流動。
如圖18所示,第3氣囊模塊300的氣體流動從設置有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充氣機(圖中未畫出)開始。此處充氣機將噴嘴配置在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部。從而,充氣機動作時從噴嘴部放出的氣體通過管狀系帶350的通路部359進入中央腔141的內部o,使管狀系帶350膨脹。另外中央腔141的氣體通過第2氣體排出孔352和第3氣體排出孔353’,分別供給第1腔151和第2腔131的內部p、q,從而使第1腔151和第2腔131膨脹。
這樣的第3氣囊模塊300由于從通過管狀系帶350在中間形成的中央腔141,分別向第1腔151和第2腔131進行散發氣體,所以可以相對減少襯墊旋轉現象。
特別是第3氣囊模塊300與管狀系帶350形成的氣體排出孔352、353’等的孔的大小進行調節,調節襯墊的展開形態。另外,第3氣囊模塊300通過管狀系帶350供給氣體,具有氣體壓力的持續時間相對加長,膨脹時的相互作用減少的傾向。
發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由于使緩沖襯墊和管狀襯墊的織造方向互相垂直排列,所以具有低透過性及相對長的氣體壓力持續時間,動作效率高的優點。
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在使其膨脹后使第2腔漸進地膨脹,或者從中央腔供給氣體,通過使第1腔和第2腔幾乎同時膨脹,而具有可以使膨脹時的相互作用最小的優點。
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用側氣囊,預先縫合在第1腔上配置的第2腔在漸進地膨脹的同時,通過縫合部排出后膨脹,所以可以減少現有的側氣囊容易發生的襯墊旋轉現象,可以更有效保護乘客的面部。
另外,本發明的側氣囊由于緩沖襯墊的使用量少,縫合方法簡單,折疊操作有利,所以具有可節省費用的效果。
而且,具有調節上述內部緩沖襯墊的第1腔上所形成的第1氣體排出孔的大小,容易有效調節氣體排出時間的優點。
以上通過附圖對本發明的車輛用側氣囊及折疊方法的技術思想進行了敘述,這只是舉例說明了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但是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顯然只要有該技術領域普通知識的人無論誰都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范疇的范圍內進行多種變形及模仿。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具有設置在前座座背的側部、當車輛碰撞時通過控制器輸出的電信號使其爆破、對氣墊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氣囊模塊(100),其構成包括相互結合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在一側形成具有多個結合孔(132、142)的延長部(133、143),具有內部充氣的第1腔;內部緩沖襯墊(150),在折疊為約一半大小的狀態下,裝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之間,提供第1腔(151),并在上側有多個開放的第1氣體排氣孔(152),形成在上述延長部(133、143)上重疊的充氣機安裝部(158);及充氣機模塊(170),其構成為形成使上述充氣機的兩端相嵌合的第1、第2嵌合孔(182、186),通過插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結合孔(132、142)及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結合孔(156)中并向外突出的螺釘部(184),使上述第1氣囊模塊(100)安裝在座背側部的固定構件(18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氣囊模塊(100)具有外緣縫合線(136),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相互重疊的狀態下,使上述充氣機安裝部(158)開放地進行縫合,使從上述充氣機流入并充填入上述第1腔(151)和上述第2腔(131)中的氣體密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氣囊模塊(100)具有用于防止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和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破裂,而在上述外緣縫合線(136)的兩端形成的橢圓形第1、第2加固線(137、138)。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具有用于防止在上述第1腔(151)和上述第2腔(131)的內部流入氣體膨脹時過度膨脹,將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中心部縫合的中央縫合線(146)。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縫合線(146)由兩端部形成半球狀的圓形部(147)、及對該圓形部(147)相互連結的直線部(148)構成。
6.如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緣縫合線(136)和上述中央縫合線(146)縫合成2列。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與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 50)間,通過各經線(134、144、154)沿長邊方向相互垂直配列進行重疊,當在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內部,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膨脹時,防止所充填的氣體流出到外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經線沿縱方向相互一致配置,并且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經線沿橫向配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的充氣機安裝部(158)的內面上縫合,形成插入在上述固定構件(180)的螺釘部(184)上的結合孔(162)的多個加固襯墊(160)。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固襯墊(160)通過在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結合孔(156)的周圍形成圓形的二重縫合線而結合。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內部緩沖襯墊(150)的第1氣體排出孔(152)具有15mm~40mm范圍的直徑,使第1氣囊模塊(100)能以1/1000~4/1000秒以內的速度進行展開。
12.一種車輛用側氣囊的折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將配置在內部緩沖襯墊(150)相反一側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尖端部a折疊到中央縫合線(146)附近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右側部b向左方向折疊,使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和右側部b的右邊垂直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左側部c向右方向折疊,同時在右側部b重疊若干,使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與左側部c的左邊垂直的步驟;將上述折疊的第1、第2緩沖襯墊(130、140)的下部d向上方折疊,使下部d的下邊與充氣機安裝部(158)的上邊幾乎成水平,形成折疊成大體為矩形的第1氣囊模塊(100)的步驟;及將上述第1氣囊模塊(100)分為三個部分e、f、g,分別折疊,折疊成有最終間隔部分i的步驟。
13.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具有設置在前座座背的側部、當車輛碰撞時通過控制器輸出的電信號使其爆破、對氣墊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隔熱材料和結構材料作用的加固襯墊(160、161)沿著縫合線(290),分別固定在充氣機安裝部(158)上,且在中心具有縫合部(246),形成第1腔(151)的第3緩沖襯墊(230、230,);及由在上述第3緩沖襯墊(230)的中央表示的結合線(293、294)上兩端(243、244)分別縫合后,通過沿著外緣縫合線(291)進行縫合,形成第2腔(131)的第4緩沖襯墊(240)所構成的第2氣囊模塊(200);上述第2氣囊模塊(200),予先將上述第4緩沖襯墊(240)折疊,位于第1腔(151)的內部,并在使第3緩沖襯墊(230)相互重疊的狀態下,使充氣機安裝部(158)能夠開口地沿著縫合線(292、295)進行縫合。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縫合部(246)的長度比上述第3緩沖襯墊(230)的上下方向寬度短一些,以便通過從上述充氣機流入的氣體,使配置在上述第1腔(151)內部的第4緩沖襯墊(240),在囊轉動減少的狀態下被外部擊打而開裂,。
15.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具有設置在前座座背的側部、當車輛碰撞時通過控制器輸出的電信號使其爆破、對氣墊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內面的中央橫向形成系帶固定部(335、345)的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及在上述系帶固定部(335、345)上縫合,形成中央腔(141)的管狀系帶350構成的第3氣囊模塊(300);上述管狀系帶(350)在上述第3氣囊模塊(300)的中間提供多個氣體排出孔(352、353’)和通路部(359),以便可以分別對下部的第1腔(151)和上部的第2腔(131)供給氣體。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通路部(359)具有在尖端部分別縫合有加固襯墊(358),可以插入在充氣機的螺釘部的結合孔(356)。
17.如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車輛用側氣囊,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狀系帶(350)具有與上述第5、第6緩沖襯墊(330、340)間織造方向相互垂直的積層形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側氣囊及其折疊方法。通過提供具有多層疊加的加固襯墊、內部緩沖襯墊、管狀系帶及縫合部的氣囊模塊100、200、300,在不易偏心地調節氣體壓力持續時間的狀態下展開側氣囊襯墊,可有效保護座位上就座的駕駛員和乘客。另外,本發明的側氣囊由于使用的緩沖襯墊數量少,縫合方法簡單,折疊操作有利,所以具有可節省費用的效果。
文檔編號B60R21/231GK1394774SQ02140188
公開日2003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02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3日
發明者張明倫, 李賢重, 張鎮洙 申請人:德爾福汽車系統星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