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門反射鏡裝置、擋泥板反射鏡裝置、后視鏡裝置等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此外,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和本說明書中,所謂“左右”或“左右方向”,指的是在汽車上裝備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的狀態下,繞垂直軸回轉的“左右”或“左右方向”。而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和本說明書中,所謂“上下”或“上下方向”,指的是在汽車上裝備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的狀態下,繞水平軸回轉的“上下”或“上下方向”。
該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具備動力單元和可傾動地安裝在上述動力單元上的反射鏡單元。上述動力單元由外殼、內藏在上述外殼內的馬達、可進退地裝備在上述外殼中并且與上述反射鏡單元連結的進退桿、和設置在上述馬達和進退桿之間的減速機構及進退機構構成。在通過遙控驅動上述馬達時,經由上述減速機構和上述進退機構使上述進退桿進退,從而使上述反射鏡單元傾動。
對于上述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重要的是,在進退桿處于最后退位置時能夠減輕馬達和減速機構的負荷,而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能夠防止進退桿由其它部件拔出。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外殼和進退桿之間設置限制器,在進退桿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時與限制器接觸,使得陰螺紋和彈性接觸爪的彈性接觸成為可使離合器打滑的狀態。結果,本發明在進退桿處于最后退位置前,由于陰螺紋和彈性接觸爪的彈性接觸能夠使離合器打滑,所以能夠在進退桿處于最后退位置時,減輕馬達和減速機構的負荷。
另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還在于,在進退桿和其它部件之間,設置拔出防止裝置,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與拔出防止裝置相接觸,以防止進退桿由其它部件拔出。結果,本發明由于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與拔出防止裝置相接觸,所以能夠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防止進退桿由其它部件拔出。
圖2是
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
圖3A是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的彈簧、反射鏡支架基座、動力單元的第1外殼的分解斜視圖。
圖3B是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的動力單元的分解斜視圖。
圖4是在進退桿處于最后退位置時圖2的IV-IV線的剖面圖。
圖5是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圖2的IV-IV線的剖面圖。
圖1和圖2所示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是所說的門反射鏡裝置1。該門反射鏡裝置1由固定在汽車門2上的基座3、和以能夠大致繞垂直軸回轉傾倒的方式裝備在該基座3上的反射鏡總成4構成。另外,作為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除上述門反射鏡裝置1外,還有擋泥板反射鏡裝置、后視鏡裝置等。
如圖2所示,上述反射鏡總成4由反射鏡外殼5、用螺釘6等安裝在該反射鏡外殼5上的單元托架7、用螺釘8等安裝在該單元托架7上的動力單元9、和可傾動地安裝在該動力單元9上的反射鏡單元10構成。
同樣如圖2所示,上述反射鏡單元10由鏡體11、保持該鏡體11的反射鏡支架12、和組裝在該反射鏡支架12中央部的反射鏡支架基座13構成。
如圖3A所示,在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上,分別設置左右用球凹部14A、上下用球凹部14B(以下稱為球凹部14A、14B)、樞軸機構15、和導向機構16。另外,上述反射鏡支架12和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分別是單獨的結構物,將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組裝在上述反射鏡支架12的中央部成為一體結構。可是在本發明中,也可將上述反射鏡支架12和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作為一體結構而構成。
另一方面,如圖2、圖3A、圖3B所示,上述動力單元9由第1外殼17和第2外殼18(以下稱為外殼17、18)、和后述的其它構件構成。
在上述第1外殼17上,分別設置樞軸機構15和導向機構16。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通過彈簧19、上述樞軸機構15、上述導向機構16,以可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傾動的方式,安裝在在該動力單元9的第1外殼17上。另外,上述彈簧19既可以是作成一體的十字形的,也可以是將兩個一字形的組合形成十字形的。
此外,在上述第1外殼17上,分別設置圓形的左右用開口20A、上下用開口20B(以下稱為開口20A、20B)。在該開口20A、20B的邊緣,分別安裝圓環形狀的左右用密封件21A、上下用密封件21B(以下稱為密封件21A、21B)。
而且,在上述外殼17、18內,分別內藏左右用馬達22A、上下用馬達22B(以下稱為馬達22A、22B)。另外,在上述外殼17、18上,可進退地分別裝備左右用進退桿23A、上下用進退桿23B(以下稱為進退桿23A、23B)。上述進退桿23A、23B穿通在上述開口20A、20B中。上述密封件21A、21B位于上述進退桿23A、23B的外側面和上述開口20A、20B的邊緣之間形成水密封。
在上述進退桿23A、23B和上述馬達22A、22B之間,分別設置左右用減速機構、上下用減速機構(以下稱為減速機構)和左右用進退機構、上下用進退機構(以下稱為進退機構)。
上述進退桿23A、23B由有彈性的樹脂構成。如圖4和圖5所示,上述進退桿23A、23B由一端到另一端途中之間,呈中空的圓筒狀。在上述進退桿23A、23B的一端,以大致等間隔且朝向外側分別設置4個左右用彈性接觸爪28A、上下用彈性接觸爪28B(以下稱為彈性接觸爪28A、28B)。并且在上述進退桿23A、23B的另一端,分別成一體設置左右用球部30A、上下用球部30B(以下稱為球部30A、30B)。
如圖3B所示,上述減速機構由分別安裝在上述馬達22A、22B的回轉軸上的左右用蝸桿24A、上下用蝸桿24B(以下稱為蝸桿24A、24B)和分別與上述蝸桿24A、24B嚙合的左右用螺旋齒輪25A、上下用螺旋齒輪25B(以下稱為螺旋齒輪25A、25B)構成。
如圖4和圖5所示,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構成,即由左右用外側圓筒部40A、上下用外側圓筒部40B(以下稱為外側圓筒部40A、40B)和左右用內側圓筒部41A、上下用內側圓筒部41B(以下稱為內側圓筒部41A、41B)構成。上述外側圓筒部40A、40B的軸向長度比上述內側圓筒部41A、41B的軸向長度短。
上述外側圓筒部40A、40B的一端和上述內側圓筒部41A、41B的一端之間,通過左右用連結部39A、上下用連結部39B(以下稱為連結部39A、39B)分別被連結成一體。在上述外側圓筒部40A、40B的外側面上,分別設置螺旋齒輪的左右用齒33A、上下用齒33B。另一方面,從上述內側圓筒部41A、41B的一端到另一端,分別在軸向(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設置4個長孔的左右用通孔26A、上下用通孔26B(以下稱為通孔26A、26B)。上述4個通孔26A、26B與上述4個彈性接觸爪28A、28B相互對應。
如圖3B、圖4、圖5所示,上述進退機構由設置在上述第2外殼18上的左右用陰螺紋27A、上下用陰螺紋27B(以下稱為陰螺紋27A、27B),上述進退桿23A、23B的彈性接觸爪28A、28B和左右用彈簧29A、上下用彈簧29B(以下稱為彈簧29A、29B)構成。如圖3和圖4所示,上述陰螺紋27A、27B分別設置在與第2外殼設為一體的左右用中空圓筒部34A、上下用中空圓筒部34B(以下稱為中空圓筒部34A、34B)的內側面。
上述外側圓筒部40A、40B的內徑和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的外徑大致相等。另外,上述內側圓筒部41A、41B的外徑比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的內徑,即上述陰螺紋27A、27B的螺紋牙的內徑小。
如圖4和圖5所示,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外側圓筒部40A、40B,分別可回轉地支持在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上。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內側圓筒部41A、41B,分別可回轉地容納在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中。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連結部39A、39B,夾持安裝在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和上述第1外殼17之間,使其不可能沿上述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移動。
其結果,上述螺旋齒輪25A、25B以可回轉但不能沿上述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移動的方式,被安裝在上述外殼17、18中。
此外,如圖4和圖5所示,上述進退桿23A、23B的外徑和上述內側圓筒部41A、41B的內徑大致相等。上述進退桿23A、23B以可沿上述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持在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內側圓筒部41A、41B中。另外,在上述進退桿23A、23B中配置上述彈簧29A、29B。另外,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由于自身的彈性作用和上述彈簧29A、29B的彈性作用,分別通過上述通孔26A、26B與上述陰螺紋27A、27B保持經常的彈性接觸。
由于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的側壁面和上述通孔26A、26B的側壁面接觸,所以上述進退桿23A、23B和上述螺旋齒輪25A、25B能夠同步回轉。另外,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由于自身的彈性作用若能與上述陰螺紋27A、27B保持經常的彈性接觸,則上述彈簧29A、29B不一定必需。另外,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可以沿上述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軸向)在上述通孔26A、26B中移動。
其結果,上述進退桿23A、23B的安裝相對于上述外殼17、18既可以回轉且可以進退。即,上述馬達22A、22B被驅動,于是,上述進退桿23A、23B和上述螺旋齒輪25A、25B同步回轉。伴隨其回轉,由于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和上述陰螺紋27A、27B的螺紋送進作用,上述進退桿23A、23B相對于上述外殼17、18一邊回轉,一邊進退。另一方面,由于上述螺旋齒輪25A、25B不能相對于上述外殼17、18進退,所以僅作回轉。
上述進退桿23A、23B由上述密封件21A、21B保持其水密性。另外,上述進退桿23A、23B的球部30A、30B和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的球凹部14A、14B嵌合。藉此,使上述反射鏡支架基座13能夠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傾動。
在上述第2外殼18和上述進退桿23A、23B之間,設置限制器。上述限制器如圖4和圖5所示,由與上述中空圓筒部34A、34B呈同心圓的方式在上述第2外殼18上成一體地突出設置的支桿35A、35B,和在上述進退桿23A、23B的中空部由另一端到中間的途中成一體突出設置的凸部36A、36B構成。
上述支桿35A、35B插入上述進退桿23A、23B的中空部中,相對于上述進退桿23A、23B的進退方向與上述凸部36A、36B對向。在上述進退桿23A、23B和上述凸部36A、36B之間,配置上述彈簧29A、29B。
在上述進退桿23A、23B在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時,由上述支桿35A、35B和上述凸部36A、36B構成的限制器,通過上述彈簧29A、29B接觸,上述陰螺紋27A、27B和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的彈性接觸成為離合器可打滑的狀態。而上述所謂最后退位置,指的是上述進退桿23A、23B的下端面與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內側圓筒部41A、41B的底面(或者第2外殼18的底面)接觸的位置。
在上述進退桿23A、23B與其它部件之間,本例中是與上述螺旋齒輪25A、25B之間,設置拔出防止裝置。如圖3B、圖4、圖5所示,上述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上述彈性接觸爪28A、28B上面的臺階部37A、37B和設置在上述螺旋齒輪25A、25B的通孔26A、26B一端的突部38A、38B構成。另外,突部38A、38B也可以設置在第1外殼17一側。
由上述臺階部37A、37B和上述突部38A、38B構成的拔出防止裝置,在上述進退桿23A、23B處于最前進位置時接觸,能夠防止上述進退桿23A、23B從上述螺旋齒輪25A、25B(外殼17、18)中拔出。
如圖2所示,在作為陰連接器的上述動力單元9上,通過分別連接2個左右用陽連接器32A、上下用陽連接器32B,使動力單元9和電源一方的電氣配線31實現電連接,使得上述馬達22A、22B處于可給電的狀態。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具有以上的結構,以下對其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由汽車司機遙控,對左右用馬達22A給電。于是驅動左右用馬達22A,使左右用進退桿23A進退,與此同時,經由反射鏡支架基座13使反射鏡單元10相對于動力單元9繞通過樞軸機構15中心的垂直軸(未圖示)左右回轉傾動。或者,當對上下用馬達22B給電時,驅動上下用馬達22B,使上下用進退桿23B進退,與此同時,經由反射鏡支架基座13使反射鏡單元10相對于動力單元9繞通過樞軸機構15中心的水平軸(未圖示)上下回轉傾動。
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由于采用以上的結構,可以達到以下的效果。
首先,如圖4所示,使進退桿23A、23B后退,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的位置。于是,限制器的支桿35A、35B和凸部36A、36B經由彈簧29A、29B接觸。其結果,陰螺紋27A、27B和彈性接觸爪28A、28B的彈性接觸成為離合器可打滑的狀態。
即,在限制器的支桿35A、35B和凸部36A、36B經由彈簧29A、29B接觸的狀態下,使得進退桿23A、23B再后退。也就是說,馬達22A、22B的驅動力經由蝸桿24A、24B傳遞給螺旋齒輪25A、25B,使得該螺旋齒輪25A、25B和進退桿23A、23B同步回轉。此外,使彈性接觸爪28A、28B沿陰螺紋27A、27B作螺紋回旋。
于是,彈性接觸爪28A、28B對抗自身的彈性作用和彈簧29A、29B的彈簧作用而向圖4中的箭頭方向撓曲,超越陰螺紋27A、27B的螺紋牙。與此同時,陰螺紋27A、27B與彈性接觸爪28A、28B的彈性接觸脫離。然后,彈性接觸爪28A、28B因自身的彈性作用和彈簧29A、29B的彈簧作用而向圖4中箭頭的反方向自動復原,與陰螺紋27A、27B再接觸。
藉此,能夠在上述進退桿23A、23B處于最后退位置時減輕減速機構(蝸輪24A、24B和螺旋齒輪25A、25B)及馬達22A、22B的負荷。
其次,圖5示出了進退桿23A、23B處于比最前進位置靠前位置的狀態,即拔出防止部件的臺階部37A、37B和突部38A、38B接觸之前的狀態。進退桿23A、23B由該圖5的狀態再前進而處于最前進的位置。于是,拔出防止部件的臺階部37A、37B和突部38A、38B接觸。其結果,能夠防止進退桿23A、23B從上述螺旋齒輪25A、25B(或者,其它部件的外殼17、18)中拔出。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外側圓筒部40A、40B的內徑和中空圓筒部34A、34B的外徑大致相等,所以能夠無松動且可靠地將螺旋齒輪25A、25B的外側圓筒部40A、40B可回轉地支持在中空圓筒部34A、34B上。另一方面,由于進退桿23A、23B的外徑和中空圓筒部41A、41B的內徑大致相等,所以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將進退桿23A、23B可移動地支持在螺旋齒輪25A、25B的內側圓筒部41A、41B中。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器由設置在第2外殼18上的支桿35A、35B和設置在進退桿23A、23B上的凸部36A、36B構成。可是,在本發明中,只要是設置在外殼17、18和進退桿23A、23B之間的限制器,也可以是上述支桿35A、35B、凸部36A、36B以外的結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彈性接觸爪28A、28B上的臺階部37A、37B和設置在螺旋齒輪25A、25B的突部38A、38B構成。可是,在本發明中,只要是設置在進退桿23A、23B和其它部件之間的拔出防止裝置,也可以是上述臺階部37A、37B、突部38A、38B以外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備動力單元和可傾動地安裝在上述動力單元上的反射鏡單元、通過遙控經由上述動力單元使上述反射鏡單元傾動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中,上述動力單元由外殼、內藏在上述外殼內的馬達、可進退地裝備在上述外殼內并且與上述反射鏡單元連結的進退桿、和設置在上述馬達和進退桿之間,由上述馬達的驅動而使上述進退桿進退以傾動上述反射鏡單元的減速機構及進退機構構成,上述進退機構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陰螺紋和設置在上述進退桿上的彈性接觸爪構成,上述彈性接觸爪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在上述外殼和上述進退桿之間設置限制器,在進退桿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時相接觸,使得上述陰螺紋和上述彈性接觸爪的彈性接觸成為離合器可打滑的狀態。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螺旋齒輪構成,上述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上述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陰螺紋,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通孔,上述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通孔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進退桿與上述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器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支桿和設置在呈中空形狀的上述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的凸部構成,上述支桿插入上述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相對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與上述凸部對向。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螺旋齒輪構成,上述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上述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陰螺紋,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通孔,上述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通孔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進退桿與上述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上述限制器由以與上述中空圓筒部呈同心圓的方式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支桿和設置在呈中空形狀的上述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的凸部構成,上述支桿插入上述進退桿的中空部中與上述凸部對向。
5.一種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備動力單元和可傾動地安裝在上述動力單元上的反射鏡單元、通過遙控經由上述動力單元使上述反射鏡單元傾動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中,上述動力單元由外殼、內藏在上述外殼內的馬達、可進退地裝備在上述外殼內并且與上述反射鏡單元連結的進退桿、和設置在上述馬達和進退桿之間,由上述馬達驅動而使上述進退桿進退以傾動上述反射鏡單元的減速機構及進退機構構成,在上述進退桿和其它部件之間,設置拔出防止裝置,在上述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相接觸,以防止上述進退桿從其它部件中拔出。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進退機構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陰螺紋和設置在上述進退桿上的彈性接觸爪構成,上述彈性接觸爪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上述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螺旋齒輪構成,上述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在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上述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陰螺紋,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通孔,上述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通孔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進退桿與上述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
7.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上述進退桿上的臺階部和設置在上述其它部件上的突部構成,上述臺階部和上述突部,相對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對向。
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進退機構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陰螺紋和設置在上述進退桿上的彈性接觸爪構成,上述彈性接觸爪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上述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螺旋齒輪構成,上述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上述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陰螺紋,在上述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通孔,上述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通孔與上述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進退桿與上述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上述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上述彈性接觸爪上的臺階部和設置在上述螺旋齒輪的通孔中的突部構成,上述臺階部和上述突部,相對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對向。
9.一種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具備動力單元和可傾動地安裝在上述動力單元上的反射鏡單元、通過遙控經由上述動力單元使上述反射鏡單元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傾動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中,上述動力單元由外殼、和內藏在上述外殼內的左右用馬達,上下用馬達、和可進退地裝備在上述外殼內并且與上述反射鏡單元連結的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和設置在上述左右用馬達,上下用馬達與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之間,由上述左右用馬達,上下用馬達驅動而使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進退以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傾動上述反射鏡單元的左右用減速機構,上下用減速機構及左右用進退機構,上下用進退機構構成,上述左右用進退機構,上下用進退機構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和設置在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上的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構成,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與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彈性接觸,在上述外殼和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之間設置左右用限制器、上下用限制器,在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時相接觸,使得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和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的彈性接觸成為離合器可打滑的狀態。在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和其它部件之間,設置左右用拔出防止裝置,上下用拔出防止裝置,在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相接觸,以防止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從其它部件中拔出。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用減速機構,上下用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構成,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中,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在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與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與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
11.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用限制器,上下用限制器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上的左右用支桿,上下用支桿和設置在呈中空形狀的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的左右用凸部,上下用凸部構成,上述左右用支桿,上下用支桿插入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相對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與上述左右用凸部,上下用凸部對向。
12.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用拔出防止裝置,上下用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上的左右用臺階部,上下用臺階部和設置在上述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中的左右用突部,上下用突部構成,上述左右用臺階部,上下用臺階部和上述左右用突部,上下用突部,相對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對向。
13.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用減速機構,上下用減速機構由中空狀的雙重圓筒形狀的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構成,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可回轉地安裝在設置在上述外殼中的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上并且不能沿上述進退桿的進退方向移動,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的外側圓筒部的內徑和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外徑大致相等,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的內側圓筒部的外徑比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內徑小,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可進退地支持在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中,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外徑與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的內徑大致相等,在上述左右用中空圓筒部,上下用中空圓筒部的內側面上設置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在上述左右用內側圓筒部,上下用內側圓筒部中,沿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設置長孔的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通過上述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與上述左右用陰螺紋,上下用陰螺紋彈性接觸,使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與上述左右用螺旋齒輪,上下用螺旋齒輪一邊同步回轉,一邊進退,上述左右用限制器,上下用限制器由設置在上述外殼上的左右用支桿,上下用支桿和設置在呈中空形狀的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的左右用凸部,上下用凸部構成,上述左右用支桿,上下用支桿插入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中空部中,相對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與上述左右用凸部,上下用凸部對向,上述左右用拔出防止裝置,上下用拔出防止裝置由設置在上述左右用彈性接觸爪,上下用彈性接觸爪上的左右用臺階部,上下用臺階部和設置在上述左右用通孔,上下用通孔中的左右用突部,上下用突部構成,上述左右用臺階部,上下用臺階部和上述左右用突部,上下用突部,相對上述左右用進退桿,上下用進退桿的進退方向對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汽車用遙控式反射鏡裝置。其主要結構特征是,在外殼和進退桿之間設置限制器,在進退桿處于比最后退位置還靠前時相接觸,使得陰螺紋和彈性接觸爪的彈性接觸成為離合器可打滑的狀態。其結果,能夠在進退桿處于最后退位置時,減輕馬達和減速機構的負荷。另外,在進退桿和其它部件之間,設置拔出防止裝置,使得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相接觸,以防止進退桿從其它部件中拔出。其結果,能夠在進退桿處于最前進位置時,防止進退桿從其它部件中拔出。
文檔編號B60R1/062GK1398742SQ02126500
公開日2003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2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01年7月23日
發明者津山修 申請人:市光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