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與自行車的自動驅動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可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
如
圖1及圖2所示,為一種常用的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包含有一基片座90,固定于自行車車架底側,位于自行車的前鏈輪91稍前方;一馬達92,固定于該基片座90的一側面;一主輪93,設于馬達92轉軸上,呈鏈輪狀,嚙合于自行車鏈條94內側;一張力輪95,呈鏈輪狀,位于前鏈輪91及主輪93之間,受一扭力彈簧96的彈力推迫,而嚙合于鏈條94外側。
由上述裝置,騎乘者可在需要時啟動該馬達92,以馬達92驅轉該主輪93,再由該主輪93帶動自行車的鏈條94繞轉,進而驅轉自行車的后鏈輪,使得不需轉踏踏板自行車即可前進。
然而,上述常用電動驅轉裝置具有以下缺點一、裝設時需將自行車的曲柄、鏈條及鏈輪一同拆除,極為麻煩且技術性較高;二、由于該裝置直接驅轉自行車的鏈條,故除了帶動后鏈輪旋轉外,前鏈輪勢必也會受鏈條帶動而往前旋轉,換言之,連結于前鏈輪二側的踏板曲柄亦會不斷旋轉,而讓騎乘者雙腳必須配合曲柄的轉動而曲伸踩轉。如此一來,騎乘者雙腳雖不用施力踩轉踏板,但也無法平靜地休息,有失電動自行車輕松省力的原意。
三、該裝置在組裝過程必須置換原先長度的鏈條,同時為防止鏈條因變速時產生的易位,因此需加裝張力輪及扭力彈簧,故組裝及設置成本均較高。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當自行車受電動驅轉裝置驅動時,曲柄不會跟隨轉動,使用者可將雙腳置于踏板上休息。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則在提供一種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組裝較為方便,且成本較低。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包含有一驅動盤,固接于前述自行車其中一車輪的輪殼一端,且位于該車輪的輻條外側;一馬達,裝設于前述自行車的骨架預定位置,位于該輪殼附近;以及一傳動機構,設于該馬達及該驅動盤之間,可將該馬達的出力傳送至該驅動盤,帶動該驅動盤原地旋轉,進而帶動前述車輪轉動。
其中該驅動盤是一齒輪,該傳動機構包含一齒數少于該驅動盤的主動齒輪,其套固于該馬達的轉軸,并直接嚙合該驅動盤。
其中該驅動盤是一皮帶輪,該傳動機構包含一直徑小于該驅動盤的主動皮帶輪,其套固于該馬達的轉軸,另包含一皮帶,同時套設于該驅動盤及該主動皮帶輪外緣。
其中該驅動盤具有一軸孔,且一側面于該軸孔外圍等角環(huán)設有若干卡鉤,各該卡鉤往外凸伸再往圓心方向彎折;若干夾合片,由前述車輪的輻條內側向外抵壓且環(huán)狀圍合前述輪殼的翼片內側,任一夾合片位在該其中二該卡鉤之間,再由螺拴鎖緊于該驅動盤,使該夾合片與該驅動盤分別由內外二側夾緊該翼片,而讓該驅動盤牢固地接合于該輪殼外端。
其中該輪殼的凸出部呈推拔狀,且還設有一嵌塞盤,其一側面設有一楔形環(huán),該嵌塞盤將該楔形環(huán)擠塞入該驅動盤軸孔壁面及該輪殼凸出部周面間的空隙,并由螺栓鎖緊于該驅動盤,使得驅動盤能更加牢固地接合于該輪殼外端。
其中該驅動盤是一體連結于前述自行車輪殼的一端。
其中前述自行車的輪殼附近還設有一固定座,而該馬達設于該固定座上。
其中該驅動盤設于自行車后輪輪殼的左端。
茲舉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請先參閱圖3、圖4及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電動驅轉裝置裝設于自行車的狀態(tài),該驅轉裝置包含有一驅動盤30,于本實施中為一齒輪,其圓心位置具有一軸孔31,其孔徑蓋等于該輪殼10的凸出部12最大外徑,驅動盤30一側面于該軸孔31外圍等角環(huán)設有三卡鉤32,各該卡鉤32往外凸伸再往圓心方向彎折;該驅動盤30由該軸孔31套設于自行車的后車輪輪殼10左端(亦即自行車設置鏈輪的另一端)的凸出部12,且貼合于翼片13外側,該三卡鉤32經由輻條14間隙伸入內側而扣于該翼片13內側面;三夾合片33,由輻條14內側向外抵壓且環(huán)狀圍合該翼片13內側,任一夾合片33位在其中二卡鉤32間(如圖4所示),再以螺栓34由輪內往外鎖緊于該驅動盤30,使夾合片33與驅動盤30分別由內外二側夾緊翼片13,而讓驅動盤30可牢固地接合于輪殼10外端;由于本實施例中,輪殼10的凸出部12呈推拔狀,所以本實用新型還設有一嵌塞盤35,其一側面設有一楔形環(huán)36,該嵌塞盤35將該楔形環(huán)36擠塞入該驅動盤30軸孔31壁面及該輪殼10凸出部12周面間的空隙,并由螺栓37由外往內鎖緊于該驅動盤30,使得驅動盤30能更加牢固地接合于輪殼10。
一馬達40,裝設于自行車的骨架15左側,偏靠后輪輪殼10處;本實施例利用一L形固定座41,其具有與自行車三角骨架14對應的若干C形扣環(huán)42,分別包扣于骨架15再由螺栓掣緊開口,使固定座41固定于骨架15,再將馬達40以轉軸43朝內的方式鎖固于該固定座41上,且該馬達40的轉軸43平行于該輪殼10。
一傳動機構50,設于該馬達40及該驅動盤30之間,用以將馬達40出力傳送至驅動盤30,使驅動盤30能原地旋轉;本實施例包含有一主動齒輪51,其齒數少于該驅動盤30的齒數,套固于該馬達40的轉軸43上,并直接嚙合于該驅動盤30側緣。
上述裝置在實際應用時,還需于自行車車架上設一電源裝置(非本實用新型重點,容不贅述)供給該馬達40所需的電力,且于自行車的把手部位設一控制開關(亦非本實用新型重點),可透過該電源裝置控制該馬達40的啟閉狀態(tài)及功率大小,由此,當騎乘者有需要時,即可由該控制開關啟動馬達40,而馬達40出力經由該傳動機構50以小齒輪帶動大齒輪的方式作減速倍力,驅使該驅動盤30以預定轉達及預定扭力原地朝前旋轉,進而使該輪殼10隨的轉動,迫使后輪朝前旋轉,而讓自行車前進。
由于自行車的后輪輪殼10及后鏈輪(圖中未示)之間設有超轉離合器(Over Running Clutc),(以人力踩轉曲柄時)該鏈輪朝前旋轉可帶動輪殼10同步轉動,但輪殼10自行轉動時卻不會帶動該鏈輪(此為公知技術,容不贅述),使得本實用新型以馬達40驅轉后輪輪殼時,自行車的鏈條并不會轉動,亦即自行車的曲柄并不隨之轉動。換言之,騎乘者的雙腳可輕松置放于踏板上,而不會被強迫作踏轉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于該電動驅轉裝置可通用于各種(非電動)自行車,而使用者更可將本實用新型自行拆裝于欲應用的自行車上,使其轉換成電動自行車,整體構造組裝簡單,且成本較低。
請再參閱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電動驅轉裝置60,其大致結構與上述實施例雷同,差別在于,本實施例中的驅動盤61是一皮帶輪,而傳動機構62則包含一直徑小于該驅動盤61的主動皮帶輪63,套設于馬達65的轉軸66;一皮帶64,同時套設于驅動盤61及主動皮帶輪63的外緣,由此,即可以皮帶傳動的方式來驅動自行車,亦可達成上述實施例的同等效果。
又,請參閱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電動驅轉裝置80,其大致結構亦與第一較佳實施例雷同;最大差別在于,其中的自行車輪殼81于制造時,是將驅動盤82一體成型于該輪殼81的一端(如圖7左端),由此,即不需在輔以前述實施例的夾合片及嵌塞盤,使得組裝該電動驅轉裝置80可更加快速簡便。
權利要求1.一種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包含有一驅動盤,固接于自行車其中一車輪的輪殼一端,且位于該車輪的輻條外側;一馬達,裝設于自行車的骨架預定位置,位于該輪殼附近;以及一傳動機構,設于該馬達及該驅動盤之間。
2.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驅動盤是一齒輪,該傳動機構包含一齒數少于該驅動盤的主動齒輪,其套固于該馬達的轉軸,并直接嚙合該驅動盤。
3.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驅動盤是一皮帶輪,該傳動機構包含一直徑小于該驅動盤的主動皮帶輪,其套固于該馬達的轉軸,另包含一皮帶,同時套設于該驅動盤及該主動皮帶輪外緣。
4.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驅動盤具有一軸孔,且一側面于該軸孔外圍等角環(huán)設有若干卡鉤,各該卡鉤往外凸伸再往圓心方向彎折;若干夾合片,由車輪的輻條內側向外抵壓且環(huán)狀圍合前述輪殼的翼片內側,任一夾合片位在該其中二該卡鉤之間,再由螺拴鎖緊于該驅動盤,使該夾合片與該驅動盤分別由內外二側夾緊該翼片,而讓該驅動盤牢固地接合于該輪殼外端
5.依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輪殼的凸出部呈推拔狀,且還設有一嵌塞盤,其一側面設有一楔形環(huán),該嵌塞盤將該楔形環(huán)擠塞入該驅動盤軸孔壁面及該輪殼凸出部周面間的空隙,并由螺栓鎖緊于該驅動盤,使得驅動盤能更加牢固地接合于該輪殼外端。
6.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驅動盤是一體連結于前述自行車輪殼的一端。
7.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自行車的輪殼附近還設有一固定座,而該馬達設于該固定座上。
8.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驅動盤設于自行車后輪輪殼的左端。
專利摘要一種用以裝設于自行車的電動驅轉裝置,包含有:一驅動盤,固接于前述自行車車輪的輪殼一端,且位于輻條外側;一馬達,裝設于自行車的骨架預定位置,位于該輪殼附近;一傳動機構,設于該馬達及該驅動盤之間,可將該馬達的出力傳送至該驅動盤,驅使該驅動盤原地旋轉,進而帶動前述車輪轉動。由此,自行車即可因電動驅轉而自行前進,且受驅轉時,自行車的曲柄并不隨之轉動,騎乘者雙腳可充分休息。
文檔編號B60K1/02GK2499263SQ01266130
公開日2002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01年10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周光元, 楊明哲, 李征頤 申請人:周光元, 楊明哲, 李征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