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真空助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制動主缸伺服運行的真空助力器,更具體地講,本發明是關于一種改進的真空助力器,其中,助力器活塞位于助力器殼體中,將助力器殼體的內部分為與真空源連通的前部真空室和后部工作室。安裝在閥門筒內可以上下滑動的閥門活塞、將其前端連接到閥門活塞的輸入桿、以及與輸入桿在閥門活塞和閥門筒之間的前后運動相一致的控制閥門,改變著工作室與真空室或大氣的連通;而且,推動輸入桿返回的輸入返回彈簧安裝在與助力器活塞連通的閥門筒中。控制閥門包括在閥門筒中形成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在閥門活塞中形成并位于真空引入閥座內部的大氣引入閥座、以及閥門元件。閥門元件包括在閥門筒內壁被牢固支撐著的環形連接墊圈部分;從連接墊圈部分軸向伸出的彈性筒;象凸緣一樣連接到彈性筒的前端并與支撐它的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相對的閥門部分。與真空室連通的第一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的外壁,與工作室連通的第二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之間,從而使該閥門部分的內部能與大氣連通。
背景技術:
真空助力器是眾所周知的,例如JP-B-48923U所公開的真空助力器。
在圖6中示出了在參考公開物中公開的真空助力器的控制閥的周邊部分。從圖6明顯看出,傳統真空助力器的控制閥38包括在閥門筒10中形成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30;在閥門活塞18上形成的大氣引入閥座31,該閥門活塞18連接到輸入桿20并位于真空引入閥座30的內部;閥門元件34,包括由閥門筒10內壁牢固支撐著的環形連接墊圈部分34b、從連接墊圈部分34b向前伸出的彈性筒34c、象凸緣一樣連接到彈性筒34c的前端并與支撐它的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相對的環形閥門盤34a;以及,把閥門盤34a朝坐到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上的方向推動的閥門彈簧36。
與真空室2連通的第一孔28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30的外壁,與工作室連通的第二孔29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之間。與閥盤34a的內壁連通的大氣引入孔39在閥門筒10的后部形成。另外,當助力器活塞4與閥門筒10整體連接時,向后推動輸入桿20的輸入返回彈簧41在閥門筒10和輸入桿20之間收縮。
通常,對于這種真空助力器,由于輸入桿20施加的初始操縱力根據輸入返回彈簧41的設定負載來確定,為了減少所需的操縱力,該輸入返回彈簧41優選盡可能地少加載。
假定通過把輸入桿20逆著輸入返回彈簧41加載的方向向前移動,大氣引入閥座31從閥門元件34的閥門部分34a釋放;閥門部分34a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30上;由真空室2與工作室3之間壓差產生的向前的推進力施加在助力器活塞4上。由于處于這樣的狀態下,大氣壓力作用在閥門部分34a的前表面,而由真空室2產生的真空壓力作用在后表面,為了防止壓差產生的推進力將閥門部分34a從真空引入閥座30釋放,閥門彈簧的設定負載必須足夠地大。但是,當閥門彈簧36的設定負載大時,輸入返回彈簧41的設定負載也相應地大。另外,當施加在輸入桿20上的操縱力被釋放時,閥門彈簧36的設定負載將阻止閥門部分34a從真空引入閥座30分離。這個因素阻止了傳統真空助力器的輸入返回彈簧41的設定負載的任何減少。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真空助力器,其中,閥門彈簧有更小的設定負載,并且相應地,輸入返回彈簧的設定負載能夠減小,同時施加到輸入桿20上的初始操縱力也能減小。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真空助力器,包括助力器殼體;容納在助力器殼體中的助力器活塞,將助力器殼體的內部分為與真空源連通的前部真空室以及后部工作室;連接到助力器活塞的閥門筒;安裝在閥門筒內的閥門活塞,能夠前后滑動;前端連接到閥門活塞的輸入桿;向后推動輸入桿的輸入返回彈簧;安裝在閥門筒中的控制閥,用于根據輸入桿的前后運動,改變工作室與真空室和大氣中每一個的連通,該控制閥包括在閥門筒中形成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在閥門活塞中形成并設置在真空引入閥座內的大氣引入閥座;閥門元件,具有在閥門筒內壁被牢固支撐著的環形連接墊圈部分;從連接墊圈部分軸向伸出的彈性筒;以及,以凸緣形狀連接到彈性筒的前端并與它支撐的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相對的環形閥門部分;以及,閥門彈簧,其將閥門部分朝將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的方向上推動,其中,與真空室連通的第一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的外周邊側,與工作室連通的第二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之間,從而使該閥門部分的內部周邊側能與大氣連通。
另外,其中,閥門部分與閥門筒配合,以便使該閥門部分能與閥門筒內壁可滑動地接觸,在閥門筒中確定前部環形室和后部環形室,當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用閥門部分的前表面封住前部環形室,后部環形室的形成為使其面對閥門部分的后部。而且,該前部環形室與第一孔連通,而該后部環形室與第二孔連通。
根據第一方面,當輸入桿逆著輸入返回彈簧的設定負載向前移動時,以及當大氣引入閥座從閥門元件的閥門部分分離,而閥盤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從第一孔傳遞到閥門筒的前部環形室的真空壓力作用在面對前部環形室的閥門部分的前表面上,而從第二孔傳遞到后部環形室的大氣壓力作用在與后部環形室相對的閥座的后表面上。因此,不僅與閥門彈簧的設定負載一致,而且與前后部環形室的壓差一致,將該閥門部分朝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的方向推動。從而能使閥門彈簧的設定負載減少與壓差產生的推動力等值的一個數值。并且相應地,向后部推動輸入桿的輸入返回彈簧只需要較小設定負載,從而使由輸入桿初始運行加載的負載能夠減小;
根據第二方面,除第一方面以外,閥門部分包括在它外部周邊部分的密封唇,該密封唇向后彎曲,從而與閥門筒的內壁可滑動地接觸。
根據上述第二方面,當大氣引入閥座從閥門元件的閥門部分分離時,且當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由于在前后部環形室之間產生的壓差,使把密封唇緊密保持在閥門筒內壁上的作用力增加,而且在前后部環形室之間能夠獲得氣密狀態。
除了第一和第二方面,根據第三方面,能在閥門筒的內部,平行于閥門筒的軸線形成與后部環形室連通的通孔和上述第一孔。
根據第三方面,閥門筒形成的同時,能通過圓柱中心銷形成上述通孔。因而,能以低成本提供有連通通道的閥門筒。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單一型真空助力器的垂直截面圖,其中輸入桿是停止的;圖2是示出圖1中的部分II的放大圖;圖3是對應于圖2的用于解釋伺服運行狀態的視圖;圖4是對應于圖2的用于解釋伺服釋放過程的視圖;圖5是示出了真空助力器的伺服特性的曲線圖;圖6是傳統真空助力器中的控制閥門元件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圖1~5,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
首先,在圖1和圖2中,真空助力器B的助力器殼體1是由相對端部互相連接的一對前半殼體1a和后半殼體1b形成。該半殼體1a和1b由多個穿透拉桿8連接在一起(在圖1中,只示出了一個拉桿)。該后半殼體1b通過拉桿8固定到車廂的前壁F,而將制動主缸M的缸體Ma固定到前半殼體1a上。
助力器殼體1的內部由可往復地容納在助力器殼體1內部的助力器活塞4和聯結在助力器活塞后表面并夾在半殼體1a和1b之間的隔板5劃分為前部真空室2和后部工作室3。該真空室2通過真空管14連接到真空源V(例如,內燃機的進口集流管的內部)。
拉桿8也穿透了助力器活塞4和隔板5,而且特意把該隔板5安裝在拉桿8上,從而在允許助力器活塞4運動的同時,能夠保持真空室2和工作室3之間的氣密狀態。
由不銹鋼制成的助力器活塞4是環形的,而且由合成樹脂制成的閥門筒10與助力器活塞4和隔板5的中心整體連接。用有密封唇的軸承部件13將閥門筒10可滑動地支撐在從后半殼體1b的中心向后突出的支撐筒12上。
在閥門筒10的內部安裝有閥門活塞18、連接到閥門活塞18的輸入桿20、根據輸入桿20的運動改變工作室3與真空室2或大氣之間連通的控制閥門38。
將閥門活塞18可滑動地裝配于在閥門筒10中形成的導向孔11中,且通過頸部18b在它前面部分形成反作用活塞17,而在它后部形成凸緣形的大氣引入閥座31。另外,在閥門筒10中,形成有與大氣引入閥座31同心放置以包圍大氣引入閥座31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30。
連接孔18a在閥門活塞18中形成,該閥門活塞朝大氣引入閥座31的后部開口,且輸入桿20的球形前端20a裝配在該連接孔18a中。部分閥門活塞18有防滑件,來防止該閥門活塞從前端20a滑脫,該輸入桿20與閥門活塞18樞轉連接。
此外,一個普通的閥門元件34連接在閥門筒10上,用于與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共同運行。該閥門座34全部由彈性材料制成,如橡膠,并且包括環形連接墊圈部分34b、從連接墊圈部分34b向前伸出的彈性筒34c、從彈性筒34c的前端徑向向外突出的凸緣形的閥門部分34a。環形加強盤44通過鑄模連接從閥門部分34a的內壁插入。此外,向后彎曲的環形密封唇37與閥門部分34a的外壁整體形成。
連接墊圈部分34b夾在與環形突出件10a的后端接觸的一對閥門固定件35A和35B之間。該環形突出件10a與真空引入閥座30一起在閥門筒10的內壁整體形成。這時,將后部閥門固定件35B通過O-環43裝配入閥門筒10的內壁。而且,閥門部分34a位于與大氣引入閥座31和真空引入閥座30相對的位置,這樣閥門部分34a能夠被支撐在上述閥座上。
閥門彈簧36收縮地放置在閥門部分34a的加強盤44和輸入桿20之間,在閥門部分34a支撐在閥座30和31上的方向推動閥門部分34a。結果,由真空引入閥座30、大氣引入閥座31、閥門元件34和閥門彈簧36構成了控制閥門38。
輸入返回彈簧41收縮地放置在后部閥門固定件35B和輸入桿20之間,而且這樣放置,前后閥門固定件35A和35B與閥門筒10的環形突出件10a的后端接觸并固定,同時將輸入桿20向后推動。
包圍真空引入閥座30的前部環形室45A在閥門筒10內壁上的環形突出件10a內形成,并且閥門部分34a的前表面面向該環形室45A。徑向靠近外部的前部環形室45A的內壁從真空引入閥座30伸向后部,閥門部分34a的外壁上的密封唇37與環形室45A的內壁緊密接觸,并沿著該內壁滑動。因此,當閥門部分34a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30上時,前部環形室45A關閉。
而且,在環形突出件10的內部用有密封唇37的閥門部分34a限定了閥門部分34a的后表面面對的后部環形室45B。
第一孔28和第二孔29在閥門筒10內形成。第一孔28的一端開口于真空室2內部,它的另一端開口于前部環形室45A內部。第二孔29的一端開口于工作室3內部,它的另一端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之間。第二孔29與后部環形室45B通過連通孔47而連通,該連通孔47在環形突出件10a的底部形成并平行于閥門筒10的軸線。通過使用圓柱中心銷,在形成閥門筒10的過程中能容易地制成與閥門筒10軸線平行的連通孔47。
遮蓋閥門筒10、并能拉長或收縮的保護罩40的兩端安裝在輸入桿20周圍和后半殼體1b支撐筒12的后端。與閥門元件34的內部連通的大氣入口39在保護罩40的后部表面形成。過濾流經大氣入口39的空氣的過濾器42位于輸入桿20外壁和閥門筒10內壁之間。該過濾器42有撓性,從而使輸入桿20和閥門筒10的相對運動不互相干擾。
確定助力器活塞4和閥門活塞18的回縮范圍的栓32連接在閥門筒10上,這樣,該栓32能在軸向上移動預定距離。在栓32的內側端,叉件32b穿過位于閥門活塞18和反作用活塞17之間的頸部18b。該栓32的外側端32a位于與后半殼體1b的支撐筒12中的制動壁19前表面相對的位置。因此,當栓32與制動壁19接觸時,確定了助力器活塞4和閥門筒10的回縮范圍;而當反作用活塞17的后端接觸到栓32時,確定了閥門活塞18和輸入桿20的回縮范圍。由于設定頸部18b的軸向寬度大于栓32的厚度,故閥門活塞18和栓32能相互稍微移動。
向前突出的工作活塞15和穿過工作活塞15中心的小直徑圓柱孔16在閥門筒10內形成,反作用活塞17可滑動地安裝入該圓柱孔16。杯型件21可滑動地安裝在工作活塞15的外壁上,并將扁平撓性活塞22插入杯型件21,從而使扁平撓性活塞22位于與工作活塞15和反作用活塞17相對的位置。這時,當真空助力器B不工作的時候,在反作用活塞17和撓性活塞22中形成了特定的間隙。
輸出桿25從杯型件21的前表面伸出,并且連接到制動主缸M的活塞Mb上。
在這樣的配置下,工作活塞15、反作用活塞17、撓性活塞22和杯型件21組成了反作用機構24,該機構將輸出桿25的部分輸出返還給輸入桿20。
夾持器26的定位使得它接觸到杯型件21和閥門筒10的前表面。向后部推動助力器活塞4和閥門筒10的助力器返回彈簧27收縮地置于夾持器26和助力器殼體1的前壁之間。
現在將要說明本實施例實施的操作。
如圖1和圖2所示,在真空助力器B停止的狀態下,連接在閥門筒10上的栓32接觸到后半殼體1b制動壁19的前表面,并且反作用活塞17的后端面與栓32接觸,因此,助力器活塞4和輸入桿20位于回縮范圍位置。這時,大氣引入閥座31壓在閥門元件34的閥門部分34a,該大氣引入閥座31緊密接觸閥門部分34a,并使閥門部分34a與真空引入閥座30稍微分開。這樣,當第一孔28和第二孔29之間的連通建立時,將大氣入口39和第二孔29之間的連通截斷。因此,將真空室2中的真空壓力經第一孔28和第二孔29傳送到工作室3,而且由于在室2和3中的壓力相同,由助力器返回彈簧27施加的推動力將助力器活塞4和閥門筒10固定在回縮位置。
當車輛剎車時,將制動踏板P推入,并且把輸入桿20與閥門活塞18一起逆著輸入返回彈簧41地設定載荷向前驅動,由閥門彈簧36施加的力將彈性筒34c拉長,閥門部分34a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30上,而同時,大氣引入閥座31與閥門元件34分隔,如圖3所示。因此,第一孔28和第二孔29之間的連通被切斷,第二孔29與大氣入口39之間的連通經閥門元件34的內部建立。
最終,通過大氣引入孔39流入閥門筒10的空氣穿過大氣引入閥座31,隨后經第二孔29傳送到工作室3,其中,工作室3的壓力一直升高,直至高于真空室2中的壓力。因此,通過利用由壓差產生的向前推動力,將助力器活塞4與閥門筒10、工作活塞15、撓性活塞22、杯型件21和輸出桿25一起逆著助力器返回彈簧27施加的作用力向前擠壓,并且輸出桿25向前驅動制動主缸M的活塞Mb。在驅動活塞Mb的同時產生的反作用力壓縮撓性活塞22,而活塞22的一部分膨脹進入小圓柱孔16。但是,由于除非撓性活塞22的膨脹部分接觸到反作用活塞17的前表面,反作用力傳遞不到輸入桿20,所以輸出桿25的輸出有跳躍特性,如圖5中的線a-b所示,出現了陡峭的上升。
在輸入桿20的向前運動過程中,從第一孔28傳遞到閥門筒10的前部環形室45A的真空壓力作用在面對該前部環形室45A的閥門部分34a的前表面上,而經連通孔47從第二孔29傳遞到后部環形室45B的大氣壓力作用在面對后部環形室45B的閥門部分34a的后表面上。因此,不僅是閥門彈簧36的設定負載,還有在前后環形室45A和45B中的壓差,將閥門部分34a在使它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30上的方向推動。從而,能使閥門彈簧36的設定負載減少與壓差產生的推動力等值的一個數值。并且相應地,向回縮方向推動輸入桿20的輸入返回彈簧41的設定負載也能夠減小。結果,能通過施加更小的初始作用力產生跳躍特性,從而使制動主缸M和車輪剎車的無用沖程能快速去除,并且提高每個車輪剎車的反應。
另外,在這樣的狀態下,由于在閥門部分34a的外壁上的密封唇37向后彎曲且與閥門筒10的內壁緊密接觸,能用前后部環形室45A和45B之間的壓差增加施加到該內壁上的接觸壓力,并且獲得在環形室45A和45B之間的氣密狀態。
在撓性活塞22接觸到反作用活塞17之后,由輸出桿25施加的部分反作用力經撓性活塞22送回到輸入桿20,因此駕駛者能覺察到輸出桿25的輸出量。如圖5中的線b-c所示,該輸出桿25的輸出以一伺服率增加,該伺服率由工作活塞15和接觸撓性活塞22的反作用活塞17的壓力接收面積比決定。
在真空室2和工作室3之間的壓差達到伺服界限點c之后,如線c-d所示,輸出桿25的輸出等于最大推動力的總和,由于壓差作用,該最大推動力由助力器活塞4和輸入到輸入桿20的工作壓力產生。
為了取消車輛的制動狀態,當制動踏板P被釋放時,首先,由輸入返回彈簧41施加的作用力使輸入桿20和閥門活塞18縮回。相應地,如圖4所示,閥門活塞18使閥門元件34被支撐在大氣引入閥座31上,而將閥門元件34與真空引入閥座30大距離分開。這樣,工作室3與真空室2經第二孔29和第一孔28連通。結果,阻止了空氣從大氣引入到工作室3,并經真空室2通過真空源V得到從工作室3來的空氣,從而消除了存在的壓差。因此,為了取消主缸M的操作,由助力器返回彈簧27施加的推動力使助力器活塞4也回縮,而且這以后,助力器活塞4和輸入桿20回到如圖1和2所示的停止狀態。
本發明不局限于這一實施例,并且在不脫離本發明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不同的改造。例如,真空助力器B可以是一前一后形式的助力器,其中,一對前后助力器活塞與相同的閥門筒連接。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真空助力器,其中,助力器活塞位于助力器殼體中,將助力器殼的內部分為前部真空室和后部工作室,這二者與真空源連通。
其中,在與助力器活塞連通的閥門筒中設置有安裝在閥門筒內能前后滑動的閥門活塞;前端連接到閥門活塞的輸入桿;控制閥,該控制閥與輸入桿在閥門活塞和閥門筒之間的前后運動相一致,改變工作室的結構,使之與真空室或者與大氣連通;向后驅動輸入桿的輸入返回彈簧。
其中,控制閥包括在閥門筒中形成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在閥門活塞中形成并設置在真空引入閥座內的大氣引入閥座;閥門元件,其包括在閥門筒內壁被牢固支撐著的環形連接墊圈部分、從連接墊圈部分軸向伸出的彈性筒、象凸緣一樣連接到彈性筒的前端并與它所被支撐的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相對的環形閥門部分。
其中,與真空室連通的第一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的外壁,與工作室連通的第二孔開口于真空引入閥座和大氣引入閥座之間,從而使該閥門部分的內側能與大氣連通。
其中,閥門部分安裝在閥門筒內,以緊密靠近閥門筒的內壁,沿其滑動。
其中,在閥門筒中形成了位于閥門部分前表面并當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關閉的前部環形室,以及面對閥門部分后部的后部環形室。
其中,該前部環形室與第一孔連通,而該后部環形室與第二孔連通。因此,當輸入桿向前移動時,以及當大氣引入閥座從閥門元件的閥門部分分開而閥盤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不僅根據閥門彈簧的設定負載,而且根據前后部環形室的壓差,在使該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的方向上推動該閥門部分。因此,不僅對于閥門彈簧而且對于輸入返回彈簧均需要設定小負載,從而能夠減小由輸入桿的初始操作施加的負載。
根據本發明第二方面,在閥門部分的外壁周圍形成的密封唇向后彎曲,以緊密靠近閥門筒的內壁,沿其滑動。因此,當大氣引入閥座從閥門元件的閥門部分分離時,以及當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將密封唇緊密保持在閥門筒內壁的作用力由于在前后部環形室之間產生的壓差而增加,并且在前后部環形室之間獲得氣密狀態。
根據第三方面,連接后部環形室和第一孔的通孔在閥門筒中平行于軸線形成。因此,在閥門筒形成的同時,該通孔也可以由圓柱中心銷形成。這樣,能以低成本提供有連通路徑的閥門筒。
權利要求
1.一種真空助力器包括助力器殼體(1);助力器活塞(4),其容納在所述助力器殼體(1)中,將所述助力器殼體(1)的內部分為與真空源(V)連通的前部真空室(2)和后部工作室(3);連接到所述助力器活塞(4)的閥門筒(10);安裝在所述閥門筒(10)內的閥門活塞(18),能夠前后滑動;其前端連接到所述閥門活塞(18)的輸入桿(20);輸入返回彈簧(41),用于向后驅動所述輸入桿(20);安裝在所述閥門筒(10)中的控制閥(38),用于根據所述輸入桿(20)的前后運動,改變所述工作室(3)與所述真空室(2)和大氣二者之一的連通,所述控制閥(38)包括在所述閥門筒(10)中形成的環形真空引入閥座(30);在所述閥門活塞(18)中形成并設置在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內的大氣引入閥座(31);閥門元件(34),具有在所述閥門筒(10)內壁被牢固保持著的環形連接墊圈部分(34b);從所述連接墊圈(34B)部分軸向伸出的彈性筒(34c);以凸緣狀連接到所述彈性圓柱筒(34c)的前端并與支撐所述閥門部分(34a)的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和大氣引入閥座(31)相對的環形閥門部分(34a);把所述閥門部分(34a)朝在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和所述大氣引入閥座(31)上支撐所述閥門部分(34a)的方向推動的閥門彈簧(36),其中,與所述真空室(2)連通的第一孔(28)開口于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的外周邊側,與所述工作室(3)連通的第二孔(29)開口于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和所述大氣引入閥座(31)之間,從而使所述閥門部分(34a)的內周邊側能與大氣連通。另外,其中,所述閥門部分(34a)與所述閥門筒(10)配合安裝,以便使所述閥門部分(34a)能與所述閥門筒(10)的內壁可滑動地接觸,在所述閥門筒(10)中確定前面環形室(45A)和后部環形室(45B),當所述閥門部分(34a)被支撐在所述真空引入閥座(30)上時,用所述閥門部分(34a)的前表面封住所述前部環形室(45A),所述后部環形室(45B)形成為使其面對所述閥門部分(34a)的后部,而且,此外,其中,所述前部環形室(45)與所述第一孔(28)連通,而所述后部環形室(45B)與所述第二孔(29)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門部分(34a)包括在它的外周邊的密封唇(37),該密封唇向后彎曲,從而與所述閥門筒(10)的內壁可滑動地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與所述后部環形室(45B)和第一孔(28)連通的通孔(47)在所述閥門筒(10)中平行于所述閥門筒(10)的軸線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閥門固定件(35A,35B),用于將所述連接墊圈部分(34b)相對于所述閥門筒(10)的內壁牢固地固定,所述閥門固定件(35A,35B)通過在所述閥門筒(10)的內壁的有臺階部分和所述輸入返回彈簧(41)軸向定位。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環形室(45A)局部由所述環形真空引入閥座(30)的外表面和與所述閥門部分(34a)的外周邊接觸的所述閥門筒(10)的內壁確定。
全文摘要
在真空助力器的控制閥門中,閥門部分與閥門筒配合,以便使該閥門部分能與閥門筒內壁可滑動地接觸,在所述閥門筒中確定一個當閥門部分被支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時用閥門部分的前表面封住的前部環形室,及一個面向該閥門部分后部的后部環形室。前環形室與第一孔連通,后環形室與第二孔連通。輸入桿向前運動,將閥門部分從大氣引入閥座分離,并使其坐在真空引入閥座上。于是,閥門部分由閥門彈簧的設定負載及前后環形室之間的壓差驅動。
文檔編號B60T13/57GK1359819SQ0114316
公開日2002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0年12月20日
發明者篠原孝義 申請人:日信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