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汽車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具體涉及一種包括用于支承年幼者的座部和背部的年幼者車座。
用于汽車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汽車上所裝設的條帶將年幼者安全車座固定并由設于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帶對年幼者(包括新生兒,嬰兒,幼兒,學童)進行支承的年幼者安全車座,一般稱為嬰幼兒車座;另一種是用汽車上所裝設的條帶將年幼者與汽車車座一起固定的年幼者安全車座,一般稱為年幼者車座。另外,還在開發一種稱為兒童及年幼者車座的、兼具兩種支承方法的年幼者安全車座。
長此以來,雖然幼兒車座的開發盛行,但隨著道路交通法規的修改,對于學齡兒童也有必須使用年幼者安全車座的義務,故當務之急是開發以學齡兒童為對象的更為安全和舒適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性和舒適性優良的用于汽車的年幼者安全車座。
根據本發明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具有用于在汽車中對年幼者進行支承的座部和背部,其特點是還包括可向外側移動地設置于上述背部的兩側以保護上述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一對側向防護件。
采用上述結構,由于設置可向外側移動的側向防護件,可按照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成長情況而使支承空間成為最佳狀態。其結果是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側向防護件設置成能在與上述年幼者的頭部區域的距離保持大致一定的狀態下擴大與上述年幼者的肩部區域的距離。作為一種具體形態,上述側向防護件為將上述側向防護件的上端部區域安裝成能相對于上述背部擺動,而使上述側向防護件的下端部區域為向外側打開狀。
年幼者從幼兒期到學童期的成長過程中,肩部(肩寬)的成長程度比頭部大。因此,通過將與年幼者的肩部接觸區域的下端部區域設置成向外側打開狀,按照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成長情況而使支承空間作最佳變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側向防護件設有可同時調節相互間隔的連動機構。另外,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連動機構具有僅使上述側向防護件的下端部區域向外側打開的機構。
由于采用該機構,能同時進行側向防護件的調節,并可提高操作性。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側向防護件分別具有上部側向防護件和下部側向防護件。
由于通過該結構可按照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來給定適當的空間,故能以更好的狀態來保護年幼者。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的為向上述下部側向防護件向外側的移動量設置成比向上部側向防護件向外側的移動量大。
年幼者從幼兒期到學童期的成長過程中,肩部(肩寬)的成長程度比頭部大。因此,按照年幼者的成長情況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間作最佳變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上部側向防護件和下部側向防護件分別設置可同時調節相互間隔的連動機構。由此能使側向防護件的間隔調節的操作性能提高。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的為具有用于調節上述背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調節裝置。由于設置該機構,就能根據年幼者的身高的成長使支承空間為最適當狀態。
另外,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為上述高度調節裝置具有固定在上述座部并設置成向上方延伸的板,設置在上述背部并沿上述板使上述背部能在上下方向滑動地引導上述板的引導區域,用于使上述背部的選擇高度固定的固定裝置,另外,上述引導區域具有用于在上述背部的厚度范圍中接受上述板的接受空間。
由于該結構,能使背部在上下方向沿板滑動,可容易地進行背部高度調節。
另外,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的為上述固定裝置具有設置在上述板與上述引導區域之間任一方的彈性件以及設置在板與引導區域的另一方而與上述彈性件卡合的沿高度方向設置的多個卡合區域。
因此,能根據彈性件的彈性力將彈性件在卡合區域中卡合而固定在板與引導區域之間,從而對背部的高度進行固定。另外,在調節背部的高度時,由于使卡合區域克服彈性件的彈力而移動,從而使彈性件與卡合區域順序卡合,故能使背部固定在所需的背部高度位置。
在上述發明中,較佳的為上述側向防護件在視覺上將與上述年幼者的上述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上述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分開。這樣,由于對于年幼者安全車座的使用者能提供視覺上的安全感,故能提高對于使用者的舒適性。
附圖簡單說明圖1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例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結構立體圖。
圖2為表示將側向防護件210向外側張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立體圖。
圖3為表示將背部200升高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立體圖。
圖4為圖1中Ⅳ線向視剖面圖。
圖5為側向防護件210關閉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
圖6為側向防護件210打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
圖7為背部200的下端區域250的后視圖。
圖8為圖7中Ⅷ-Ⅷ線視向剖面圖。
圖9為設置成相對于座部100可卸下的板260的后視圖。
圖10為圖9中Ⅹ-Ⅹ線視向剖面圖。
圖11為表示將背部200插入板260的狀態的圖。
圖12為圖11中Ⅻ-Ⅻ線視向剖面圖。
圖13為表示將背部200向上方升高的狀態的圖。
圖14為圖13中ⅩⅣ-ⅩⅣ線視向剖面圖。
圖15為表示其他高度調節機構的后視圖。
圖16為圖15中Ⅺ線視向剖面圖。
圖17為進一步表示其他高度調節機構的后視圖。
圖18為第2實施例中側向防護件210U、210D關閉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
圖19為第2實施例中側向防護件210U、210D打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
圖20為表示將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作為兒童車座使用場合形態的立體圖。
圖21為表示將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作為年幼者車座使用場合形態的立體圖。
以下參照
按照本發明的年幼者安全車座(以下稱為兒童及年幼者車座)的結構。
(實施例1)首先參照圖1說明本實施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概略構成。另外,圖1為表示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結構立體圖。
(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概略構成)該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包括構成形成接受年幼者的支承空間的支承部的座部100和背部200。座部100包括座部本體111,用于調節汽車上所裝的座帶(圖示省略)的安裝高度的調節件112。
背部200包括頭部防護區域251和背部區域253,在背部200的兩側設有用于穿過汽車上所裝的座帶(圖示省略)的導縫252。
另外,在背部200的兩側設有用于保護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并能向外側移動的一對側向防護件210。該側向防護件210包括保護年幼者的頭部區域的頭部保護墊區域211,以及從頭部保護墊區域211向下方大大延伸而保護年幼者的肩部區域的肩部保護墊區域212。另外,在座部100與背部200之間設有用于調節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調節機構(后述)。
圖2為表示將側向防護件210沿圖中箭頭所示方向向外側張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立體圖,圖3為表示沿圖中箭頭所示方向將背部200升高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整體立體圖。因此,通過采用可將側向防護件210向外側張開的機構和可調節背部200的高度的機構,由于能按照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成長情況及高度的成長情況而使支承空間成為最佳狀態,故能提高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連動機構220A)以下參照圖4至圖6說明作為側向防護件210的安裝機構的連動機構220A。另外,圖4表示圖1中Ⅳ線視向剖面,圖5為側向防護件210關閉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圖6為側向防護件210打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另外,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在圖1至圖3中示出的是用襯墊件等罩覆的狀態,但在圖4至圖6中為說明方便起見而示出將襯墊件等除去的狀態。
首先,參照圖4和圖5,連動機構220A設有支承側向防護件210的側向防護件骨架221,該側向防護件骨架221采用在上端部側可在設于背部200的背部骨架222的樞軸部223處轉動地固定、且側向防護件210的下端部向外側打開的結構。
另外,在側向防護件骨架221的中間區域通過樞軸部227可轉動地固定有連接桿226的一端。另一方面,連接桿226的另一端可轉動地固定有可沿設于背部骨架222的上下方向的長槽孔229移動而選擇位置調節的調節螺母228。另外,為對側向防護件210的移動量進行限制,在側向防護件骨架221中沿側向防護件210的軌道設置圓弧狀的圓弧狀長槽孔224,并在該長槽孔224中插通設于背部骨架222的軸225。
在上述構成的連動機構220A中,如圖5所示,在調節螺母228位于長槽孔229最上面的場合,兩側的側向防護件210為最關閉狀態。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在使調節螺母228移動到長槽孔229最下面的場合,則通過連接桿226將兩側的側向防護件210同時張開。
通過設置上述連動機構220A,可同時進行側向防護件210的調節,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年幼者從幼兒期到學童期的成長過程中,肩部(肩寬)的成長程度比頭部大。因此,通過將與側向防護件210的肩部接觸區域的下端部區域設置成向外側打開狀,可按照年幼者的成長情況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間作最佳變化,能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另外,作為一較佳實例,是針對左右側向防護件210連動的機構來進行說明的,但也可以采用左右側向防護件210分別獨立調節位置的機構。
(高度調節機構)以下參照圖7至圖10說明用于調節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調節機構的結構。另外,圖7為背部200的下端區域250的后視圖,圖8為圖7中Ⅷ-Ⅷ線視向剖面圖,圖9為設置成相對于座部100可卸下的板260的后視圖,圖10為圖9中Ⅹ-Ⅹ線視向剖面圖。
參照圖7和圖8,在背部200的下端區域250中包括用于對插入板260的空間進行規定的引導區域,該引導區域包括寬度與板260大致相同的第1區域255a和寬度大于該第1區域255a的第2區域255b。另外,在后面側沿高度方向設有左右一對波紋狀凹凸的卡合區域254。
參照圖9和圖10,在板260的上部區域261中設有左右一對舌狀的彈性板263,該彈性板263的前端部分設有與卡合區域254卡合的凸部264。
在板260的上端設有向外部張開的寬幅部262,寬幅部262以插入引導區域的狀態在引導區域的第1區域255a與第2區域255b的交界部卡合,從而防止背部200從板260脫出。
圖11為表示將背部200插入板260的狀態的圖,圖12為圖11中Ⅻ-Ⅻ線視向剖面圖。參照兩圖,背部200處于最低狀態時,彈性板263的凸部264與卡合區域254的最上端卡合。
圖13為表示將背部200向上方升高的狀態的圖,圖14為圖13中ⅩⅣ-ⅩⅣ線視向剖面圖。參照兩圖,背部200處于向上方升高狀態時,彈性板263的凸部264與卡合區域254的預定區域卡合,并根據彈性板263的彈力阻止背部200向下方的移動。
另外,通過使設置在板260下端的固定銷270朝向螺旋彈簧271移動,可容易地進行板260向座部100的裝卸。
因此,在進行背部200的高度調節時,由于通過與彈性板263的彈力抗衡并使具有卡合區域254的背部200移動而使彈性板263與卡合區域254順序卡合,故能使背部200容易地固定在所需的背部200的高度位置處。
另外,雖然在圖7至圖14所示的高度調節機構中采用的是利用彈性力的背部200的固定方法,但如圖15和圖16所示,也可采用將設于背部200的下端區域250中的與螺旋彈簧281抗衡并可拉出的滑動銷280插入沿板260的高度方向多個設置的定位孔282并進行背部200的高度調節的機構。另外,也可如圖17所示那樣采用將上述兩個機構合并使用的高度調節機構。
(第2實施例)以下參照圖18和圖19說明第2實施例的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概略構成。另外,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結構特征在于側向防護件的結構及其連動機構,故僅對其結構及機構進行具體說明。另外,圖18為本實施例中側向防護件210U、210D關閉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圖19為側向防護件210U、210D打開狀態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正面圖。此外,為便于說明起見,在圖19和圖20中均表示將襯墊件等除去的狀態。
(連動機構200B)本實施例中的側向防護件包括對年幼者的特別區域進行保護的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和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上部板221U在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上設置成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可沿橫向滑動狀,設置在背部骨架222上的引導銷242與設置在上部板221U上的引導孔241嵌合。
另外,下部板221D在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上同樣設置成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可沿橫向滑動狀,設置在背部骨架222上的引導銷244與設置在下部板221D上的引導孔243嵌合。
上部板221U和下部板221D通過連接桿231連接。如圖所示,連接桿231包括成“ㄑ”字狀的連接板231a和連接板231b。
在連接板231a的前端部分可擺動地固定有沿設于背部骨架222的上下方向的長槽孔229移動并可選擇位置調節的調節螺母228。
在連接板231a與連接板231b的交點部分處由樞軸部232可擺動地連接有引導板234的一端,在引導板234的另一端處則由樞軸部235可擺動地連接有上部板221U。
在連接板231b的前端部分處由樞軸部236可擺動地連接有引導板237的一端,在引導板237的另一端處則由樞軸部238可擺動地連接有上部板221D。
在上述構成的連動機構220B中,如圖18所示,在調節螺母228位于長槽孔229的最上面時,兩側的側向防護件210U、D為最關閉狀態。另一方面,如圖19所示,在使調節螺母228移動到長槽孔229的最下面時,通過連接桿231將兩側的側向防護件210U、D同時張開。此時,由于連接桿231包括成“ㄑ”字狀的連接板231a和連接板231b,故樞軸部235與樞軸部238的移動量不同,并移動成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向外側的移動量(L2)比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向外側的移動量(L2)大。
其結果,由于設置上述連動機構220B,可對側向防護件210U、210D同時進行調節,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年幼者從幼兒期到學童期的成長過程中,肩部(肩寬)的成長程度比頭部大。因此,通過將與側向防護件210U、210D的肩部接觸區域的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設置成比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向外側打開狀,可按照年幼者的成長情況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間作最佳變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還有,雖然作為較佳的一個實例是針對左右側向防護件210U、210D連動的機構來作說明的,但也可采用左右側向防護件210U、210D分別獨立并調節位置的機構。
另外,作為用于上述各實施例中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的側向防護件,最好在側向防護件210上設置成在視覺上將與年幼者的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分開。例如可考慮在與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加以不同的顏色以明確各自的區域的結構、或在與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的交界部分劃線的結構。
這樣,由于在視覺上將與年幼者的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分開,對于年幼者安全車座的使用者能提供視覺上的安全感,故能提高對于使用者的舒適性。
另外,如圖20所示,上述各實施例中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由于設有沖擊防護罩300并采用汽車上所裝的車座帶條對兒童及年幼者車座1進行固定,故能作為可支承嬰幼兒的兒童車座用于沖擊防護罩300與座部100和背部200之間的空間中;另外,如圖21所示,通過由座部100將背部200卸除,能僅由座部100用作年幼者車座。
采用根據該發明的年幼者用安全車座,由于設有可向外側移動的側向防護件,可按照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成長情況而使支承空間成為最佳狀態。另外,由于設置背部高度調節裝置,可相應于年幼者的身高的成長情況而使支承空間成為最佳狀態。其結果就能提高年幼者安全車座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權利要求
1.一種年幼者安全車座,具有用于在汽車中對年幼者進行支承的座部(100)和背部(20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向外側移動地設置于所述背部(200)的兩側以保護所述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一對側向防護件(21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防護件(210)設置成能在與所述年幼者的頭部區域的距離保持大致一定的狀態下擴大與上述年幼者的肩部區域的距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防護件(210)為將所述側向防護件的上端部區域安裝成能相對于所述背部擺動,而使所述側向防護件的下端部區域為向外側打開狀。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防護件(210)設有可同時調節相互間隔的連動機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連動機構具有僅使所述側向防護件的下端部區域向外側打開的機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防護件(210)分別具有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和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向外側的移動量設置成比向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向外側的移動量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側向防護件(210U)和下部側向防護件(210D)分別設置可同時調節相互間隔的連動機構。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還具有用于調節所述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調節裝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調節裝置具有固定在所述座部(100)并設置成向上方延伸的板(260),設置在所述背部(200)并沿所述板(260)使所述背部(200)能在上下方向滑動地引導所述板(260)的引導區域(255a,255b),以及用于對所述背部(200)的被選擇的高度位置進行固定的固定裝置(254,264)。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區域具有用于在所述背部的厚度范圍中接受所述板的接受空間。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254,264)具有設置在所述板和所述引導區域之間任一方的彈性件(264)以及設置在板與引導區域的另一方而與所述彈性件(264)卡合的沿高度方向設置的多個卡合區域(254)。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車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防護件(210)在視覺上將與所述年幼者的所述頭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和與所述肩部區域接觸的區域分開。
全文摘要
一種年幼者安全車座,具有構成形成接受年幼者支承空間的支承部的座部(100)和背部(200),背部的兩側包括可向外側移動地設置以保護年幼者的頭部區域和肩部區域的一對側向防護件(210),座部與背部之間設有用于調節背部上下方向高度的高度調節機構,能提供安全性和舒適性優良的兒童及年幼者車座。
文檔編號B60N2/26GK1307989SQ01101348
公開日2001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0年2月7日
發明者葛西健造, 井上圭史 申請人:阿普麗佳葛西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