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涂料噴槍,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使控制閥軸移動順暢,以使在停止工作而關閉高壓空氣供給時,可馬上關閉高壓空氣,可避免因空氣壓力不足而將未完全霧化的涂料噴出的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
以往在物品上(如汽車、機車、室內墻壁)涂覆油漆或其它涂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方式拿起刷子涂覆涂料,另一種是氣壓動力噴槍噴覆涂料;上述兩種方式各有其所必須存在的地方,而本實用新型是針對空氣噴槍而言,請參閱
圖1、2、3所示,是一般噴槍內部結構簡略示意圖,噴槍(1)大致上區分為噴槍頭(188)、噴槍身(166)及噴槍柄(177)三大部分,噴槍頭(188)用于將涂料呈霧狀噴出,而噴槍身(166)只是供空氣流通,所以,在其內部設有流道(166′),而在噴槍身(166)頂端適當位置樞設有板機(2),噴槍柄(177)供使用者握持并且與空氣壓縮機連接,以將高壓空氣送入噴槍柄(177)內,所以,噴槍柄(177)內設有通道(177′),并且通道(177′)與流道(166′)是相通的,而噴槍柄(177)近噴槍身(166)處貫通設有容置室(3),供控制閥軸(4)樞置,控制閥軸(4)前端露出于容置室(3)外面并抵頂在板機(2)內,在控制閥軸(4)前端處套置有防止漏氣的第一O形環(488),而約靠近后端處套置有第二O形環(466),在后端處套置有第三O形環(477),在后端處內部形成有容室(499),第二O形環(466)的作用,是在于不噴涂料時關閉空氣流入噴槍身(166)的流道(166′)內,而第三O形環(477)用于防止空氣滲漏出去,此外,噴嘴(5)螺固在噴槍頭(188)內,其前端中心處形成有涂料閥座(588),而噴蓋(6)是借助由旋鈕(7)的螺固,而限位在噴槍頭(188)與噴嘴(5)外錐度(566)間的前端,噴針(8)是貫穿控制閥軸(4),并經板機(2)而延伸至噴嘴(5)前端的涂料閥座(588)內,在噴針(8)后端適當位置處設有阻環(888),而在阻環(888)前后端各套有小彈簧(9)與大彈簧(9′),以借助由調整螺栓89封閉容置室(3)后端,便可使小彈簧(9)限位在容室(499)與阻環(888)前端之間,而大彈簧(9′)限位在阻環(888)后端調整螺栓89之間。
請再參閱圖4并配合
圖1、2、3所示,當要使用噴槍(1)時,先略施加一作用力于板機(2),而推動控制閥軸(4)往后移動,使得第二O形環(466)脫離關閉狀態,高壓狀態的空氣立即從通道(177′)流到流道(166′)內,經流道(166′)而流至噴蓋(6)與噴嘴(5)斜錐度(566)間,再從噴蓋(6)的噴口(688)與噴嘴(5)的涂料閥座(588)間的間隙噴出,當再施壓力于板機(2)時,會再推動控制閥軸(4)而使其往后移動,并且也對小彈簧(9)再施加一作用力,以使小彈簧(9)再擠壓噴針(8)的阻環(888),使得噴針(8)往后移動,而造成噴針(8)前端的錐度閥(866)脫離與涂料閥座(588)密合狀態而呈開啟狀,此時更極速的空氣經噴嘴(5)的涂料閥座(588)與噴蓋(6)的噴口(688)間的間隙急速流出,而產生虹吸現象,將涂料虹吸出并流至涂料閥座(588)之前端口(588′),當涂料與空氣接觸便會形成霧狀并隨空氣噴出,以在物品表面涂裝;當施加于板機(2)的作用力消失時,處于受擠壓狀態的大小彈簧(9′)(9),會在不受擠壓情形下,借助其本身的彈力,即可將控制閥軸(4)與噴針(8)推回原狀態,使得第二O形環(466)又會關閉空氣流入流道(177′)內。而噴針(8)前端的錐度閥(866)恢復與噴嘴(5)前端的涂料閥座(588)密切接合,如此,即可停止噴出涂料,所以,借助由板機(2)、。控制閥軸(4)、噴針(8)及大小彈簧(9′)(9)之間的相互關系,便可控制高壓空氣流出做噴涂與否的控制。
而上述是一般噴槍(1)構造與動作原理的說明,雖然噴槍(1)具有其應有的功能,但是上述的噴槍(1)仍然具有下列缺點請參閱圖5并配合
圖1、2、3所示,當控制閥軸(4)向前移動而要關閉高壓空氣,使其不繼續流入流道(166′)內時,是靠由大小彈簧(9′)(9)的作用,才能使控制閥軸(4)往前移動,可是,高壓空氣是一直充滿在通道(177′)與流道(166′)內,并且也充滿在控制閥軸(4)后端處的第二、第三O形環(466)(477)之間,所以,大彈簧(9′)頂推控制閥軸(4)往前移動時,基于高壓空氣仍是充滿在流道(166′)、通道(177′)及第二、第三O形環(466)(477)之間的關系,使得控制閥軸(4)往前移動時,高壓空氣會對第三O形環(477)形成向后的推力,也就是控制閥軸(4)往前移動時會受到高壓空氣所形成的強大阻力的抵抗,及小彈簧(9)的緩沖而抵消大彈簧(9′)部分彈力,而造成控制閥軸(4)往前移動變成較遲緩,第一、第二及第三O形環(488)(466)(477)又皆與容置室(3)內壁接觸,因此,在控制閥軸(4)移動的時候,又會因較大摩擦而產生較大阻力,使得控制閥軸(4)前進顯然變得更加緩慢,所以,第二O形環(466)并無法立刻關閉高壓空氣流入流道(166′)內,造成部分高壓空氣仍會繼續流到流道(166′)內,而再從噴嘴(5)的涂料閥座(588)與噴蓋(6)的噴口(688)間的間隙噴出,可是,此時的高壓空氣的壓力呈較弱不足狀態,使得虹吸作用噴出的涂料并未能完全霧化下,而造成涂覆在墻壁(或其它被涂覆的物品)上面時,會形成較粗的顆粒狀而破壞被涂裝物品原先涂覆的美觀,又基于高壓空氣已轉弱,涂料隨空氣噴出的速度也漸緩,以致造成少許涂料無法被噴出而停滯在噴嘴(5)涂料閥座(588)的前端口(588′),而防礙下一次工作的缺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是借助由套置在控制閥軸后端處的O形環,并不隨控制閥軸移動而移動,使得其使用壽命增長之外,又能夠讓控制閥軸順暢移動,并且兩彈簧是以互不相產生緩沖力方式各套置在噴針阻環及控制閥軸后端處與調整螺栓間,而能立即關閉高壓狀的空氣不繼續流入流道,并及時關閉涂料閥座而使涂料無法流出,如此,便可達到避免在空氣壓力不足之下,噴出涂料未能完全呈霧化狀即噴出的缺失。
基于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噴槍區分為供涂料噴出的噴槍頭、供氣體流通并連設在噴槍頭后面的噴槍身及連設在噴槍身后下方并供使用者握持的噴槍柄等三大部分,噴槍身外面適當位置處樞設有板機,且在其內部設有供氣體流通的流道,噴槍柄內部設有供氣體流入并與流道相通的通道,在噴槍柄預定位置處貫通設有容置室,供控制空氣流入流道的控制閥軸樞置,控制閥軸前端露出于容置室外面并抵頂于板機內,此外,噴針貫穿控制閥軸并通過板機而延伸至噴槍頭內;其主要特征在于控制閥軸后端樞套有O形環,O形環供阻礙空氣滲漏出去,以使空氣整個流入流道內,而因O形環受到容置室內壁與定位螺環限制定位,所以,O形環并不會隨著控制閥軸移動而移動,使得控制閥軸在移動時,并不會造成O形環與容置室內壁間產生摩擦損壞,而增進O形環使用壽命,并且使控制閥軸在往前移動時,并不受高壓空氣阻力的影響,而能順暢前、后移動。
其次要特征在于噴針阻環與控制閥軸后端處是以分別獨立方式各套置一只不同大小的彈簧,當板機壓推控制閥軸再帶動噴針往后移動時,各擠壓兩彈簧,而當板機不再加壓時,借助由兩彈簧的各自彈力,而分別將噴針與控制閥軸推壓恢復原位置,并且兩彈簧所以分別獨立方式各套置在噴針與控制閥軸,又可避免阻礙控制閥軸往前移動。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顯然能改善以往技術的缺失,借助由控制閥軸后端處的O形環,不會隨控制閥軸移動而移動,使得在不與容置室內壁接觸摩擦之下,O形環可確保使用壽命增長,并且不會受到高壓空氣的阻力抵制,且各套置在噴針阻環與控制閥軸后端處的彈簧,不會相互形成緩沖力(也就是形成相互牽制作用),所以,控制閥軸可順暢前、后移動,以避免在空氣壓力不足的情形下,將未完全霧化的涂料噴出,以致于造成被涂裝的物品表面形成有較粗顆粒狀的涂料而破壞美觀,所以,本實用新型確實非常實用。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圖1、2、3是以往噴槍剖視示意圖。
圖4是以往噴槍動作示意圖。
圖5是以往噴槍控制閥軸受到阻力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噴槍剖視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噴槍動作示意圖。
請配合參閱圖6、7所示,其中噴槍(10)是一體成型的,而其區分為供涂料噴出的噴槍頭(11)、供氣體流通并連設在噴槍頭(11)后面的噴槍身(12)及連設在噴槍身(12)后下方并供使用者握持的噴槍柄(13)等三大部分,在噴槍身(12)外面適當位置樞設有板機(121),并且在其內部設有供氣體流通的流道(122),噴槍柄(13)內部設有供氣體流入的通道(131),通道(131)與噴槍身(12)的流道(122)相通,以將空氣由通道(131)流入流道(122)內,再由噴槍頭(11)流出并同時產生虹吸作用而將涂料呈霧狀噴出,而在通道(131)接近流道(122)處橫向貫通設有呈階梯狀的容置室(14),供樞置控制高壓空氣流入流道(122)的控制閥軸(15),控制閥軸(15)前端露出容置室(14)外面而抵頂于板機(121)內,在控制閥軸(15)前端適當位置處套置有防止高壓空氣滲漏的第一O形環(151),而在控制閥軸(15)接近通道(131)頂端處也套置有阻礙高壓空氣流入流道(122)的第二O形環(152),此外,噴針(16)貫穿控制閥軸(15)中心處,并通過板機(121)而延伸至噴槍頭(11)的噴嘴內密切接合(請參閱
圖1、2、3所示),噴針(16)后端適當位置處設有阻環(161),當使用者施加作用力于板機(121)而使控制閥軸(15)往后移動時,即可使高壓空氣由通道(131)流入流道(122)內,并再從噴槍頭(11)噴出,而當板機(121)不受外力作用之后,控制閥軸(15)恢復原狀態,以關閉高壓空氣繼續流入流道(122)內(也就是,借助由控制閥軸(15)的前、后移動,便可達到“開”與“關”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創意是在于控制閥軸(15)后端處外面樞套有O形環(20)。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O形環(20)用于阻礙空氣滲漏至位于控制閥軸(15)后端的容置室(14)內而產生外漏現象,當控制閥軸(15)往后移動而呈“開”的狀態時,使高壓空氣可完全流入流道(122)內,基于O形環(20)受到容置室(14)內壁與位在控制閥軸(15)后端處的定位螺環(30)限制定位,因此,當控制閥軸(15)往前移動而呈“關”的狀態時,O形環(20)并不隨控制閥軸(15)移動而移動,使得O形環(20)并不會對高壓空氣產生推力作用,而高壓空氣也不會產生反作用力作用于O形環(20),所以,控制閥軸(15)在往前移動時,非常順暢。
噴針(16)的阻環(161)與控制閥軸(15)后端處以分別獨立方式各套置有只不同大小的彈簧(18)(17),彈簧(17)前端抵頂在控制閥軸(15)后端面上,而彈簧(18)前端抵頂在噴針(16)的阻環(161)上,兩彈簧(17)(18)后端受螺置在容置室(14)后端處的調整螺栓(19)所抵制,使得兩彈簧(17)(18)限位在容置室(14)內,此外,兩彈簧(17)(18)的作用,是當要噴漆涂裝而對板機(121)稍施加作用力,以使控制閥軸(15)往后移動,而讓第二O形環(152)脫離關閉狀態,便可讓高壓空氣流入流道(122)內,且噴針(16)同時也跟著往后移動,以讓高壓空氣從噴槍頭(11)內處產生虹吸作用,將涂料呈霧化狀噴出以供涂裝;而當不噴漆涂裝時,借助由兩彈簧(17)(18)本身彈力作用,便可使控制閥軸(15)與噴針(16)迅速回到原位置,而關閉高壓空氣繼續流入流道(122)及涂料流出。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特點(一)O形環(20)并不隨控制閥軸(15)移動而移動,所以,O形環(20)不會與容置室(14)內壁產生較大摩擦損傷的情事,因此,本實用新型的O形環(20)的使用壽命長。
(二)基于O形環(20)在控制閥軸(15)前、后移動中,并不會對高壓空氣產生推力(因不會移動),而使得高壓空氣也不會形成反作用力施加于O形環(20)(即使有,也不會對控制閥軸(15)產生阻力作用,因為O形環(20)與控制閥軸(15)是呈樞接狀態),基于O形環(20)不移動之下,其可減少與容置室(14)內壁接觸所形成較大摩擦阻力,又位在噴針(16)后端的兩彈簧(17)(18)是采用分別獨立方式套置(也就是,噴針(16)并不經彈簧(17)(18)與控制閥軸(15)間的間接帶動),所以,兩彈簧(17)(18)在將控制閥軸(15)與噴針(16)推回原位時,兩者并不會形成緩沖力而不會有相互牽制作用,所以,在控制閥軸(15)不會有高壓空氣的阻力、O形環(20)與容置室(14)間的摩擦阻力及兩彈簧(17)(18)的緩沖力的影響下,控制閥軸(15)可被彈簧(17)立刻頂推向前移動,而使第二O形環(152)立即關閉高壓空氣繼續流入流道(122)內,及彈簧(18)也可及時頂推噴針(16)關閉涂料,如此,即可避免在空氣壓力不足的情形下,將未完全霧化的涂料噴出,以致于造成被涂裝的物品表面形成有較粗顆粒狀的涂料而破壞美觀。
權利要求1.一種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噴槍分為供涂料噴出的噴槍頭、供氣體流通并連設在噴槍頭后面的噴槍身及連設在噴槍身后下方并供使用者握持的噴槍柄三大部分,噴槍身外面樞設有板機,噴槍內部設有供氣體流通的流道,噴槍柄內部設有供氣體流入并與流道相通的通道,噴槍柄貫通設有容置室,容置室內樞置有控制空氣流入流道的控制閥軸,控制閥軸前端露出容置室外面并且抵頂于板機內,有一個噴針穿置控制閥軸并通過板機而延伸至噴槍頭內;其特征在于控制閥軸后端樞套有O形環,控制閥軸后端并設有定位螺環,O形環受容置室內壁與定位螺環限制定位。
2.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其特征在于噴針與控制閥軸后端以分別獨立的方式各套置有大小不同的彈簧,當板機壓推控制閥軸往后移動時,噴針與控制閥軸擠壓彈簧,當板機不再加壓時,借助由彈簧的各自彈力,而將噴針與控制閥軸推回原位置。
專利摘要一種涂料噴槍的進氣控制閥軸,控制閥軸樞置在噴槍柄的容置室內,控制閥軸后端套設有O形環,O形環不會隨控制閥軸移動而移動,O形環與容置室間也不會有摩擦產生,因此,控制閥軸往前移動時,其后端處的O形環并不會受到高壓空氣的阻力影響,而可立即回復原位關閉高壓空氣,而使高壓空氣不再緩續流入流道,所以,不會因空氣壓力不足而將未完全霧化的涂料噴出,以導致破壞已涂覆好的美觀。
文檔編號B05B7/02GK2132565SQ9223042
公開日1993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1992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1992年8月13日
發明者王幸子 申請人:王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