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零部件表面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等大型制造行業,需要使用到一種工藝輔料一拉延油,拉延油量的使用是控制鋼板零件起皺和開裂的。拉延油在鋼板上涂多了會造成零件起皺,涂少了零件會造成開裂現象,所以合理的使用噴涂拉延油可以有效的控制零件的質量。在沖壓行業中廣泛使用,但由于受條件限制,涂油都是采用普通滾刷人工手動涂油,但是這會造成零件涂油不均,勞動強度大,對沖壓件容易造成影響,使零件質量得不到保障。申請號為200820301603.5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帶護罩的滾刷,包括滾刷、刷柄、軸心;滾刷以軸心為轉動中心,軸心連接刷柄,滾刷上設置有護罩,護罩掛接于滾刷軸心的兩端上,護罩前后兩邊設置有涂刷,護罩與滾刷之間設置有可調節護罩相對于滾刷的距離的機構。這種滾刷同樣也會造成涂油不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能夠自動出油,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能進行均勻涂油,避免了零部件由于涂油不均勻造成的零件起皺、開裂等現象。本實用新 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它包括油箱和滾刷,所述滾刷包括刷桿、滾筒以及設置在所述滾筒外層的毛絨層,刷桿為空心刷桿,所述油箱與刷桿相連通,滾筒上設有多個與刷桿相通的滾筒孔。本實用新型的滾刷上可以自動出油,刷油時只需操作滾刷即可,油液會通過油箱,進入空心的刷桿,然后由刷桿在進入滾筒,從滾筒的滾筒孔流出,使得滾刷的毛絨層上沾上油液。作為優選,所述滾筒活動連接在所述刷桿上。本實用新型的滾筒可以相對于刷桿轉動,這樣當滾筒位于零件表面時,滾筒可以在零件表面來回滾動。為了能夠均勻涂油,作為優選,所述滾筒孔均勻設置在所述滾筒上。作為優選,所述刷桿上設有刷桿孔。油液從刷桿的刷桿孔內流到滾筒上,再從滾筒的滾筒孔流出。作為優選,所述油箱和所述刷桿之間設有軟管。軟管起到傳輸油的作用。作為優選,所述油箱與所述軟管之間設有接頭。作為優選,所述刷桿與所述軟管之間設有接頭。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加工便于推廣;2、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涂油均勻,使用性強,可以減輕操作者勞動輕度;3、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間長,可以反復使用。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標號說明:1、延油箱;2、軟管;3、滾刷;3_1、滾筒孔;3_2、滾筒;3_3、刷桿;4、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本實施例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延油箱I和滾刷3,滾刷3包括刷桿3-3、滾筒3-2以及安裝在滾筒3-2外層的毛絨層,滾筒3_2活動連接在刷桿3-3上。刷桿3-3為空心刷桿3-3,刷桿3_3上制有刷桿3_3孔,延油箱I與刷桿3_3相連通,滾筒3_2上均勻制有多個與刷桿3_3相通的滾筒孔3_1。延油箱I和所述刷桿3-3之間安裝有軟管2,延油箱I與軟管2之間安裝有接頭4,刷桿3-3與軟管2之間安裝有接頭4。以上僅就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作了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實用新型 不僅局限于以上實施例,其具體結構或形狀允許有變化。總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包括那些對應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變換或者替代以及改型。
權利要求1.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和滾刷(3),所述滾刷(3)包括刷桿(3-3)、滾筒(3-2)以及設置在所述滾筒(3-2)外層的毛絨層,刷桿(3-3)為空心刷桿(3-3),所述油箱與刷桿(3-3)相連通,滾筒(3-2)上設有多個與刷桿(3-3)相通的滾筒孔(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3-2)活動連接在所述刷桿(3-3)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孔(3-1)均勻設置在所述滾筒(3-2)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刷桿(3-3)上設有刷桿(3-3)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和所述刷桿(3-3)之間設有軟管(2)。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與所述軟管(2)之間設有接頭(4)。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刷桿(3-3)與所述軟管(2)之間設有接頭 (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板材均勻涂油裝置。它包括油箱和滾刷,所述滾刷包括刷桿、滾筒以及設置在所述滾筒外層的毛絨層,刷桿為空心刷桿,所述油箱與刷桿相連通,滾筒上設有多個與刷桿相通的滾筒孔。本實用新型能夠自動出油,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能進行均勻涂油,避免了零部件由于涂油不均勻造成的零件起皺、開裂等現象。
文檔編號B05C17/03GK203124227SQ20132002153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6日
發明者王金來, 安聰慧,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 浙江吉潤汽車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