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噴涂治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噴涂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噴涂治具。
背景技術:
ABB公司的機器人噴涂通常采用的是產品平放的方式進行噴涂,ABB轉臺放置產品數量比較少,單件產品的油漆單耗比較大,不能充分發揮ABB機器人噴涂效能。產品平噴的方式,產品離噴涂轉臺的距離非常近,噴涂在轉臺上的殘余油漆會飛濺到產品外觀面上,造成外觀存在麻點,影響產品的外觀品質和生產良率。ABB機器人普通的噴涂是產品和遮噴治具水平平放置在噴涂轉臺上,由ABB機器手按照產品的噴涂要求,按照產品的外觀面軌跡往復運動,實現產品的平面方式的噴涂。由于ABB機器人最大有效作業范圍是700*700mm,因此ABB機器人轉臺平面放置的電腦外殼產品數量很少,嚴重影響ABB機器人的噴涂產能和生產效率,造成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嚴重浪費。由于水平放置的產品,離噴涂轉臺的距離很近,轉臺上殘余的噴涂油漆和灰塵雜質很易濺飛到產品上,造成產品外觀噴涂麻點等不良,影響產品良率和品質。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了一種可以豎立放置的噴涂治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噴涂治具,包括前蓋和后蓋,所述前蓋上設置有多個卡扣,后蓋上設有多個可與卡扣扣合連接的卡槽,所述前蓋和后蓋通過所述卡扣和卡槽形成可容納待噴涂產品的腔體,所述后蓋一側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與后蓋所在的平面平行。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為定位孔或具有通孔的定位桿。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與所述側邊所在平面垂直設置。進一步地,所述后蓋還包括可與所述卡扣配合的凸臺,所述凸臺位于所述卡槽與卡扣配合的側邊。進一步地,所述卡扣為四個,并且兩兩對應,兩個對應的卡扣的朝向相反。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對應的卡扣朝向相背。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對應卡扣所對應的兩個卡槽連通。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對應的卡扣朝向相對。進一步地,所述卡扣的末端還設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卡扣的延伸方向一致。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噴涂治具,在后蓋一側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通過定位件可以將噴涂治具豎立固定在噴涂工作臺上,這樣便實現了噴涂治具的豎立放置,由于噴涂工作臺上可以放置多個噴涂治具,可以提升單次噴涂產出數量,大大節省噴涂油漆使用量,節約人力,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噴涂工作臺放置噴涂治具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公開了一種噴涂治具,包括前蓋I和后蓋2,所述前蓋I上設置有多個卡扣5,后蓋2上設有多個可與卡扣5扣合連接的卡槽4,所述前蓋I和后蓋2通過所述卡扣5和卡槽4形成可容納待噴涂產品10的腔體;所述前蓋I 一側邊11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7,所述定位件7于前蓋I所在的平面平行。在前蓋I 一側邊11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7,可以通過定位件將噴涂治具豎立固定在噴涂工作臺上,這樣便實現了噴涂治具的豎立放置。操作時,將待噴涂產品10放在前蓋I與后蓋2之間,通過卡扣5穿過待噴涂產品10后,與卡槽4扣合連接,以使待噴涂產品10固定在前蓋I與后蓋2形成的腔體內,如此便可對待噴涂產品10的側邊進行噴涂,不僅節約油漆的使用量,而且減少了作業工序,節約人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率。本實施例中,定位件7為定位孔或具有通孔的定位桿,可以與噴涂工作臺固定,并且定位件7與側邊11所在平面垂直設置,可以將噴涂治具豎立的固定在噴涂工作臺上,以方便噴涂。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件7也可以不與側邊所在平面垂直。本實施例中,后蓋2還包括可與所述卡扣4配合的凸臺6,所述凸臺6位于所述卡槽4與卡扣5配合的側邊;此處指的側邊為所述卡槽4周邊上,其中所述周邊為卡槽4與卡扣5接觸的部位,以方便凸臺與卡扣扣合。裝配時,卡扣5可以卡到凸臺6的邊沿,使得前蓋I和后蓋2扣合更加緊密、牢固。本實施例中,卡扣5為四個,并且兩兩對應,兩個對應的卡扣5的朝向相反,兩個對應卡扣5的朝向相背,該卡扣5與凸臺進一步配合卡緊。卡扣的末端還設置有延伸部3,所述延伸部3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卡扣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對噴涂完成的產品10進行拆卸時,可以用一只手的兩手指捏住想對應的延伸部3,使得卡扣5脫離凸臺6,方便拆卸。本實施例中的定位孔為2個,這樣便牢固的將噴涂治具固定在噴涂工作臺上。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兩個對應卡扣5所對應的卡槽4連通在一起;卡槽4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這樣的結構可以節省制造嗔涂治具的材料,降低成本。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兩個對應卡扣5的卡扣朝向相對,相應的凸臺也設置在卡扣突出的一側,以便與卡扣相配合。[0026]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噴涂治具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與前面圖1中實施例不同的是,后蓋2的一側邊設置有定位件7,在前蓋I上沒有設置定位孔;這種方式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設定。相應的,設置有定位件7的側邊11與所設置的定位件7垂直。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噴涂工作臺放置噴涂治具的示意圖;噴涂治具可以放置在噴涂工作臺上,本實用新型噴涂工作臺可以放置多個噴涂治具,噴涂工作臺包括噴涂轉臺9以及固定設置于噴涂轉臺9上并可插入定位件7中的定位柱8,所述噴涂治具豎立固定于噴涂轉臺9上。由于噴涂工作臺上可以放置多個噴涂治具,可以提升單次噴涂產出數量,大大節省噴涂油漆使用量,節約人力,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本實施例中,定位柱8與噴涂轉臺9通過螺栓固定;噴涂轉臺9上設置有螺紋孔,定位柱8與噴涂轉臺9固定的一端設置有與螺紋孔配合的螺栓。這樣定位柱可以較好的固定在噴涂轉臺9上。本實施例中,定位柱設計高度為200mm,使產品和噴涂轉臺有一定的間距,防止噴涂轉臺上的殘余油漆顆粒和灰塵等雜質飛濺到產品外觀面上。定位柱能實現靈活快速拆卸和清洗,把定位柱上的殘留油漆和灰塵清洗干凈,避免定位柱的顆粒雜質飛濺到產品外觀面上,同時定位柱能重復再利用,避免定位柱在噴上油漆后不能使用的問題,節約資源。本實施例一般采用ABB機器人進行噴涂,待噴涂產品一般為平板電腦外殼,操作時,將平板電腦外殼裝在噴涂治具前蓋I和后蓋2之間,前蓋I的卡扣5扣合連接在治具后蓋2的卡槽4邊緣的凸臺6上。在噴涂治具前蓋I或者后蓋2側邊,設計兩個定位件7,把組裝好的產品和噴涂治具前后蓋,放置在ABB機器人噴涂轉臺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定位柱上,能豎立并列平行放置一排產品,實現產品的豎直方式的噴涂。噴涂轉臺把噴涂產品和噴涂治具轉送到噴涂指定位置,通過ABB機器人程序控制噴涂轉臺的停止位置。當噴涂轉臺運動到指定位置時,ABB機器手按照產品外觀噴涂區域,對產品進行噴涂。具體操作如下噴涂前,把定位柱8固定鎖在噴涂轉臺9上,兩個定位柱為一列,按照固定的間隔設置,放置16列,共計32根定位柱。把產品和噴涂治具的前蓋I與后蓋2裝配固定好后,放置在噴涂流水線上,輸送到噴房內。最后再把裝配好的產品和噴涂治具通過兩個定位件7固定放置在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并列放置的定位柱8上,這樣可以豎立放置16個平板電腦外殼,實現一次噴涂16個產品,有效減少了作業工序,節約人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聞廣品品質,提聞生廣效率。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蓋和后蓋,所述前蓋上設置有多個卡扣,后蓋上設有多個可與卡扣扣合連接的卡槽,所述前蓋和后蓋通過所述卡扣和卡槽形成可容納待噴涂產品的腔體,所述后蓋一側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與后蓋所在的平面平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為定位孔或具有通孔的定位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與所述側邊所在平面垂直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蓋還包括可與所述卡扣配合的凸臺,所述凸臺位于所述卡槽與卡扣配合的側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為四個,并且兩兩對應,兩個對應的卡扣的朝向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對應的卡扣朝向相背。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對應卡扣所對應的兩個卡槽相互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對應的卡扣朝向相對。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涂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末端還設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卡扣的延伸方向一致。
專利摘要一種噴涂治具,包括前蓋和后蓋,所述前蓋上設置有多個卡扣,后蓋上設有多個可與卡扣扣合連接的卡槽,所述前蓋和后蓋通過所述卡扣和卡槽形成可容納待噴涂產品的腔體,所述后蓋一側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與后蓋所在的平面平行。在后蓋一側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件,通過定位件可以將噴涂治具豎立固定在噴涂工作臺上,這樣便實現了噴涂治具的豎立放置,由于噴涂工作臺上可以放置多個噴涂治具,可以提升單次噴涂產出數量,大大節省噴涂油漆使用量,節約人力,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05C13/02GK202823807SQ20122044016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31日
發明者萬龍 申請人:惠州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