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輪胎制備或修補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機動車(如汽車、摩托車等)在行駛過程中時見輪胎被鐵釘或其他尖銳物刺扎而造 成漏氣甚至是爆胎,不僅需要駕車人去補胎,嚴重時還會造成交通事故。故此出現了一種在 輪胎內噴涂的噴涂劑,通過將這種噴涂劑均勻地噴涂在輪胎的內壁上,在輪胎內部形成一 個安全防護層。當輪胎突遇尖銳物刺入時,安全防護層中的聚合材料能迅速將尖銳物包圍 并及時把穿孔徹底密封,有效防止輪胎漏氣;當尖銳物拔出時,聚合材料瞬間填充創口阻止 輪胎漏氣,從而保證安全駕駛無需補胎。[0003]但是上述的輪胎內噴涂劑的噴涂仍采用人工噴涂法作業,不僅作業場地面積大、 工人勞作繁重、工作效率低,而且空氣污染嚴重,對工人也造成較大的身體傷害,因此不能 適應大規模作業的需要。而且采用人工噴涂質量也難以控制,這是困擾輪胎內噴涂行業的一個難題。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 備,采用驅動對輥帶動輪胎旋轉,利用二維調節裝置來調節噴槍移動,并在噴膠的同時噴出 壓縮氣體以迅速冷卻噴涂劑,實現了全自動化的噴涂作業。[0005]為了達到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 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0006]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的熔膠箱、聚膠 筒、液泵、膠液噴嘴以及承載并帶動輪胎繞輪胎中心軸線自轉的驅動對輥,所述膠液噴嘴設 于以水平方式設置的所述驅動對輥的上方。[0007]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設于所述驅動對輥中間的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 在一支座上的兩組定位輥和驅動支座升降的第一執行機構,每組定位輥中含有至少一個輥 面可轉動的輥子,且所述的兩組定位輥相對傾斜的豎直對稱設置,呈倒三角狀。[0008]所述定位裝置還包括一個檢測所述支座位移量的位移傳感器。[0009]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設于所述驅動對輥中間的推胎裝置和頂胎裝置;所述推胎裝 置包括由滑軌支撐的滑塊、驅動所述滑塊相對滑軌滑動的第二執行機構,所述滑塊上設有 用于推動輪胎在所述驅動對輥上水平滑動的推胎輥;所述頂胎裝置包括底座、驅動底座升 降的第三執行機構,以及水平設置在底座上的頂胎對輥。[0010]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噴槍,所述噴槍上設有所述膠液噴嘴以及設于所述膠液噴嘴 附近的冷風嘴,所述冷風嘴通過管路與風機連通,且與膠液噴嘴朝向同一側。[0011]所述噴槍固定安裝于一個二維調節裝置上,所述二維調節裝置具有兩個驅動所述 噴槍在水平面內沿平行或垂直于所述驅動對輥中任一輥子的軸線方向平移的驅動機構。[0012]所述二維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一導軌、滑動式設于所述第一導軌上的第一連接座、 形成在所述第一連接座上的第二導軌和滑動式設于所述第二導軌的第二連接座,其中所述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均水平設置并相垂直,且二者中的一個以平行于所述驅動對輥中任一輥子的軸線的方式設置;所述的兩個驅動機構分別驅動所述第一連接座在所述第一導軌滑動、所述第二連接座在所述第二導軌滑動。[0013]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至少可容置位于驅動對輥上的輪胎的外殼,所述外殼頂部設有排風扇、近所述頂胎裝置的一個側壁上設有吹風裝置,所述排風扇通過管路連通有收聚>J-U ρ α裝直。[0014]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PLC,所述PLC分別連接所述的各執行機構、驅動機構和位移傳感器。[0015]所述的各驅動機構和各執行機構選自氣缸、液壓油缸和電機。[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機外形美觀,適用于任何小型汽車輪胎維修,改變輪胎特性,增加輪胎的使用壽命和安全可靠性。全自動化完成輪胎的內噴涂作業,操作方便, 適用于中小型汽車輪胎的安全升級。而且噴涂在密閉環境下進行,噴涂中產生的霧氣集中收聚處理后排放,作業人員不接觸有害液體、氣體,周圍環境不受污染。該機生產效率高,維修簡便、快捷,市場前景廣闊。
[0017]通過
以下結合附圖對其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實用新型上述特征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0018]圖1為噴膠設備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噴膠設備工作狀態的示意圖;[0020]圖3為二維調節裝置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0022]如圖1-3所示,標號分別表示機架100、外殼110、門111、排風扇112、吹風裝置 113、驅動對輥200、定位裝置300、支座310、定位輥320、第一執行機構330、噴膠組件400、 熔膠箱410、聚膠筒420、液泵430、膠液噴嘴440、鼓風機450、冷風嘴460、噴槍470、二維調節裝置500、第一導軌510、第一連接座520、第二導軌530、第二連接座540、滾珠絲桿550、 推胎裝置600、滑軌610、滑塊620、推胎輥621、頂胎裝置700、底座710、第三執行機構720、 頂胎對輥730、控制面板800。[0023]參見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該噴膠設備包括[0024]驅動對輥200[0025]驅動對輥200由兩個平行并間隔設置的輥子組成,其中一個輥子為受電機驅動轉動的主動輥,另一個為被動輥,兩個輥子的輥面均凹凸起伏形成粗糙面,以增加與輪胎之間的摩擦力。當輪胎放置在這兩個輥子上時,其中一個輥子轉動帶動輪胎繞其軸線原處旋轉。由此實現了輪胎的自動滾動。[0026]定位裝置300[0027]采用上述驅動對輥200帶動輪胎旋轉的結構時,會出現兩個問題1、輪胎可放置 在驅動對輥200輥面的任意位置,很難保證輪胎和膠液噴嘴之間的準確定位;2、輪胎轉動 時的擺動幅度大,無法控制輪胎的平衡。因此,在驅動對輥200之間還設置有定位裝置300 用來定位并輔助平衡。所述定位裝置300包括支座310、設置在支座310上的兩組定位輥 320和驅動支座310升降的第一執行機構330,另外還包括一個檢測所述支座310位移量的 位移傳感器(圖中省略)。每組定位輥320中含有兩個相互平行且輥面可轉動的輥子,所述 的兩組定位輥320相對傾斜的豎直對稱設置,呈倒三角狀。另外,一組定位輥320 —個輥子 和另外一組定位輥320中的一個輥子的軸線均位于一個平行于構成所述驅動對輥200的各 棍子的豎直平面上。第一執行機構330選擇米用氣缸。由此,輪胎放在驅動對棍200上時, 當第一執行機構330驅動支座310上升,一組定位輥320抵觸輪胎并推動輪胎移動,直至另 一組定位輥320抵觸輪胎的另一側,由此輪胎自動對中的位于兩組定位輥320之間,并分別 和兩組定位輥320的四個輥子接觸。當驅動對輥200帶動輪胎轉動時,輪胎抵靠兩組定位 輥320并帶動定位輥320轉動,定位輥320同時起到輔助平衡的作用。[0028]噴膠組件400[0029]噴膠組件400包括噴膠和噴氣兩個部分組成。[0030]噴膠部分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的熔膠箱410、聚膠筒420、液泵430和膠液噴嘴 440。所述熔膠箱410起到將固態膠放進箱內進行溶解作用,其側壁具有夾層,夾層內安裝 有電加熱絲,熔膠箱410的內部設有攪拌裝置,用于對熔膠箱I內的熔膠進行攪拌,從而加 快熔膠的熔化。聚膠筒420將膠液攪拌成熟料作噴涂待用。液泵430采用齒輪泵,把聚膠 筒420內膠液吸入并排出,經膠液噴嘴440噴出膠液。[0031]噴氣部分則包括通過管路連接的鼓風機450和冷風嘴460。冷風嘴460設于膠液 噴嘴440旁,且與膠液噴嘴440朝向同一側,由此,以下將固定這兩個噴嘴的部分稱為噴槍 470。通過鼓風機450提供的壓縮氣體,由冷風嘴460噴出,用于加速輪胎內壁上的膠液冷 卻的作用。[0032]二維調節裝置500[0033]由于市場上的輪胎具有多種型號,并且輪胎具有一定的厚度。由此在噴涂前和噴 涂中噴槍470均需要進行移動以達到定位和均勻覆蓋的目的。因此該噴槍470被安裝在一 個二維調節裝置500上,用于調節噴槍在水平面上的兩個維度的移動。本實施例中二維調 節裝置500包括第一導軌510、平行于第一導軌510的滾珠絲桿550、滑動式設于所述第一 導軌510上的第一連接座520、形成在所述第一連接座520上的第二導軌530和滑動式設于 所述第二導軌530的第二連接座540。其中第一導軌510和第二導軌530均水平設置并相 垂直,第一導軌510以垂直于所述驅動對輥200中任一輥子的軸線的方式設置(因此第二導 軌530以平行于所述驅動對輥200中任一輥子的軸線的方式設置),第一連接座520與滾珠 絲桿550上套裝的活靈固定連接。另外,二維調節裝置500還包括兩個驅動機構,其中一個 驅動機構為驅動滾珠絲桿550轉動的電機,用于驅動所述第一連接座520在所述第一導軌 510滑動,另一個驅動機構為氣缸,用于直接驅動所述第二連接座540在所述第二導軌530 滑動。[0034]機架100[0035]機架100作為噴膠設備的主體結構,其它組件均固定安裝在機架100上。機架100外設置有外殼110,外殼110將各個組件均容置其內,并且內部設置隔板將其內的容置空間 分隔為多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由此,使實現輪胎噴涂的部分處于一個封閉的環境,避免霧氣 飄逸污染環境。另外,外殼110在對應位置處上鉸接有門111,用于設備檢修、將輪胎放入和 取出以及補充噴涂劑用。外殼110的頂部設有排風扇112,用于將外殼110內的霧氣抽出并 送入回收設備中集中收聚處理后排放;外殼110遠離定位裝置300的一側的壁上設有吹風 裝置113,如風扇,用于送進新風,起到冷卻噴涂好的輪胎的作用。由此,靠近吹風裝置113 的區域被稱為冷卻工位。[0036]推胎裝置600[0037]推胎裝置600設于驅動對輥200之間,用于將噴涂好的輪胎推到冷卻工位上。推 胎裝置600包括由滑軌610支撐的滑塊620、驅動所述滑塊620相對滑軌610滑動的第二執 行機構(圖中未示)。所述滑塊620上設有用于推動輪胎在所述驅動對輥200上水平滑動的 推胎輥621。推胎輥621為傾斜于滑軌610設置的被動輥,以保證其與輪胎接觸時,推胎輥 621可轉動的輥面與輪胎側緣接觸。[0038]頂胎裝置700[0039]所述頂胎裝置700同樣設于驅動對輥200之間,并位于冷卻工位處。該頂胎裝置 700包括底座710、驅動底座710升降的第三執行機構720,以及水平設置在底座710上的頂 胎對輥730,頂胎對輥730為兩位被動輥,起到支撐輪胎的作用。[0040]電氣控制系統[0041]包括PLC和控制面板800,PLC分別連接控制面板800、各執行機構、各驅動機構和 位移傳感器,通過位移傳感器來檢測定位裝置上升的行程,由此可自動識別輪胎的尺寸,進 而PLC從設定好的程序中選擇噴槍控制方案。[0042]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本實用新型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 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之一,為篇幅限制,這里不能逐一列舉所有實施方式,任何可以體現本 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技術方案的實施,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0043]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 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限于此,在上述實施例的指導下,本領域技術 人員可以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改進和變形,而這些改進或者變形落在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的熔膠箱、聚膠筒、 液泵、膠液噴嘴以及承載并帶動輪胎繞輪胎中心軸線自轉的驅動對輥,所述膠液噴嘴設于以水平方式設置的所述驅動對輥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設于所述驅動對輥中間的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設置在一支座上的兩組定位輥和驅動支座升降的第一執行機構,每組定位輥中含有至少一個輥面可轉動的輥子,且所述的兩組定位輥相對傾斜的豎直對稱設置,呈倒三角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裝置還包括一個檢測所述支座位移量的位移傳感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設于所述驅動對輥中間的推胎裝置和頂胎裝置;所述推胎裝置包括由滑軌支撐的滑塊、 驅動所述滑塊相對滑軌滑動的第二執行機構,所述滑塊上設有用于推動輪胎在所述驅動對輥上水平滑動的推胎輥;所述頂胎裝置包括底座、驅動底座升降的第三執行機構,以及水平設置在底座上的頂胎對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噴槍,所述噴槍上設有所述膠液噴嘴以及設于所述膠液噴嘴附近的冷風嘴,所述冷風嘴通過管路與風機連通,且與膠液噴嘴朝向同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槍固定安裝于一個二維調節裝置上,所述二維調節裝置具有兩個驅動所述噴槍在水平面內沿平行或垂直于所述驅動對輥中任一輥子的軸線方向平移的驅動機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維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一導軌、滑動式設于所述第一導軌上的第一連接座、形成在所述第一連接座上的第二導軌和滑動式設于所述第二導軌的第二連接座,其中所述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均水平設置并相垂直,且二者中的一個以平行于所述驅動對輥中任一輥子的軸線的方式設置;所述的兩個驅動機構分別驅動所述第一連接座在所述第一導軌滑動、所述第二連接座在所述第二導軌滑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至少可容置位于驅動對輥上的輪胎的外殼,所述外殼頂部設有排風扇、近所述頂胎裝置的一個側壁上設有吹風裝置,所述排風扇通過管路連通有收聚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噴膠設備還包括PLC,所述PLC分別連接所述的各執行機構、驅動機構和位移傳感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驅動機構和各執行機構選自氣缸、液壓油缸和電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一種輪胎內表面噴膠設備,包括通過管路順次連接的熔膠箱、聚膠筒、液泵、膠液噴嘴以及承載并帶動輪胎繞輪胎中心軸線自轉的驅動對輥,所述膠液噴嘴設于以水平方式設置的所述驅動對輥的上方。本實用新型能全自動化完成輪胎的內噴涂作業,操作方便,適用于中小型汽車輪胎的安全升級。而且噴涂在密閉環境下進行,噴涂中產生的霧氣集中收聚處理后排放,作業人員不接觸有害液體、氣體,周圍環境不受污染。該機生產效率高,維修簡便、快捷,市場前景廣闊。
文檔編號B05B13/06GK202845253SQ2012204234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明者童勝國 申請人:爾申電子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