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流體噴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噴嘴結構,特別是一種節能效果的流體噴嘴。
背景技術:
噴嘴結構已經廣泛的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引擎散熱的噴嘴、滅火機的噴嘴、澆花的噴嘴、洗滌的噴嘴等,這些都是通過改變液體的流速以使得所噴出的液體的流速加劇或呈霧狀。目前市面上的流體噴嘴依其氣體與液體混合方式,大致可分為外混合和內混合兩種。外混合的噴嘴的噴霧的氣體和液體先在外部完成混合后,再進入噴嘴噴出,而內混合則 設計于噴嘴內。流體噴嘴依其加壓方式的不同可區分為虹吸式和雙壓式。虹吸式噴嘴的液體進入混合部前并不會進行加壓,而雙壓式噴嘴的液體和氣體則均須加壓。然而,噴嘴零件的加工,在零件尺寸、準直度或同心度等,在制造的過程中,較難避免誤差的發生,這些發生在零件加工時所產生的誤差值,在使用時,噴釋出的氣液混合流體產生偏斜的情形,導致不穩定及不均勻的狀況。并且,噴嘴的零件,若直接于噴頭前端開設一噴口,且無導流的設計,則易在噴頭前端內壁產生紊流,若紊流發生回沖,則對氣液混合流體將形成阻力,若回沖力道過強則可能讓氣體沖回液體管路,導致虹吸現象消失。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沖刷洗凈能力強、節能效果好的流體噴嘴,以克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流體噴嘴,其包括一主管體,該主管體的一端的管口成型為一螺孔,另一端則設置有一連接管,且主管體中則設置有一內螺孔,而該主管體表面設置有一連接孔;一導流管體,該導流管體的一端成型為一螺管,該螺管并連接于該主管體的內螺孔,另一端則成型為一錐面管,并連接于一混流管體中;一混流管體,該混流管體的一端連接該主管體的螺孔,另一端的管口則成型為一螺孔,而混流管體內則設置一混合內管,混合內管管壁上刻設有多個道膛線,且該膛線呈螺旋狀設置于該混合內管,而混合內管一端則對應該導流管體的錐面管處設置有一錐形孔,該錐形孔并與該混合內管相連通;一噴頭管,該噴頭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混流管體的螺孔,另一端則開設有一管口。較佳地,該導流管體的錐面管錐度小于該混流管體的錐形孔錐度,兩者對應形成有一間隙。較佳地,該間隙通過錐度對應的設計并朝錐形孔方向而呈先寬后窄的配置。較佳地,該混流管體的混合內管呈一錐形管形狀。較佳地,該噴頭管中設置有一噴頭內管呈一錐形管形狀。較佳地,該噴頭內管一端成形為一弧形,并連通于該噴頭管的管口。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該混流管體體內則設置一混合內管,混合內管管壁上刻設有多個道膛線且該膛線呈螺旋狀設置于該混合內管,如此設計配置,有助于虹吸現象的產生,同時加快液體流通速度;進而控制液體流通的速度以及空氣工作壓力的可調范圍,同時也降低氣體回沖液體管路的機率;達到控制噴嘴的噴流力道,增加噴嘴沖刷洗凈力的調整范圍,實現較強的沖刷洗凈能力以及好的節能效果。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結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其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流體噴嘴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組合立體圖。圖3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另一視角的組合立體圖。 圖4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第一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第二剖面示意圖圖6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第三剖面示意圖圖7為圖I所不流體噴嘴的氣液體流向不意圖圖8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第一使用狀態示意圖。圖9為圖I所示流體噴嘴的第二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作為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請參閱
圖1,圖4及圖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流體噴嘴I包括一個主管體14,其一端的管口成型為一螺孔141,另一端則設置有一連接管142,其內部設置有一內螺孔145,其表面設置有一連接孔144 ;一導流管體13,一端成型為一螺管132并連接于主管體14的內螺孔145,另一端則成型為一錐面管131 ;—混流管體12,其一端連接主管體14的螺孔141,另一端的管口則成型為一螺孔121,而混流管體12內則設置一混合內管123,且混合內管123 —端則對應該導流管體13的錐面管131,設置有一錐形孔124,該錐形孔124并與混合內管123相連通;一噴頭管11,其一端連接于該混流管體12的螺孔121,另一端則開設有一管口 111。請參閱圖2及圖3,主管體14通過連接孔144來導入液體,以及利用連接管142的鏈接并配合連接孔143來導入氣體,再利用連接于主管體14以及混流管體12內的導流管體13將氣體與液體傳輸至混流管體12內,再經由噴頭管11將氣液混合流體噴釋出。請參閱
圖1,噴嘴I內的導流管體13的錐面管131錐度小于該混流管體12的錐形孔124錐度,兩者之間對應形成有一間隙15 ;由于錐面管131錐度小于錐形孔124錐度,也使得該間隙15藉由錐度對應的設計,使得液體流入時會朝錐形孔124方向,先進入較寬的間隙15再通過后方較窄的間隙15,如此的設計配置得加快液體流通的速度。請參閱圖5,其中該混流管體12的混合內管123管壁上刻設有多個道膛線122,且該膛線122呈螺旋狀設置于該混合內管123中;經過膛線加工后,得以令通過混流管體12的氣液混合流體,順著膛線慢速回轉并均勻傳輸至一噴頭管11的噴頭內管112 ;而該噴頭內管112—端成形為一弧形,并與管口 111相連通,且噴頭內管112朝管口 111方向呈一收合的弧形,則可防止氣液混合流體的紊流回沖至液體管路進而導致虹吸效果失效。請參閱圖6,混流管體12的混合內管123可成一錐形管形狀,通過錐度設計有助于增加氣液混合流體的流速,且該噴頭管11的噴頭內管112也采用相同錐度設計,而成型為一錐形管形狀,可使氣液混合流體的流速增快;而該混合內管123視實際加工的難易度與運用層面的不同,得選擇直接去除膛線的加工。請參閱圖7,氣體經由連接孔143導入,并經由導流管體13,流至混流管體12的混合內管123中;另一方面,液體則經由連接孔144導入,并透過間隙15增加流速的設計,使液體快速進入混流管體12內的混合內管123中,氣體與液體即在混流內管123中進行混合,而成為氣液混合流體,之后再進入噴頭管11的噴頭內管112,而噴頭內管112朝管口 111方向呈一收合的弧形,透過此設置,可防止氣液混合流體的紊流回沖至液體管路進而導致虹吸效果失效;同時,氣液混合流體通過噴頭內管112后再以特定角度和高度來擴散,并控制氣液混合流體的噴釋角度,使管口 111所噴釋出氣液混合流體得以維持穩定、均勻且強勁的沖刷洗凈效果。請參閱圖I、圖7、圖8及圖9,一氣體管路2直接連接于主管體14的連接孔143 ;一液體管路3直接連接于主管體14的連接孔144,氣體與液體并于混流管體12內的混合內管123中進行混合,之后再進入噴頭管中,并通過噴頭管11的管口 111噴釋出一穩定、均勻、噴流快速并具霧化效果的氣液混合流體。請參閱圖4,由于錐面管131錐度小于錐形孔124錐度,也使得該間隙15藉由錐度對應的設計,使得液體流入時會朝錐形孔124方向,進入較寬的間隙15再通過后方較窄的間隙15,如此的先寬后窄的設計配置,有助于虹吸現象的產生,同時加快液體流通速度;進而控制液體流通的速度以及空氣工作壓力的可調范圍,同時也降低氣體回沖液體管路的機率;達到控制噴嘴的噴流力道,增加噴嘴沖刷洗凈力的調整范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的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流體噴嘴,其包括一主管體,該主管體的一端的管口成型為一螺孔,另一端則設置有一連接管,且主管體中則設置有一內螺孔,而該主管體表面設置有一連接孔;一導流管體,該導流管體的一端成型為一螺管,該螺管并連接于該主管體的內螺孔,另一端則成型為一錐面管,并連接于一混流管體中;其特征在于該流體噴嘴進一步包括一混流管體,該混流管體的一端連接該主管體的螺孔,另一端的管口則成型為一螺孔,而混流管體內則設置一混合內管,混合內管管壁上刻設有多個道膛線,且該膛線呈螺旋狀設置于該混合內管,而混合內管一端則對應該導流管體的錐面管處設置有一錐形孔,該錐形孔并與該混合內管相連通;一噴頭管,該噴頭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混流管體的螺孔,另一端則開設有一管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體噴嘴,其特征在于該導流管體的錐面管錐度小于該混流管體的錐形孔錐度,兩者對應形成有一間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流體噴嘴,其特征在于該間隙通過錐度對應的設計并朝錐形孔方向而呈先寬后窄的配置。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體噴嘴,其特征在于該混流管體的混合內管呈一錐形管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體噴嘴,其特征在于該噴頭管中設置有一噴頭內管呈一錐形管形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流體噴嘴,其特征在于該噴頭內管一端成形為一弧形,并連通于該噴頭管的管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沖刷洗凈能力強、節能效果好的流體噴嘴,其包括一主管體,該主管體的一端的管口成型為一螺孔,另一端則設置有一連接管,且主管體中則設置有一內螺孔,而該主管體表面設置有一連接孔;一導流管體,該導流管體的一端成型為一螺管;一混流管體,其一端連接該主管體的螺孔,另一端的管口則成型為一螺孔,而混流管體內則設置一混合內管,混合內管管壁上刻設有多個道膛線,且該膛線呈螺旋狀設置于該混合內管,而混合內管一端則對應該導流管體的錐面管處設置有一錐形孔,該錐形孔并與該混合內管相連通;一噴頭管,該噴頭管的一端連接于該混流管體的螺孔,另一端則開設有一管口。
文檔編號B05B7/04GK202460892SQ201220093330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3日
發明者謝玲艷 申請人:余姚市士森銅材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