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膠帶結構及其太陽能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ー種膠帶結構,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使用于太陽能電池模塊封裝的雙面膠帶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針對太陽能面板與外框接合的方式,一般會采用硅膠(silicone)或是膠帶來達到接合的目的。而就目前產業的經驗,太陽能面板與外框接合吋,由于膠帶具有較低的熟成時間,因此,可以比較快速完成膠合,加速出貨 的速度。通常將太陽能面板組裝在外框的凹槽時,多是采用寬幅較寬的雙面膠帶,將雙面膠帶彎折貼附于太陽能面板外緣后,再將太陽能面板置入外框的凹槽中進行固定。一般而言,雙面膠帶在組裝完成之后需要隱藏在外框內,以免影響成品的美觀,但由于現在的產品多為窄邊框的設計,雙面膠帶的寬幅也受到限制而隨著縮小。當雙面膠帶的寬幅變小時,其與太陽能面板之間的貼附面積也隨之減小,容易造成貼附不完全而出現雙面膠帶掀起的情形,嚴重影響后續的組裝作業。再者,在太陽能面板與外框組裝完成后,雙面膠帶與外框的凹槽之間會有間隙(gap)的產生,倘若此間隙過大,除了雙面膠帶的可利用性降低外,此間隙在太陽能面板與外框組裝的過程中會有蓄積水氣,造成雙面膠帶受潮而黏性降低。除此之外,一般雙面膠帶的外型多為長方形,在太陽能面板的轉角處容易因為外形不匹配的關系而無法完全貼附太陽能面板的轉角,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太陽能面板與外框組裝后,雙面膠帶于太陽能面板角落處的壓縮比會増大,而過度的壓縮比會造成雙面膠帶破裂影響后續膠黏的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ー種膠帶結構,用以解決膠帶在彎折后因貼附面積過小導致膠帶掀起的情形。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太陽能模塊,用以解決膠帶彎折貼附于太陽能面板外緣后,因貼附面積過小導致膠帶掀起的情形,以及膠帶與外框凹槽的間隙過大的問題。為達上述優點,本發明提出ー種膠帶結構,包括本體、第一粘著層以及第ニ黏著層。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第一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一表面。第二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二表面。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的第一部分的材料密度大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材料密度。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更具有至少ニ線性切槽,設置于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至少其中之一井分別位于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交界,且至少ニ線性切槽平行于本體的延伸方向,其中這些線性切槽中任ー線性切槽具有槽ロ與底部,而這些線性切槽中任一線性切槽的截面寬度由槽ロ朝向底部漸減。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具有寬度較大的多個第一區段與寬度較小的多個第二區段,這些第一區段與這些第二區段交錯排列,其中這些第一區段與這些第二區段分別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為達上述優點,本發明又提出一種太陽能模塊包括太陽能面板、外框以及膠帶結構。外框具有凹槽,用以容置太陽能面板。膠帶結構設置于太陽能面板與外框之間。膠帶結構包括本體、第一黏著層以及第ニ黏著層。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該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第一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一表面,且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黏著層對應于凹槽的底面。第二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二表面,且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黏著層對應于太陽能面板的側邊。為達上述優點,本發明又提出一種膠帶結構用以設置于太陽能面板與外框之間, 外框具有凹槽,用以容置太陽能面板,膠帶結構用以設置于凹槽內而位于太陽能面板與外框之間,膠帶結構包括本體、第一黏著層以及第ニ黏著層。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第二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第一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一表面。第二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二表面。本發明中,膠帶結構具有本體、第一黏著層與第二黏著層。本體具有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一部分的厚度會大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厚度,且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在黏合太陽能面板與外框時,厚度較大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上的第一黏著層與第二黏著層會分別對應于凹槽底面與太陽能面板側邊,藉以保護太陽能面板與外框組裝的過程受到損傷。且由于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不等厚的設計,能有效降低膠帶結構貼附于太陽能面板的外緣時彎折處的壓縮比,藉以提供較佳的貼附效果。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圖I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圖2繪示為使用圖I的膠帶結構進行黏合組裝后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圖3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上視示意圖。圖4繪示為圖3的膠帶結構黏合在太陽能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5繪示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圖6繪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圖7繪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圖8繪示為使用圖5所示的膠帶結構進行黏合后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圖9繪示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圖10繪示為使用在圖9所示的太陽能模塊上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l、la、lb、lc、ld :膠帶結構10 :本體11 :第一黏著層12 :第二黏著層I3、14:線性切槽101 :第一表面102 :第二表面
103 :第一部分104 :第二部分105 :第一區段106 :第二區段107 :第三部分131、141:槽ロ132、142:底部2、2a、2b :太陽能模塊20:太陽能面板21、21a:外框210:凹槽211 :第一固定部212 :第二固定部213 :側壁2100 :底面2000 :側邊2101、2102:側面2001 :頂面2002 :底面2003 :轉角D1、D2、D3:距離T1、T2:寬度L :長度方向W1、W2:區域寬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照圖1,其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所示的膠帶結構I包括本體10、第一黏著層11以及第二黏著層12。本體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01與第二表面102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103、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第一黏著層11設置于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而第二黏著層12設置在本體10的第二表面102。
承上述,本實施例所述的本體10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部分103、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如圖I所示,第一部份103兩側各有與第一部分103不同厚度的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并且位于第一部分103的第一表面101與第二表面102的距離Dl大于位于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4的第一表面101與第二表面102的距離D2,需進ー步說明的是,距離Dl為位于第一部分103的第一表面102上任一點到第二表面102的最短距離,而距離D2為位于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到第二表面102的最短距離。除此之外,本體10的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厚度由第一部分103兩側向外延伸而漸漸縮減,如圖I所示,以本體10的第二部分104為例,第二部分104鄰近第一部分103的厚度(也就是位于第二部分104的第一表面101至第二表面102的距離D3)大于第二部分104遠離第一部分103的厚度(也就是位于第二部分104的第一表面101至第二表面102的距離D2)。而本體10的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整體厚度可以是相同或不相同,前提是,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厚度不能大于第一部分103的厚度。而本實施例所示的本體10的材質例如是發泡材質。且本體10的第一部分103的材料密度例如 是大于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材料密度。第一黏著層11與第二黏著層12的黏性可為相同或是不相同。舉例而言,第一黏著層11的黏性可以大于第二黏著層12的黏性,以加強第一黏著層11的貼附能力。或者,第二黏著層12的黏性可以大于第一黏著層11的黏性,以加強第二黏著層12的貼附能力。第一黏著層11與第二黏著層12可以例如是黏膠、雙面膠等。請參照圖2,其為使用圖I的膠帶結構I進行黏合組裝后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太陽能模塊2包括太陽能面板20、外框21以及圖I所示的膠帶結構I。太陽能面板20系為至少一太陽能電池(圖未示)加以封裝而成。外框21具有凹槽210,用以容置太陽能面板20的丨部份。膠帶結構I設置于太陽能面板20與外框21之間,且位于本體10第一部分103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黏著層11對應凹槽210的底面2100。而位于本體10第一部分103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二黏著層12對應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位于本體10第二部分104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黏著層11對應于凹槽210的鄰接底面2100的側面2101,位于本體10第三部分107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黏著層11對應于凹槽210的鄰接底面2100的側面2102。位于本體10第二部分104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二黏著層12對應于太陽能面板20的鄰接于側邊2000的頂面2001,位于本體10第三部分107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二黏著層12對應于太陽能面板20的鄰接于側邊2000的底面2002。承上述,再請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當太陽能面板20與外框21藉由膠帶結構I黏合組裝后,位于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黏著層11黏合于凹槽210的側面2101、2102。位于第一部分103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二黏著層12會黏合于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而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107的第二表面102上的第二黏著層12會分別黏合于太陽能面板20的頂面2001與底面2002。由于膠帶結構I本體10的第一部分103厚度較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厚,因此,位于第一部分103的第一表面101上的第一黏著層11會黏合于凹槽210的底面2100,使得膠帶結構I與凹槽210底面2002之間產生間隙的可能性降低,如此ー來,除了可以增加膠帶結構I的黏著面積外,也可避免膠帶結構I與凹槽210底面2002之間隙過大容易受潮的情況發生。換言之,由于太陽能面板20與外框21在結合時,是先將膠帶結構I透過第二黏著層12黏著于太陽能面板20的邊緣,再將太陽能面板20組裝進入外框21,因此由于膠帶結構I本體10的第一部分103厚度較第二部分104厚,并且凹槽210的側面2101、2102分別與太陽能面板20的頂面2001與底面2002之間的距離小于凹槽210的底面2100到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的距離。因此,使得膠帶結構I與凹槽210底面2002之間產生間隙的可能性降低,此外在組裝時,也可避免因為凹槽210的側面2101、2102分別與太陽能面板20的頂面2001與底面2002之間的距離較窄而造成膠帶結構I的移位。此外,凹槽210的底面2100與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之間的空間,也能夠因為膠帶結構I的第一部分103厚度較厚而能夠充份的被填充。請參照圖3,其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I上視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I具有多個第一區段105與第二區段106。其中第一區段105具有較大的寬度Tl,而第二區段106具有較小的寬度T2。這些第一區段105與第二區段106彼此相鄰且交錯排列,且這些第一區段105與第二區段106分別包括第一部分103、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具有較小寬度T2的第二區段106的形狀可以為漸縮的頸縮部,即 這些第二區段106中間的寬度為最窄,因此膠帶結構I在第二區段106可以具有較大的彎折角度。而這些第一區段105與第二區段106的材料密度可以相同或是不同。承上述,并請參照圖4,其為圖3的膠帶結構I黏合在太陽能面板20的上視示意圖。膠帶結構I被彎折黏合于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膠帶結構I具有的第二區段106的位置對應于太陽能面板20側邊2000的轉角2003,轉角2003是指太陽能面板20側邊2000四個角落的轉折處。由于第二區段106為較窄的頸縮部,因此,容易進行大角度彎折的操作,而不會有膠帶結構I因大角度彎折而重迭的狀況發生。請參照圖5,其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所述的膠帶結構Ia類似于圖I所示的膠帶結構1,同樣具有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103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不同點在于,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示的膠帶結構Ia具有線性切槽13。此線性切槽13例如是設置于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并位于第一部分103與第二部分104的交界以及第一部分103與第三部分107的交界,且此線性切槽13平行于本體10的延伸方向し線性切槽13具有槽ロ 131與底部132,而線性切槽13的截面寬度由槽ロ 131朝向底部132漸減。此外,第一黏著層11也具有與線性切槽13類似的另ー線性切槽14,而此線性切槽14具有槽ロ 141與底部142,此線性切槽14與線性切槽13彼此相對。在一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的膠帶結構lb,其線性切槽13例如是設置于本體10的第ニ表面102,并位于第一部分103與第二部分104的交界以及第一部分103與第三部分107的交界,在本實施例中,另ー線性切槽14是設置在第二黏著層12。在另ー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膠帶結構lc,其線性切槽13例如是設置于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與第二表面102,并位于第一部分103與第二部分104的交界以及第一部分103與第三部分107的交界,在本實施例中,另ー線性切槽14是分別設置在第一黏著層11與第二黏著層12。上述膠帶結構la、lb、Ic的線性切槽13可以為單純的切痕。當然,在其它的實施例中,線性切槽13的剖面可以為弧形、楔形、V形、U形或是其它任意形狀,只要可以提供膠帶結構la、lb、Ic彎折時更好的彎折彈性即可。請參照圖8,其為使用圖5所示的膠帶結構Ia進行黏合后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太陽能模塊2a是透過圖5所示的膠帶結構Ia來黏合太陽能面板20與外框21。當太陽能面板20與外框21黏合組裝后,膠帶結構Ia具有的線性切槽13的位置為對應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與頂面2001的鄰接處以及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與底面2002的鄰接處,使得膠帶結構Ia經彎折后,對應于太陽能面板20的側邊2000與頂面2001鄰接處以及太陽能面板20側邊2000與底面2002鄰接處的地方因線性切槽13的緣故而可以具有較大的變形幅度,使得膠帶結構Ia能夠緊密的貼附在太陽能面板20,而不會有掀起的情形產生。請參照圖9與圖10,圖9為本發明的另ー實施例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剖面示意圖,而圖10為使用在圖9所示的太陽能模塊上的膠帶結構剖面示意圖。如圖 9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太陽能模塊2b,其膠帶結構Id為彎折地貼附在太陽能面板20上。基于功率的考慮,外框21a的框邊尺寸較低,為了外觀因素,位于太陽能面板20的頂面2001 (即受光面)的膠帶結構Id需要隱藏在外框21a的內。此外,如圖9所示,太陽能模塊2b的外框21a具有側壁213、第一固定部211與第二固定部212,在產品環境測試下,太陽能面板20需要承受5400Pa雪荷重,因此外框21第二固定部212尺寸往往會大于第二固定部211尺寸,直接影響膠帶結構Id位于太陽能面板20的底面2002的區域寬度W2會大于膠帶結構Id位于太陽能面板20的頂面2001的區域寬度W1,也就是如圖10所示的膠帶結構ld,本體10的第二部分104的區域寬度Wl會大于本體10的第三部分107的區域寬度W2,除此之外,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的厚度或其它性質也可以具有相異的設計,舉例而言,第二部分104與第三部分107分別向遠離第丨部份103兩側的方向(也即大約垂直延伸方向L的方向)向外延伸,并且垂直厚度漸減,并且第三部分107厚度減少的變化率可以小于第二部分104厚度減少的變化率。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膠帶結構具有本體、第一黏著層與第二黏著層。本體具有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一部分的厚度會大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厚度。在黏合太陽能面板與外框時,厚度較大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上的第一黏著層與第二黏著層會分別對應于凹槽底面與太陽能面板側邊,借以保護太陽能面板與外框組裝的過程受到損傷。且由于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不等厚的設計,能有效降低膠帶結構貼附于太陽能面板的外緣時彎折處的壓縮比,借以提供較佳的貼附效果。除此之外,藉由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不等厚的設計,能夠使得膠帶結構與外框之間產生間隙的機會降低,有效防止膠帶結構受潮,同時也增加膠帶結構的利用率。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ー種膠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與一第三部分,位于該第一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該第一部分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之間; 一第一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二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膠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的該第一部分的材料密度大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的材料密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膠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更具有至少ニ線性切槽,設置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至少其中之一并分別位于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該第三部分的交界,且該至少ニ線性切槽平行于該本體的一延伸方向,其中該些線性切槽中任ー線性切槽具有一槽ロ與一底部,該些線性切槽中任一線性切槽的ー截面寬度由該槽ロ朝向該底部漸減。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膠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具有寬度較大的多個第一區段與寬度較小的多個第二區段,該些第一區段與該些第二區段交錯排列,其中該些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分別包括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膠帶結構,其特征在于,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的任一點包括一第一點與一第二點,該第一點鄰近于該第一部分,該第二點遠離該第一部分,且該第一點位于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點之間,該第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該第二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
6.一種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太陽能面板; 一外框,具有ー凹槽,用以容置該太陽能面板;以及 ー膠帶結構,設置于該太陽能面板與該外框之間,該膠帶結構包括 一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與第一第三部分,位于該第一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該第一部分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之間; 一第一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一表面,且位于該第一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的該第一黏著層對應于該凹槽的底面;以及 一第二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二表面,且位于該第一部分的該第二表面上的該第二黏著層對應于該太陽能面板的側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于,位于該第二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的該第一黏著層對應于該凹槽的鄰接該底面的一第一側面,位于該第三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的該第一黏著層對應于該凹槽的鄰接該底面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相對于該第二側面;位于該第二部分的該第二表面的該第二黏著層對應于該太陽能面板的鄰接于該側邊的ー頂面,位于該第三部分的該第二表面的該第二黏著層對應于該太陽能面板的鄰接于該側邊的ー底面。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膠帶結構的該本體更具有至少ニ線性切槽,設置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至少其中之一并分別位于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交界,且該至少ニ線性切槽平行于該本體的一延伸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干,該至少ニ線性切槽分別對應該太陽能面板的該側邊與該頂面的鄰接處與該太陽能面板的該側邊與該底面的鄰接處。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外框具有ー側壁、一第一固定部與一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自該側壁延的上端緣延伸而出,該第二固定部自該側壁的下端緣延伸而出,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彼此相面對且挾持該太陽能面板,且該第一固定部的寬度小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寬度,該膠帶結構對應于該太陽能面板的該頂面的該第二部分的寬度等于該第一固定部的寬度,該膠帶結構對應于該太陽能面板的該底面的該第三部分的寬度等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寬度。
11.ー種膠帶結構在太陽能模塊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該膠帶結構設置于該太陽能面板與一外框之間,該外框具有ー凹槽,用以容置該太陽能面板,該膠帶結構用以設置于該凹槽內而位于該太陽能面板與一外框之間,該膠帶結構包括 一本體,具有彼此相対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與一第三部分,位于該第一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該第二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該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該第一部分位于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之間; 一第一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一表面;以及 一第二黏著層,設置于該本體的該第二表面。
全文摘要
一種膠帶結構及其太陽能模塊,該膠帶結構包括本體、第一粘著層以及第二黏著層。本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以及以厚度來區分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大于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第一表面上任一點與第二表面的最短距離,且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第一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一表面。第二黏著層設置于本體的第二表面。
文檔編號C09J7/02GK102775926SQ20121021365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5日
發明者劉得志, 曾煌棊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