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和氣流攪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裝置,具體是一種用于骨素中和處理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明膠產品是牲骨粒經過浸酸、浸灰、中和、提膠等多工序生產所得的一種高分子化合物,中和工序在明膠整個生產過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中和骨素處理是對前工序骨粒在物理化學反應時產生的各種雜質進行去除,中和骨素處理好壞直接影響到下道工序提膠速度和質量。骨素在中和池內要經歷退灰水洗、預處理、中和反應、水洗合格等操作處理過程,中和攪拌就是為加速骨素進行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主要設備。[0003] 現有的攪拌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中和池1、機械攪拌漿2、池底排水孔板3、過濾網罩4、側排水孔板5及機械傳動系統6等。骨素在中和處理時要經過20遍左右水洗,水洗時骨素不斷被攪拌,已到達使骨素內外雜質充分脫離到水里。然而,經過浸灰后的骨素體積已膨脹變大,密度疏松,感官柔軟,強度變弱,在中和退灰水洗時強烈的機械攪拌,使敷在骨素表面和內部的大量灰雜進入水中去除,但同時激烈的碰撞力使骨素與攪拌漿和池壁之間,以及骨素與骨素之間產生摩擦產成許多細小骨粒,細小骨粒穿過孔板隨水排放,不斷流失。并且,中和機械攪拌,因其是恒定動力,至始至終骨素在中和處理時受到的是同樣的外力作用。實際上在退灰水洗時需要較大外力作用,以徹底清理骨素表面和內部雜質,但在預處理、中和反應階段只需要較小的外力攪拌就能將骨素內鹽類溶解到水里。速度恒定的機械攪拌一方面造成更多骨素流失,另一方面也浪費能源。據統計每批骨素(14噸)在中和處理過程中約有350公斤細小骨素流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骨素與骨素之間、骨素與池壁之間的強烈碰撞和摩擦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采用一種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包括中和池、設在中和池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和設在中和池側壁上的側排水孔板,所述中和池內還設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氣分布器,所述空氣分布器通過連接管與氣泵相連。[0006] 其中,所述空氣分布器包括 由多根管道首尾相連而成的正多邊形管道,所述正多邊形管道與所述中和池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 所述正多邊形管道的頂點上設有氣流管,所述氣流管的朝向與所述正多邊形管道的外接圓的切線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排氣孔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所成夾角為銳角。[0010] 其中,所述正多邊形為正六邊形或正八邊形。[0011] 其中,所述空氣分布器包括[0012] 首尾相連的圓環管道,所述圓環管道與所述中和池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 氣流管,設有若干個,所述若干個氣流管沿著所述圓環管道的切線方向均勻分布。 其中,所述排氣孔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
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所成夾角為銳角。 其中,所述銳角為55° 80° 。 其中,所述連接管上設有氣流調節閥。 本發明采用氣流攪拌技術,降低了骨素與骨素之間、骨素與池壁之間的強烈碰撞和摩擦,從而消除了細小骨素的流失。并且,通過氣流調節閥滿足了中和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對攪拌力的各種要求,達到了節能降耗的效果。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中和機械攪拌裝置的結構圖;[0019]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的結構圖;[0020]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分布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0021]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分布器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0022]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分布器管道的橫截面圖。 圖中11、中和池;12、正六邊形管道;13、池底排水孔板;14、過濾網罩;15、側排水孔板;16、氣流調節閥;17、氣流管;18、排氣孔;20、空氣分布器;22、圓環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0025] 實施例1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包括中和池11、池底排水孔板13、過濾網罩14、側排水孔板15及空氣分布器20。池底排水孔板13設在中和池11的底部,側排水孔板15設在中和池11的側壁上。過濾網罩14設在池底部的中心位置。空氣分布器20通過固定桿固定在中和池11的中心位置,且與中和池11的底部平行。[0027] 空氣分布器20包括首尾相連的管道和氣流管。在空氣調節器的管道上連接與氣泵相連的連接管,用于向管道提供壓縮空氣。連接管上設有氣流調節閥16,通過氣流調節閥16的氣流調節,滿足中和過程中不同階段對攪拌力的各種要求,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0028]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分布器20的管道為呈正六邊形形狀的正六邊形管道12。正六邊形管道12與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在正六邊形管道12的頂點上分別設置一個氣流管17,該氣流管17的朝向與所述正六邊形管道12的外接圓的切線方向一致。[0029] 如圖5所示,在正六邊形管道12的靠近中和池11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18,排氣孔18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18a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18b所成夾角為銳角。所述銳角優選為55° 80°的范圍,更為優選的是60。。這種夾角設置能夠避免池底部因氣流不足造成死角,從而影響中和質量。 從氣流管17噴射的氣流克服骨素的液體重力,沿著中和池的池壁切線方向形成
4一定切向力,從而推動骨素和液體一起旋轉。同時設在正六邊形管道12下方的排氣孔18產生的氣流也推動池底骨素往上運動。因此,正六邊形管道12的距離池底的設置位置要滿足池底氣流的壓力要求,又要便于中和結束后合格骨素出池。[0031]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除空氣分布器20的結構與實施例l不同之外,其他部件的結構均與實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對其作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分布器20的管道為外形呈圓環形狀的圓環管道22。其中,圓環管道22與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圓環管道22的靠近中和池11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18,圓環管道22上設有若干個氣流管17,若干個氣流管17沿著所述圓環管道22的切線方向均勻分布。 如圖5所示,排氣孔18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18a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18b所成夾角為銳角。所述銳角優選為55。 80°的范圍,更為優選的是60。。這種夾角設置能夠避免池底部因氣流不足造成死角,從而影響中和質量。 在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中,對管道呈正六邊形和圓環形的空氣分布器進行了說明,
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管道還可以呈包括正八邊形在內的正多邊形形狀。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方式,依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本領域的普通
技術人員能夠顯而易見地想到一些雷同、替代方案,但這些方案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
的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包括中和池(11)、設在中和池(11)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13)和設在中和池(11)側壁上的側排水孔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和池(11)內還設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氣分布器(20),所述空氣分布器(20)通過連接管與氣泵相連。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分布器(20)包括由多根管道首尾相連而成的正多邊形管道,所述正多邊形管道與所述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11)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18);所述正多邊形管道的頂點上設有氣流管(17),所述氣流管(17)的朝向與所述正多邊形管道的外接圓的切線方向一致。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18)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所成夾角為銳角。
4.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多邊形為正六邊形或正八邊形。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分布器(20)包括首尾相連的圓環管道(22),所述圓環管道(22)與所述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11)底壁的一側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排氣孔(18);氣流管(17),設有若干個,所述若干個氣流管(17)沿著所述圓環管道(22)的切線方向均勻分布。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18)設為內外兩排,內排排氣孔和外排排氣孔相對過管道中心點的豎直線對稱,且內排排氣孔的中心線與外排排氣孔的中心線所成夾角為銳角。
7. 如權利要求3或6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銳角為55。 80° 。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上設有氣流調節閥(1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和氣流攪拌裝置,包括中和池、設在中和池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和設在中和池側壁上的側排水孔板,所述中和池內還設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氣分布器,所述空氣分布器通過連接管與氣泵相連。本實用新型采用氣流攪拌技術,降低了骨素與骨素之間、骨素與池壁之間的強烈碰撞和摩擦,從而消除了細小骨素的流失。
文檔編號C09H1/02GK201470349SQ20092017300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9日
發明者徐善龍, 魏連波 申請人:蚌埠豐原明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