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所述的方法是將含有20%的內脂類化合物、50%受阻酚類化合物和30%含硫協效劑的組合物加入到非食用動植物油中。能有效保持非食用動植物油在生物航煤/生物柴油加工企業生產周期內的質量,降低了其在儲存期間的酸敗程度,有利于以非食用動植物油為原料的生物航煤/生物柴油推廣使用。
【專利說明】
一種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油脂儲存技術范疇,尤其涉及一種適合制備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的非 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國對能 源的需求劇增,而國際能源供給日趨緊張,能源壓力日益凸顯,已成為影響人類社會持續發 展的重大問題,尋找石油替代產品已成為全球共識。液體生物燃料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尤其 是加氫法制備的生物航煤/生物柴油與石油基航空煤油/柴油相比,在其全生命周期內二 氧化碳排放量可減少50%左右,是未來實現石油替代、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為 現實的選擇,已成為全球研究和推廣的熱點。
[0003] 在加氫法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生產過程中,原料占總成本的60%以上,因此如何 獲得規模供應、廉價、可作為能源用途的原料油(毛油及精煉油)是該產業化必須解決的關 鍵問題;同時有效保持原料油(毛油及精煉油)在生物航煤/生物柴油加工企業生產周期 內的質量,降低其在儲存期間的酸敗程度,也是該產業化必須解決的另一個關鍵技術問題。 [0004]目前,為了解決生物航煤/生物柴油原料供應問題,我國已在非宜糧地和邊際性 土地各地種植了大量的、可提取油脂的木本油料資源。其中發展較快的就是小桐子,其在云 南和四川等地已種植的數百萬畝,預計在盛果期每年可產油數十萬噸。除此之外,地溝油、 棕櫚油、棕櫚仁油、棉籽油、黃連木油、光皮樹油、文冠果油、蓖麻油、橡膠籽油、桐油等非糧 植物油脂和牛脂、豬油、魚油等動物油脂,以及藻類油和地溝油都是加工生物航煤/生物柴 油很好的原料。但由于上述各種非食用油脂產量相對較小(與食用油脂相比),沒有形成 大規模供應的產業鏈,也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且其加工方法落后,產品質量較差,在儲存 過程中極易酸敗變質,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儲存方法,這些原料油將不能作為生物航煤/生 物柴油的原料使用。雖然現有的食用油儲存方法很多,但都不適合于可加工生物航煤/生 物柴油的原料油使用,主要原因是加氫法生產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的加氫催化劑對原料油 要求較苛刻(磷< 3ug/g、金屬< 10ug/g、不阜化物< 1%、氮含量< 30ug/g等指標),這 就要求原料油在儲存過程中,不但要抑制其酸敗速度,還要防止其他雜質進入其中。因此, 非食用動植物油脂的儲存方法研究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其中,中國專利CN 1814720A和CN 101775335A公開了小桐子油(也叫膏桐油)的儲存方法,其方法主要是向小桐子油加入茶 多酚和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劑,以延緩其酸敗變質。如前所述,這種加入抗氧化劑的方法引入 了其他雜質(如茶多酚含有氮元素等),并不適合加氫法加工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的原料油 儲存,而且這種天然抗氧劑的提取成本較高;CN 1726026A公開了一種用于脂肪、油和食品 的含苯并呋喃酮、長鏈N,N-二烷基胺、取代羥胺、硝酮和氧化胺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抗氧化 組合物,同樣該類組合物也引入了氮元素等其他雜質,也不適合加氫法加工生物航煤/生 物柴油的原料油儲存。
[0005] 本發明人經過多年的研究,開發了一種含有內酯類化合物(結構式101或102)、受 阻酚類化合物(結構式201)和含硫協效劑(結構式301)的組合物,它能有效地延緩非食 用動植物油的酸敗速度。其主要原因是該類組合物通過組分之間的含量配比優化,使其組 分之間的協同作用最大化,它不但可以捕捉以氧(ROO ·、R〇 ·、HO ·)為中心的自由基及分 解氫過氧化物(ROOH)的作用,它還可以捕捉以碳(R·)為中心的自由基,這樣可以將油脂 的氧化酸敗過程抑制在萌芽階段,從而起到高效作用。這種化合物該組合物具有原料易得、 成本低、添加量少,抗氧化性能好的特點,特別適合室溫條件下加氫法生物航煤/生物柴油 的非食用性原料油儲存使用。并且至今未發現該該類組合物用于延緩非食用動植物油儲存 的技術方案報道。
【發明內容】
[0006]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延緩非食用動植物油在儲存過程中的酸敗速度, 保持其質量的儲存方法。應用本發明的方法可有效解決生物航煤/生物柴油加工企業在生 產周期內的原料油易酸敗變質的問題。
[0007] 本發明提供一種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添加具 有如下組分的組合物:
[0008] 組分1為內酯類化合物、組分2為受阻酚類化合物、組分3為含硫協效劑。
[0009] 本發明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所述組分1為內酯
[0010] 類化合物,優選的是至少含有如下結構式中的一種:
[0011]
[0012] 所述組分2為受阻酚類化合物,結構式優選如下:
[0013]
[0014] 所述組分3為含硫協效劑,結構式優選如下:
[0015]
[0016] 本發明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組分1、組分2和組分3的配比優 選為 20%,50%和 30%。
[0017] 本發明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所述組分1為結構式101和結構 式102所示的內酯類化合物時,結構式101和結構式102所示的內酯類化合物質量比優選 為 1:1 ~4:1。
[0018] 本發明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以非食用動植物油的質量100% 計,組合物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的添加量優選為0. 005 %~0. 015%。
[0019] 本發明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中,所述非食用動植物油優選為小 桐子油、棉籽油、黃連木油、光皮樹油、文冠果油、蓖麻油、橡膠籽油、桐油、地溝油、牛脂、豬 油、魚油、藻類油所構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
[0020] 本發明還可闡述如下:
[0021] 本發明方法的技術方案是將占非食用動植物油重量0. 005%~0. 015%的組合物 (20%的內脂類化合物、50%受阻酚類化合物和30%含硫協效劑)加入到非食用動植物油 中。為了使加入的組合物能均勻分散于油中,可先將一份重量的組合物加入到7~15份重 量的丙酮中,室溫下攪拌,讓組合物充分溶解后,再將其加入到需要儲存的動植物油中,加 入量按組合物實際量占非食用動植物油重量的比例確定。
[0022] 上述儲存過程中所使用的非食用動植物毛油選自由小桐子油、棉籽油、黃連木油、 光皮樹油、文冠果油、蓖麻油、橡膠籽油、桐油、地溝油、牛脂、豬油、魚油、藻類油所構成的群 組中的至少一種。
[0023] 用本發明方法儲存非食用動植物油,儲存時間至少為180天。
[0024] 本發明方法的有益效果:
[0025] 可以顯著延緩非食用動植物油的酸敗速度,不但解決了在企業生產周期內的原料 油易酸敗變質的問題,而且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有利于以非食用動植物油為原料的生物航 煤/生物柴油推廣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 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下列實施 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條件。
[0027] 組分1、組分2和組分3的配比:
[0028] 在本發明中,對組分1、組分2和組分3的用量并無特別限定,通常組分1、組分2 和組分3的配比為20%,50 %和30%。
[0029] 如果組分1的用量過少,造成抗氧化效果不好,而組分1用量過多,造成浪費,且抗 氧化效果不會明顯提高,并無其他有益效果。
[0030] 如果組分2的用量過少,造成抗氧化效果不好,而組分2用量過多,造成浪費,且抗 氧化效果不會明顯提高,并無其他有益效果。
[0031] 如果組分3的用量過少,造成抗氧化效果不好,而組分3用量過多,造成浪費,且抗 氧化效果不會明顯提高,并無其他有益效果。
[0032] 組合物用量:
[0033] 在本發明中,對組合物用量并無特別限定,通常以非食用動植物油的質量100% 計,組合物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的添加量為〇. 005%~0. 015%。
[0034] 如果組合物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的添加量小于0. 005%,由于組合物用量過少,造 成抗氧化效果不好,而組合物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的添加量大于〇. 015%,造成組合物用量 的浪費,且抗氧化效果不會明顯提高,并無其他有益效果。
[0035] 非畬用動棺物油:
[0036] 在本發明中,對非食用動植物油并無特別限定,通常非食用動植物油可列舉為小 桐子油、棉籽油、黃連木油、光皮樹油、文冠果油、蓖麻油、橡膠籽油、桐油、地溝油、牛脂、豬 油、魚油和藻類油中的一種或幾種。
[0037] 實施例01用本發明的方法儲存小桐子毛油
[0038] 按小桐子毛油重量0.01%稱取組合物(20%的內脂類化合物101、50%受阻酚類 化合物201和30%含硫協效劑301),將其加入到7份重量的丙酮中,室溫下(25°C )攪拌, 讓內酯類化合物充分溶解后,再將其加入到小桐子毛油中,并在室溫下(25°C)攪拌20~ 30分鐘,即可延長其儲存期限。180天后,測定小桐子毛油的酸值,其效果見表1。
[0039] 實施例02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小桐子 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40] 實施例03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小桐子 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41] 實施例04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地溝油 的酸值見表1。
[0042] 實施例05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地溝油 的酸值見表1。
[0043] 實施例06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地溝油 的酸值見表1。
[0044] 實施例07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小桐子 精煉油的酸值見表1。
[0045] 實施例08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小桐子 精煉油的酸值見表1。
[0046] 實施例09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小桐子 精煉油的酸值見表1。
[0047] 實施例10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光皮樹 油的酸值見表1。
[0048] 實施例11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橡膠籽 油的酸值見表1。
[0049] 實施例12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豬油的 酸值見表1。
[0050] 實施例13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蓖麻油 的酸值見表1。
[0051] 實施例14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的小桐 子毛油和地溝油混合油脂的酸值見表1。
[0052] 實施例15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的小桐 子毛油和桐油混合油脂的酸值見表1。
[0053] 實施例16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的小桐 子毛油、地溝油和棕櫚油混合油脂的酸值見表1。
[0054] 實施例17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測得的小桐 子毛油、地溝油和桐油混合油脂的酸值見表1。
[0055] 對比例01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56] 對比例02 (與實施例4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地溝油的酸值見表1。
[0057] 對比例03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58] 對比例04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59] 對比例05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60] 對比例06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61] 對比例07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同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62] 對比例08 (與實施例1對比)除表1列出的措施不容外,其余儲存步驟與實施例 1相同,測得的小桐子毛油的酸值見表1。
[0063] 表1不同儲存條件對油脂品質的影響
[0064]
[0066]總結:非食用動植物毛油及其精煉油的酸敗程度與組合物加入與否有很大關系, 加入組合物的非食用動植物油儲存180天后,其酸值增幅極微小,并且其加入量與非食用 動植物油酸敗程度成量效關系。同時從對比例03~08可以看出,只加入組合物中的一種 組分或兩種組分,其延緩非食用動植物油的酸敗程度并不明顯。這說明本發明的三組分復 配組合物可有效延緩非食用動植物油的酸敗程度。
【主權項】
1. 一種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添加具有如下 組分的組合物: 組分1為內醋類化合物、組分2為受阻酪類化合物、組分3為含硫協效劑。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組分1為內醋類化合物,至少含有如下結構式中的一種:所述組分2 所述組分3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組分1、組分2和 組分3的配比為20% ,50%和30%。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分1為結 構式101和結構式102所示的內醋類化合物時,結構式101和結構式102所示的內醋類化 合物質量比為1:1~4:1。5.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 W非食用動植物油的質量100 %計,組合物在非食用動植物油中的添加量為0. 005 %~ 0. 015%。6.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非食用動植物油的儲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非食用動植物油選自由小桐子油、棉巧油、黃連木油、光皮樹油、文冠果油、藍麻油、橡膠巧 油、桐油、地溝油、牛脂、豬油、魚油、藻類油所構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
【文檔編號】C11B5/00GK105985865SQ201510053871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2月2日
【發明人】董平, 趙仲陽, 姜偉, 李建忠, 何玉蓮, 鄧旭亮, 邵偉, 趙輝, 郭樹生, 王桂芝, 趙光輝, 賈云剛, 崔錫紅, 何昌洪, 王東軍, 邵榮蘭, 牛明, 雪晶, 牛欣宇, 朱麗娜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