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性塑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塑料生產的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涉及該領域內的一種改性塑料。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的塑料多為絕緣體,其導熱和導電的性能很差,不適合將其應用到熱水管路中;然而使用金屬管路雖然可以實現良好的導熱和導電性能,但是金屬管路的防腐問題很難處理,而且造價相對較高。
[0003]再者雖然現有技術中已經出現非金屬塑料且其具有導熱和導電的性能,但是現有的非金屬塑料還不能夠抵抗零下50度以下的低溫,也不能夠兼具抗酸堿、抗氧化和防靜電的所有性能。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改性塑料,該改性塑料能夠有效抵抗寒冷的低溫環境,而且具有抗酸堿、抗氧化、防靜電以及耐沖擊的技術效果。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種改性塑料,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65份、碳纖維50-70份、熱塑性彈性體25-40份、阻燃劑8-20份、偶聯劑2.5-4份和抗氧劑2.5-4份。
[0007]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聚丙烯是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共聚物的混合體,且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共聚物的配比為1:1。
[0008]優選改進的技術方案,聚丙烯共聚物是無規共聚聚丙烯。
[0009]優選改進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份、碳纖維50份、熱塑性彈性體25份、阻燃劑8份、偶聯劑2.5份和抗氧劑2.5份。
[0010]優選改進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60份、碳纖維65份、熱塑性彈性體32份、阻燃劑16份、偶聯劑3.5份和抗氧劑3.5份。
[0011]優選改進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5份、碳纖維65份、熱塑性彈性體38份、阻燃劑18份、偶聯劑2.6份和抗氧劑3份。
[0012]優選改進的技術方案,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65份、碳纖維70份、熱塑性彈性體40份、阻燃劑20份、偶聯劑4份和抗氧劑4份。
[0013]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熱塑性彈性體是SIS或SEPS或TPO或TPB或TPEE的任一種或者是其組合。
[0014]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阻燃劑是氫氧化鋁;偶聯劑是鉻絡偶聯劑、鈦酸酯偶聯劑或者是硅烷偶聯劑;抗氧劑是2,6-三級丁基-4-甲基苯酚或者是四〔β-(3,5_三級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0015]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還包括N,N’ - 二亞硝基五亞甲基四胺2-6份。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能夠有效抵抗寒冷的低溫環境,而且具有抗酸堿、抗氧化、防靜電以及耐沖擊的技術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17]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改性塑料,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65份、碳纖維50-70份、熱塑性彈性體25-40份、阻燃劑8-20份、偶聯劑2.5-4份和抗氧劑2.5-4份。
[0018]實施例一:
[0019]將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共聚物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50份、碳纖維50份和熱塑性彈性體25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0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阻燃劑8份、偶聯劑2.5份和抗氧劑2.5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取反應釜中的反應物并加到錐形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造粒,產生粒狀塑料,該粒狀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50度以下的低溫,而且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
[0020]實施例二:
[0021]將聚丙烯均聚物和無規共聚聚丙烯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60份、碳纖維65份和熱塑性彈性體32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0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阻燃劑16份、偶聯劑3.5份和抗氧劑3.5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取反應釜中的反應物并加到錐形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造粒,產生粒狀塑料,該粒狀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60度以下的低溫,而且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
[0022]實施例三:
[0023]將聚丙烯均聚物和無規共聚聚丙烯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55份、碳纖維65份和熱塑性彈性體(SEPS) 38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阻燃劑(氫氧化鋁粉末)18份、鉻絡偶聯劑2.6份和抗氧劑(四〔β _(3,5-三級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3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取反應釜中的反應物并加到錐形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造粒,產生粒狀塑料,該粒狀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65度以下的低溫,而且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
[0024]實施例四:
[0025]將聚丙烯均聚物和無規共聚聚丙烯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65份、碳纖維70份和熱塑性彈性體40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0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氫氧化鋁粉末20份、鈦酸酯偶聯劑4份和抗氧劑(2,6-三級丁基-4-甲基苯酚)4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取反應釜中的反應物并加到錐形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造粒,產生粒狀塑料,該粒狀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70度以下的低溫,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同時導熱性效果比以上實施例更佳。
[0026]實施例五
[0027]將聚丙烯均聚物和無規共聚聚丙烯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65份和熱塑性彈性體40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氫氧化鋁粉末20份、鈦酸酯偶聯劑4份和抗氧劑(2,6-三級丁基-4-甲基苯酚)4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向反應釜中的反應物中加入50-70份碳纖維(碳纖維發熱體),本實施例中加入的碳纖維在成型后的塑料中彼此相連接,用于更好地散熱或者給碳纖維通電時更好地發熱,也有利于接線的方便;由該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70度以下的低溫,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同時導熱性效果比以上實施例更佳。
[0028]實施例六
[0029]將聚丙烯均聚物和無規共聚聚丙烯按照1:1的比例混合好,然后取混合好的聚丙烯65份和熱塑性彈性體40份,放入反應釜中攪拌均勻并加熱,當溫度達到75°C以上時,向反應釜中加入氫氧化鋁粉末20份、鈦酸酯偶聯劑4份和抗氧劑(2,6-三級丁基-4-甲基苯酚)4份,待反應釜中的溫度達到85°C至120°C時,向反應釜中的反應物中加入50-70份碳纖維(碳纖維發熱體),本實施例中加入的碳纖維在成型后的塑料中彼此相連接,用于更好地散熱或者給碳纖維通電時更好地發熱,也有利于接線的方便;由該塑料生產的管件能夠抵抗零下70度以下的低溫,具有阻燃和抗氧化的技術效果。為使成型后的管件具有更佳的用途,制作塑料時,保持碳纖維伸出成型的塑料,并在伸出的碳纖維的一端上壓制一導電端子,伸出的碳纖維的另一端也壓制一導電端子,當需要由本實施例制成的管件發熱時,只需在兩個導電端子上通電即可,而且發熱快,節能。
[0030]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材料還有一些等效的替換方案,例如碳纖維可以使用包含氧化鈹、氮化鋁、氮化硅、氮化硼、氧化鎂或氧化鋁中的一種或任幾種的陶瓷粉末代替;碳纖維也可以使用金屬粉末代替;而且熱塑性彈性體在低于50%的情況下,適量增加熱塑性彈性體的量的情況下能夠提高抗寒性能。
[0031]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組成或者條件上作任何的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65份、碳纖維50-70份、熱塑性彈性體25-40份、阻燃劑8-20份、偶聯劑2.5-4份和抗氧劑2.5-4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聚丙烯是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共聚物的混合體,且聚丙烯均聚物和聚丙烯共聚物的配比為1: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聚丙烯共聚物是無規共聚聚丙烯。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份、碳纖維50份、熱塑性彈性體25份、阻燃劑8份、偶聯劑2.5份和抗氧劑2.5份。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60份、碳纖維65份、熱塑性彈性體32份、阻燃劑16份、偶聯劑3.5份和抗氧劑3.5份。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5份、碳纖維65份、熱塑性彈性體38份、阻燃劑18份、偶聯劑2.6份和抗氧劑3份。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65份、碳纖維70份、熱塑性彈性體40份、阻燃劑20份、偶聯劑4份和抗氧劑4份。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熱塑性彈性體是SIS或SEPS或TPO或TPB或TPEE的任一種或者是其組合。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阻燃劑是氫氧化鋁;偶聯劑是鉻絡偶聯劑、鈦酸酯偶聯劑或者是硅烷偶聯劑;抗氧劑是2,6-三級丁基-4-甲基苯酚或者是四(β-(3,5-三級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改性塑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原料制備:聚丙烯50-65份、碳纖維50-70份、熱塑性彈性體25-40份、阻燃劑8-20份、偶聯劑2.5-4份和抗氧劑2.5-4份。該改性塑料能夠有效抵抗寒冷的低溫環境,而且具有抗酸堿、抗氧化、防靜電以及耐沖擊的技術效果。
【IPC分類】C08K7/06, C08L101/00, C08K3/22, C08L23/14, C08L23/12
【公開號】CN105061897
【申請號】CN201510520122
【發明人】賴祥堯
【申請人】賴祥堯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