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乙烯材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膠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新型聚乙烯材料。
【背景技術】
[0002]丙烯酸酯橡膠(以下簡稱ACM)是以丙烯酸酯為主單體經共聚而得的彈性體,其主鏈為飽和碳鏈,側基為極性酯基。由于特殊結構賦予其許多優異的特點,如耐熱、耐老化、耐油、耐臭氧、抗紫外線等,力學性能和加工性能優于氟橡膠和硅橡膠,其耐熱、耐老化性和耐油性優于丁腈橡膠。在現有技術中,丙烯酸酯橡膠用于橡膠層中所制得的產品,經發現其盡管具有充分的物理性能如耐油性、耐臭氧、耐天候老化性能,但其耐高低溫性能不足。
[0003]丁腈橡膠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經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丁腈橡膠主要采用低溫乳液聚合法生產,耐油性極好,耐磨性較高,耐熱性較好,粘接力強。其缺點是耐低溫性差、耐臭氧性差,電性能低劣,彈性稍低。丁腈橡膠主要用于制造耐油橡膠制品。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聚乙烯材料,一種能夠滿足以上FAM B油標準的橡膠配方,并相應的提供滿足配方要求的加工方法,應用于汽車曲軸箱通風膠管制造對耐高低溫、耐油性能優異并具有充分物理特性(如耐臭氧、耐天候老化性能)的產品。
[0005]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
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55-65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0-15份、丁腈橡膠NBR 40-50份、高耐磨碳黑8-12份、白碳黑5-7份、偏苯二酸二辛酯3-4份、AEM生膠用的硫化劑0.5-0.7份、醚類增塑劑I份、防老劑1-2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5-0.7份、古馬隆0.4份。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中加入白碳黑可提高橡膠材料之間的粘接力,并提高橡膠材料的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得到的產品具有良好耐腐蝕及耐老化性,耐溫由原來的150°C提高到了 170°C,耐油性能也由原來的130°C提高到了 150°C,將其用于通風管中實現良好的防護作用,能滿足產品的使用性能的綜合要求。
【具體實施方式】
[0007]實施例1
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
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55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0-15份、丁腈橡膠NBR 40份、高耐磨碳黑8份、白碳黑5份、偏苯二酸二辛酯3份、AEM生膠用的硫化劑0.5份、醚類增塑劑I份、防老劑I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5份、古馬隆0.4份。
[0008]實施例2
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
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60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2份、丁腈橡膠NBR 45份、高耐磨碳黑10份、白碳黑6份、偏苯二酸二辛酯3份、AEM生膠用的硫化劑0.6份、醚類增塑劑I份、防老劑1.5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5-0.7份、古馬隆0.4份。
[0009]實施例3
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
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65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5份、丁腈橡膠NBR 50份、高耐磨碳黑12份、白碳黑7份、偏苯二酸二辛酯4份、AEM生膠用的硫化劑0.7份、醚類增塑劑I份、防老劑2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7份、古馬隆0.4份。
【主權項】
1.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 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55-65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0-15份、丁腈橡膠NBR 40-50份、高耐磨碳黑8-12份、白碳黑5-7份、偏苯二酸二辛酯3-4份、AEM生膠用的硫化劑0.5-0.7份、醚類增塑劑I份、防老劑1-2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5-0.7份、古馬隆0.4份。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新型聚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各組分按照重量份組成如下:乙烯丙烯酸酯橡膠GLS 55-65份、丙烯酸酯橡膠ER 10-15份、丁腈橡膠NBR 40-50份、高耐磨碳黑8-12份、白碳黑5-7份、偏苯二酸二辛酯3-4份、AEM 生膠用的硫化劑0.5-0.7份、醚類增塑劑1份、防老劑1-2份、促進劑2份、所述的促進劑為促進劑CZ和促進劑TMTD按照2:1組成的混合物;氧化鎂0.5-0.7份、古馬隆0.4份。本發明中加入白碳黑可提高橡膠材料之間的粘接力,并提高橡膠材料的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得到的產品具有良好耐腐蝕及耐老化性,耐溫由原來的150℃提高到了170℃,耐油性能也由原來的130℃提高到了150℃,將其用于通風管中實現良好的防護作用,能滿足產品的使用性能的綜合要求。
【IPC分類】C08K13-02, C08K3-22, C08K5-12, C08K3-04, C08L33-08, C08K5-40, C08K3-36, C08L23-08, C08K5-47, C08L9-02
【公開號】CN104788793
【申請號】CN201410832886
【發明人】畢輝琴
【申請人】畢輝琴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