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屬于屬于化學材料 與藥物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綠色化學更加受到重視,發展環境友好的催化體系和合 成方法已越來越引起有機化學家的關注。
[0003] 選擇性氧化醇生成相應的醛和酮是有機合成中用途最廣泛的官能團轉化反應之 一,在基礎研究和工業有機合成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目前,雖然已有許多實現該轉化 反應的有效方法,但通常都需要采用苛刻的反應條件或有毒的氧化劑,從而產生大量的環 境污染物。隨著環境保護壓力的增加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要求,傳統醇氧化反應 體系中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醇氧化反應的研究和開發過程中,使用對環境友好的 氧化劑,如氧氣、過氧化氫代替傳統的氧化劑,選擇具有高性能、廉價、清潔的催化劑,是實 現醇氧化反應綠色化的重要研究課題,對于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 官能化酮的新方法。
[0005]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 法的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0006] 1)將芳香仲醇和芳香甲醇或脂肪醇按摩爾比2 :1~2加入到反應容器中,加入 [(Bt) 2*Ir*P(nBu) 3]OTf作為催化劑(Bt為苯基苯并噻唑),再加入堿和有機溶劑,在100~ 150°C的條件下反應15~24小時;所述芳香仲醇、芳香甲醇或脂肪醇、催化劑、堿的物質的 量之比為2 :1~2 :0? 01~0? 02 :1~2
[0007] (2)將步驟(1)得到的反應液過濾后,經200~300目的硅膠柱純化,用20~50mL 石油醚預淋洗硅膠柱后,采用淋洗液進行洗脫,淋洗液流速為1~2mL/min,洗脫時間為 3~6h,除去溶劑后,即得到所述對應仲醇與伯醇的產物。
[0008] 所述方法的反應方程式為:
【主權項】
1. 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將芳香仲醇和芳香甲醇或脂肪醇按摩爾比2 :1~2加入到反應容器中,加入 [(Bt)2*Ir*P(nBu)3]OTf作為催化劑,再加入堿和有機溶劑,在100~150°C的條件下反應 15~24小時;所述芳香仲醇、芳香甲醇或脂肪醇、催化劑、堿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 :1~2 : 0. 01 ~0. 02 :1 ~2。 ⑵將步驟⑴得到的反應液過濾后,經200~300目的硅膠柱純化,用20~50mL石 油醚預淋洗硅膠柱后,采用淋洗液進行洗脫,淋洗液流速為1~2mL/min,洗脫時間為3~ 6h,除去溶劑后,即得到所述對應仲醇與伯醇的產物。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催化仲醇和伯醇反應實現C-C耦合的方法,其特征是: 反應方程式為:
其中&、R2為烷基、苯基、取代苯基或取代雜環基;所述烷基為:正丁基、正辛基、異辛 基,所述取代苯基為4-甲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4-氯苯基、4-硝基苯基,所述雜環基為 2-呋喃基、2-吡啶基。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堿為碳酸銫或碳酸鉀;所述有機溶劑為甲苯;所述淋洗液為質量比為1 :1〇的乙酸乙 酯與石油醚的混合物。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堿的用量為芳香甲醇或脂肪醇用量的1~1. 2倍。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反應溫度為100~150°C。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反應時間為15~24小時。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芳香仲醇和芳香甲醇或脂肪醇的摩爾比為1. 2 :1。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通過仲醇和伯醇反應合成官能化酮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驟進行:(1)將芳香仲醇和芳香甲醇或脂肪醇按摩爾比2:1~2加入到反應容器中,加入[(Bt)2*Ir*P(nBu)3]OTf作為催化劑,再加入堿和有機溶劑,在100~150℃的條件下反應15~24小時;所述芳香仲醇、芳香甲醇或脂肪醇、催化劑、堿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2:0.01~0.02:1~2。(2)經200~300目的硅膠柱純化,用20~50mL石油醚預淋洗硅膠柱后,采用淋洗液進行洗脫,淋洗液流速為1~2mL/min,洗脫時間為3~6h,除去溶劑后,即得到所述對應仲醇與伯醇的產物在研究中發現,利用新方法催化芳香仲醇和芳香甲醇或脂肪醇合成官能化酮,具有條件溫和,轉化率高,無污染物產生等特點,本方法彌補現有合成官能化酮的生產中方法不足,完善了官能化酮的合成。
【IPC分類】C07C201-12, C07D213-50, C07C49-76, C07B41-06, C07C45-45, C07C49-784, C07C49-84, C07D307-46, C07C205-45, C07C49-813
【公開號】CN104692988
【申請號】CN201310664204
【發明人】王大偉, 丁玉強, 趙科研, 陳建平
【申請人】江南大學
【公開日】2015年6月10日
【申請日】2013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