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煉膠的生產系統。
背景技術:
硅橡膠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耐氧抗老化性、耐光抗老化性以及防霉性、化學穩定性等,且無味無毒,可以耐高溫和耐低溫,被廣泛應用于橡膠、塑料、涂料、膠粘劑、密封膠等高分子工業領域,并且在醫學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硅橡膠的制備過程中,以二甲基環體硅氧烷為主要原料,并加入占二甲基環體硅氧烷千分之一至千分之四的甲基乙烯基四環體,二甲基環體硅氧烷在催化劑的作用下, 發生開鏈聚合反應而生成高分子線型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乙烯基四環體也同時發生開鏈聚合反應而生成高分子線型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從而得到甲基乙烯基硅橡膠生膠。生膠按配方與配合劑經煉膠機混煉所得到的膠叫做混煉膠,混煉膠是制造硅橡膠制品的坯料, 混煉膠的生產工藝的主要步驟為脫水、聚合、脫低、出膠和混煉。在發生開鏈聚合反應時,聚合效果的好壞與二甲基環體硅氧烷中的含水量的多少直接相關,因為水的存在會轉化成羥基而進行封端,從而使得生膠的分子量較小,由于生膠中存在許多鏈端為羥基的聚合物分子,會造成在混煉加工時與補強填料的混合困難,還會使得后道的混煉膠的儲存時間變短,最終導致硅橡膠制品的機械性能下降。因此,對生膠原料二甲基環體硅氧烷脫除微量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聚合反應過程中,普通的聚合反應裝置容量較小,通常是300至500升,產量低, 效率低,所生產的生膠的分子量分布不均勻。普通的聚合反應裝置采用蒸汽盤管加熱,溫度會隨著蒸汽壓力的變化而變化,依靠快速且頻繁的調節閥門來控制溫度,溫度起伏不穩定, 溫度低則反應慢甚至不反應,溫度高則催化劑會失去活性,對聚合反應影響較大。另外,普通的聚合反應裝置采用敞開式投料的方式,在聚合反應階段通過投料口向反應釜中加入催化劑、分子量調節劑、乙烯基含量控制劑等原料,由于反應釜是真空的,很容易在加入助劑時吸入大量空氣和空氣中的水分,在進行生成硅橡膠生膠的聚合反應時對水分非常敏感, 因為水的存在會轉化成羥基而進行封端,從而使得生膠的分子量較小,而生膠中若存在許多鏈端為羥基的聚合物分子,會造成在混煉加工時與補強填料的混合困難,還會使得后道的混煉膠的儲存時間變短,最終導致硅橡膠制品的機械性能下降。生膠中所含的低分子量的線型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會使得生膠達不到所需要的彈性,所以脫除生膠中的低分子量的線型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是制備硅橡膠制品的關鍵工序之一。普通的脫除生膠低分子裝置由于真空和正壓轉換,膠絲容易粘附到釜壁上,日積月累,在長期高溫下形成死膠,死膠會影響傳熱,影響脫除低分子效果。死膠一旦形成,系統必須立即拆洗,而拆洗既需要時間(通常需要1周),也會污染物料,浪費多、成本高。另外普通的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采用蒸汽盤管加熱,溫度會隨著蒸汽壓力的變化而變化,依靠快速且頻繁的調節閥門來控制溫度,溫度起伏不穩定,對脫除低分子效果影響較大。生膠在經過脫除低分子的步驟后,溫度一般在16(T17(TC,如沒有冷卻,不能直接
9進行包裝,只能先排放到金屬容器中,等冷卻后再用塑料袋和紙箱進行分裝,成本高、效率低,易污染,規模生產比較麻煩。生膠的混煉普遍采用密煉機進行生產,普通的密煉機的攪拌機構轉速固定,攪拌槳快速轉動,由于剪切生熱,密煉機釜內物料溫度一直升高,過高的溫度會使物料降解,質量變差,能耗也較高;另外,攪拌機構的攪拌軸一般采用盤根密封,由于工藝需要,對密煉機釜內物料要抽真空,這樣釜內腔是負壓,盤根密封裝置外是正壓,盤根因摩擦產生的雜質全被抽到釜內腔的物料中,污染原料。這類密煉機存在溫度無法控制、需經常拆洗、產品質量波動較大等諸多缺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產品質量穩定,物料損耗少,生產效率高的混煉膠生產系統。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包括生膠脫水裝置、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密煉機、熱油循環加熱裝置、抽真空裝置、氮氣供給裝置和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生膠脫水裝置包括脫水釜、脫水釜攪拌機構和氮氣圈管;脫水釜包括脫水釜釜體和第一出料閥;脫水釜攪拌機構包括脫水釜攪拌軸和固定連接在脫水釜攪拌軸上的脫水釜攪拌槳葉;脫水釜攪拌機構設置在脫水釜釜體上,且脫水釜攪拌軸和脫水釜攪拌槳葉位于脫水釜釜體中;氮氣圈管設置在脫水釜釜體中,且位于脫水釜攪拌軸的下方;氮氣圈管的管體上開有開口向上的一組出氣孔;氮氣圈管由其氮氣進口端密閉連接在脫水釜的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的位于脫水釜釜體內部的連接部位上;第一出料閥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水釜釜體的底部的出料口處;生膠聚合反應裝置包括反應釜和反應釜攪拌機構;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釜體和第二出料閥;反應釜攪拌機構包括反應釜攪拌軸和固定連接在反應釜攪拌軸上的反應釜攪拌槳葉;反應釜攪拌機構設置在反應釜釜體上,且反應釜攪拌軸和反應釜攪拌槳葉位于反應釜釜體中;第一出料閥還通過相應的管道從上方與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反應釜的釜體相連通;第二出料閥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反應釜的釜體的底部的出料口處;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包括脫低釜、列管預熱器和花板,脫低釜包括脫低釜釜體和第三出料閥;脫低釜釜體包括脫低釜主釜體和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頂部中央孔處板體上的頂罩;列管預熱器和花板按照從上至下的次序設置在頂罩中;第二出料閥還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的頂罩的頂部開口位置處;第三出料閥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的底部的開口位置處;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包括罐體、冷卻盤管、列管冷卻器和第四出料閥;罐體包括罐主體;冷卻盤管設置在罐主體中,且冷卻盤管的冷卻水進出口分別密閉連接在密閉固定于罐主體上的相應的接口件上;列管冷卻器由其外殼的上端接口從下方密閉固定在罐主體的下端中央孔處的板體上;第三出料閥還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主體的頂部中央孔處的板體上;第四出料閥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列管冷卻器的外殼的下端接口位置處;熱油循環加熱裝置的進出油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的脫水釜、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反應釜、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的各自的夾套以及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列管預熱器相連通;抽真空裝置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的脫水釜、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反應釜、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相連通;氮氣供給裝置通過相應的管道與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相連通,還通過相應的管道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相連通;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的進出水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冷卻盤管和列管冷卻器相連通。上述生膠脫水裝置的脫水釜還包括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脫水釜打料接口件和脫水釜夾套板件;脫水釜夾套由脫水釜夾套板件與脫水釜釜體共同構成,也即脫水釜的脫水釜夾套由脫水釜夾套板件包圍在脫水釜釜體的外壁的側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在脫水釜釜體的外壁上,從而在脫水釜釜體與脫水釜夾套板件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水釜夾套的側面下部設有脫水釜熱油進口管,脫水釜夾套的側面上部設有脫水釜熱油出口管;脫水釜由其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通;脫水釜打料接口件即為輸入液態物料的部件;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和脫水釜打料接口件均設置在脫水釜釜體的頂部;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安裝在脫水釜釜體的側部的下部;脫水釜攪拌機構還包括減速電機由減速電機的底座固定連接在脫水釜的脫水釜釜體上,且位于脫水釜釜體的頂部中央位置處;脫水釜攪拌軸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電機的伸入脫水釜釜體中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相連;氮氣圈管的一端敞開,另一端密閉;氮氣圈管的敞開的一端即為氮氣進口端。上述生膠脫水裝置的氮氣圈管為帶著沿切向伸出管段的大半圓形管狀物,氮氣圈管的大半圓形的管段的管體上每隔10至20度開有一個開口向上的直徑為5至15毫米的圓形出氣孔。上述生膠聚合反應裝置還包括投料保護裝置;反應釜還包括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反應釜打料接口件和反應釜夾套板件;反應釜夾套由反應釜夾套板件與反應釜釜體共同構成,也即反應釜夾套由反應釜夾套板件包圍在反應釜釜體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反應釜釜體的外壁上,從而在反應釜釜體與反應釜夾套板件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反應釜夾套的側面下部設有反應釜熱油進口管,反應釜夾套的側面上部設有反應釜熱油出口管;反應釜由其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通;反應釜打料接口件即為輸入液態物料的部件;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和反應釜打料接口件均設置在反應釜釜體的頂部;反應釜攪拌機構還包括變頻電機、減速機、固定支架和限位軸承;變頻電機的電機軸也是減速機的動力輸入軸,減速機由其底座固定連接在反應釜的反應釜釜體上,且位于反應釜釜體的頂部中央位置處;固定支架固定在反應釜的反應釜釜體內,且位于反應釜釜體的底部的中央位置處;限位軸承安裝在固定支架上,且位于固定支架的頂部;反應釜攪拌軸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機的向下伸入反應釜釜體內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頭相連,反應釜攪拌軸的下端伸入限位軸承的內圈中,且與限位軸承的內圈緊配合;反應釜攪拌槳葉固定在反應釜攪拌軸上;[0026]投料保護裝置包括進料斗、第一閥門、容器、投料抽真空接口件、出料管和第二閥門;進料斗由其位于下端的出料口與容器的進料口相連,且位于容器的頂部的上方;第一閥門設置在進料斗的下部;投料抽真空接口件設置在容器的頂部的一側;出料管的上端與容器的位于底部的出料口相連,出料管的下端固定在反應釜的反應釜釜體的頂部,且與反應釜釜體的內腔相連通;第二閥門設置在出料管上;投料保護裝置由其投料抽真空接口件通過相應的閥門和管道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通。上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還包括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和脫低釜夾套板件;脫低釜夾套由脫低釜夾套板件與脫低釜主釜體共同構成,也即脫低釜夾套由脫低釜夾套板件包圍在脫低釜主釜體的中上部殼體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的外壁上,從而在脫低釜主釜體與夾套板件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低釜夾套的側面下部設有脫低釜熱油進口管,脫低釜夾套的側面上部設有脫低釜熱油出口管;脫低釜主釜體的中上部為圓柱殼體,脫低釜主釜體的下部為倒圓錐殼體; 頂罩的上部為球缺殼體,頂罩的下部為圓柱殼體;頂罩的中下部的直徑小于脫低釜主釜體的中上部的直徑;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有2個,分別密閉固定在脫低釜主釜體上,且位于脫低釜主釜體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口處;脫低釜由其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通;列管預熱器設置在脫低釜的頂罩的圓柱殼體中;列管預熱器設有上下貫通的預熱器生膠通道;花板設置在脫低釜的頂罩的圓柱殼體中,且位于列管預熱器的下方;花板上密布上下向的細小的通孔;各個通孔的上部為倒圓臺形,下部為圓柱形。上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列管預熱器包括預熱器熱油進口管、預熱器熱油出口管、預熱器列管和2塊預熱器管板;2塊預熱器管板按所處的上下位置不同而分別稱為預熱器上管板和預熱器下管板;列管的各單管的上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上管板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列管的各單管的下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下管板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預熱器上管板和預熱器下管板密閉固定連接在頂罩的圓柱殼體的內壁上;預熱器熱油進口管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的圓柱殼體的下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下管板的上方,且預熱器熱油進口管與頂罩的內腔相通;預熱器熱油出口管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的圓柱殼體的上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上管板的下方,且預熱器熱油出口管與頂罩的內腔相通;預熱器列管各單管的內腔即為預熱器生膠通道;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還包括脫低釜示鏡;脫低釜示鏡設置在脫低釜主釜體的中部;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花板的通孔的下部的孔徑為0. 8至1. 5毫米。上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還包括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罐體抽真空接口件、冷卻盤管接口件和罐體夾套板件;罐主體的基本形狀為圓柱殼形;罐體冷卻水夾套由罐體夾套板件與罐主體共同構成,也即罐體冷卻水夾套由罐體夾套板件包圍在罐主體的外部上,且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罐主體的外壁上,從而在罐主體與罐體夾套板件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罐體冷卻水夾套的側面下部設有罐體冷卻水進口管,罐體冷卻水夾套的側面上部設有罐體冷卻水出口管;罐體由其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氮氣供給裝置相連通;罐體由其罐體抽真空接口件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通;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和罐體抽真空接口件均密閉固定在罐主體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冷卻盤管接口件有2個,分為下接口件和上接口件,下接口件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的側面下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上接口件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的側面上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冷卻盤管設置在罐主體的內部,通過支架固定在罐主體上;冷卻盤管的下端管口密閉固定在下接口件的位于罐主體內的連接部位上,冷卻盤管的上端管口密閉固定在上接口件的位于罐主體內的連接部位上;列管冷卻器包括2塊冷卻器管板、冷卻器列管和外殼;冷卻器列管和冷卻器管板均位于外殼中;2塊冷卻器管板分為冷卻器上管板和冷卻器下管板;冷卻器上管板和冷卻器下管板分上下固定在外殼上,冷卻器列管的各根豎管的上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上管板上, 冷卻器列管的各根豎管的下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下管板上;列管冷卻器由其外殼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罐主體上,且位于罐主體的底部中央開口處。上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冷卻盤管的下端管口為冷卻盤管的進水端口 ;冷卻盤管的上端管口為冷卻盤管的出水端口;所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列管冷卻器還包括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分別從外側密閉固定在列管冷卻器的外殼的相應的開孔位置處的板體上,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位于外殼的下部,且位于冷卻器下管板的上方,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位于外殼的上部,且位于冷卻器上管板的下方。上述密煉機包括密煉釜、盤根真空箱、盤根密封裝置、密煉釜攪拌機構、機架和翻轉裝置;機架包括底座、左支架和右支架;底座水平設置;左支架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且位于底座的左部;右支架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且位于底座的右部;密煉釜包括密煉釜釜主體、釜蓋和密煉釜夾套板件;密煉釜夾套板件與密煉釜釜主體共同構成的作為冷卻水通道的密煉釜夾套;密煉釜的密煉釜夾套板件設置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內腔中,且密閉焊接固定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內壁上而形成密煉釜夾套;密煉釜釜主體的板體的下部密閉固定連接有進水接口件,密煉釜釜主體的板體的上部密閉固定連接有出水接口件,且進水接口件和出水接口件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相應開口位置處;密煉釜釜主體為開口向上的方柱殼形;釜蓋包括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放空接口件和蓋體;蓋體為弓柱殼形,且其圓弧面位于上方;釜蓋的連接端口位于釜蓋的下方,釜蓋的連接端口處與密煉釜釜主體的上方開口端處的大小相同;釜蓋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上方,釜蓋的連接端口的后側與密煉釜釜主體的上方開口端的后側相鉸接;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和放空接口件均密閉固定連接在蓋體上,且位于蓋體的頂部的相應開口位置處;盤根真空箱有2個,分為左側盤根真空箱和右側盤根真空箱;左側盤根真空箱固定在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上,且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右側盤根真空箱固定在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上,且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左側盤根真空箱的頂部設有左盤根箱抽真空口件;右側盤根真空箱的頂部設有右盤根箱抽真空口件;密煉釜攪拌機構包括變頻減速電機、第一攪拌軸、第一攪拌槳葉、第二攪拌軸、第二攪拌槳葉、前側齒輪和后側齒輪;變頻減速電機固定在機架的底座上,且位于右支架的右
13側;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均依次穿過左側盤根真空箱、密煉釜和右側盤根真空箱;第一攪拌軸位于第二攪拌軸的前側;盤根密封裝置分別設置在第一攪拌軸與左側盤根真空箱、第一攪拌軸與密煉釜、第一攪拌軸與右側盤根真空箱、第二攪拌軸與左側盤根真空箱、第二攪拌軸與密煉釜和第二攪拌軸與右側盤根真空箱之間的各個接觸部位處;第一攪拌軸的左端頭伸入固定在機架的左支架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一攪拌軸的右端穿過固定在機架的右支架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的右端相配合的另一個軸承,第一攪拌軸的右端頭與變頻減速電機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固定連接;第一攪拌槳葉固定安裝在第一攪拌軸上,且位于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的前部;第二攪拌軸的左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的左支架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軸的右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的右支架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的右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槳葉固定安裝在第二攪拌軸上,且位于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的后部;前側齒輪固定連接在第一攪拌軸上,后側齒輪固定連接在第二攪拌軸上,且前側齒輪與后側齒輪相嚙合;翻轉裝置設置在機架的底座上,且位于底座的后側中部;翻轉裝置的上部與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的后部固定相連。上述密煉機的密煉釜的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分前后設有左側前部開口和左側后部開口,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分前后設有與左側開口和左側后部開口相對應的右側前部開口和右側后部開口 ;左側前部開口與右側前部開口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后部開口與右側后部開口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盤根真空箱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前部開口和左側后部開口的左側,所述右側盤根真空箱位于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前部開口和右側后部開口的右側;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側前部設有左前部開口,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側后部設有左后部開口 ;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前部開口與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前部開口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后部開口與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后部開口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側前部設有右前部開口,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側后部設有右后部開口 ;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前部開口與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前部開口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后部開口與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后部開口大小相同,且共軸線;盤根密封裝置有8個,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前部開口處、右側前部開口處、左側后部開口處和右側后部開口處的板體上各密閉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分別為第二盤根密封裝置、第三盤根密封裝置、第六盤根密封裝置和第七盤根密封裝置;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前部開口處、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后部開口處、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前部開口和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后部開口處的板體上也各密閉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分別為第一盤根密封裝置、第五盤根密封裝置、第四盤根密封裝置和第八盤根密封裝置;密煉釜攪拌機構的第一攪拌軸的中段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前部開口處的第一盤根密封裝置、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前部開口處的第二盤根密封裝置、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前部開口處的第三盤根密封裝置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前部開口處的第四盤根密封裝置,且第一攪拌軸還在位于第三盤根密封裝置與第四盤根密封裝置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內的前側齒輪;密煉釜攪拌機構的第二攪拌軸的中段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的左后部開口處的第五盤根密封裝置、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左側后部開口處的第六盤根密封裝置、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的右側后部開口處的第七盤根密封裝置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的右后部開口處的第八盤根密封裝置,且第二攪拌軸還在位于第七盤根密封裝置與第八盤根密封裝置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內的后側齒輪;密煉釜攪拌機構的第一攪拌軸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進口管,第一攪拌軸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出口管;密煉釜攪拌機構的第二攪拌軸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進口管,第二攪拌軸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出口管;所述密煉機的密煉釜還包括密煉釜示鏡;密煉釜示鏡密閉固定在蓋體上,且位于蓋體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的相應開口處。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中的脫水釜、反應釜、脫低釜均采用熱油通過夾套加熱方式進行加熱,比起蒸汽盤管加熱方式來,溫度均勻穩定,加熱速度快,易于操控。整套系統設計合理,產品質量穩定,物料損耗少,生產效率高。(2)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脫水裝置設有攪拌機構,通過攪拌使得釜內物料翻轉流動,均勻受熱,脫水效果好,且物料損耗較少。該生膠脫水裝置的底部設氮氣圓形圈管,通過通入來源于液氮的氮氣使得物料翻騰,夾帶走原料中的微量水分,還由于液氮中的含水量極低,將液氮汽化后所形成的基本不含水分的氮氣硅橡膠直接用于混煉膠原料單體的脫水,其效果更好。(3)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攪拌機構的電機采用變頻控制,可攪動2噸左右的半固體物料,大大提高了產能,可以改善分子量和乙烯基分布不均勻的狀況,安全可靠,且節約能源。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投料保護裝置通過抽真空去除空氣的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在添加助劑時吸入空氣中的水分,保證了生膠的質量。(4)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增加釜體的長度以延長膠絲下落的行程,可充分脫除低分子;增加釜體的寬度以增大膠絲與釜壁的間距,避免形成死膠。該裝置生產穩定性好,效率高,維護成本低廉。(5)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內設有冷卻水盤管,罐體外部設有冷卻水夾套,罐體下方設有列管冷卻器,可以對高溫生膠進行快速冷卻, 使得生膠的溫度降到50°C,從而方便連續地用塑料袋和紙箱直接包裝,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質量。(6)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硅橡膠密煉機安裝有盤根真空箱,密煉釜抽真空時,同時也對盤根真空箱抽真空,釜內腔與真空箱體內腔均為負壓,壓力相等,從而雜質不會被抽到釜內腔中,避免了雜質對原料的污染。另外攪拌機構采用變頻控制轉速,通過調節攪拌槳的轉速控制溫度的升降,保持溫度均衡。攪拌機構的攪拌槳葉和攪拌軸均為中空的,可通冷卻水冷卻,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冷卻效果,大大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改善質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脫水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的生膠脫水裝置的氮氣圈管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中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的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投料保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1中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7為從圖6中的脫低釜的頂罩處的剖視圖。圖8為從圖7的上方觀察時其中的列管預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從圖7的上方觀察時其中的花板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的A-A向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11為圖1中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2為從圖11的上方觀察時列管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B-B向的剖視示意圖。圖14為圖1中的混煉膠生產系統的硅橡膠密煉機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5為從圖14的上方觀察時的去掉釜蓋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6為圖15中的C處放大后的剖示圖。圖17為圖15中的D處放大后的剖示圖。上述附圖的標記所表示的技術特征的名稱如下生膠脫水裝置1,脫水釜11,脫水釜釜體11-1,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 第一出料閥11-4,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11-5,脫水釜夾套板件11-6,脫水釜夾套11-7,脫水釜熱油進口管11-7-1,脫水釜熱油出口管11-7-2。脫水釜攪拌機構12,減速電機12-1,脫水釜攪拌軸12-2,脫水釜攪拌槳葉12_3,氮氣圈管13,出氣孔13-1,氮氣進口端13-2,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反應釜21,反應釜釜體21-1,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_3、 第二出料閥21-4,反應釜夾套21-5,反應釜熱油進口管21-5-1,反應釜熱油出口管21-5-2, 反應釜夾套板件21-6,反應釜攪拌機構22,變頻電機22-1,減速機22_2,反應釜攪拌軸22_3,反應釜攪拌槳葉22-4,固定支架22-5,限位軸承22-6,投料保護裝置23,進料斗23-1,第一閥門23_2,容器23_3,投料抽真空口件23_4, 出料管23-5,第二閥門23-6,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脫低釜31,脫低釜主釜體31-1,頂罩31-2,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_3,脫低釜夾套板件31-4,第三出料閥31-5,脫低釜示鏡31-6,脫低釜夾套31_7,脫低釜熱油進口管 31-7-1,脫低釜熱油出口管31-7-2,列管預熱器32,預熱器生膠通道32-1,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預熱器列管32-4,預熱器上管板32-5,預熱器下管板32_6,[0091]花板33,通孔 33-1,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罐體41,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冷卻盤管接口件 41-3,下接口件41-3-1,上接口件41-3-2,罐主體41_4,罐體冷卻水夾套41_5,罐體冷卻水進口管41-5-1,罐體冷卻水出口管41-5-2,罐體冷卻水夾套板件41-6,冷卻盤管42,下端管口 42-1,上端管口 42-2,列管冷卻器43,冷卻器管板43-5,冷卻器上管板43_5_1,冷卻器下管板43_5_2,冷卻器列管43-1,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3,外殼43_4,第四出料閥44,密煉機5,密煉釜51,密煉釜釜主體51-1,左側前部開口 51-1-1,右側前部開口 51_1_2,左側后部開口 51-1-3,右側后部開口 51-1-4,釜蓋51-2,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51-2-1,放空接口件51-2-2,蓋體51-2-3,密煉釜夾套51-3,進水接口件51-3-1,出水接口件51_3_2,密煉釜示鏡51-4,密煉釜夾套板件51-5,盤根真空箱52,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左前部開口 52_1_1,左后部開口 52_1_2,左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1-3,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右前部開口 52-2-1,右后部開口 52_2_2, 右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2-3,盤根密封裝置53,盤根填料53-1,盤根盒53-2,壓板53_3,盤根壓蓋53_4,密煉釜攪拌機構M,變頻減速電機M-1,第一攪拌軸M-2,第一冷卻水進口管 M-2-1,第一冷卻水出口管M-2-2,第一攪拌槳葉M-3,第二攪拌軸M-4,第二冷卻水進口管M-4-1,第二冷卻水出口管M-4-2,第二攪拌槳葉M-5,前側齒輪M-6,后側齒輪M-7,機架55,底座55-1,左支架55_2,右支架55_3,翻轉裝置56,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抽真空裝置7,氮氣供給裝置8,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見圖1及圖14,本實施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包括生膠脫水裝置1、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密煉機5、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抽真空裝置7、氮氣供給裝置8和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見圖2,生膠脫水裝置1包括脫水釜11、脫水釜攪拌機構12和氮氣圈管13。脫水釜11包括脫水釜釜體11-1、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脫水釜打料接口件 11-3、第一出料閥11-4、氮氣輸送接口件11-5和脫水釜夾套板件11-6。脫水釜夾套板件 11-6與脫水釜釜體11-1共同構成脫水釜夾套11-7。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的頂部的一側。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的頂部的與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的位置相對稱的另一側。第一出料閥11-4為球閥,第一出料閥11-4從下方固定連接在脫水釜釜體11-1底部中央位置處的出料口上。氮氣輸送接口件 11-5安裝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側部的下部。脫水釜夾套11-7由脫水釜夾套板件11-6包圍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外壁的側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焊接固定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外壁上,從而在脫水釜釜體11-1與脫水釜夾套板件1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水釜夾套11-7的側面下部設有脫水釜熱油進口管11-7-1,脫水釜夾套11-7 的側面上部設有脫水釜熱油出口管11-7-2。脫水釜攪拌機構12包括減速電機12-1、脫水釜攪拌軸12-2和脫水釜攪拌槳葉
12-3。減速電機12-1由其底座固定連接在脫水釜釜體11-1上,且位于脫水釜釜體11-1的頂部中央位置處。脫水釜攪拌軸12-2和脫水釜攪拌槳葉12-3均位于脫水釜釜體11-1內腔中,脫水釜攪拌軸12-2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電機12-1的伸入脫水釜釜體11-1中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相連。脫水釜攪拌槳葉12-3為鋼制葉片,且固定設置在脫水釜攪拌軸12-2 上。見圖2及圖3,氮氣圈管13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內腔中,且通過支架固定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底部,位于脫水釜攪拌軸12-2的下方。氮氣圈管13是鋼制一體件,為帶著沿切向伸出管段的大半圓形管狀物,氮氣圈管13的伸出管段的端頭敞開,為氮氣進口端
13-2,氮氣圈管13的另一端密閉。氮氣圈管13的大半圓形的管段的管體上每隔15度開有一個開口向上的直徑為10毫米的圓形出氣孔13-1。氮氣圈管13由其氮氣進口端13-2密閉連接在脫水釜11的氮氣輸送接口件11-5的位于脫水釜釜體11-1內部的連接部位上。氮氣輸送接口件11-5的位于脫水釜釜體11-1外部的連接部位上固定連接有氮氣輸送管路。 使用時,該氮氣輸送管路直接輸送經液氮汽化器汽化后的氮氣。脫水釜釜體11-1上設有位于側部的人孔構件(圖中未畫出),以供維修使用。見圖4,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包括反應釜21、反應釜攪拌機構22、和投料保護裝置 23。反應釜21包括反應釜釜體21-1、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反應釜打料接口件 21-3、第二出料閥21-4和反應釜夾套板件21-6。反應釜夾套板件21_6與反應釜釜體21_1 共同構成反應釜夾套21-5。反應釜釜體21-1為鋼板經過沖壓焊接制成的一體件,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的板體上的中央部位開有用于通過攪拌機構的動力輸出軸的中央圓孔,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的板體上還開有位于中央安裝孔附近的作為抽真空口的第一圓孔、 作為液體物料口的第二圓孔以及作為助劑物料口的第三圓孔;反應釜釜體21-1的底部的板體上的中央部位開有用作出料口的中央圓孔。生膠脫水裝置1的第一出料閥11-4通過相應的管道與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相連通。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密閉焊接固定在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的第一圓孔處的板體上。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密閉焊接固定在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的第二圓孔處的板體上。第二出料閥21-4為球閥,第二出料閥21-4從下方固定連接在反應釜釜體21-1 的底部的出料口處的板體上,而對反應釜釜體21-1中的物料是否出料進行控制。反應釜夾套21-5由反應釜夾套板件21-6包圍在反應釜釜體21-1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反應釜釜體21-1的外壁上,從而在反應釜釜體21-1與反應釜夾套板件2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反應釜夾套21-5的側面下部設有反應釜熱油進口管21-5-1,反應釜夾套21-5的側面上部設有反應釜熱油出口管21-5-2。反應釜攪拌機構22包括變頻電機22-1、減速機22_2、反應釜攪拌軸22_3、反應釜攪拌槳葉22-4、固定支架22-5和限位軸承22-6。變頻電機22_1的電機軸也是減速機22_2 的動力輸入軸,減速機22-2由其底座密閉固定連接在反應釜釜體21-1上,且位于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中央位置處,減速機22-2的動力輸出軸向下穿過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的中央圓孔而伸入反應釜釜體21-1中。固定支架22-5固定在反應釜釜體21-1內,且位于反應釜釜體21-1的底部的中央位置處。限位軸承22-6安裝在固定支架22-5上,且位于固定支架22-5的頂部。反應釜攪拌軸22-3和反應釜攪拌槳葉22-4均位于反應釜釜體21_1內腔中,反應釜攪拌軸22-3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機22-2的向下伸入反應釜釜體21-1內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頭相連,反應釜攪拌軸22-3的下端伸入限位軸承22-6的內圈中,且與限位軸承22-6的內圈緊配合。反應釜攪拌槳葉22-4為鋼制葉片,且固定在反應釜攪拌軸
22-3上。見圖5,投料保護裝置23包括進料斗23-1、第一閥門23_2、容器23_3、投料抽真空口 23-4、出料管23-5和第二閥門23-6。容器23_3為鋼板經過沖壓焊接制成的一體件, 容器23-3的頂部的板體上的中央部位開有作為進料口的圓孔,容器23-3的頂部的板體上還開有位于進料口附近的作為抽真空口的圓孔,容器23-3的底部的板體上的中央部位開有作為出料口的圓孔。進料斗23-1由其位于下端的出料口部位從上方密閉焊接固定在容器23-3的進料口處的板體上。第一閥門23-2設置在進料斗23-1的下部,而對進入進料斗
23-1的物料是否進入容器23-3進行控制。投料抽真空口件23-4密閉焊接固定在容器23-3 的頂部的抽真空口處的板體上。出料管23-5的上端密閉焊接固定在容器23-3的出料口處的板體上,出料管23-5的下端密閉焊接固定在反應釜釜體21-1的助劑物料口處的板體上。 第二閥門23-6設置在出料管23-5上,而對進入出料管23-5中的物料是否進入反應釜釜體 21-1進行控制。見圖6,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包括脫低釜31、列管預熱器32和花板33。脫低釜31包括脫低釜主釜體31-1、頂罩31-2、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脫低釜夾套板件31-4、第三出料閥31-5和脫低釜示鏡31-6 ;脫低釜夾套板件31_4與脫低釜主釜體31-1共同構成的脫低釜夾套31-7。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為圓柱殼體,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下部為倒圓錐殼體。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殼體的高度為2米,下部殼體的高度為1米。頂罩31-2的上部為球缺殼體,頂罩31-2的下部為圓柱殼體,頂罩31_2的中下部的直徑小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的直徑。頂罩31-2從上方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上,且位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頂部中央開口處。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有2個,分別密閉固定在脫低釜主釜體31-1上,且位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口處。第三出料閥31-5為球閥。生膠聚合反應裝置 2的第二出料閥21-4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頂罩31-2上,且位于頂罩31-2的頂部中央的開口位置處。第三出料閥31-5從下方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上,且位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底部的開口位置處。脫低釜示鏡31-6設置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部,通過脫低釜示鏡31-6可觀察脫低釜1內部的情況。見圖7及圖8,列管預熱器32設置在脫低釜31的頂罩31_2的圓柱殼體中。列管預熱器32設有上下貫通的預熱器生膠通道32-1。列管預熱器32包括預熱器熱油進口管 32-2、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預熱器列管32-4和2塊預熱器管板。2塊預熱器管板按所處的上下位置不同而分別稱為預熱器上管板32-5和預熱器下管板32-6。預熱器列管32-4 的各單管的上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上管板32-5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預熱器列管32-4的各單管的下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下管板32-6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預熱器上管板32-5和預熱器下管板32-6密閉固定連接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內壁上。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下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下管板32-6的上方,且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與頂罩31-2的內腔相通。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上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上管板32-5的下方,且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與頂罩31-2的內腔相通。預熱器列管32-4各單管的內腔即為預熱器生膠通道32-1。花板33設置在脫低釜31的頂罩31-2的圓柱殼體中,且位于列管預熱器32的下方。花板33上開有數萬個上下向的細小的通孔33-1,各個通孔33-1的上部為倒圓臺形,下部是孔徑為1毫米的圓柱形(詳見圖9及圖10)。脫低釜夾套31-7由脫低釜夾套板件31-4包圍在脫低釜主釜體31_1的中上部殼體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外壁上,從而在脫低釜主釜體31-1與脫低釜夾套板件31-4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低釜夾套31-7的側面下部設有脫低釜熱油進口管31-7-1,脫低釜夾套31-7的側面上部設有脫低釜熱油出口管31-7-2。見圖11,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包括罐體41、冷卻盤管42、列管冷卻器43和第四出料閥44。罐體41包括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冷卻盤管接口件41-3、罐體冷卻水夾套板件41-6和基本形狀為圓柱殼形的罐主體41-4。罐體冷卻水夾套板件41-6與罐主體41-4共同構成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_1和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均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上,且位于罐主體41-4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口處;冷卻盤管接口件41-3有2個,分位下接口件41-3-1和上接口件41-3-2,下接口件41-3-1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側面下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上接口件
41-3-2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側面上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冷卻盤管42設置在罐主體41-4的內部,通過支架固定在罐主體41-4上。冷卻盤管42的下端管口 42-1密閉固定在下接口件41-3-1的位于罐主體41_4內的連接部位上, 冷卻盤管42的上端管口 42-2密閉固定在上接口件41-3-2的位于罐主體41內的連接部位上。冷卻盤管42的下端管口 42-1為冷卻盤管42的進水端口。冷卻盤管42的上端管口
42-2為冷卻盤管42的出水端口。列管冷卻器43包括2塊冷卻器管板43-5、冷卻器列管43_1、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
43-2、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3和外殼43-4。冷卻器列管43_1和冷卻器管板43_5均位于外殼43-4中。2塊冷卻器管板43-5分為冷卻器上管板43_5_1和冷卻器下管板43_5_2。冷卻器上管板43-5-1和冷卻器下管板43-5-2分上下固定在外殼43_4上,冷卻器列管43_1的各根豎管的上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上管板43-5-1上,冷卻器列管43-1的各根豎管的下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下管板43-5-2上。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_3分別從外側密閉固定在外殼43-4的相應的開孔位置處的板體上,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 位于外殼43-4的下部,且位于冷卻器下管板43-5-2的上方,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_3位于外殼43-4的上部,且位于冷卻器上管板43-5-1的下方(詳見圖12及圖13)。列管冷卻器43由其外殼43-4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罐主體41-4上,且位于罐主體41_4的底部中
20央開口處。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由罐體冷卻水夾套板件41-6包圍在罐主體41_4的外部上, 且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罐主體41-4的外壁上,從而在罐主體41-4 與罐體冷卻水夾套板件4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的側面下部設有罐體冷卻水進口管41-5-1,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的側面上部設有罐體冷卻水出 □管 41-5-2。第四出料閥44為球閥。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第三出料閥31-5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罐主體41-4上,且位于罐主體41-4的頂部中央的開口位置處。第四出料閥44從下方固定連接在列管冷卻器43的外殼43-4上,且位于外殼43-4底部的開口位置處。見圖14,密煉機5包括密煉釜51、盤根真空箱52、盤根密封裝置53、密煉釜攪拌機構討、機架55和翻轉裝置56。機架55包括底座55-1、左支架55-2和右支架55-3。底座55_1水平設置。左支架55-2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55-1上,且位于底座55-1的左部。右支架55_3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陽-1上,且位于底座55-1的右部。密煉釜51包括密煉釜釜主體51-1、釜蓋51-2、密煉釜夾套板件51_5和密煉釜示鏡51-4 ;密煉釜夾套板件51-5與密煉釜釜主體51-1共同構成的作為冷卻水通道的夾套 51-3。密煉釜釜主體51-1為開口向上的方柱殼形,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分前后設有左側前部開口 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 51-1-3,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分前后設有與左側開口 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 51-1-3相對應的右側前部開口 51-1-2和右側后部開口 51-1-4。左側前部開口 51-1-1與右側前部開口 51-1-2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后部開口 51-1-3與右側后部開口 51-1-4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詳見圖16及圖 17)。釜蓋51-2包括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51-2-1、放空接口件51_2_2和蓋體51_2_3。 蓋體51-2-3為弓柱殼形,且其圓弧面位于上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位于釜蓋51-2的下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處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開口端處的大小相同。釜蓋51-2 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的后側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開口端的后側相鉸接,從而使得密煉釜51可處于釜蓋51-2合攏的密閉狀態或者釜蓋51-2 打開的敞開狀態。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51-2-1、放空接口件51-2-2和密煉釜示鏡51-4均密閉固定連接在蓋體51-2-3上,且位于蓋體51-2-3的頂部的相應開口位置處。其中,密煉釜示鏡51-4位于蓋體51-2-3的頂部中央位置處。密煉釜夾套板件51-5設置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內腔中,且密閉焊接固定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內壁上而形成密煉釜夾套 51-3。密煉釜釜主體51-1的板體的下部密閉固定連接有進水接口件51-3-1,密煉釜釜主體 51-1的板體的上部密閉固定連接有出水接口件51-3-2,且進水接口件51-3-1和出水接口件51-3-2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相應開口位置處。見圖16及圖17,盤根真空箱52有2個,分為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均固定在密煉釜釜主體51_1 上,左側盤根真空箱52-1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 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 51-1-3的左側,右側盤根真空箱52-2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前部開口 51_1_2和右側后部開口 51-1-4的右側。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側前部設有左前部開口 52-1-1,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側后部設有左后部開口 52-1-2,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頂部設有左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1-3。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前部開口 52-1-1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 51-1-1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后部開口
52-1-2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后部開口51-1-3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側前部設有右前部開口 52-2-1,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側后部設有右后部開口 52-2-2,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頂部設有右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_2_3。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前部開口 52-2-1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前部開口 51_1_2大小相同, 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后部開口 52-2-2與密煉釜釜主體51_1的右側后部開口 51-1-4大小相同,且共軸線。盤根密封裝置53包括盤根填料53-1、盤根盒53_2、壓板53_3和盤根壓蓋53_4。 盤根填料53-1為由具有彈性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設有中央孔的圓臺柱形一體件;盤根盒53-2為由圓環形的周邊板和端頭板構成的鋼制一體件,盤根盒53-2的內腔的形狀為與盤根填料53-1的外周形狀相對應的圓臺形,盤根盒53-2的內端板上開有中央孔,盤根盒53-2的周邊板上沿軸向設有位于遠離端頭板一側的外螺紋;壓板53-3為設有中央孔的圓柱形板體。盤根壓蓋53-4為由圓柱殼形的周邊板和端頭板構成的鋼制一體件,盤根壓蓋
53-4的周邊板上沿軸向設有位于遠離端頭板一側的內螺紋。盤根密封裝置53有8個,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 51_1_1處、右側前部開口 51-1-2處、左側后部開口 51-1-3處和右側后部開口 51-1-4處的板體上各密閉焊接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各盤根盒53-2所在的盤根密封裝置53則相應稱為第二盤根密封裝置53、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第六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 ;該4個盤根密封裝置53的各盤根盒53-2由其周邊板的左右向的中間部位的外側密閉焊接固定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相應位置上,其中的第二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六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的開口朝向右方,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的開口朝向左方。左側盤根真空箱21的左前部開口 21-1處、左側盤根真空箱21的左后部開口 21_2 處、右側盤根真空箱22的右前部開口 22-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22的右后部開口 22-2處的板體上也各密閉焊接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各盤根盒53-2所在的盤根密封裝置53則相應稱為第一盤根密封裝置53、第五盤根密封裝置53、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 ;該4個盤根密封裝置53的各盤根盒53_2由其周邊板的左右向的中間部位的外側密閉焊接固定在相應的盤根真空箱2的相應位置上,其中的第一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五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的開口朝向左方,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的盤根盒53-2的開口朝向右方。盤根填料53-1位于盤根盒53-2內,安裝時,對于盤根盒53_2的開口朝向右方的盤根密封裝置53,相應一根攪拌軸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盤根盒53-2的端頭板的中央孔、盤根填料53-1的中央孔、壓板53-3的中央孔和盤根壓蓋53-4的端頭板的中央孔; 而對于盤根盒53-2的開口朝向左方的盤根密封裝置53,則相應一根攪拌軸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盤根壓蓋53-4的端頭板的中央孔、壓板53-3的中央孔、盤根填料53-1的中央孔和盤根盒53-2的端頭板的中央孔;然后將盤根壓蓋53-4旋合在盤根盒53-2上,從而盤根壓蓋53-4的端頭板沿軸向與壓板53-3相接觸,壓板53-3沿軸向與盤根填料53_1 的相接觸,盤根填料53-1沿軸向與盤根盒53-2的端頭板相接觸,通過旋緊盤根壓蓋可對盤根填料進行擠壓,使得盤根填料變形并抱緊攪拌軸。從而達到密封的作用。密煉釜攪拌機構M包括變頻減速電機M-1、第一攪拌軸M-2、第一攪拌槳葉 M-3、第二攪拌軸M-4、第二攪拌槳葉M-5、前側齒輪M-6和后側齒輪M-7。變頻減速電機討-1固定在機架55的底座55-1上,且位于右支架55-3的右側。第一攪拌軸M-2的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前部開口 52-1-1處的第一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 51-1-1處的第二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前部開口 51-1-2處的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前部開口 52-2-1處的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且第一攪拌軸M-2還在位于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與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內的前側齒輪M-6。第一攪拌軸M-2的左端頭伸入固定在機架陽的左支架陽-2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M-2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一攪拌軸M-2的右端穿過固定在機架55的右支架55-3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M-2的右端相配合的另一個軸承,第一攪拌軸M-2的右端頭與變頻減速電機M-I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固定連接。第一攪拌軸M-2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進口管M-2-1,第一攪拌軸M-2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出口管M-2-2。第一攪拌槳葉M-3為鋼制葉片,固定安裝在第一攪拌軸M-2上,且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前部。第二攪拌軸M-4的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后部開口 52-1-2處的第五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后部開口 51-1-3處的第六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后部開口 51_1_2處的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后部開口 52-2-2處的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且第二攪拌軸M-4還在位于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與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 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內的后側齒輪M-7。第二攪拌軸M-4 的左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陽的左支架陽-2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M-4 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軸M-4的右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55的右支架 55-3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M-4的右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軸M-4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進口管M-4-1,第二攪拌軸M-4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出口管M-4-2。第二攪拌槳葉M-5為鋼制葉片,固定安裝在第二攪拌軸M-4上,且位于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后部。前側齒輪M-6固定連接在第一攪拌軸M-2上,后側齒輪M-7固定連接在第二攪拌軸M-4上,且前側齒輪M-6與后側齒輪M-7相嚙合。見圖15,翻轉裝置56設置在機架55的底座55_1上,且位于底座55_1的后側中部。翻轉裝置56為一液壓缸,液壓缸由其底座固定在底座55-1上,液壓缸的活塞桿向上伸出,活塞桿的上部與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后部固定相連,從而使得密煉釜51 的重量一方面通過位于前部的第一攪拌軸M-2以及相應的軸承傳遞給左支架55-2和右支架55-3,再傳遞到底座55-1上,另一方面,密煉釜51的重量還通過位于后部的翻轉裝置56 傳遞至底座陽-1上,且在翻轉裝置56的作用下,密煉釜51能以第一攪拌軸M-2為中心向前翻轉,最大翻轉角為90°。[0146]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的進油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熱油出口管11-7-2、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熱油出口管21-5-2、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 的脫低釜熱油出口管31-7-2和列管預熱器32的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相連通。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的出油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熱油進口管11-7-1、 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熱油進口管21-5-1、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熱油進口管31-7-1和列管預熱器32的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相連通。抽真空裝置7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 11-2、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投料保護裝置23的投料抽真空口件23-4、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相連通。氮氣供給裝置8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 11-5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相連通。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的進水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冷卻水出口管41-5-2、冷卻盤管上接口件41-3-2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_3相連通。 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的出水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冷卻水進口管41-5-1、冷卻盤管下接口件41-3-1和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相連通。密煉機5包括還包括獨立的抽真空裝置和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密煉機5抽真空裝置的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密煉機5的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51-2-1、左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1-3和右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2-3相連通。密煉機5的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的進水口通過相應的軟管分別與密煉機5的出水接口件51-3-2、第一冷卻水出口管M-2-2和第二冷卻水出口管M-4-2相連通。密煉機5的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的出水口通過相應的軟管分別與密煉機5的進水接口件51-3-1、第一冷卻水進口管M-2-1和第二冷卻水進口管 54-4-1相連通。本實施例的混煉膠生產系統在使用時,由物料泵或者高位容器將液態物料通過連接管以及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而加入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11內, 同時啟動真空泵通過脫水釜11的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而對脫水釜11進行抽真空。 熱油從脫水釜夾套11-7的脫水釜熱油進口管11-7-1進入脫水釜夾套11-7中,再從脫水釜夾套11-7的脫水釜熱油出口管11-7-2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脫水釜11內的物料進行加熱。液態氮氣經汽化器轉化為氣態后,通過氮氣輸送管路以及氮氣輸送接口件11-5進入氮氣圈管13內,再通過氮氣圈管13的出氣孔13-1吹出,脫水釜攪拌機構12對液態物料進行攪拌,從而使得物料翻轉流動,均勻受熱,其中的水分則受熱成為水蒸氣,攪拌中氮氣不斷流進液態物料,而與液態物料中的水蒸氣匯合。夾帶著水蒸氣的氮氣則通過脫水釜11的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排出。脫水結束后,液態物料通過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11的第一出料閥11-4通過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流入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21的反應釜釜體21-1內,此時的投料保護裝置23的第一閥門23-2和第二閥門23-6均處于關閉狀態。同時啟動真空泵通過反應釜21的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而對反應釜21的反應釜釜體21-1進行抽真空。 打開投料保護裝置23的第一閥門23-2,將催化劑、分子量調節劑、乙烯基含量控制劑等助劑通過進料斗23-1倒入容器23-3中,然后關閉第一閥門23-2,再啟動另外的真空泵通過投
24料保護裝置23的投料抽真空接口件23-4而對容器23-3抽真空,再打開第二閥門23_6,使得助劑流入反應釜釜體21-1內。反應釜熱油從夾套21-5的反應釜熱油進口管21-5-1進入反應釜夾套21-5中,再從反應釜夾套21-5的反應釜熱油出口管21-5-2流出,不斷循環, 從而對反應釜釜體21-1內的物料進行加熱。反應釜攪拌機構22對物料進行攪拌,從而使得物料翻轉流動,在抽真空的反應釜釜體21-1中均勻受熱,發生聚合反應。反應結束后,物料通過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21的第二出料閥21-3進入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31的頂罩31-2內,流經列管預熱器32的預熱器生膠通道 32-1。熱油從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進入列管預熱器32中,再從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_3 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列管預熱器32內的生膠物料進行預熱。隨后生膠物料流經花板33 的通孔33-1,形成膠絲落入脫低釜主釜體31-1中。熱油從脫低釜夾套31-7的脫低釜熱油進口管31-7-1進入脫低釜夾套31-7中,再從脫低釜夾套31-7的脫低釜熱油出口管31_7_2 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脫低釜主釜體31-1中的膠絲進行加熱。低分子量的線型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因受熱而揮發成為氣體,使得膠絲在抽真空的脫低釜主釜體31-1中脫除低分子。膠絲脫除低分后通過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第三出料閥31-5中進入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主體41-4內,液態氮氣經汽化器轉化為氣態后,通過氮氣輸送管路以及罐體41上的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通入氮氣至罐主體41-4中,同時啟動真空泵通過罐體41上的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把罐體內的氣體抽出。冷卻水從冷卻盤管42的作為進水端口的下端管口 42-1進入冷卻盤管42內,再從冷卻盤管42的作為出水端口的上端管口 42-2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罐主體41-4內的膠料進行冷卻。冷卻水從罐體冷卻水夾套 41-5的罐體冷卻水進口管41-5-1進入罐體冷卻水夾套41-5內,再從罐體冷卻水夾套41_5 的罐體冷卻水出口管41-5-2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罐主體41內的膠料進行冷卻。隨后粘稠狀膠料緩慢流經列管冷卻器43的冷卻器列管43-1,冷卻水從列管冷卻器43的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進入列管冷卻器43的各根列管與外殼43-4以及冷卻器管板43_5所形成的空間內,再從列管冷卻器43的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3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流經列管冷卻器43的冷卻器列管43-1內的膠料進行冷卻。最終膠料從第四出料閥44中排出,此時生膠溫度降到50°C,從而可直接落入套在第四出料閥44上的塑料袋中,再將裝有生膠的塑料袋放入紙箱進行分裝。隨后,打開密煉釜51的釜蓋51-2將生膠及配料投入密煉釜釜主體51-1內,合上釜蓋51-2并通過緊固件蓋緊,通過相應的抽真空口將密煉釜51和2個盤根真空箱52抽真空后,開啟變頻減速電機M-I,使得密煉釜攪拌機構M對物料進行攪拌,轉速可變。攪拌過程中,冷卻水從密煉釜夾套51-3的進水接口件51-3-1進入密煉釜夾套51-3內,再從密煉釜夾套51-3的出水接口件51-3-2流出;冷卻水從第一攪拌軸討-2的第一冷卻水進口管 54-2-1進入第一攪拌軸M-2內,再從第一攪拌軸M-2的第一冷卻水出口管M-2-2流出; 冷卻水從第二攪拌軸M-4的第二冷卻水進口管M-4-1進入第二攪拌軸M-4內,再從第二攪拌軸M-4的第二冷卻水出口管M-4-2流出,不斷循環,從而對密煉釜51內的物料進行冷卻。物料在密煉釜51中密煉結束后,打開釜蓋51-2上的放空口 51-2-2,使得空氣進入密煉釜51內,再打開釜蓋51-2,開啟翻轉裝置56,使得密煉釜51以第一攪拌軸為中心向前翻轉,從而倒出物料。
權利要求1. 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生膠脫水裝置(1)、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 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密煉機(5)、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抽真空裝置(7)、氮氣供給裝置(8)和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生膠脫水裝置(1)包括脫水釜(11)、脫水釜攪拌機構(12)和氮氣圈管(13);脫水釜 (11)包括脫水釜釜體(11-1)和第一出料閥(11-4);脫水釜攪拌機構(12)包括脫水釜攪拌軸(12-2)和固定連接在脫水釜攪拌軸(12-2)上的脫水釜攪拌槳葉(12-3);脫水釜攪拌機構(12)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上,且脫水釜攪拌軸(12-2)和脫水釜攪拌槳葉(12-3)位于脫水釜釜體(11-1)中;氮氣圈管(13)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中,且位于脫水釜攪拌軸 (12-2)的下方;氮氣圈管(13)的管體上開有開口向上的一組出氣孔(13-1);氮氣圈管(13) 由其氮氣進口端(13-2)密閉連接在脫水釜(11)的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11-5)的位于脫水釜釜體(11-1)內部的連接部位上;第一出料閥(11-4)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底部的出料口處;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包括反應釜(21)和反應釜攪拌機構(22);反應釜(21)包括反應釜釜體(21-1)和第二出料閥(11-4);反應釜攪拌機構(22)包括反應釜攪拌軸(22-3)和固定連接在反應釜攪拌軸(22-3)上的反應釜攪拌槳葉(22-4);反應釜攪拌機構(22)設置在反應釜釜體(21-1)上,且反應釜攪拌軸(22-3)和反應釜攪拌槳葉(22-4)位于反應釜釜體(21-1)中;第一出料閥(11-4)還通過相應的管道從上方與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21)的釜體(21-1)相連通;第二出料閥(11-4)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反應釜(21)的釜體(21-1)的底部的出料口處;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包括脫低釜(31)、列管預熱器(32)和花板(33),脫低釜(31) 包括脫低釜釜體和第三出料閥(31-5);脫低釜釜體包括脫低釜主釜體(31-1)和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頂部中央孔處板體上的頂罩(31-2);列管預熱器(32)和花板 (33)按照從上至下的次序設置在頂罩(31-2)中;第二出料閥(11-4)還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31)的頂罩(31-2)的頂部開口位置處;第三出料閥(31-5)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底部的開口位置處;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包括罐體(41)、冷卻盤管(42)、列管冷卻器(43)和第四出料閥(44);罐體(41)包括罐主體(41-4);冷卻盤管(42)設置在罐主體(41-4)中,且冷卻盤管 (42)的冷卻水進出口分別密閉連接在密閉固定于罐主體(41-4)上的相應的接口件(41-3) 上;列管冷卻器(43)由其外殼(43-4)的上端接口從下方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下端中央孔處的板體上;第三出料閥(31-5)還從上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 的罐主體(41-4)的頂部中央孔處的板體上;第四出料閥(44)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列管冷卻器(43)的外殼(43-4)的下端接口位置處;熱油循環加熱裝置(6)的進出油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 (11)、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21)、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31)的各自的夾套以及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列管預熱器(32)相連通;抽真空裝置(7)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11)、生膠聚合反應裝置(2)的反應釜(21)、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31)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 (4)的罐體(41)相連通;氮氣供給裝置(8 )通過相應的管道與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11-5)相連通,還通過相應的管道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41)相連通;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9)的進出水口通過相應的管道分別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 的冷卻盤管(42)和列管冷卻器(43)相連通。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脫水裝置(1)的脫水釜(11)還包括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和脫水釜夾套板件(11-6);脫水釜夾套(11-7)由脫水釜夾套板件(11-6)與脫水釜釜體(11-1)共同構成, 也即脫水釜(11)的脫水釜夾套(11-7)由脫水釜夾套板件(11-6)包圍在脫水釜釜體(11-1) 的外壁的側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外壁上,從而在脫水釜釜體(11-1)與脫水釜夾套板件(1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水釜夾套(11-7)的側面下部設有脫水釜熱油進口管(11-7-1),脫水釜夾套(11-7)的側面上部設有脫水釜熱油出口管(31-7-2);脫水釜(11)由其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7)相連通;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即為輸入液態物料的部件;脫水釜抽真空接口件(11-2)和脫水釜打料接口件(11-3)均設置在脫水釜釜體(11-1)的頂部;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11-5)安裝在脫水釜釜體(11-1)的側部的下部;脫水釜攪拌機構(12)還包括減速電機(12-1);脫水釜攪拌機構(12)由減速電機 (12-1)的底座固定連接在脫水釜(11)的脫水釜釜體(11-1)上,且位于脫水釜釜體(11-1) 的頂部中央位置處;脫水釜攪拌軸(12-2)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電機(12-1)的伸入脫水釜釜體(11-1)中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相連;氮氣圈管(13)的一端敞開,另一端密閉;氮氣圈管(13)的敞開的一端即為氮氣進口端 (13-2)。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脫水裝置(1)的氮氣圈管(13)為帶著沿切向伸出管段的大半圓形管狀物,氮氣圈管(13)的大半圓形的管段的管體上每隔10至20度開有一個開口向上的直徑為5至15毫米的圓形出氣孔(13-1)。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聚合反應裝置 (2)還包括投料保護裝置(23);反應釜(21)還包括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和反應釜夾套板件(21-6);反應釜夾套(21-5 )由反應釜夾套板件(21-6)與反應釜釜體(21_1)共同構成,也即反應釜夾套(21-5)由反應釜夾套板件(21-6)包圍在反應釜釜體(21-1)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反應釜釜體(21-1)的外壁上,從而在反應釜釜體(21-1)與反應釜夾套板件(2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反應釜夾套 (21-5)的側面下部設有反應釜熱油進口管(21-5-1),反應釜夾套(21-5)的側面上部設有反應釜熱油出口管(21-5-2);反應釜(21)由其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7)相連通;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即為輸入液態物料的部件;反應釜抽真空接口件(21-2)和反應釜打料接口件(21-3)均設置在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反應釜攪拌機構(22 )還包括變頻電機(22-1)、減速機(22-2 )、固定支架(22-5 )和限位軸承(22-6 );變頻電機(22-1)的電機軸也是減速機(22-2 )的動力輸入軸,減速機(22-2 )由其底座固定連接在反應釜(21)的反應釜釜體(21-1)上,且位于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中央位置處;固定支架(22-5)固定在反應釜(21)的反應釜釜體(21-1)內,且位于反應釜釜體(21-1)的底部的中央位置處;限位軸承(22-6)安裝在固定支架(22-5)上,且位于固定支架(22-5)的頂部;反應釜攪拌軸(22-3)的上端通過聯軸器與減速機(22-2)的向下伸入反應釜釜體(21-1)內的動力輸出軸的下端頭相連,反應釜攪拌軸(22-3)的下端伸入限位軸承(22-6)的內圈中,且與限位軸承(22-6)的內圈緊配合;反應釜攪拌槳葉(22-4)固定在反應釜攪拌軸(22-3)上;投料保護裝置(23)包括進料斗(23-1)、第一閥門(23-2)、容器(23-3)、投料抽真空接口件(23-4)、出料管(23-5)和第二閥門(23-6);進料斗(23-1)由其位于下端的出料口與容器(23-3)的進料口相連,且位于容器(23-3)的頂部的上方;第一閥門(23-2)設置在進料斗 (23-1)的下部;投料抽真空接口件(23-4)設置在容器(23-3)的頂部的一側;出料管(23_5) 的上端與容器(23-3)的位于底部的出料口相連,出料管(23-5)的下端固定在反應釜(21) 的反應釜釜體(21-1)的頂部,且與反應釜釜體(21-1)的內腔相連通;第二閥門(23-6)設置在出料管(23-5)上;投料保護裝置(23)由其投料抽真空接口件(23-4)通過相應的閥門和管道與抽真空裝置(7)相連通。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31)還包括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和脫低釜夾套板件(31-4);脫低釜夾套(31-7)由脫低釜夾套板件(31-4)與脫低釜主釜體(31-1)共同構成,也即脫低釜夾套(31-7)由脫低釜夾套板件(31-4)包圍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殼體的側面外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外壁上,從而在脫低釜主釜體(31-1)與夾套板件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脫低釜夾套(31-7)的側面下部設有脫低釜熱油進口管(31-7-1),脫低釜夾套(31-7)的側面上部設有脫低釜熱油出口管(31-7-2);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為圓柱殼體,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下部為倒圓錐殼體;頂罩(31-2)的上部為球缺殼體,頂罩(31-2)的下部為圓柱殼體;頂罩(31-2) 的中下部的直徑小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上部的直徑;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 有2個,分別密閉固定在脫低釜主釜體(31-1)上,且位于脫低釜主釜體(31-1)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口處;脫低釜(31)由其脫低釜抽真空接口件(31-3)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 (7)相連通;列管預熱器(32)設置在脫低釜(31)的頂罩(31-2)的圓柱殼體中;列管預熱器(32)設有上下貫通的預熱器生膠通道(32-1);花板(33)設置在脫低釜(31)的頂罩(31-2)的圓柱殼體中,且位于列管預熱器(32)的下方;花板(33)上密布上下向的細小的通孔(33-1);各個通孔(33-1)的上部為倒圓臺形, 下部為圓柱形。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列管預熱器(32)包括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預熱器列管(32-4)和2塊預熱器管板;2塊預熱器管板按所處的上下位置不同而分別稱為預熱器上管板(32-5)和預熱器下管板(32-6);列管的各單管的上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上管板(32-5)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列管的各單管的下端均密閉固定連接在預熱器下管板(32-6)的相應一個管孔處的板體上,預熱器上管板(32-5)和預熱器下管板(32-6)密閉固定連接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內壁上;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下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下管板(32-6)的上方,且預熱器熱油進口管(32-2)與頂罩(31-2)的內腔相通;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從外側密閉固定在頂罩(31-2)的圓柱殼體的上部的開口位置處,位于預熱器上管板(32-5)的下方,且預熱器熱油出口管(32-3)與頂罩(31-2)的內腔相通;預熱器列管(32-4)各單管的內腔即為預熱器生膠通道(32-1);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脫低釜(31)還包括脫低釜示鏡(31-6);脫低釜示鏡 (31-6)設置在脫低釜主釜體(31-1)的中部;所述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3)的花板(33)的通孔(33-1)的下部的孔徑為0. 8至1. 5 毫米。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罐體(41)還包括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冷卻盤管接口件(41-3)和罐體夾套板件(41-6);罐主體(41-4)的基本形狀為圓柱殼形;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由罐體夾套板件(41-6)與罐主體(41-4)共同構成,也即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由罐體夾套板件(41-6)包圍在罐主體(41-4)的外部上,且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內折彎的板端固定連接在罐主體(41-4)的外壁上,從而在罐主體(41-4)與罐體夾套板件 (41-6)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夾層而構成;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的側面下部設有罐體冷卻水進口管(41-5-1),罐體冷卻水夾套(41-5)的側面上部設有罐體冷卻水出口管(41-5-2); 罐體(41)由其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氮氣供給裝置(8)相連通;罐體(41)由其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通過相應的管道與抽真空裝置(7)相連通;罐體氮氣輸送接口件(41-1)和罐體抽真空接口件(41-2)均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頂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冷卻盤管接口件(41-3)有2個,分為下接口件(41-3-1)和上接口件 (41-3-2),下接口件(41-3-1)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側面下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上接口件(41-3-2)從外側密閉固定在罐主體(41-4)的側面上部的相應的開孔處的板體上;冷卻盤管(42)設置在罐主體(41-4)的內部,通過支架固定在罐主體(41-4)上;冷卻盤管(42)的下端管口(42-1)密閉固定在下接口件(41-3-1)的位于罐主體(41_4)內的連接部位上,冷卻盤管(42)的上端管口(42-2)密閉固定在上接口件(41-3-2)的位于罐主體 (41-4)內的連接部位上;列管冷卻器(43)包括2塊冷卻器管板(43-5)、冷卻器列管(43-1)和外殼(43_4);冷卻器列管(43-1)和冷卻器管板(43-5)均位于外殼(43-4)中;2塊冷卻器管板(43_5)分為冷卻器上管板(43-5-1)和冷卻器下管板(43-5-2);冷卻器上管板(43_5_1)和冷卻器下管板(43-5-2)分上下固定在外殼(43-4)上,冷卻器列管(43-1)的各根豎管的上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上管板(43-5-1)上,冷卻器列管(43-1)的各根豎管的下端均固定在冷卻器下管板 (43-5-2)上;列管冷卻器(43)由其外殼(43-4)從下方密閉固定連接在罐主體(41_4)上, 且位于罐主體(41-4)的底部中央開口處。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冷卻盤管(42)的下端管口(42-1)為冷卻盤管(42)的進水端口 ;冷卻盤管(42)的上端管口(42-2)為冷卻盤管(42)的出水端口 ;所述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4)的列管冷卻器(43)還包括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 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3);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和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 (43-3)分別從外側密閉固定在列管冷卻器(43)的外殼(43-4)的相應的開孔位置處的板體上,冷卻器冷卻水進口管(43-2)位于外殼(43-4)的下部,且位于冷卻器下管板(43-5-2)的上方,冷卻器冷卻水出口管(43-3)位于外殼(43-4)的上部,且位于冷卻器上管板(43-5-1) 的下方。
9.按照權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煉機(5) 包括密煉釜(51)、盤根真空箱(52)、盤根密封裝置(53)、密煉釜攪拌機構(54)、機架(55)和翻轉裝置(56);機架(55 )包括底座(55-1)、左支架(55-2 )和右支架(55-3 );底座(55_1)水平設置;左支架(55-2)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55-1)上,且位于底座(55-1)的左部;右支架 (55-3)鉛垂設置,由其下端固定在底座(55-1)上,且位于底座(55-1)的右部;密煉釜(51)包括密煉釜釜主體(51-1)、釜蓋(51-2 )和密煉釜夾套板件(51-5);密煉釜夾套板件(51-5)與密煉釜釜主體(51-1)共同構成的作為冷卻水通道的密煉釜夾套(51-3); 密煉釜(51)的密煉釜夾套板件(51-5)設置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內腔中,且密閉焊接固定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內壁上而形成密煉釜夾套(51-3);密煉釜釜主體(51-1)的板體的下部密閉固定連接有進水接口件(51-3-1),密煉釜釜主體(51-1)的板體的上部密閉固定連接有出水接口件(51-3-2 ),且進水接口件(51-3-1)和出水接口件(51-3-2 )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相應開口位置處;密煉釜釜主體(51-1)為開口向上的方柱殼形;釜蓋(51-2)包括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 (51-2-1)、放空接口件(51-2-2)和蓋體(51-2-3);蓋體(51_2_3)為弓柱殼形,且其圓弧面位于上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位于釜蓋(51-2)的下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處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開口端處的大小相同;釜蓋(51-2)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釜蓋(51-2)的連接端口的后側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上方開口端的后側相鉸接; 密煉釜抽真空接口件(51-2-1)和放空接口件(51-2-2)均密閉固定連接在蓋體(51-2-3) 上,且位于蓋體(51-2-3)的頂部的相應開口位置處;盤根真空箱(52)有2個,分為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固定在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上,且位于密煉釜釜主體 (51-1)的左側;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固定在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上,且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頂部設有左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1-3);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頂部設有右盤根箱抽真空口件(52-2-3);密煉釜攪拌機構(54)包括變頻減速電機(54-1)、第一攪拌軸(54-2)、第一攪拌槳葉 (54-3)、第二攪拌軸(54-4)、第二攪拌槳葉(54-5)、前側齒輪(54-6)和后側齒輪(54-7);變頻減速電機(54-1)固定在機架(55)的底座(55-1)上,且位于右支架(55-3)的右側;第一攪拌軸(54-2)和第二攪拌軸(54-4)均依次穿過左側盤根真空箱(52-1)、密煉釜 (5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第一攪拌軸(54-2)位于第二攪拌軸(54-4)的前側;盤根密封裝置(53)分別設置在第一攪拌軸(54-2)與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第一攪拌軸(54-2) 與密煉釜(51)、第一攪拌軸(54-2)與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第二攪拌軸(54-4)與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第二攪拌軸(54-4)與密煉釜(51)和第二攪拌軸(54-4)與右側盤根真空箱(52-2)之間的各個接觸部位處;第一攪拌軸(54-2 )的左端頭伸入固定在機架(55 )的左支架(55-2 )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54-2)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一攪拌軸(54-2)的右端穿過固定在機架(55)的右支架(55-3)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一攪拌軸(54-2)的右端相配合的另一個軸承,第一攪拌軸(54-2)的右端頭與變頻減速電機(54-1)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固定連接;第一攪拌槳葉(54-3)固定安裝在第一攪拌軸(54-2)上,且位于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 (51-1)的前部;第二攪拌軸(54-4)的左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55)的左支架(55-2)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54-4)的左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軸(54-4)的右端頭伸入從上方設置在機架(55)的右支架(55-3)上的軸承座中的且與第二攪拌軸(54-4)的右端頭相配合的軸承中;第二攪拌槳葉(54-5)固定安裝在第二攪拌軸(54-4)上,且位于密煉釜 (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后部;前側齒輪(54-6)固定連接在第一攪拌軸(54-2)上,后側齒輪(54-7)固定連接在第二攪拌軸(54-4)上,且前側齒輪(54-6 )與后側齒輪(54-7 )相嚙合;翻轉裝置(56)設置在機架(55)的底座(55-1)上,且位于底座(55-1)的后側中部;翻轉裝置(56)的上部與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后部固定相連。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煉機(5)的密煉釜(51)的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分前后設有左側前部開口(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51-1-3),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分前后設有與左側開口(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51-1-3)相對應的右側前部開口(51-1-2)和右側后部開口(51-1-4);左側前部開口(51-1-1)與右側前部開口(51-1-2)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后部開口 (51-1-3)與右側后部開口(51-1-4)均為圓形,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盤根真空箱(52-1)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51-1-1)和左側后部開口(51-1-3)的左側,所述右側盤根真空箱(52-2)位于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前部開口(51-1-2)和右側后部開口(51-1-4)的右側;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側前部設有左前部開口(52-1-1),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側后部設有左后部開口(52-1-2); 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前部開口(52-1-1)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 (51-1-1)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后部開口(52-1-2)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后部開口(51-1-3)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側前部設有右前部開口(52-2-1),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側后部設有右后部開口 (52-2-2);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前部開口(52_2_1)與密煉釜釜主體(51_1)的右側前部開口(51-1-2)大小相同,且共軸線;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后部開口( 52-2-2)與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后部開口(51-1-4)大小相同,且共軸線;盤根密封裝置(53)有8個,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51-1-1)處、右側前部開口(51-1-2)處、左側后部開口(51-1-3)處和右側后部開口(51-1-4)處的板體上各密閉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53),分別為第二盤根密封裝置(53)、第三盤根密封裝置 (53)、第六盤根密封裝置(53)和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前部開口(52-1-1)處、左側盤根真空箱(21)的左后部開口(52-1-2)處、右側盤根真空箱(52-2) 的右前部開口( 52-2-1)和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后部開口( 52-2-2)處的板體上也各密閉固定有相應一個盤根密封裝置(53),分別為第一盤根密封裝置(53)、第五盤根密封裝置(53 )、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 )和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 );密煉釜攪拌機構(54)的第一攪拌軸(54-2)的中段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前部開口( 52-1-1)處的第一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前部開口(51-1-1)處的第二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前部開口(51-1-2)處的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52-2 )的右前部開口( 52-2-1)處的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 ),且第一攪拌軸(54-2 )還在位于第三盤根密封裝置(53 )與第四盤根密封裝置(53 )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內的前側齒輪(54-6);密煉釜攪拌機構(54)的第二攪拌軸(54_4)的中段按照從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穿過安裝在左側盤根真空箱(52-1)的左后部開口(52-1-2) 處的第五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左側后部開口(51-1-3)處的第六盤根密封裝置(53)、安裝在密煉釜釜主體(51-1)的右側后部開口(11-2)處的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和安裝在右側盤根真空箱(52-2)的右后部開口( 52-2-2)處的第八盤根密封裝置(53),且第二攪拌軸(54-4)還在位于第七盤根密封裝置(53)與第八盤根密封裝置 (53)之間的軸段上固定安裝有位于右側盤根真空箱(52-2)內的后側齒輪(54-7);密煉釜攪拌機構(54)的第一攪拌軸(54-2)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進口管 64-2-1),第一攪拌軸(54-2)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一冷卻水出口管(54-2-2);密煉釜攪拌機構(54)的第二攪拌軸(54-4)的左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進口管(54-4-1),第二攪拌軸 (54-4)的右端頭上設有第二冷卻水出口管(54-4-2);所述密煉機(5)的密煉釜(51)還包括密煉釜示鏡(51-4);密煉釜示鏡(51-4)密閉固定在蓋體(51-2-3)上,且位于蓋體(51-2-3)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的相應開口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煉膠生產系統,其包括生膠脫水裝置、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密煉機、熱油循環加熱裝置、抽真空裝置、氮氣供給裝置和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熱油循環加熱裝置與生膠脫水裝置的脫水釜、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反應釜、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的各自的夾套以及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列管預熱器相連通;抽真空裝置與生膠脫水裝置的脫水釜、生膠聚合反應裝置的反應釜、生膠脫除低分子裝置的脫低釜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相連通;氮氣供給裝置與脫水釜氮氣輸送接口件和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罐體相連通;冷卻水循環冷卻裝置的進出水口與生膠受器和出膠裝置的冷卻盤管和列管冷卻器相連通。
文檔編號C08G77/32GK202054771SQ20112003453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8日
發明者張國年, 陳拉克 申請人:溧陽市利達有機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