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四氟化碳反應設備領域,確切地說是指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有點類似“鼠籠”,故稱鼠籠水冷反應橋(請參見圖1),其上端與螢石接觸面為開了長條形孔的鋼板,托起上部反應釜裝填的螢石層6及碳粒層7。氟氣從反應釜下部的氟氣進口 4進來后沿鼠籠水冷反應橋2上升,從長條形孔通過穿過螢石層6后進入碳粒層7與高純碳接觸即反應燃燒,反應生成物即為低純度的四氟化碳。反應區溫度可高達1000°C以上,反應釜主體I內壁的熱量由水冷套3中不斷循環的水帶走,以保護反應釜主體I不被燒壞。螢石層6的作用是將鼠籠水冷反應橋2與反應區隔離開,防止鼠籠水冷反應橋2被高溫燒壞。[0003]螢石層6雖然能有效保護鼠籠水冷反應橋2不被高溫燒壞,同時也耐高溫,但其與反應區接觸部分在長時間高溫作用下仍有部分粉化,粉化的螢石灰會隨著生成物四氟化碳上升穿過碳粒層7被帶到后面的四氟化碳總管沉積,連接幾十臺反應釜的四氟化碳總管長達100米。由于反應釜數量多,匯集后的螢石灰短時間就造成四氟化碳總管堵塞,每月至少清理兩次總管以上。總管清理工作量大,不僅造成員工勞動強度大,更重要的是清理總管前在切除到備用總管時需降負荷運行,新總管投運時還會帶入大量空氣進入系統中,給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都帶來很大的影響。實用新型內容[0004]針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 確保了四氟化碳出氣管路系統的暢通,對提高電槽的運行效率和控制四氟化碳空氣指標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降低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0005]為了解決以上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包括反應釜主體和水冷反應橋,所述水冷反應橋安裝在所述反應釜主體上,所述水冷反應橋由多根冷水管組成,所述冷水管的進口與冷卻水源進水管連接,所述冷水管的出口與冷卻水源出水管連接,所述水冷反應橋的上部設置有碳粒層,所述反應釜主體在所述碳粒層的下方設置有氟氣進口,所述反應釜主體在所述碳粒層的上方設置有四氟化碳出口。[0006]優選地,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的出口高于所述水冷反應橋的高度。[0007]優選地,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設置有控制閥。[0008]優選地,所述冷卻水源進水管與進水總管連接,所述進水總管上設置有溫度計;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匯總到出水總管上流出,所述出水總管上設置有溫度計。[0009]優選地,所述冷水管焊接在連接法蘭上,進而通過所述連接法蘭安裝在所述反應釜主體上。[0010]優選地,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外殼周圍設置有水冷套。[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水冷反應橋安裝在反應釜主體上,水冷反應橋由多根冷水管組成,冷水管的進口與冷卻水源進水管連接,冷水管的出口與冷卻水源出水管連接,水冷反應橋的上部設置有碳粒層,反應釜主體在碳粒層的下方設置有氟氣進口,反應釜主體在碳粒層的上方設置有四氟化碳出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將四氟化碳反應釜內的鼠籠水冷反應橋更換為水冷反應橋后,由于取消了螢石層,杜絕了螢石粉進入四氟化碳總管,確保了四氟化碳出氣管路系統的暢通, 對提高電槽的運行效率和控制四氟化碳空氣指標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降低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
[0012]圖1為現有技術中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的結構示意圖;[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行闡述。[0015]請參見圖2,該圖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的結構示意圖。[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包括反應釜主體I和水冷反應橋2,水冷反應橋2安裝在反應釜主體I上,水冷反應橋2由多根冷水管21組成,冷水管21的進口與冷卻水源進水管22連接,冷水管21的出口與冷卻水源出水管23連接,水冷反應橋2的上部設置有碳粒層7,反應釜主體I在碳粒層7的下方設置有氟氣進口 4,反應釜主體I在碳粒層7的上方設置有四氟化碳出口 5。反應釜主體I的外殼周圍設置有水冷套3。[0017]冷水管21焊接在連接法蘭8上,進而通過連接法蘭8安裝在反應釜主體I上。冷卻水源進水管22與進水總管24連接,進水總管24上設置有溫度計27 ;冷卻水源出水管23 匯總到出水總管25上流出,出水總管25上設置有溫度計27。冷卻水源出水管23的出口高于水冷反應橋2的高度,冷卻水源出水管23設置有控制閥26。[0018]氟氣通過氟氣進口 4進入到反應釜主體I內,上升后與水冷反應橋2上部的碳粒層7的高純碳發生反應燃燒,形成高溫反應區,生成的高溫四氟化碳氣體沿反應釜主體I上升穿過碳粒層7得到冷卻,同時預熱上部的碳粒。反應區傳遞到水冷反應橋2的冷水管21 上的熱量由不斷循環的冷卻水帶走,確保水冷反應橋2的冷水管21不超溫過熱。水冷反應橋2的檢修或更換只需拆除冷卻水源進水管22、冷卻水源出水管23和連接法蘭8即可把整個冷水水冷反應橋2拆除。該裝置的運行關鍵點在于防止水冷反應橋2的冷水管21泄漏,泄漏將造成反應釜不工作甚至滿水造成堵塞,影響其前端電槽運行,所以該裝置配以相關的監測和保護元件。每根與冷水管21連接的冷水水源出水管23均安裝控制閥26,確保其配水均勻,進水總管24和出水總管25安裝測溫元件,控制進出水溫差,確保冷卻效果。每次更換碳粒時,必須對水冷反應橋2進行檢查,測量冷水管21的壁厚。同時為確保水冷反應橋穿漏及時被發現處理,在反應釜主體的四氟化碳出口 5安裝溫度監測元件,監測反應釜的工作狀況。[0019]與現有技術相比,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將四氟化碳反應釜內的鼠籠水冷反應橋更換為水冷反應橋后,由于取消了螢石層,杜絕了螢石粉進入四氟化碳總管,確保了四氟化碳出氣管路系統的暢通,對提高電槽的運行效率和控制四氟化碳空氣指標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降低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0020]申請人通過半年的統計,更換為水冷反應橋后,四氟化碳出氣總管只清理切換一次,提高電槽運行效率近0.1個百分點,提高四氟化碳出氣的空氣合格率近0.5個百分點, 年收益約15萬元,對穩定質量、促進市場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0021]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 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主體和水冷反應橋,所述水冷反應橋安裝在所述反應釜主體上,所述水冷反應橋由多根冷水管組成,所述冷水管的進口與冷卻水源進水管連接,所述冷水管的出口與冷卻水源出水管連接,所述水冷反應橋的上部設置有碳粒層,所述反應釜主體在所述碳粒層的下方設置有氟氣進口,所述反應釜主體在所述碳粒層的上方設置有四氟化碳出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的出口高于所述水冷反應橋的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設置有控制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源進水管與進水總管連接,所述進水總管上設置有溫度計;所述冷卻水源出水管匯總到出水總管上流出,所述出水總管上設置有溫度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管焊接在連接法蘭上,進而通過所述連接法蘭安裝在所述反應釜主體上。
6.根據權 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主體的外殼周圍設置有水冷套。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水冷反應橋安裝在反應釜主體上,水冷反應橋由多根冷水管組成,冷水管的進口與冷卻水源進水管連接,冷水管的出口與冷卻水源出水管連接,水冷反應橋的上部設置有碳粒層,反應釜主體在碳粒層的下方設置有氟氣進口,反應釜主體在碳粒層的上方設置有四氟化碳出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氟化碳反應釜結構,將四氟化碳反應釜內的鼠籠水冷反應橋更換為水冷反應橋后,由于取消了螢石層,杜絕了螢石粉進入四氟化碳總管,確保了四氟化碳出氣管路系統的暢通,對提高電槽的運行效率和控制四氟化碳空氣指標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降低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
文檔編號C07C19/08GK203140005SQ2013201546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李小明, 劉靜濤, 曹勇 申請人:四川眾力氟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