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兩次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銀杏被稱為"活化石",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樹種之一。銀杏葉中含有豐富的聚戊烯醇酯、黃酮類、鵬內酯等活性成分,這些物質對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肝臟疾病、糖尿病、中樞系統疾病等有著很強的藥理作用。銀杏葉中的聚戊烯醇乙酸酯屬樺木聚戊烯醇乙酸酯,主要由14-20個異戊烯基單元組成的,具有2個反式-異戊烯基、11-17個順式異戊烯基和a-乙酰氧基組成的長鏈化合物,約占銀杏葉中聚戊烯醇類成分總含量的80%。聚戊烯醇乙酸酯可以通過水解成為聚戊烯醇,聚戊烯醇又可以通過人工化學合成或動物體內自身細胞代謝轉變為多萜醇,多萜醇具有改善人體造血功能和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臟疾病、糖尿病等顯著作用。因此,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是有效天然藥物的前體物質,具有潛在的重要藥用價值。中國專利(ZL01113696.0)報道使用多種親脂性有機溶劑浸泡提取、硅膠柱分離制備聚戊烯醇乙酸酯、再經水解或皂化反應,硅膠柱分離雜質制備聚戊烯醇。中國專利(ZL200410074088.8)報道使用多種親脂性有機溶劑浸泡提取制備含聚戊烯醇乙酸酯的粗提物、經堿水解皂化獲得聚戊烯醇粗提物,再用超臨界萃取除去雜質制備聚戊烯醇。這兩種工藝在制備聚戊烯醇乙酸酯時都使用了溶劑提取,存在以下缺點(l)溶劑的殘留有可能帶來毒副作用;(2)銀杏葉中的有毒成分,比如劇毒的銀杏酸,會與對人體有效的活性物質一起提取出來,導致產品質量下降;(3)提取過程大量使用石油醚和正己烷等低沸點溶劑,一次耗費量大且不易回收,造成環境污染;(4)產品得率低,成本高,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出一種成本低、得率高、無需有機溶劑的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兩次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得到的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既可以作為原料直接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產品中,也可以用于制造聚戊烯醇藥物。本發明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兩次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第一次萃取將干燥并粉碎的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25-3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40-7(TC,循環萃取5-10小時,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粉萃余物,從兩級串聯的分離釜中釋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0-5(TC、壓力為5-10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20-4(TC、壓力為3-8兆帕;(2)第二次萃取將第一次萃取釋放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5-1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20-30°C,循環萃取3-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從分離釜中放出雜質,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0-3(TC、壓力為2-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15-20。C、壓力為1-5兆帕。優選為,第一次萃取時萃取釜溫度為65t:,萃取壓力為25兆帕,循環萃取時間為6小時,第一級分離釜溫度為4(TC、壓力為5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3(TC、壓力為3兆帕;第二次萃取時萃取釜溫度為25°C,萃取壓力為10兆帕,循環萃取時間為7小時,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為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2(TC、壓力為2兆帕。本發明采用兩次萃取方法獲得的技術效果是(1)本發明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較低的溫度下能將低極性物質與強極性物質直接分離,無有機試劑殘留,省去了脫溶和回收有機溶劑的工藝,二氧化碳循環利用,成本較低;具有高度選擇性,可同時完成蒸餾和萃取過程;第一次萃取完畢采用第二次低溫低壓萃取去除雜質,進一步分離得到的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和純度高,為食品、藥品、化妝品等行業提供"綠色純天然原料";(2)本發明利用二氧化碳良好的溶解性能通過兩次萃取除去了銀杏葉原料中有毒的銀杏酸以及葉蠟、脂肪酸、揮發油等雜質,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3)本發明在第一次萃取時采用了較高的萃取壓力和萃取溫度,利用較高的流體密度制得了收率為5%以上的含聚戊烯醇乙酸酯的粗提物軟膏,但聚戊烯醇乙酸酯的含量較低;第二次萃取時利用聚戊烯醇乙酸酯的相對分子量較大(大于900)難被超臨界態二氧化碳萃取,采用較低的萃取壓力和萃取溫度脫除低分子量雜質后將聚戊烯醇乙酸酯進行純化,得到了收率為0.5%以上純度大于80%的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提取純度高,具有實際應用價值;(4)本發明制備的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與人體多萜醇酯結構類似,多萜醇酯具有促進人體造血干細胞分化和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使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制備得到的銀杏葉聚戊烯醇酯為化學合成或人體自身代謝轉變為多萜醇酯提供純天然高生物活性的原料物質,具有潛在的重要藥用價值。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提供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并不僅僅限定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1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首先,將粉碎粒度為60目的10公斤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30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65°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4(TC、壓力為5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3兆帕,二氧化碳流體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二氧化碳流量為0.3-1.2立方米/小時,循環萃取6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萃余物,從分離釜中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約950克;然后,將首次萃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10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25°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20°C、壓力為2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TC、壓力1兆帕,二氧化碳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循環萃取7小時后,停泵、降壓,從分離釜中放出軟膏中的蠟質、脂肪酸和甾醇等雜質,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88克,其中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為84.01%。實施例2首先,將粉碎粒度為80目的20公斤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25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60°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為5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4兆帕,二氧化碳流體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二氧化碳流量為0.3-1.2立方米/小時,循環萃取10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萃余物,從分離釜中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約1700克;然后,將首次萃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10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25°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25°C、壓力為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TC、壓力3兆帕,二氧化碳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循環萃取5小時后,停泵、降壓,從分離釜中放出軟膏中的蠟質、脂肪酸和甾醇等雜質,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174克,其中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為81.39%。實施例3首先,將粉碎粒度為100目的15公斤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30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55°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5t:、壓力為5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4兆帕,二氧化碳流體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二氧化碳流量為0.3-1.2立方米/小時,循環萃取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萃余物,從分離釜中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約1360克;然后,將首次萃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10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30°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20°C、壓力為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TC、壓力1兆帕,二氧化碳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循環萃取7小時后,停泵、降壓,從分離釜中放出軟膏中的蠟質、脂肪酸和甾醇等雜質,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129克,其中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為83.09%。實施例4首先,將粉碎粒度為60目的12公斤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35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45°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5t:、壓力為10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8兆帕,二氧化碳流體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二氧化碳流量為0.3-1.2立方米/小時,循環萃取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萃余物,從分離釜中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約1020克;然后,將首次萃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5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3(T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25t:、壓力為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TC、壓力1兆帕,二氧化碳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循環萃取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分離釜中放出軟膏中的蠟質、脂肪酸和甾醇等雜質,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91克,其中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為83.09%。實施例5首先,將粉碎粒度為80目的18公斤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35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4(T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5(TC、壓力為10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4(TC、壓力8兆帕,二氧化碳流體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二氧化碳流量為0.3-1.2立方米/小時,循環萃取5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萃余物,從分離釜中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約1420克;然后,將首次萃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升壓到15兆帕,將超臨界二氧化碳送入萃取釜中,萃取釜溫度為28°C,經過萃取釜后的二氧化碳流體進入一級、二級兩個串聯的分離釜中,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25°C、壓力為2兆帕,第二級分離釜的溫度為15t:、壓力2兆帕,二氧化碳再通過制冷、壓縮回到貯氣罐中,循環萃取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分離釜中放出軟膏中的蠟質、脂肪酸和甾醇等雜質,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109克,其中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為82.11%。檢測分析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上述5個實施例所得聚戊烯醇乙酸酯的含量美國Waters高效液相色譜(HPLC)系統Waters1525高壓泵,Waters2487UV檢測器。聚戊烯醇乙酸酯對照品由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天然藥物室提供。色譜條件色譜柱PLATISILODSC18(250mmX4.6mm,5iim),流動相異丙醇-甲醇(55:45,V/V),流速1.OmL/min,柱溫25°C,檢測波長210nm。分析方法精密稱取聚戊烯醇乙酸酯對照品用正己烷配制成濃度為0.5mg/L、5mg/L、10mg/L、20mg/L、40mg/L、80mg/L的溶液,自動進樣分析,得到回歸方程A=20379c+84882(A為峰面積,C為濃度),r=0.9995。精密稱取5次萃取制備的聚戊烯醇乙酸酯樣品各1個,分別配制成濃度為40mg/L的溶液,自動進樣各3次并測定結果,按回歸方程進行計算,得到結果見表l:表1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測定結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通過上述分析檢測得知按照本發明的方法制備得到的聚戊烯醇乙酸酯含量均為80%以上,萃取物純度高,說明本發明所述的工藝具有良好應用價值。權利要求一種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第一次萃取將干燥并粉碎的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啟動二氧化碳高壓泵,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25-3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40-70℃,循環萃取5-10小時,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粉萃余物,從兩級串聯的分離釜中釋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0-50℃、壓力為5-10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20-40℃、壓力為3-8兆帕;(2)第二次萃取將第一次萃取釋放出的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5-1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20-30℃,循環萃取3-8小時后,停泵、降壓,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從分離釜中放出雜質,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20-30℃、壓力為2-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15-20℃、壓力為1-5兆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次萃取時萃取釜溫度為65°C,萃取壓力為25兆帕,循環萃取時間為6小時,第一級分離釜溫度為4(TC、壓力為5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3(TC、壓力為3兆帕。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次萃取時萃取釜溫度為25t:,萃取壓力為IO兆帕,循環萃取時間為7小時,第一級分離釜的溫度為3(TC、壓力為3兆帕,第二級分離釜溫度為2(TC、壓力為2兆帕。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其特征是銀杏葉粉碎粒度為45-150目。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超臨界二氧化碳從銀杏葉中兩次萃取分離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方法,第一次萃取是將干燥粉碎的銀杏葉粉裝入萃取釜內,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25-3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40-70℃,循環萃取5-10小時,從兩級串聯的分離釜中釋放出含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的軟膏;第二次萃取是將第一次萃取的軟膏裝入萃取釜內,向萃取釜中通入壓力為5-15兆帕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控制萃取釜溫度為20-30℃,循環萃取3-8小時后,從萃取釜中放出銀杏葉聚戊烯醇乙酸酯油狀物。本方法成本低、含量高,無需有機溶劑萃取,高純度萃取物可作為重要原料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等中。文檔編號C07C69/145GK101709030SQ20091022327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3日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3日發明者俞建國,劉春卉,楊秀偉,馬維新申請人:江蘇同源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