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具體地說是一 種采用稀酸催化,加熱分解羽毛,使生產原料更為廣泛、工藝更加簡化和高效、 產品質量顯著提高的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術:
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的優劣基本上取決于含量的高 低,而現有工業化生產技術中的工藝制作步驟不合理,無法達到我們所需要的 要求,L-亮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體外供給。
L-亮氨酸系列產品市場需求量大,我國醫藥上所消耗L-亮氨酸約500噸左
右,其中出口占30-40%。近年來,每年消耗增長率約10%左右,其中50%用于出
口,主要出口美國、歐洲,出口量每年增長約12%左右,目前國內生產量不能滿
足供應。隨著現代生物技術水平的發展,其用途愈加廣泛。近幾年來,抗生素
藥對人體的副作用特別明顯,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廣大人民格外關注。而氨基
酸類藥物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既能治療,又能調節人體免疫機制,提高人體
免疫力,強身健體,其市場前景廣闊。只要技術成熟,質量穩定,產品定能暢
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項目采用酸催化,加熱、保溫水解羽毛中蛋白,在經分離、中和、脫色、
濃縮等新工藝、新技術,形成年產50噸L-亮氨酸生產線,使禽類加工增值由原
有的120%提高至300-350%,并且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本方法是采用生產禽類白條產品后的廢棄羽毛為原料,利用現代生物高技術提取純天然、安全無毒素L-亮氨酸產品。產品為無色結晶固體,具有相對應 產品的特殊香氣味。
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的L-亮氨酸經純化處理,質量、口感達到目前市 場上高檔標準。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的L-亮氨酸屬于氨基酸類藥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一 種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采用稀酸催化,加熱水解,使傳 統工藝更加簡化和高效,產品質量顯著提高,產品質量穩定,產率顯著提高。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1、 L-亮氨酸,其特征在于 其制作工藝步驟為
1) 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鹽酸后加熱,然后進行水解;
2) 水解后將水解混合液進行第一次分離,此時得到第一次水解分離液;
3) 所得到的第一次水解分離液加入食用堿后加熱中和,此時得到第一次中 和液;
4) 所得到第一次中和液經過第二次分離、第二次中和,此時得到第二次中 和液;
5) 所得到第二次中和濾液經第三次分離、第三次中和、第四次分離、濃縮, 結晶、烘干得到L-亮氨酸。
其中最優選的方案為1)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稀鹽酸后加熱, 然后再進行水解,得到水解混合液;2)水解混合液經第一次分離得到水解分 離液,水解分離液經第一次加入食用堿后加熱,此時得到第一次中和液;3)第 一次中和液經第二次分離,第二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第二次中和液;4)第二次中和液經第三次分離,第三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第三次中和液; 所得到的第三次中和液經過第四次分離、濃縮、結晶和烘干工序得到L-亮氨酸, 其中所述的食用稀鹽酸和禽類羽毛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0-95°C,時間6小 時后再進行水解。所述的一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5i:, 吋間6小時。所述的二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85'C,時間 3小時。離心分離。所述的三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12。加熱溫度85 °C,時間1小時再進行離心分離。將分離得到的分離液濃縮至70%后得到濃縮液。 濃縮液結晶6小時得到L-亮氨酸的濕品。L-亮氨酸的濕品加熱溫度8(TC,烘干 時間6小時得到L-亮氨酸。
本發明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和原有技術相比,具有以 下有益效果
A采用稀酸催化、加熱保溫分解,大大減少了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傳統 反應時間,縮短生產周期。
B蛋白質分解徹底改變了傳統工藝分解率低,分解不完全這一技術難題。
C提高了產品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延長了產品的保存期。
D提高了原料產率,比傳統制造技術提高近40%。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l)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稀鹽酸后加熱,其中所述的食用稀鹽酸 和禽類羽毛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TC時間4小時后再進行水解;2)水解后 經第一次分離得到的水解分離液加入食用堿后加熱,此時得到第一次中和液; 其中所述的第一次中和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TC時間4小時后再進行第二次離心分離;3)第一次中和濾液第二次加入食用堿中和,其中所述的
第二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8(TC,時間2小時后再進行第 三次離心分離;4)第二次中和濾液第三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第三次中 和液;其中所述的第三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12。加熱溫度80°C,時 間30分鐘后再進行第四次離心分離;5)第三次中和分離液濃縮至70%后得到 濃縮液;6)濃縮液進一步結晶12小時,所得到的L-亮氨酸濕品;7) L-亮氨 酸濕品烘干溫度8(TC時間6小時得到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最后 形成包裝出廠。 實施例2:
1)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稀鹽酸后加熱,其中所述的食用稀鹽酸 和禽類羽毛比例為h 4,加熱溫度95i:時間6小時后再進行水解;2)水解后 經第一次分離得到的水解分離液加入食用堿后加熱,此時得到第一次中和液; 其中所述的第一次中和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4,加熱溫度95'C時間小時后再進 行第二次離心分離;3)第一次中和濾液第二次加入食用堿中和,其中所述的第 二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C,時間2小時后再進行第三次 離心分離;4)第二次中和濾液第三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第三次中和液; 其中所述的第三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12。加熱溫度8(TC,時間30分 鐘后再進行第四次離心分離;5)第三次中和分離液濃縮至70%后得到濃縮液; 6)濃縮液進一步結晶12小時,所得到的L-亮氨酸濕品;7) L-亮氨酸濕品烘 干溫度80。C時間6小時得到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最后形成包裝 出廠。
實施例31)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稀鹽酸后加熱,其中所述的食用稀鹽酸
和禽類羽毛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8X:,時間6小時后再進行水解;2)水解
后經過濾得到的水解液加入食用堿后加熱,此時得到一次中和液;其中所述的
一次中和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4,加熱溫度88'C時間6小時后再進行離心分離;
3) —次中和濾液第二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二次中和液;其中所述的
二次中和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95'C,時間4小時后再進行離心分
離;4) 二次中和濾液進一步過濾,第三次加入食用堿中和,此時得到三次中和
液;其中所述的三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95。C,時間l小
時;5)三次中和濾液濃縮至70%后得到濃縮液;6)濃縮液進一步結晶12小時,
所得到的L-亮氨酸濕品;4) L-亮氨酸濕品烘干溫度80°C ,時間6小時得到L-
亮氨酸,最后形成包裝出廠。
綜上所述中,得到L-亮氨酸后,當然除了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一種以羽毛為
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的方法外,也可以得到復合氨基酸,具體實施例如下
1)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稀鹽酸后加熱,其中所述的食用稀鹽酸 和禽類羽毛比例為1: 4,力卩熱溫度80-95°C,時間6小時后再進行水解;2) 水解后經過濾得到的濾液加入食用純堿的中和PH值5.7,沉淀24小時,濃縮至 20%后得到中和液;3)中和液進一步過濾,所得到的濾液經過除雜和純化工序 得到水解液,然后進行濃縮再經過噴霧干燥得到復合氨基酸,最后包裝出廠。
權利要求
1、L-亮氨酸,其特征在于其制作工藝步驟為1)將備好的主料禽類羽毛加入食用鹽酸后加熱,然后進行水解;2)水解后將水解混合液進行第一次分離,此時得到第一次水解分離液;3)所得到的第一次水解分離液加入食用堿后加熱中和,此時得到第一次中和液;4)所得到第一次中和液經過第二次分離、第二次中和,此時得到第二次中和液;5)所得到第二次中和濾液經第三次分離、第三次中和、第四次分離、濃縮,結晶、烘干得到L-亮氨酸。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亮氨酸,其特征在于水解液經三次中和,所 得到的濾液經過濃縮,結晶、烘干得到結晶體L-亮氨酸。
3、 在得到結晶體L-亮氨酸后,可以進行調制工序來得到各種不同的L-亮氨酸。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L-亮氨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稀鹽酸 和羽毛比例為l: 4,加熱溫度80-95'C,時間6小時水解后再進行中和; 一次中 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l: 4。加熱溫度85-C,時間6小時,再進行離心過濾; 二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8。加熱溫度85t,時間3小時,再進行離心 過濾;三次中和濾液和食用堿比例為1: 12。加熱溫度85'C,時間1小時,再 進行離心過濾。將過濾得到的濾液濃縮至70%后得到濃縮液。濃縮液結晶6小時 得到L-亮氨酸的濕品。L-亮氨酸的濕品加熱溫度80°C,烘干時間6小時得到L-亮氨酸。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羽毛為原料工業化生產L-亮氨酸,其制作工藝步驟為1)將備好的主料羽毛加入食用鹽酸后加熱,然后進行水解;2)水解液一次分離得分離液;3)分離液加入食用堿加熱中和得到中和液;4)第一次中和液經第二次分離、第二次中和得二次中和液;5)第二次中和濾液經第三次分離、第三次中和、第四次分離、濃縮、結晶、烘干得到L-亮氨酸。本發明的L-亮氨酸及其制作方法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A.用稀酸催化、加熱保溫分解,提高反應時間,縮短生產周期。B.蛋白質分解徹底,解決分解不完全技術難題。C.提高產品自身抗氧化能力,延長產品保存期。D.提高原料產率,比傳統制造技術提高近40%。
文檔編號C07C227/40GK101597234SQ20081001666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4日
發明者劉篤連, 楊武領, 陳士安 申請人:陳士安;楊武領;劉篤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