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熊果苷(Arbutin),通常指的是4-羥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廣泛存在于杜鵑花科和薔薇花科植物中。熊果苷除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外,還是人黑色素細胞中酪氨酸酶的抑制劑,它與多巴共同競爭在酪氨酸酶上的接受位點,可明顯減少黑色素的生成,避免表皮上的色素沉著,使皮膚白皙細嫩。因而是一種安全高效的美白劑。
α-熊果苷(α-Arbutin),即4-羥基苯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它對人體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明顯優于β-熊果苷,其IC50值(50%酶活性被抑制時的濃度)為2.1mM,而β-熊果苷的IC50值則大于30mM。此外,α-熊果苷在皮膚表面更易保持穩定狀態,不易分解,這就預示著α-熊果苷在化妝品行業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
α-熊果苷的化學制備方法已見文獻報道有Kariyone Tatsuo等用ZnCl2作為催化劑,將五-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與對苯二酚在20~5mm真空下,120~130℃反應,獲得α-熊果苷,其產率為12%(Yakugaku Zasshi 72 13~16 1952);Jun-ichi Onodera等以對甲苯磺酸(P-TsOH)為催化劑,將葡萄糖與對苯二酚在100℃下反應10h,獲得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產率分別為11%和4%(Chemistry Letters 1487~1488 1983)。由此可見,現有α-熊果苷的化學制備方法存在著目標產物產率較低的缺陷。鑒于此,探索一種具有高選擇性制備α-熊果苷的新方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工業實用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高選擇性制備α-熊果苷的方法,以此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是一類十分有用的糖給體,主要用于寡糖的合成,近年來,糖化學界發現它對β-C-糖苷,尤其是芳香C-糖苷的合成顯示很好的立體選擇性。除此之外,通過實驗發明人發現它對一些芳香O-糖苷的合成也具有很高的立體選擇性,而且這一糖給體較為穩定,在4℃下可以長期保存。因此,我們嘗試采用芐基保護的三氯乙酰亞胺酯為糖給體,以Lewis酸為催化劑,在低溫下與對苯二酚發生糖基化反應,高選擇性制備四-O-芐基-α-熊果苷,繼而在Pd-C作用下氫解獲得α-熊果苷。
本發明所說的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其主要步驟是首先在有惰性氣體[如(但不限于)氮氣、氬氣或氖氣等]存在的條件下,將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溶于溶劑中,在Lewis酸催化下,與對苯二酚在-100℃~35℃進行糖基化反應,獲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再對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采用現有氫解方法(如(但不限于)采用5~10wt%的Pd-C催化,在氫氣中反應)進行氫解后獲得目標產物(α-熊果苷)。
在本發明中,起始原料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的合成參見(Angew.Chem.Int.Ed.Engl.19(9),731-732,1980;Liebigs.Ann.Chem.1249-1256,1983;Bull.Chem.Soc.Jpn.49(9),2639-2640,1976.);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對苯二酚和Lewis酸的摩爾比優選為1∶(1.2~3.0)∶(0.2~1.5),最佳為1∶1.2∶0.2;推薦使用的Lewis酸為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TMSOTf)、三氟化硼·乙醚(BF3·Et2O)、氯化鋁(AlCl3)、氯化鋅(ZnCl2)、四氯化錫(SnCl4)、對甲基苯磺酸(P-TSOH)或/和4分子篩(4Ms),優選TMSOTf;糖基化反應溫度以-80℃~30℃為宜;在糖基化反應中,推薦使用的溶劑為C1~C3的氯代烷[如(但不限于)二氯甲烷(CH2Cl2)、三氯甲烷(CHCl3)或1,2-二氯乙烷(CH3ClCH3Cl)]、乙腈(CH3CN)、苯(C6H6)、甲苯、四氫呋喃或丙酮,優選二氯甲烷(CH2Cl2)。
本發明所述制備方法的反應式如下 式中Bn表示芐基。
本發明的主要優點在于,所用起始原料(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易于制備,且起始原料的立體選擇性易控制及目標產物的得率高于現有技術。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所說的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將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溶于溶劑中,在Lewis酸催化下,與對苯二酚在-80℃-30℃下進行糖基化反應,獲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其中糖基化反應所用的溶劑為二氯甲烷(CH2Cl2)、三氯甲烷(CHCl3)、1,2-二氯乙烷(CH3ClCH3Cl)、乙腈(CH3CN)、苯(C6H6)、甲苯、四氫呋喃或丙酮;所說的Lewis酸為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TMSOTf)、三氟化硼·乙醚(BF3·Et2O)、氯化鋁(AlCl3)、氯化鋅(ZnCl2)、四氯化錫(SnCl4)、對甲基苯磺酸(P-TsOH)或/和4分子篩(4Ms);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對苯二酚和Lewis酸的摩爾比為1∶(1.2~3.0)∶(0.2~1.5)。
(2)4-羥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將步驟(1)所獲得的中間體置于溶劑中,采用5~10wt%的Pd-C催化,在氫氣中于20℃~30℃下攪拌反應1~2小時,獲得目標產物;其中氫解反應所用溶劑為由乙酸乙酯和乙醇組成的混和物。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有關內容作進一步的闡明,但這些實施例并不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將205.4mg(0.3mmol)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49.5mg(0.45mmol)對苯二酚及適量4 MS加至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攪拌15分鐘后,冷卻至-60℃,氬氣保護下,滴加含29.0μl(33.3mg,0.15mmol)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的二氯甲烷液,20分鐘滴加完畢,自然升溫至20℃,繼續反應約1.5小時,TLC檢測,反應完全后,抽濾,加2ml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10分鐘,加飽和食鹽水(10ml×3)洗滌,收集下層,無水硫酸鎂干燥過夜,抽濾,旋蒸,柱層析分離,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7∶1洗脫,得122.7mg 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64.7%。Rf=0.48(石油醚∶乙酸乙酯=3∶1)。m.p.149-151℃。
元素分析計算值C,75.95%,H,6.33%;實測值C,75.91%,H,6.09%。
ESIMSm/z 632[M]+。
1H NMR(500.13MHz,CDCl3)δ=7.12-7.33(m,20H,4-Ar),6.97(d,2H,J=8.84Hz,2-H,6-H),6.67(d,2H,J=8.85Hz,3-H,5-H),5.33(d,1H,J=3.47Hz,1’-H),4.40-5.05(m,8H,4-CH2),4.17(dd,1H,J=9.28Hz,J=9.29Hz,3’-H),3.57-3.92(m,4H,4’-H,5’-H,6’-H,6”-H)。同時,副產30.7mg 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白色雪花狀晶體),收率16.2%。Rf=0.49(石油醚∶乙酸乙酯=3∶1)。
1H NMR(500.13MHz,CDCl3)δ=7.12-7.33(m,20H,4-Ar),6.97(d,2H,J=8.84Hz,2-H,6-H),6.67(d,2H,J=8.85Hz,3-H,5-H),5.05(d,1H,-CH2),4.94(d,1H,J=10.88Hz,1’-H),4.40-4.89(m,7H,-CH2),3.57-3.75(m,3’-H,4’-H,5’-H,6’-H,6”-H)。
將上述實驗得到的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40.0mg(0.063mmol),5wt%Pd-C 66.0mg放入由2ml乙酸乙酯和2ml乙醇組成的混合溶劑中,在氫氣中于20℃~30℃下攪拌反應1.5小時,抽濾,旋蒸,即得到16.9mgα-熊果苷,產率98.6%。Rf=0.16(乙酸乙酯∶丙酮=1∶1),1H NMR(500.13MHz,D2O)δ=6.97(d,2H,J=8.96Hz,2-H,6-H),6.76(d,2H,J=8.96Hz,3-H,5-H),5.35(d,1H,J=3.71Hz,1’-H),3.41-3.81(m,6H,2’-H,3’-H,4’-H,5’-H,6’-H,6”-H)。
實施例2將136.9mg(0.2mmol)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26.4mg(0.24mmol)對苯二酚及適量4 MS加至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在30℃,氬氣保護下,滴加含11.6μl(13.3mg,0.06mmol)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的二氯甲烷液,20分鐘滴加完畢,繼續反應約1小時,TLC檢測,反應完全后,抽濾,加2ml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10分鐘,加飽和食鹽水(10ml×3)洗滌,收集下層,無水硫酸鎂干燥過夜,抽濾,旋蒸,柱層析分離,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7∶1洗脫,得72.1mg無色透明糖漿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57.0%,同時,副產36.0mg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28.5%。氫解過程同例1,α-熊果苷的得率為57.0%。
實施例3將171.1mg(0.25mmol)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36.3mg(0.33mmol)對苯二酚及適量4 MS加至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在30℃,氬氣保護下,滴加含催化量三氟化硼·乙醚的二氯甲烷液,10分鐘滴加完畢,繼續反應約1小時,TLC檢測,反應完全后,抽濾,加2ml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10分鐘,加飽和食鹽水(10ml×3)洗滌,收集下層,無水硫酸鎂干燥過夜,抽濾,旋蒸,柱層析分離,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7∶1洗脫,得80.8mg無色透明糖漿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51.1%,同時,副產53.8mg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34.1%。氫解過程同例1,α-熊果苷的得率為51.1%。
實施例4將205.4mg(0.3mmol)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42.9mg(0.39mmol)對苯二酚加至15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冷卻至-80℃,氬氣保護下,滴加含17.4μl(20.0mg,0.09mmol)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的二氯甲烷液,20分鐘滴加完畢,自然升溫至20℃,繼續反應約1.5小時,TLC檢測,反應完全后,抽濾,加2ml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攪拌10分鐘,加飽和食鹽水(10ml×3)洗滌,收集下層,無水硫酸鎂干燥過夜,抽濾,旋蒸,柱層析分離,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7∶1洗脫,得124.0mg無色透明糖漿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65.4%,同時,副產24.8mg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收率13.1%。氫解過程同例1,α-熊果苷的得率為65.4%。
權利要求
1.一種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制備方法的其主要步驟是首先在有惰性氣體存在的條件下,將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溶于溶劑中,在Lewis酸催化下,與對苯二酚在-100℃~35℃進行糖基化反應,獲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再對所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進行氫解反應后獲得目標產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對苯二酚和Lewis酸的摩爾比為1∶(1.2~3.0)∶(0.2~1.5)。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說的Lewis酸為三甲基硅三氟甲烷磺酸酯、三氟化硼·乙醚、氯化鋁、氯化鋅、四氯化錫、對甲基苯磺酸或/和4分子篩。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糖基化反應中使用的溶劑為C1~C3的氯代烷、乙腈、苯、甲苯、四氫呋喃或丙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糖基化反應溫度為-80℃~30℃。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氫解反應主要步驟是將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溶于由乙酸乙酯和乙醇組成的混合溶劑中,采用5~10wt%的Pd-C催化,在氫氣環境中于20℃~30℃下攪拌反應1~2小時。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α-熊果苷的制備方法,其主要步驟是首先在有惰性氣體存在的條件下,將活性糖給體2,3,4,6-四-O-芐基-1-O-α-D-葡萄糖基三氯乙酰亞胺酯溶于溶劑中,在Lewis酸催化下,與對苯二酚在-100℃~35℃進行糖基化反應,獲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再對所得中間體4-羥基苯基-2’,3’,4’,6’-四-O-芐基-1’-O-α-D-吡喃葡萄糖苷進行氫解反應后獲得目標產物。本發明的主要優點在于,所用起始原料易于制備,且起始原料的立體選擇性易控制及目標產物的得率高于現有技術。
文檔編號C07H15/203GK1724551SQ200510027958
公開日2006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21日
發明者陳國榮, 王朝霞, 施小新 申請人: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