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
所屬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特別是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簡稱3.5甲酯)是一種優良的抗氧劑,也是合成抗氧劑1010,1076,1035,259,MD697的中間體。目前多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通過加成反應,生成3.5甲酯的方法進行合成;如“天津化工”2002年第一期中曾經公開的“抗氧劑1076合成工藝研究”中,涉及了3.5甲酯的實驗室合成方法,其合成反應的機理為利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在催化劑a的作用下進行的加成反應,經凈化分離后,得到3.5甲酯。
該公開技術方案的具體實驗步驟是將2.6-二叔丁基苯酚和催化劑a,加入四口瓶中,在氮氣的保護下加入溶劑I,加熱回流1小時左右,通過蒸汽夾帶出去生成水;加入溶劑II及混合溶劑,在70±3℃時滴加丙烯酸甲酯,反應結束后,蒸出混合溶液,降溫后(90℃左右)加入(34-35)ml 9%鹽酸中和至PH=6,加入蒸餾水水洗,除去可溶性鹽類,分離有機層得粗產品,將上述粗產品進行精餾得β-(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純品,簡稱3.5酯。
以上公開的3.5甲酯的合成方法,反應中的催化劑a,溶劑I,溶劑II及混合溶劑均未披露,并且屬于實驗室的合成方法,尚不能進行工業性生產。
由于丙烯酸甲酯在溫度超過150℃時,容易發生自聚,形成二聚物或多聚物,當加成反應完成后,產品的分離采用精餾方法,3.5甲酯的常壓沸點是230℃,因此精餾必須采用>150℃的高溫,精餾過程中,3.5甲酯中含有的二聚物或多聚物在>150℃的高溫下進一步氧化,將加深3.5甲酯的顏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以下簡稱3.5甲酯)的工業生產方法。它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進行工業性生產3.5甲酯;提高3.5甲酯的產品質量。
本發明為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合成3.5甲酯并進行凈化提純的工業生產方法一,各原料的重量比為;2.6-二叔丁基苯酚∶丙烯酸甲酯∶甲醇鈉∶醋酸∶甲醇水溶液=1.0∶(0.45-0.55)∶(0.024-0.036)∶(0.03-0.055)∶(0.6-0.9);二,合成方法是;將2.6-二叔丁基苯酚稱量后,在55℃的溫度下進行熱熔,投入反應釜,在氮氣的保護下,加入稱量后的催化劑甲醇鈉;混合均勻后,在反應溫度(90-105)℃下,在25-30分鐘內,將稱量后的丙烯酸甲酯滴加到反應釜中;滴加完畢后,保持反應溫度在(110-124)℃下4-5小時,反應結束。
三,產品提純;反應結束后,在生成物溫度為(78-80)℃時加入醋酸,至PH=6-6.5后加入含水(13.8-14.5)%的甲醇水溶液。在生成物溫度降至65℃時,將生成物轉入結晶釜,當結晶釜的釜溫降至50℃時,向結晶釜加入晶種5Kg后繼續降溫,至釜溫降到8℃后保持兩小時,進行離心分離,得到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
經檢測,產品外觀為白色結晶顆粒,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含量>99.0%,透光率425nm為>95%,500nm為>97%。
本發明的反應機理為加成反應
本發明確定了催化劑為甲醇鈉及其與反應物的重量配比,并降低反應溫度,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發明為防止丙烯酸甲酯的自聚,將丙烯酸甲酯加入2.6-二叔丁基苯酚中的方法采用滴加并控制速度的方法,以使加成反應進行得盡量充分,減少丙烯酸甲酯的自聚反應;本發明的加成反應的最高溫度不高于124℃,低于二聚物或多聚物進一步氧化的溫度150℃,減少二聚物或多聚物的進一步氧化;在反應結束后,采用醋酸中和催化劑,并加入甲醇水溶液溶解反應生成物和可溶性鹽類,在低溫下進行結晶,離心分離。反應過程及提純過程均在低溫下進行,因此,避免了二聚物或多聚物在高溫下進一步氧化而影響產品質量的弊病。
本發明與前述公開的技術方案相比,解決了以下問題1,實現了利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合成3.5甲酯的工業性生產。
2,確定了加成反應的催化劑為甲醇鈉,并確定了催化劑與反應物料的配比。
3,反應溫度不超過124℃并采用低溫下一次結晶和離心分離的方法對生成物3.5甲酯的提純分離,避免了由于丙烯酸甲酯自聚產生的二聚物或多聚物的進一步氧化,保證了產品3.5甲酯的潔白顏色。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以下簡稱3.5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它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進行工業性合成3.5甲酯;提高3.5甲酯的產品質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各原料的重量比為;2.6-二叔丁基苯酚 558Kg丙烯酸甲酯280Kg甲醇鈉16.74Kg醋酸 27Kg甲醇(含水14%)400Kg合成工藝
將預熱至55℃后的2.6-二叔丁基苯酚558Kg通過負壓吸入加成反應釜中,同時啟動攪拌,充入氮氣,加入催化劑甲醇鈉16.74Kg,向反應釜中滴加丙烯酸甲酯280Kg,滴加時間為30分鐘,在滴加過程中,釜溫應保持在100℃,滴加完畢后,使釜溫保持在120℃,4小時后,反應結束,在78℃向反應釜中加入27Kg醋酸中和催化劑15分鐘,達到PH=6.5;加入400Kg含水14%的甲醇水溶液,溶解反應生成物和可溶性鹽類,冷卻至65℃時,轉入結晶釜。
打開結晶釜的夾層致冷液控制閥,使-6℃的制冷液進行循環,當結晶釜的釜溫降至50℃時,向釜中加入晶種5Kg,繼續降溫,在釜溫降至34℃時,停止循環制冷液,此時因結晶放熱,釜溫會升到(36-36)℃,然后繼續降溫,當釜溫降到8℃時,保持兩小時,進行離心分離,得到白色結晶顆粒3.5甲酯。經檢測,含量99.3%,透光率425nm為96.5%,500nm為98.2%。
實施例2各原料的重量比為;2.6-二叔丁基苯酚558Kg丙烯酸甲酯 255Kg甲醇鈉 14Kg醋酸17Kg甲醇(含水13.8%)340Kg合成工藝將預熱至55℃后的2.6-二叔丁基苯酚558Kg通過負壓吸入加成反應釜中,同時啟動攪拌,充入氮氣,加入催化劑甲醇鈉14Kg,向反應釜中滴加丙烯酸甲酯255Kg,滴加時間為25分鐘,在滴加過程中,釜溫應保持在90℃,滴加完畢后,使釜溫保持在110℃,持續4小時后,反應結束,在78℃加入17Kg醋酸中和催化劑15分鐘,達到PH=6.5;加入340Kg含水13.8%的甲醇水溶液溶解反應生成物和可溶性鹽類,冷卻至65℃時,轉入結晶釜。
按照實施例1的結晶工藝結晶后,進行離心分離,得到白色結晶顆粒3.5甲酯。經檢測,含量99.2%,透光率425nm為96%,500nm為98%。
實施例3各原料的重量比為;2.6-叔丁基苯酚558Kg丙烯酸甲酯300Kg甲醇鈉20Kg醋酸 30Kg甲醇(含水14%)500Kg合成工藝將預熱至55℃后的2.6-二叔丁基苯酚558Kg通過負壓吸入加成反應釜中,同時啟動攪拌,充入氮氣,加入催化劑甲醇鈉20Kg,向反應釜中滴加丙烯酸甲酯300Kg,滴加時間為25分鐘,在滴加過程中,釜溫應保持在105℃,滴加完畢后,使釜溫保持在124℃,4小時后,反應結束,在78℃向反應釜中加入30Kg醋酸中和催化劑15分鐘,達到PH=6.5;加入500Kg含水14%的甲醇水溶液,溶解反應生成物和可溶性鹽類,冷卻至65℃時,轉入結晶釜。按照實施例1所述結晶工藝結晶后,進行離心分離,得到白色結晶顆粒3.5甲酯。經檢測,含量99.1%,透光率425nm為95.7%,500nm為97.5%。
權利要求
1,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它采用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合成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并進行凈化提純;其特征在于一,各原料的重量比為;2.6-二叔丁基苯酚∶丙烯酸甲酯∶甲醇鈉∶醋酸∶甲醇水溶液=1.0∶(0.45-0.55)∶(0.024-0.036)∶(0.03-0.055)∶(0.6-0.9);二,合成方法是;將2.6-二叔丁基苯酚稱量后,在55℃的溫度下進行熱熔,投入反應釜,在氮氣的保護下,加入稱量后的催化劑甲醇鈉;混合均勻后,在反應溫度(90-105)℃下,在25-30分鐘內,將稱量后的丙烯酸甲酯滴加到反應釜中;滴加完畢后,保持反應溫度在(110-124)℃下4-5小時,反應結束;三,產品提純;反應結束后,在生成物溫度為(78-80)℃時加入醋酸,至PH=6-6.5后加入含水(13.8-14.5)%的甲醇水溶液。在生成物溫度降至65℃時,將生成物轉入結晶釜,當結晶釜的釜溫降至50℃時,向結晶釜加入晶種5Kg后繼續降溫,至釜溫降到8℃后保持兩小時,進行離心分離,得到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
全文摘要
一種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簡稱3.5甲酯)的工業合成方法。涉及3.5甲酯的合成方法。它采用2.6-二叔丁基苯酚與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應,進行工業性生產3.5甲酯;提高了3.5甲酯的產品質量。將2.6-二叔丁基苯酚在55℃的溫度下熱熔,在氮氣中,催化劑甲醇鈉;在反應溫度(90-105)℃下,將丙烯酸甲酯滴加到反應釜中;保持反應溫度在(110-124)℃下4-5小時,反應結束。在生成物溫度為(78-80)℃時加入醋酸,至pH=6-6.5后加入含甲醇水溶液。在65℃時,將生成物轉入結晶釜,當結晶釜的釜溫降至50℃時,向結晶釜加入晶種5kg,至釜溫降到8℃后保持兩小時,進行離心分離,得到3.5-二叔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甲酯。
文檔編號C07C67/00GK1733691SQ20041002031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2日
發明者王辰, 王雷, 邢燕紅, 王衛彬, 李秀玫 申請人:天津市晨光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