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從大黃中提取游離蒽醌的方法及其藥用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從大黃中提取游離蒽醌的方法以及用提取液為主制成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單方制劑。
大黃屬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其藥用部位為大黃植物的根或根莖,它是一種具有多種藥效成份的中藥。自古以來,人們公認大黃具有“瀉下實熱、攻積導滯、行瘀通經、消炎止痛、涼血止血”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結果也證實,大黃具有瀉下實熱、消炎鎮痛、利水利膽、收斂止瀉作用。因大黃鞣質對蛋白質起沉淀作用,所以能減少燒燙傷創面液體血滲出并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此外,大黃還能抑制由乙酰膽鹼引起的痙孿作用,大約比罌粟鹼強4倍。大黃素對胰蛋白酶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大黃是中醫藥寶庫中一種極重要的藥材,對其廣泛的藥理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近些年來,中西醫結合研究大黃的功效有了新的發現,大黃中含有多種蒽醌類衍生物,現代生化藥理研究表明,大黃中主要致瀉成份為結合型蒽醌甙類,而游離蒽醌(包括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無致瀉作用。消化性潰瘍病因是進攻性與保護性機制平衡失調所致,主要是攻擊因子起作用。攻擊因子主要是胃酸及蛋白酶,而防御因子則是胃粘膜屏障與胃粘膜血流量,研究表明,大黃具有促進胃粘膜內源性前列腺E的合成,有保護胃粘膜及加強胃粘膜屏障的作用,但用大黃治療消化性潰瘍尚無報道。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取大黃中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的有效成份游離蒽醌,而去其有致瀉作用的結合型蒽醌,以制成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新制劑。
本發明方法的關鍵是采用醇提方法,先將大黃粗粉用乙醇漬后,再用乙醇回流提取。大黃粉粗粉用65-75%乙醇浸漬10-15小時后再用65-7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85-95分鐘。將上述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文火減壓濃縮成浸膏,再與蔗糖、糊精及適量乙醇制成顆粒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濾液后,文火60-70℃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60~65℃)的浸膏,取浸膏1份、蔗糖3份、糊精1份及適量乙醇制成顆粒,60-65℃干燥即得。
經申請人多次實驗驗證,對大黃提取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法能達到醇提液中游離蒽醌含量提高,結合蒽醌含量降低的效果。另外,用乙醇浸漬12小時,可使醇提后獲得的游離蒽醌含量增大。對于制劑采用大黃提取液二煎合并濾液所得的游離蒽醌比一煎及三煎要好,所得顆粒制劑保證了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降低致瀉的副使用。
本發明方法及制劑已經藥理、毒性、動物及臨床驗證,對消化性潰瘍病人經4-6周治療后,潰瘍愈合率達82%,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及促進潰瘍愈合作用,尤其對中醫辯證分型的郁熱型、瘀血型二種癥候的潰瘍病有效,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制劑已申報國家中藥三類新藥,并已通過專家評審,進入二期臨床。
實施例取生大黃1000克,粉碎成粗粉,加70%乙醇5000毫升浸漬12小時后,再加70%乙醇5000毫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90分鐘,濾過,合并濾液。文火(65℃)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60℃~65℃)的浸膏約400克,取浸膏1份、蔗糖3份、糊精1份及乙醇適量制成顆粒,60℃干燥,即得。
權利要求
1.從大黃中提取游離蒽醌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醇提方法,先將大黃粗粉用乙醇浸漬后,再用乙醇回流提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從大黃中提取游離蒽醌的方法,其特征是大黃粉粗粉用65-75%乙醇浸漬10-15小時后再用65-7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85-95分鐘。
3.從大黃中提取的游離蒽醌的藥用新用途,其特征是將上述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文火減壓濃縮成浸膏,再與蔗糖、糊精及適量乙醇制成顆粒劑治療消化性潰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劑,其特征是合并濾液后,文火60-70℃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60~65℃)的浸膏,取浸膏1份、蔗糖3份、糊精1份及適量乙醇制成顆粒,60-65℃干燥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取大黃中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的有效成分游離蒽醌,而去其有致瀉作用的結合型蒽醌,關鍵是采用醇提方法,先將大黃粗粉用乙醇漬后,再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文火減壓濃縮成浸膏,再與蔗糖、糊精及適量乙醇制成顆粒劑治療消化性潰瘍。本發明方法及制劑已經藥理、毒性、動物及臨床驗證,對消化性潰瘍病人經4-6周治療后,潰瘍愈合率達82%。
文檔編號C07C46/10GK1382679SQ0111357
公開日2002年12月4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01年4月26日
發明者徐萍, 梁秉文, 陳慶國, 卞阿風, 溫靜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