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陶瓷領域,具體是一種陶瓷制品表面固化粉末涂料層的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陶瓷表面裝飾有燒結陶瓷釉、貼花紙等方式,近年來出現了采用涂料噴涂的新工藝裝飾陶瓷,但由于涂料無法象陶瓷釉、花紙等與陶瓷產品表面進行燒結,而且噴涂時水汽過多,因此存在涂料與陶瓷產品表面結合力差,只能將粉末涂料設于陶瓷本體的外表面等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陶瓷制品表面固化粉末涂料層的工藝。
陶瓷制品表面固化粉末涂料層的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坯體制備
取高嶺土56.7重量份、長石15重量份、洗泥20重量份、硅灰石0.3重量份、硅藻土8重量份作為原料;
將上述原料按陶瓷產品常規生產方法,混合后進行球磨、除鐵、壓濾、練泥后,制備出質量含水率為22—30%的坯料;再用坯料進行常規注漿或滾壓成型,制得坯體;
(2)胚體素燒
采用常規的陶瓷窯爐對坯體于1100—1200℃進行素燒8—10小時,然后自然冷卻至常溫備用;
(3)熱噴涂前預熱
先將備用的素燒后胚體預熱至溫度為150—230℃,并保持溫度3—5分鐘;然后將坯體采用噴槍進行噴涂粉末,噴涂時間為10—40秒,噴涂溫度為80—160℃;而后再對坯體進行加熱固化,具體是先將坯體于3分鐘內升溫至220℃,然后保溫20分鐘,最后再于7分鐘內由220℃緩慢降溫至120℃,然后自然冷卻至常溫,制得產品。
所述噴涂粉末是噴涂環氧樹脂型粉末涂料或聚酯樹脂型粉末涂料。
在步驟(3)之前,取粉末涂料、強化劑和水按質量比1:1:0.5混合均勻,用于步驟(3)的噴涂,所述強化劑為龍眼核(即龍眼果核)、薜荔果、芝麻、方解石、凹凸棒粘土、硅藻土分別磨成粉末過200目篩后備用,然后將龍眼核粉末10重量份、薜荔果粉末10重量份、芝麻粉末2重量份、方解石粉末20重量份、凹凸棒粘土粉末20重量份、硅藻土粉末5重量份、樹脂粉末10重量份、鈦白粉10重量份、水100重量份于100℃混勻熬煮至水份仍存10—20重量份時,自然冷卻至常溫制得(強化劑制備過程中的重量份可與坯料制備過程中的重量份基數不同)。
本工藝制得的陶瓷產品表面的粉末涂料層裝飾效果美觀,能夠實現陶瓷產品內外表面都裝飾粉末涂料,粉末涂料與陶瓷產品表面的結合力超過以往產品,且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及對比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1)坯體制備
取高嶺土56.7重量份、長石15重量份、洗泥20重量份、硅灰石0.3重量份、硅藻土8重量份作為原料;
將上述原料按陶瓷產品常規生產方法,混合后進行球磨、除鐵、壓濾、練泥后,制備出質量含水率為25%的坯料;再用坯料進行常規注漿成型,制得花瓶狀坯體;
(2)胚體素燒
采用常規的陶瓷窯爐對坯體于1150℃進行素燒9小時,然后自然冷卻至常溫備用;
(3)噴涂粉末
準備好自動環形噴涂生產線,生產線包括預熱區、噴涂區和固化區,通過鏈軌移送坯體,采用隧道爐分區進行溫度設置。
先將備用的素燒后胚體通過預熱區預熱至溫度為200℃,并保持溫度4分鐘;然后將坯體送入噴涂區采用噴槍對其內外表面進行噴涂粉末,噴涂時間為30秒,噴涂溫度為120℃;而后再于固化區對坯體進行加熱固化,具體是先將坯體于3分鐘內升溫至220℃,然后保溫20分鐘,最后再于7分鐘內由220℃緩慢降溫至120℃,然后自然冷卻至常溫,制得表面固化有粉末涂料層的花瓶產品。
本實施例制得的花瓶表面的粉末涂料層裝飾效果美觀,其內外表面的粉末涂料層均勻光滑,沒有針孔,粉末與陶瓷產品表面的結合力強,成品率超過99%。
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在步驟(3)之前,取粉末涂料、強化劑和水按質量比1:1:0.5混合均勻,用于步驟(3)的噴涂,所述強化劑為龍眼核、薜荔果、芝麻、方解石、凹凸棒粘土、硅藻土分別磨成粉末過200目篩后備用,然后將龍眼核粉末10重量份、薜荔果粉末10重量份、芝麻粉末2重量份、方解石粉末20重量份、凹凸棒粘土粉末20重量份、硅藻土粉末5重量份、樹脂粉末10重量份、鈦白粉10重量份、水100重量份于100℃混勻熬煮至水份仍存150重量份時,自然冷卻至常溫制得。
本實施例制得的花盆表面的粉末涂料層結合力是實施例1的一倍以上,粉末涂料層更加耐磨和經得起劃痕試驗。
對比例1: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步驟(3)的噴涂粉末改為現有技術中的導電吸附,內外表面同時進行噴涂裝飾,最終制得的產品粉末涂料層出現大量針孔。
對比例2: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取消步驟(3)的預熱操作,最終制得的產品粉末涂料層同樣出現大量針孔。
對比例3: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將步驟(3)的加熱固化改為220℃恒溫固化,粉末與陶瓷產品表面的結合力大幅下降。
對比例4: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將坯料中的硅藻土提高到15重量份,粉末與陶瓷產品表面的結合力大幅下降,且粉末涂料層出現大量針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