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包括直澆道(1)、內澆道(2)以及內澆口(3),內澆道(2)與內澆口(3)連接相通,直澆道(1)位于砂型型腔的中間,內澆道(2)呈圓盤形,內澆道(2)的中間底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緩沖槽(4),內澆道(2)的中間頂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浮渣腔(5),直澆道(1)下端與浮渣腔(5)的頂部中間處連接相通,內澆道(2)呈圓環形,內澆道(2)外側與內澆口(3)一端連接相通,緩沖槽(4)的底部及周壁處設有緩沖板(6)。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不但結構簡單,而且澆道總長度短,從而能夠有效避免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出現冷隔缺陷。
【專利說明】
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鑄件的鑄造領域,具體是一種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風能儲量很大、分布面廣,僅陸地上的風能儲量約2.53億千瓦,近年來,我國對風電的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政策支持的對象也由過去的注重發電轉向了注重扶持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國家的政策支持是風電設備制造業迅猛發展的根本保障。前箱體是風力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在鑄件檢測時不能有縮松超標缺陷。由于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通常為圓框結構,產品尺寸普遍較大,整體結構又單薄分散,因此現有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一般采用大流量分散進鐵,并采用定量包澆注,利用澆注系統慢速平緩充型。目前,用于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一般采用圖1中所示結構,它包括直澆道101、橫澆道102、過渡澆道103、U形內澆道104、內澆道105以及內澆口 106,直澆道101位于砂型型腔一側,直澆道101下端與橫澆道102—端連接相通,橫澆道102另一端設有擋渣槽107,U形內澆道104—端通過過渡澆道103與橫澆道102中部連接相通,內澆道105呈兩個扇形,U形內澆道104另一端與內澆道105底部中間處連接相通,內澆道105外側與內澆口 106內側連接相通,內澆道105頂部中間處設有緩沖腔(圖中未示出)。上述結構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一個不足之處:由于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一般采用大流量分散進鐵,并采用定量包澆注,利用澆注系統慢速平緩充型,而上述結構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不但結構復雜,而且澆道總長度太長,因此極易導致鐵水未完全充滿砂型型腔而冷卻下來,從而造成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出現冷隔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但結構簡單,而且澆道總長度短,從而能夠有效避免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出現冷隔缺陷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以下結構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包括直澆道、內澆道以及內澆口,內澆道與內澆口連接相通,其中,直澆道位于砂型型腔的中間,內澆道呈圓盤形,內澆道的中間底部設有與內澆道相通的緩沖槽,內澆道的中間頂部設有與內澆道相通的浮渣腔,直澆道下端與浮渣腔的頂部中間處連接相通,內澆道呈圓環形,內澆道外側與內澆口一端連接相通。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緩沖槽的底部及周壁處設有緩沖板。
[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浮渣腔的高度與內澆道的高度比為4:1?2:1。
[0007]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浮渣腔呈上小下大的圓錐臺形。
[0008]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浮渣腔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
[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浮渣腔的底部直徑與內澆道的直徑比為1:4?3: 4。
[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緩沖槽呈上大下小的圓錐臺形。
[001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緩沖槽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
[001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緩沖槽的頂部直徑與內澆道的直徑比為1:10?1:5。
[001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中,緩沖槽的高度與內澆道的高度比為5:1?5:2。
[0014]采用上述結構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由于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通過將直澆道移動到砂型型腔的中間處,并在內澆道的中間底部設置能夠對鐵水進行緩沖的緩沖槽,在內澆道的中間頂部設置用于除渣的浮渣腔,同時將直澆道下端與浮渣腔的頂部中間處連接相通,即實現了對鐵水進行緩沖和除渣后送入到內澆道中的功能,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通過直澆道、緩沖槽和浮渣腔三個結構代替了原有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中需要直澆道、橫澆道、擋渣槽、過渡澆道、U形內澆道以及緩沖腔這些結構,因此不但使得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結構變得簡單,而且使得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澆道總長度大大縮短,從而有效避免了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出現冷隔缺陷的情況發生;另外,將內澆道改成圓盤形,同時將內澆道改成圓環形,能夠使鐵水更為均勻地進入到砂型型腔內,從而能夠進一步避免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出現冷隔缺陷的情況發生。
[0015]設置在緩沖槽的底部及周壁處的緩沖板的作用是能夠有效防止從直澆道中下來的鐵水直接沖刷在緩沖槽的底部及周壁的型砂處,從而能夠有效防止沖砂的情況發生。
[0016]將浮渣腔的高度與內澆道的高度比設置在4:1?2:1的范圍內,不但能夠保證浮渣腔具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浮渣,而且能夠保證除雜后的鐵水及時地流入到內澆道中。
[0017]浮渣腔呈上小下大的圓錐臺形的作用是傾斜的周壁不但能夠對鐵水起到導向作用,從而能夠有效避免沖砂的情況發生,而且還能保證浮渣不會隨著鐵水流入到內澆道中。
[0018]將浮渣腔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設置在8?12度的范圍內的目的是在保證浮渣不會隨著鐵水流入到內澆道中的前提下,使傾斜的周壁能夠對鐵水起到最佳的導向作用,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沖砂的情況發生。
[0019]將浮渣腔的底部直徑與內澆道的直徑比設置在1:4?3:4的范圍內,不但能夠保證浮渣腔具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浮渣,而且能夠保證除雜后的鐵水及時地流入到內澆道中。
[0020]緩沖槽呈上大下小的圓錐臺形的作用是傾斜的周壁能夠對鐵水起到導向作用,從而能夠有效避免沖砂的情況發生。
[0021]將緩沖槽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設置在8?12度的范圍內的目的是在保證鐵水能夠快速上涌到浮渣腔中,從而使浮渣能夠順利地進入到浮渣腔中,避免浮渣隨著鐵水流入到內澆道中的前提下,使傾斜的周壁能夠對鐵水起到最佳的導向作用,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沖砂的情況發生。
[0022]將緩沖槽的頂部直徑與內澆道的直徑比設置在1:10?1:5的范圍內,不但能夠保證緩沖槽能夠對鐵水進行有效緩沖,而且還能使鐵水快速上涌到浮渣腔中,從而使浮渣能夠順利地進入到浮渣腔中,避免浮渣隨著鐵水流入到內澆道中。
[0023]將緩沖槽的高度與內澆道的高度比設置在5:1?5:2的范圍內,不但能夠保證緩沖槽能夠對鐵水進行有效緩沖,而且還能使鐵水快速上涌到浮渣腔中,從而使浮渣能夠順利地進入到浮渣腔中,避免浮渣隨著鐵水流入到內澆道中。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現有技術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0025]圖2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上側視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0026]圖3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下側視立體結構外形示意圖;
[0027]圖4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9]如圖2、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包括直澆道1、內澆道2以及內澆口 3,內澆道2與內澆口 3連接相通,直澆道I位于砂型型腔的中間,內澆道2呈圓盤形,內澆道2的中間底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緩沖槽4,內澆道2的中間頂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浮渣腔5,直澆道I下端與浮渣腔5的頂部中間處連接相通,內澆道2呈圓環形,內澆道2外側與內澆口3—端連接相通,緩沖槽4的底部及周壁處設有緩沖板6,浮渣腔5的高度與內澆道2的高度比為4:1?2:1,尤其以8:3的比值為最佳,浮渣腔5呈上小下大的圓錐臺形,浮渣腔5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尤其以10度為最佳,浮渣腔5的底部直徑與內澆道2的直徑比為1:4?3:4,尤其以1:2的比值為最佳,緩沖槽4呈上大下小的圓錐臺形,緩沖槽4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尤其以10度為最佳,緩沖槽4的頂部直徑與內澆道2的直徑比為1:10?1:5,尤其以13:100為最佳,緩沖槽4的高度與內澆道2的高度比為5:1?5:2,尤其以10:3為最佳。
[0030]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 y
o fr J
【主權項】
1.一種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包括直澆道(I)、內澆道(2)以及內澆口(3),所述內澆道(2)與內澆口(3)連接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澆道(I)位于砂型型腔的中間,所述內澆道(2)呈圓盤形,所述內澆道(2)的中間底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緩沖槽(4),所述內澆道(2)的中間頂部設有與內澆道(2)相通的浮渣腔(5),所述直澆道(I)下端與浮渣腔(5)的頂部中間處連接相通,所述內澆道(2)呈圓環形,所述內澆道(2)夕卜側與內澆口( 3) —端連接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槽(4)的底部及周壁處設有緩沖板(6)。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腔(5)的高度與內澆道(2)的高度比為4:1?2:1。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腔(5)呈上小下大的圓錐臺形。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腔(5)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腔(5)的底部直徑與內澆道(2)的直徑比為1:4?3:4。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槽(4)呈上大下小的圓錐臺形。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槽(4)周壁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斜度為8?12度。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槽(4)的頂部直徑與內澆道(2)的直徑比為1:10?1:5。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風力發電機組前箱體鑄件澆注系統中的澆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槽(4)的高度與內澆道(2)的高度比為5:1?5:2。
【文檔編號】B22C9/08GK205660114SQ201620591072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6日
【發明人】馬超, 付明, 李凌羽, 顧錢驥, 傅明康, 朱元科, 宋賢發
【申請人】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