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節能熱風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節能熱風閥,其閥體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體大側板以及連接閥體大側板的兩塊閥體小側板;閥體大側板上設有供熱風流通的通孔,閥體大側板內側設有與通孔對應的閥體環形密封圈,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外側設有帶法蘭結構的閥體外圍板;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的內側以及閥體環形密封圈、閥體外圍板、通孔的內圈均設置有閥體耐熱澆注料層,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與閥體耐熱澆注料層之間還設有一層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其優點在于取消了原有熱風閥閥體大側板內側的水腔,通過澆注閥體耐熱澆注料層以及增加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進行有效隔熱,不僅減少了用水量,而且能起到更好的隔熱保溫作用,減少熱量損失,更加節能有效。
【專利說明】
高節能熱風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具體涉及一種高節能熱風閥。
【背景技術】
[0002]熱風閥是現代煉鐵熱風爐系統的關鍵設備,安裝在熱風爐系統的熱風管道上,用來轉換熱風爐燃燒期和送風期,管路啟閉的切斷設備。
[0003]目前國內市場基本上以第三代、第六代襯里熱風閥為主,其閥體結構特點是:閥門內襯耐火材料,雙止口面四進水兩出水雙路循環冷卻結構,閥體側面設置水腔進行隔熱,水卻水量大,閥體帶走熱量多,經濟損失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節能熱風閥,解決現有熱風閥用水量大,能量損失大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高節能熱風閥,包括閥體,閥蓋、閥板、閥桿,所述閥板設置在閥體內,所述閥桿一端與閥板連接,另一端伸出閥蓋連接驅動機構;所述閥體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體大側板以及連接閥體大側板的兩塊閥體小側板;所述閥體大側板上設有供熱風流通的通孔,所述閥體大側板內側設有與通孔對應的閥體環形密封圈,所述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外側設有帶法蘭結構的閥體外圍板;所述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的內側以及閥體環形密封圈、閥體外圍板、通孔的內圈均設置有閥體耐熱澆注料層,所述閥體大側板、閥體小側板與閥體耐熱澆注料層之間還設有一層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
[0006]所述閥蓋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蓋大側板以及連接閥蓋大側板的兩塊閥蓋小側板,所述閥蓋大側板、閥蓋小側板的內側設置有閥蓋耐熱澆注料層,所述所述閥蓋大側板、閥蓋小側板與耐熱澆注料層之間還設有一層閥蓋微納米隔熱氈層。
[0007 ]所述閥板包括閥板本體,所述閥板本體外圍設有一圈閥板環形密封圈,所述閥板本體及閥板環形密封圈內圈設有閥板耐熱澆注料層。
[0008]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與閥板環形密封圈均為整體鍛造結構。
[0009]所述閥體內還設有二根進水管及二根出水管,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內設有一圈的環形流通水道;所述進水管一端為進水口,另一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所述出水管一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另一端為出水口。
[0010]所述進水管的進水口位于環形流通水道的上方,所述進水管向下傾斜布置;所述出水管分兩段結構,前一段與進水管相互對稱,后一段沿閥體向下,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環形流通水道的下方。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取消了原有熱風閥閥體大側板內側的水腔,通過澆注閥體耐熱澆注料層以及增加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進行有效隔熱,不僅減少了用水量,而且能起到更好的隔熱保溫作用,減少熱量損失,更加節能有效。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高節能熱風閥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高節能熱風閥的正面局部剖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高節能熱風閥的側面剖視圖。
[0015]圖中1-閥體,11-閥體大側板,111-通孔,12-閥體小側板,13-閥體環形密封圈,131-環形流通水道,14-外圍板,15-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6-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2-閥蓋,21-閥蓋大側板,22-閥蓋小側板,23-閥蓋耐熱澆注料層,24-閥蓋微納米隔熱氈層,3-閥板,31-閥板本體,32-閥板環形密封圈,33-閥板耐熱澆注料層,4-閥桿,5-進水管,51-進水口,6-出水管,61-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0017]如圖所示,一種高節能熱風閥,包括閥體I,閥蓋2、閥板3、閥桿4,所述閥板3設置在閥體I內,所述閥桿4一端與閥板3連接,另一端伸出閥蓋2連接驅動機構;所述閥體I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體大側板11以及連接閥體大側板11的兩塊閥體小側板12;所述閥體大側板11上設有供熱風流通的通孔111,所述閥體大側板11內側設有與通孔111對應的閥體環形密封圈13,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外側設有帶法蘭結構的閥體外圍板14;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的內側以及閥體環形密封圈13、閥體外圍板14、通孔111的內圈均設置有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5,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與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5之間還設有一層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16。
[0018]通過澆注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5以及增加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16進行有效隔熱,取消了原有熱風閥閥體大側板內側的水腔,不僅減少了用水量,而且能起到更好的隔熱保溫作用,減少熱量損失,更加節能有效。
[0019]如圖所示,所述閥蓋2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蓋大側板21以及連接閥蓋大側板21的兩塊閥蓋小側板22,所述閥蓋大側板21、閥蓋小側板22的內側設置有閥蓋耐熱澆注料層23,所述所述閥蓋大側板21、閥蓋小側板22與耐熱澆注料層23之間還設有一層閥蓋微納米隔熱氈層24。
[0020]閥蓋內同樣增加了閥蓋微納米隔熱氈層24,進一步隔熱保溫,效果更好。
[0021]如圖所示,所述閥板3包括閥板本體31,所述閥板本體31外圍設有一圈閥板環形密封圈32,所述閥板本體31及閥板環形密封圈32內圈設有閥板耐熱澆注料層33,所述閥板環形密封圈32能與閥體環形密封圈13密封配,實現閥門密封。
[0022]其中,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13與閥板環形密封圈32均為整體鍛造結構。與現有采用多點焊接的結構相比,性能更加穩定,密封效果更好。
[0023]如圖所示,所述閥體I內還設有二根進水管5及二根出水管6,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13內設有一圈的環形流通水道131;所述進水管5—端為進水口 51,另一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131;所述出水管6—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131,另一端為出水口61。由于設置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16進行隔熱,因此只需采用2進水2出水的水循環冷卻方式即可,與原有的4進水2出水的水循環結構相比,用水量是原來的1/2,用水量更少,更加節能。
[0024]如圖所示,所述進水管5的進水口51位于環形流通水道131的上方,所述進水管5向下傾斜布置;所述出水管6分兩段結構,前一段與進水管5相互對稱,后一段沿閥體I向下,所述出水管6的出水口 61位于環形流通水道131的下方。冷卻水從上方流入,下方流出,上進下出的水循環能夠更好的將閥體內沉積的雜質水流排出,減少沉積物,從而使得閥門使用壽命更長。
[0025]實施例不應視為對實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進,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高節能熱風閥,包括閥體(I),閥蓋(2)、閥板(3)、閥桿(4),所述閥板(3)設置在閥體(I)內,所述閥桿(4)一端與閥板(3)連接,另一端伸出閥蓋(2)連接驅動機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I)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體大側板(I I)以及連接閥體大側板(11)的兩塊閥體小側板(12);所述閥體大側板(11)上設有供熱風流通的通孔(111),所述閥體大側板(11)內側設有與通孔(111)對應的閥體環形密封圈(13),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外側設有帶法蘭結構的閥體外圍板(14); 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的內側以及閥體環形密封圈(13)、閥體外圍板(14)、通孔(111)的內圈均設置有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5), 所述閥體大側板(11)、閥體小側板(12)與閥體耐熱澆注料層(15)之間還設有一層閥體微納米隔熱氈層(1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節能熱風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蓋(2)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閥蓋大側板(21)以及連接閥蓋大側板(21)的兩塊閥蓋小側板(22),所述閥蓋大側板(21)、閥蓋小側板(22)的內側設置有閥蓋耐熱澆注料層(23),所述所述閥蓋大側板(21)、閥蓋小側板(22)與耐熱澆注料層(23)之間還設有一層閥蓋微納米隔熱氈層(24)。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節能熱風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板(3)包括閥板本體(31),所述閥板本體(31)外圍設有一圈閥板環形密封圈(32),所述閥板本體(31)及閥板環形密封圈(32 )內圈設有閥板耐熱澆注料層(3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節能熱風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13)與閥板環形密封圈(32)均為整體鍛造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節能熱風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I)內還設有二根進水管(5)及二根出水管(6),所述閥體環形密封圈(13)內設有一圈的環形流通水道(131);所述進水管(5)—端為進水口(51),另一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131);所述出水管(6)—端連通環形流通水道(131),另一端為出水口(61)。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節能熱風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5)的進水口(51)位于環形流通水道(131)的上方,所述進水管(5)向下傾斜布置;所述出水管(6)分兩段結構,前一段與進水管(5)相互對稱,后一段沿閥體(I)向下,所述出水管(6)的出水口(61)位于環形流通水道(131)的下方。
【文檔編號】C21B9/12GK205653473SQ201620450995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8日 公開號201620450995.6, CN 201620450995, CN 205653473 U, CN 205653473U, CN-U-205653473, CN201620450995, CN201620450995.6, CN205653473 U, CN205653473U
【發明人】趙慶輝, 樊金鋒, 劉保通
【申請人】秦皇島中青冶金閥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