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包括與拋光機連接的柱體,于所述柱體的兩端均開設用于配合圓形刃口零件的孔,所述孔的開口由外向內逐漸遞減形成錐孔,所述孔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柱體配合拋光機來實現圓形刃口零件中刃口毛刺的去除,簡化了原有手工去除毛刺的步驟,自動化程度高,毛刺去除更徹底,并且在圓形刃口零件外周不易產生刮痕,柱體的錐孔若出現磨損后可重新加工恢復使用,再次利用率高,成本低。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空調翅片模具中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空調翅片模具中的沖孔凸模均為圓形帶刃口零件,其在平面磨床上加工完成后在刃口會產生細小毛刺,因此需要對刃口進行部分處理,現有技術是裝配人員通過銅皮以一定角度將刃口四周的毛刺刮除,此方法不僅效率低,同時還具有毛刺去除不徹底,易產生刮痕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
【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問題,進行了研究改進,提供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其能快速去除刃口毛刺,毛刺去除徹底、不易產生刮痕。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包括與拋光機連接的柱體,于所述柱體的兩端均開設用于配合圓形刃口零件的孔,所述孔的開口由外向內逐漸遞減形成錐孔,所述孔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
[0006]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
[0007]所述孔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0.5mm;
[0008]于所述孔錐面上互為相對的兩條斜邊形成夾角α,所述夾角α為60°±0° ;
[0009]所述柱體為圓柱體,所述柱體采用銅材料制成;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利用柱體配合拋光機來實現圓形刃口零件中刃口毛刺的去除,簡化了原有手工去除毛刺的步驟,自動化程度高,毛刺去除更徹底,并且在圓形刃口零件外周不易產生刮痕,柱體的錐孔若出現磨損后可重新加工恢復使用,再次利用率高,成本低。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0014]其中:1、柱體;2、孔;3、沖孔凸模。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包括與拋光機連接的柱體I,柱體I為圓柱形并采用銅材料制成,于柱體I的兩端均開設用于配合圓形刃口零件的孔2,孔2的開口由外向內逐漸遞減形成錐孔,孔2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上述孔2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0.5mm。于孔2錐面上互為相對的兩條斜邊形成夾角α,夾角α為60° ±0°,孔2的深度為3mm。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孔2最外端的開口直徑可以根據生產情況做成相同或不同的,由此實現不同刃口直徑的零件加工,上述拋光機為已有公知設備,其工作原理為已有公知技術。
[0017]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狀態如下:
[0018]首先將柱體I的一端固定于拋光機的夾手中,打開拋光機電源使拋光機開始工作,然后工作人員手持沖孔凸模3(即圓形刃口零件),將沖孔凸模3帶刃口的一端伸進柱體另一端開設的孔2中,由于柱體I受拋光機作用旋轉,因此沖孔凸模3帶刃口的一端外周與孔2的內壁配合,毛刺受力去除,然后抽出沖孔凸模3即可,沖孔凸模3刃口與柱體I中孔2的孔壁接觸時間不易過長,否則易出現刃口磨鈍的情況發生。
[0019]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拋光機連接的柱體(1),于所述柱體(I)的兩端均開設用于配合圓形刃口零件的孔(2),所述孔(2)的開口由外向內逐漸遞減形成錐孔,所述孔(2)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2)最外端開口的直徑大于圓形刃口零件的直徑0.5mm。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孔(2)錐面上互為相對的兩條斜邊形成夾角α,所述夾角α為60° ±0°。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圓形刃口零件的刃口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體(I)為圓柱體,所述柱體(I)采用銅材料制成。
【文檔編號】B24B9/02GK205630187SQ20162007465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5日
【發明人】李民, 陳兆茂, 劉慶豐
【申請人】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