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角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證工件在打磨過程中保持位置固定的倒角機;包括機架、磨輪、帶傳動裝置和轉軸,所述磨輪、轉軸均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帶傳動裝置帶動轉軸轉動,所述機架上設有固定支撐板,所述固定支撐板設置于遠離磨輪的一端,所述固定支撐板上設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設有滾輪,所述滾輪設置于遠離固定支撐板一端,所述滾輪與轉軸接觸;此種倒角機能夠保證工件在倒角時保持位置的固定,不會因為磨輪的擠壓產生位移,從而影響工件的倒角精度。
【專利說明】
倒角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泡磨削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倒角機。【背景技術】
[0002]塑料發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及其廣泛,發泡成型是使塑料產生微孔結構的過程,在發泡成形后往往會再進行倒角的工序,使塑料發泡表面磨的光滑平整,如今市場上為了配合各類發泡的形狀要求,已有多種類型的倒角機應運而生。
[0003]如專利申請文本上公開的一種倒角機(申請號:201320296433.7),包括機架、電機轉軸、套料轉軸、倒角刀、電機、帶傳動裝置等,啟動電機帶動帶傳動裝置運作,同時也帶動倒角刀工作,將待磨工件裝置在套料轉軸上,倒角刀對工件進行倒角工作。這樣的裝置可以較好地實現工件的打磨工作,但是當采用上述倒角機來對工件進行倒角工藝時,由于倒角機在對工件進行倒角時,會對工件產生一定的擠壓力,從而會使工件無法保證絕對的位置固定,并發生位置偏移的現象,又因為倒角一般都發生在工件的端部,當工件位置發生偏移時,就會嚴重影響工件的倒角精度,甚至對整個工件的精度都會產生影響。【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證工件在打磨過程中保持位置固定的倒角機。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倒角機,包括機架、磨輪、帶傳動裝置和轉軸,所述磨輪、轉軸均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帶傳動裝置帶動轉軸轉動,所述機架上設有固定支撐板,所述固定支撐板設置于遠離磨輪的一端,所述固定支撐板上設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設有滾輪,所述滾輪設置于遠離固定支撐板一端,所述滾輪與轉軸接觸。
[000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工件放置在轉軸上,倒角機開始工作時,轉軸上工件的端邊軸面與磨輪接觸并實現打磨,在滾輪的作用下,工件套裝在轉軸上的同時,工件的端面可以抵置于滾輪上,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在磨削倒角過程中,不會因為磨輪的擠壓而使工件發生位移的情況。
[000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連接板上設有若干陣列分布的調節螺紋通孔,所述連接板上設有調節板,所述調節板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調節螺紋通孔內,所述滾輪設置在調節板上遠離固定支撐板一端。
[000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調節板和調節螺紋通孔的作用下,可以實現滾輪位置的調節,此時即可根據工件的大小來自由調節滾輪的位置,使其較好的實現對工件的支撐作用。
[0009]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轉軸上靠近磨輪的一端設有連接體,所述連接體遠離轉軸一端設有同軸的套料軸,所述連接體另一端與轉軸之間拆卸連接固定。
[00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工件是套裝在套料軸上的,這里使得連接體可從轉軸上實現裝拆的功能,即可以根據工件的直徑情況來選擇具體的套料軸的大小,選擇完畢后再進行裝拆。
[0011]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連接體上設有供轉軸插接的孔槽,所述連接體上設有通孔,所述轉軸上設有螺紋通孔,所述連接體通過連接螺栓與轉軸連接固定。
[00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簡單的裝拆結構實現連接體在轉軸上的固定與拆卸。
[001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機架一端設有擋板,所述擋板設置于固定支撐板與磨輪之間,所述擋板上設有進料孔,所述進料孔與轉軸同軸設置。[〇〇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套料軸可以穿過進料孔,在進行倒角工作時,當人手拿住工件套裝于套料軸上,在擋板的作用下,人手不能穿過進料孔,而工件的可以伸到靠近磨輪處從而實現磨削倒角的過程,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人手與磨輪的接觸,從而避免了在磨削過程中,人手被磨傷的情況發生。
[0015]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轉軸上設有若干固定座。[〇〇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轉軸較長時,轉動不夠平穩,高速轉動時轉軸會出現跳動的情況,在固定座的作用下,可以在軸向對轉軸起到固定作用,從而避免了高速轉動時出現的跳動現象。
[0017]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可以使待磨工件在磨削過程中不會產生位置的偏移;
[0019]2、利用簡單的結構可以根據工件的需要隨時對套料軸進行安裝和拆卸;[〇〇2〇] 3、可以根據工件的情況選擇輪會傷到手套料軸的大小;[〇〇21]4、利用簡單的裝置使得傳動平穩。【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工件倒角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工件倒角機中磨輪的方位示意圖;[〇〇24]圖3是本工件倒角機的主視圖;[〇〇25] 圖4是圖3中A-A的剖視圖。
[0026]圖中:1、機架;11、固定支撐板;12、連接板;121、調節螺紋通孔;13、滾輪;14、調節板;15、擋板;151、進料孔;2、磨輪;3、轉軸;31、連接體;311、通孔;312、孔槽;32、套料軸;33、螺紋通孔;34、固定座;4、帶傳動裝置;5、連接螺栓。【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8]實施例1: 一種倒角機,如圖2所示,包括機架1、磨輪2、帶傳動裝置4和轉軸3,所述磨輪2、轉軸3均設置在機架1上,所述帶傳動裝置4帶動轉軸3轉動,所述機架1上設有固定支撐板11,所述固定支撐板11設置于遠離磨輪2的一端,所述固定支撐板11上設有連接板12, 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滾輪13,所述滾輪13設置于遠離固定支撐板11 一端,所述滾輪13與轉軸3接觸。[〇〇29]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當電機啟動,帶傳動裝置4開始工作,并帶動轉軸3轉動,與此同時磨輪2也開始轉動,待倒角工件是通過磨輪2的磨削進行倒角,將待倒角工件套裝在套料軸32上,人手抓住待倒角工件的一端面,待倒角工件的另一端面可以靠近磨輪2 處,從而進行磨削倒角,在此時,磨輪2與工件相接觸,工作狀態的磨輪2會對工件產生一定的擠壓力,進而使得工件的端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以此將會導致工件的磨削倒角面也無法保持一致,進而使得工件的倒角不理想并影響了工件的精度,在滾輪13的作用下,工件套裝在所述轉軸3上的同時,工件的端面可以抵置于滾輪13的表面上,這樣一來,當工件進行倒角磨削時,通過人手對工件所施加的軸向力,再通過滾輪13對工件施加的支撐力正好與磨輪2對工件施加的擠壓力相抵消,從而保證了工件在倒角磨削時能夠處于水平狀態,并在磨削倒角過程中,也不會因為磨輪2的擠壓而使工件發生位移的情況。
[0030]實施例2:—種倒角機,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若干陣列分布的調節螺紋通孔121,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調節板14,所述調節板14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調節螺紋通孔121內,所述滾輪13設置在調節板14上遠離固定支撐板11 一端; 由于工件在倒角磨削過程中需要滾輪13的支撐力從而保證工件不會發生位置偏移的現象, 但是工件的直徑大小不一,而滾輪13的大小有限,倘若工件的直徑較大,此時滾輪13將無法完全與工件的端面相抵觸時,就無法對工件起到支撐力,從而使得滾輪13失去了它的效果, 在調節螺紋通孔121的作用下,可以實現所述滾輪13位置的調節,此時只需將調節板14與其他調節螺紋通孔121固定起來,即可使得連接板12帶動滾輪13向移動一定的位移,此時即可對直徑較大的工件進行支撐作用。[0031 ]實施例3: —種倒角機,與實施例2的不同之處在于,由圖2-圖4所示,所述轉軸3上靠近磨輪2的一端設有連接體31,所述連接體31遠離轉軸3—端設有同軸的套料軸32,所述連接體31另一端與轉軸3之間拆卸連接固定;由于本倒角機是利用帶傳動帶動轉軸3轉動并實現倒角磨削過程,在本裝置適中,轉軸3較長時,會導致傳動過程不平穩,從而影響傳動精度,所以在轉軸3上加入了連接體31和套料軸32的裝置,從而可以避免轉軸3過長的情況,與此同時,這樣的裝置還實現了套料軸32可從轉軸3上進行裝拆,由于所需倒角的工件直徑不一,當人手握住工件一端將其套裝于套料軸32上時,需要套料軸32的直徑與工件的通孔311 實現間隙配合,從而可以方便輕松的將工件套裝于套料軸32上,并且能夠輕易的將工件取下,采用這樣的設置后,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對套料軸32進行更換,從而使得工件能夠在套料軸32上實現最佳的套配。
[0032]實施例4: 一種倒角機,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由圖2-圖4所示,所述連接體31 上設有供轉軸3插接的孔槽312,所述連接體31上設有通孔311,所述轉軸3上設有螺紋通孔 33所述連接體31通過連接螺栓5與轉軸3連接固定;連接體31上設有孔槽312,是用于與轉軸 3的連接,利用連接體31與轉軸3之間插接的連接方式實現連接體31在轉軸3上的軸向固定, 之后再通過連接螺栓5將連接體31與轉軸3之間固定起來,這樣的連接固定方式結構簡單, 裝拆方便,且連接固定牢固可靠。
[0033]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體31與轉軸3之間的拆卸連接方式多樣,比如也可以采用平鍵間隙配合的連接方式,此時只需保證連接體31和轉軸3上均設有同軸的通孔,此時再將平鍵敲入通孔內即可實現連接體31與轉軸3之間的連接固定,當需要拆卸時,只需將平鍵取出即可,同樣也十分的方便簡單,且連接固定牢固可靠。
[0034]實施例5:—種倒角機,與實施例4的不同之處在于,由圖1-圖3所示,所述機架1 一端設有擋板15,所述擋板15設置于固定支撐板11與磨輪2之間,所述擋板15上設有進料孔151,所述進料孔151與轉軸3同軸設置;擋板15的設置在這里主要起到限位防護的作用,由于工件在進行倒角磨削時,需要人手握住工件,將其靠近磨輪2處再進行倒角磨削,由于倒角工藝一般都發生在工件的端部,倘若工件與磨輪2的接觸面積過大,將會使得倒角工藝不夠理想,在擋板15的作用下,套料軸32可以穿過進料孔151,在進行倒角磨削工作時,當人手握住工件的一端并將工件套裝于套料軸32上,因為擋板15的存在,人手不能穿過進料孔 151,而工件可以伸到靠近磨輪2處從而實現磨削倒角,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人手與磨輪2 的接觸,從而避免了在磨削過程中,人手被磨傷的情況發生,與此同時,在擋板15的作用下, 由于工件的一端由人手握住,而人手無法通過進料孔151,進而可以限制了工件的伸入量, 從而保證了工件的倒角磨削量,使得工件的倒角較為理想。
[0035]實施例6: —種倒角機,與實施例5的不同之處在于,由圖1和圖2所示,所述轉軸3上設有若干固定座34;由于本倒角機是通過帶傳動帶動轉軸3轉動,并實現倒角磨削過程的, 為了配合本倒角機的整體裝置,需要將轉軸3設置的較長一些,但是當轉軸3較長時,轉軸3 在轉動時會產生一定的跳動,即定心不夠穩定,從而影響了轉軸3的傳動平穩精度,使得傳動不夠穩定,無法很好的完成倒角磨削過程,在固定座34的作用下,可以對轉軸3的幾處部位起到固定作用,使轉軸3固定在機架1上,從而避免了高速轉動時轉軸3出現跳動現象。
[0036]具體實施過程:(該實施過程是結合上述所有實施例進行說明,其每個單獨實施例的實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實施過程當中),啟動電機,帶傳動裝置4開始工作,并帶動轉軸3轉動,與此同時磨輪2也開始轉動,在固定座的作用下,轉軸不會因為轉速較大而出現跳動的情況,能夠保持轉動的平穩,在此狀態下,將待倒角工件套裝在套料軸32上,人手抓住待倒角工件的一端面,待倒角工件的另一端面可以靠近磨輪2處,從而進行磨削倒角的工藝,在滾輪13的作用下,工件套裝在所述轉軸3上的同時,工件的端面可以抵置于滾輪13的表面上,可以保證工件在倒角磨削時能夠處于水平狀態,并在磨削倒角過程中,也不會因為磨輪 2的擠壓而使工件發生位移的情況,此處還設置了調節板14,可以對滾輪13進行位移的微量調節,以便配合工件的大小,當工件與磨輪2接觸一定時間后,即可完成對工件的倒角工藝; 在人手握住工件進行倒角工藝時,在擋板15的作用下,避免人手被磨傷的情況發生,與此同時,可以限制工件的伸入量,從而保證了工件的倒角磨削量,使得工件的倒角較為理想,又因為連接體與轉軸之間采用了可拆卸的連接結構,從而可以方便輕松的將工件套裝于套料軸32上,并且能夠輕易的將工件取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對套料軸32進行更換,從而使得工件能夠在套料軸32上實現最佳的套配。
[0037]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主權項】
1.一種倒角機,包括機架(1)、磨輪(2)、帶傳動裝置(4)和轉軸(3),所述磨輪(2)、轉軸 (3)均設置在機架(1)上,所述帶傳動裝置(4)帶動轉軸(3)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 上設有固定支撐板(11),所述固定支撐板(11)設置于遠離磨輪(2)的一端,所述固定支撐板 (11)上設有連接板(12),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滾輪(13),所述滾輪(13)設置于遠離固定 支撐板(11) 一端,所述滾輪(13 )與轉軸(3 )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倒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若干陣列分 布的調節螺紋通孔(121),所述連接板(12)上設有調節板(14),所述調節板(14)通過螺栓連 接固定在調節螺紋通孔(121)內,所述滾輪(13)設置在調節板(14)上遠離固定支撐板(11) 一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倒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3)上靠近磨輪(2)的一端 設有連接體(31 ),所述連接體(31)遠離轉軸(3 )—端設有同軸的套料軸(32 ),所述連接體 (31)另一端與轉軸(3)之間拆卸連接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倒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體(31)上設有供轉軸(3) 插接的孔槽(312),所述連接體(31)上設有通孔(311),所述轉軸(3)上設有螺紋通孔(33), 所述連接體(31)通過連接螺栓(5 )與轉軸(3 )連接固定。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倒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 一端設有擋板(15),所 述擋板(15)設置于固定支撐板(11)與磨輪(2)之間,所述擋板(15)上設有進料孔(151),所 述進料孔(151)與轉軸(3)同軸設置。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倒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3)上設有若干固定座 (34)〇
【文檔編號】B24B9/20GK205600463SQ201620429315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1日
【發明人】袁勇
【申請人】南京萬和消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