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水晶加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水晶加工過程中,通常需要對水晶進行表面拋光,從而提高水晶表面的光滑度和亮度,提高產品質量。拋光一般用拋光機拋光或手工拋光,在拋光工作時,通常需要在水晶表面蘸上或涂上一層水晶膠粉,從而提高打磨或拋光效果,水晶膠粉一般采用市售產品。
[0003]現有的水晶膠粉通常是放在料斗中,加工時,水晶放入到料斗中使水晶表面蘸上均勻的膠粉,而后進行打磨。由于一次蘸粉后,料斗中與水晶接觸部位的膠粉的厚度會發生變化,會對后面的蘸粉工作造成影響,如蘸粉不均勻,蘸粉不完整等,從而需要將水晶在料斗中反復翻滾才能實現完整、均勻的蘸粉,降低了工作效率。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使水晶表面蘸粉均勻、工作效率高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包括托盤和固定在機座上的固定板,所述的托盤內設置有一個固定在機座上且底部與托盤間隙配合的刮料機構,所述的固定板上固定設置有一個連接托盤且能讓托盤沿著刮料機構下表面做來回往復運動的氣缸機構。
[0006]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刮料機構包括上下兩端敞口的長條狀料斗,所述的料斗內部具有料腔,料斗的兩個相互不相鄰的側壁中部向內同向彎折將料腔分為上料腔和下料腔,所述的上料腔和下料腔通過呈狹縫狀的瓶頸連通。
[0007]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上料腔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梯形臺形狀,所述的下料腔呈上口小下口大的梯形臺形狀。
[0008]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刮料機構還包括與料斗活動連接的且能打開和關閉料斗的料斗蓋板。
[0009]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氣缸機構包括固定在固定板上的氣缸,所述的氣缸的活塞桿的端部與托盤底部連接。
[0010]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托盤底部的內壁上且靠近氣缸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長條形的凹槽,所述的凹槽的長度不大于料斗的長度。
[0011]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托盤底部還固定設置有一個導向機構,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與托盤底部固定連接且與托盤中心線呈對稱設置的第一導套和第二導套,所述的第一導套和第二導套內分別穿設有能在第一導套和第二導套中滑動的第一導桿和第二導桿,所述的第一導桿和第二導桿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板上。
[0012]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托盤底部固定設置有一塊加固板,所述的氣缸的活塞桿的端部與加固板連接。
[0013]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第一導套和第二導套固定在加固板上。
[0014]在上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中,所述的料斗的底部與托盤之間的間隙在
1-3mm之間。
[0015]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料斗中的水晶膠粉能始終處于基本相同的厚度,從而保證工作過程中蘸粉均勻,提高工作效率;刮料機構能自動往料斗添加水晶膠粉,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明去除刮料機構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圖1的A向視圖;
[0019]圖4是本發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托盤10、凹槽11、刮料機構2、長條狀料斗20、上料腔21、下料腔22、瓶頸23、料斗蓋板24、料腔25、導向機構3、第一導套31、第一導桿32、第二導套33、第二導桿34、加固板35、固定板40、氣缸機構5、氣缸50、活塞桿51。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如圖1所示,一種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包括托盤10和固定在機座上的固定板40,所述的托盤10內設置有一個固定在機座上且底部與托盤10間隙配合的刮料機構2,所述的固定板40上固定設置有一個連接托盤10且能讓托盤10沿著刮料機構2下表面做來回往復運動的氣缸機構5。氣缸機構5作為動力機構,連接刮料機構2或托盤10,從而使刮料機構2或托盤10相互之間做摩擦運動,從而將托盤10中的水晶膠粉刮平,從而使托盤10中各個部位的水晶膠粉的厚度相對均勻,便于蘸粉,提高蘸粉效率。
[0022]具體的說,再結合圖4所示,刮料機構2包括上下兩端敞口的長條狀料斗20,所述的料斗20內部具有料腔25,水晶膠粉通過料腔25讓入到刮料結構2中,再進入到料斗20中,形成自動添粉,料斗20的兩個相互不相鄰的側壁中部向內同向彎折將料腔25分為上料腔21和下料腔22,所述的上料腔21和下料腔22通過呈狹縫狀的瓶頸23連通,瓶頸23形成下料通道,使水晶膠粉均勻進入到料斗20中。
[0023]上料腔21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梯形臺形狀,所述的下料腔22呈上口小下口大的梯形臺形狀。當然,上料腔21也可以設計成圓錐臺狀或其他上口大下口小的形狀,下料腔22也可以設計成其他上口小下口大的形狀,目的是使上料腔21和下料腔22之間形成用于下料的瓶頸23。
[0024]刮料機構2還包括與料斗20活動連接的且能打開和關閉料斗20的料斗蓋板24,料斗蓋板24與料斗20用活頁鉸接或者用插銷鉸接。在本實施例中,料斗20的底部與托盤10之間的間隙在l-3mm之間。
[0025]再結合圖2所示,氣缸機構5包括固定在固定板40上的氣缸50,所述的氣缸50的活塞桿51的端部與托盤10底部連接。托盤10底部的內壁上且靠近氣缸50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長條形的凹槽11,所述的凹槽11的長度不大于料斗20的長度。
[0026]如圖2和圖3所示,托盤10底部還固定設置有一個導向機構3,所述的導向機構3包括與托盤10底部固定連接且與托盤10中心線呈對稱設置的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所述的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內分別穿設有能在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中滑動的第一導桿32和第二導桿34,所述的第一導桿32和第二導桿34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板40上。
[0027]托盤10底部固定設置有一塊加固板35,所述的氣缸50的活塞桿51的端部與加固板35連接。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固定在加固板35上。
[0028]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包括托盤(10)和固定在機座上的固定板(4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10)內設置有一個固定在機座上且底部與托盤(10)間隙配合的刮料機構(2),所述的固定板(40)上固定設置有一個連接托盤(10)且能讓托盤(10)沿著刮料機構(2)下表面做來回往復運動的氣缸機構(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料機構(2)包括上下兩端敞口的長條狀料斗(20),所述的料斗(20)內部具有料腔(25),料斗(20)的兩個相互不相鄰的側壁中部向內同向彎折將料腔(25)分為上料腔(21)和下料腔(22),所述的上料腔(21)和下料腔(22)通過呈狹縫狀的瓶頸(23)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料腔(21)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梯形臺形狀,所述的下料腔(22)呈上口小下口大的梯形臺形狀。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料機構(2)還包括與料斗(20)活動連接的且能打開和關閉料斗(20)的料斗蓋板(2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缸機構(5)包括固定在固定板(40)上的氣缸(50),所述的氣缸(50)的活塞桿(51)的端部與托盤(10)底部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或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10)底部的內壁上且靠近氣缸(50)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長條形的凹槽(11),所述的凹槽(11)的長度不大于料斗(20)的長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10)底部還固定設置有一個導向機構(3),所述的導向機構(3)包括與托盤(10)底部固定連接且與托盤(10)中心線呈對稱設置的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所述的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內分別穿設有能在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中滑動的第一導桿(32)和第二導桿(34),所述的第一導桿(32)和第二導桿(34)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板(40)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10)底部固定設置有一塊加固板(35),所述的氣缸(50)的活塞桿(51)的端部與加固板(35)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套(31)和第二導套(33)固定在加固板(35)上。
10.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斗(20)的底部與托盤(10)之間的間隙在l_3mm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晶膠粉蘸粉用托盤機構,屬于水晶加工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水晶在蘸粉工程中蘸粉不均勻、工作效率低的技術問題。它包括托盤和固定在機座上的固定板,所述的托盤內設置有一個固定在機座上且底部與托盤間隙配合的刮料機構,所述的固定板上固定設置有一個連接托盤且能讓托盤沿著刮料機構下表面做來回往復運動的氣缸機構。本實用新型料斗中的水晶膠粉能始終處于基本相同的厚度,從而保證工作過程中蘸粉均勻,提高工作效率;刮料機構能自動往料斗添加水晶膠粉,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IPC分類】B24B55-00
【公開號】CN204525180
【申請號】CN201520255418
【發明人】葛先越, 葛國平
【申請人】寧波大學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