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軟水分配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軟水分配裝置,包括:給水總管的一端與第一旁通管的一端相連;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分水環管的進水口相連;分水環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相連;各分水集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支管的一端相連;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與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其中,第一旁通管、各分支水管為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冷卻水量,降低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強化了高爐局部區域段冷卻壁的冷卻強度,有利于阻止高熱流峰值造成高爐內襯的侵蝕和對冷卻壁的傷害;針對高爐中后期水量增大的特點,可開啟回水管路,對高爐的風口段、爐腹段冷卻壁等進行強化冷卻,延長高爐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
一種軟水分配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高爐軟水分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軟水分配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在高爐冶煉過程中,一般需要軟水密閉循環系統對爐體冷卻壁進行冷卻,以延長 高爐使用壽命。
[0003] 現有技術中,高爐冷卻壁水冷管采用"一串到底"的模式對爐體進行降溫,然后根 據高爐投產后冷卻壁溫度的變化和熱負荷值來調節水量、進出水溫度。這種模式對于爐役 初期或是在中低冶煉強度的高爐還是比較適用的,在爐役初期或是在中低冶煉強度下,由 于新型復合爐底、爐缸的應用,及高冷卻強度的銅冷卻壁的使用,此時高爐本體并不需要很 高的冷卻強度。
[0004] 但是在高爐爐役的中后期,局部區域的冷卻壁經常要面對10倍于該區域的正常熱 流強度(即瞬間的尖峰熱流值);一旦冷卻水不能及時將停滯在管壁表面上的汽膜帶走,其 管壁內就會出現核態沸騰和膜態沸騰,直至燒壞冷卻水管。因此在冷卻壁熱負荷不斷增加 的情況下,只有增大冷卻水量,將從內而外的熱量傳遞出去,達到新的熱量平衡。在爐役中 后期,這種"一串到底"的冷卻模式不能根據高爐各區段的熱量改為熱流強度的變化而調節 水量,即使采用最新的第三代冷卻壁技術也很難實現高爐達15年以上的壽命。
[0005] 基于此,為了改變此種狀況,必須根據高爐各區段熱負荷變化的特點,及時調節關 鍵部位的軟水水量,達到軟水調控自如和分配均勻的目的,真正實現高爐長壽。
【發明內容】
[0006]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軟水分配裝置,用于解決現 有技術中的高爐冷卻模式不能根據高爐各區段的熱量強度的變化及時調節水量,導致高爐 使用壽命縮短的技術問題。
[0007] 本發明提供一種軟水分配裝置,所述裝置包括:
[0008]給水總管,所述給水總管的一端與第一旁通管的一端相連;
[0009] 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分水環管的進水口相連;
[0010] 分水環管,所述分水環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相連;
[0011] 分水集管,各分水集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支管的一端相連;
[0012] 分水支管,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與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
[0013] 其中,
[0014] 通過所述旁通管、所述分支水管為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冷卻水量, 降低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
[0015] 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16] 回水支管,各回水支管一端與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出水管相連,所述各回水支管 的另一端與各回水集管的一端相連;
[0017] 回水集管,各回水集管的另一端與回水環管的一端相連;
[0018] 回水環管,所述回水環管的另一端與第二旁通管的一端相連;
[0019] 第二旁通管,所述第二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回水總管相連。
[0020] 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21] 第一連接管,所述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與分水環管的出水口 相連;
[0022] 第一快接頭,所述第一快接頭設置在所述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快接頭 通過金屬軟管與所述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
[0023] 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24]第二連接管,所述回水環管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各回水集管的另一 端相連;
[0025]第二快接頭,所述第二快接頭設置在所述各回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快接頭 通過金屬軟管與所述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出水管相連。
[0026]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27]第一控制球閥,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第一旁通管上,所述第一控制球閥 的一端近所述第一旁通管的進水口;
[0028]第一調節蝶閥,所述第一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一旁通管上,且所述第一調節蝶 閥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
[0029]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30] 第二控制球閥,所述第二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分水支管上,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 一端近所述分水支管的進水口;
[0031] 第一球閥;所述第一球閥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
[0032]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33] 第二調節蝶閥,所述第二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一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二調節蝶 閥的一端近所述第一連接管的進水口;
[0034] 第一流量計,所述第一流量計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
[0035]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36]第三控制球閥,所述第三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回水支管上,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 一端近所述回水支管的進水口;
[0037]第二球閥,所述第二球閥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
[0038]上述方案中,所述裝置還包括:
[0039]第三調節蝶閥,所述第三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二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三調節蝶 閥的一端近所述第二連接管的進水口;
[0040]第二流量計,所述第二流量計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
[0041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開度為不小于35度。
[0042]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軟水分配裝置,所述裝置包括:給水總管,所述給水總管的一端 與第一旁通管的一端相連;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分水環管的進水口相 連;分水環管,所述分水環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相連;分水集管,各分水集管 的出水口與各分水支管的一端相連;分水支管,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與高爐冷卻壁當前層 的進水管相連;其中,通過所述旁通管、所述分支水管為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 冷卻水量,降低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如此,該裝置彌補了軟水"一串到底"冷卻模 式的不足,并強化了高爐局部區域段冷卻壁的冷卻強度,有利于阻止高熱流峰值造成高爐 內襯的侵蝕和對冷卻壁的傷害;針對高爐中后期水量增大的特點,可開啟回水管路,對高爐 的風口段、爐腹段冷卻壁等關鍵區域進行較大規模的強化冷卻,從而延長高爐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43]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4] 為了可以根據高爐各區段的熱量強度的變化及時調節水量,延長高爐使用,本發 明提供了一種軟水分配裝置,所述裝置包括:給水總管,所述給水總管的一端與第一旁通管 的一端相連;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分水環管的進水口相連;分水環管, 所述分水環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相連;分水集管,各分水集管的出水口與各 分水支管的一端相連;分水支管,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與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 其中,通過所述旁通管、所述分支水管為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冷卻水量,降低 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
[0045] 下面通過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46] 實施例一
[0047]這里,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文的技術方案,本文先對高爐現有的軟水分配工 藝進行描述,以具有192根冷卻壁直管的高爐來說,高爐冷卻壁一般分為16段(層),冷卻壁 直管從高爐一段冷卻水壁進水口處進去,上下串聯,組成192根列管,軟水直至高爐爐身上 部最后一段冷卻壁并從直管的出水口出來分別有序的接在一至四區(層)的回水管上,往復 循環,第四區的回水管再與回水總管相連。
[0048]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軟水分配裝置,如圖1所示,所述裝置包括:給水總管1、第一旁 通管2、分水環管3、分水集管4、分水支管5及冷卻壁6;其中,
[0049] 所述給水總管1的一端與第一旁通管2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旁通管2的另一端與 分水環管3的進水口相連;其中,所述給水總管1的外徑一般為900mm,所述旁通管2的外徑為 200mm,所述分水環管3的外徑為200mm,所述分水環管3的進水口設置在所述分水環管3的一 端。
[0050] 所述分水環管3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4的進水口相連;所述各分水集管4的出水 口與各分水支管5的一端相連;其中,所述分水集管4的外徑為150mm,所述各分水集管4的進 水口通過第一連接管與分水環管3的進水口相連;所述分水環管2的出水口設置在所述分水 環管3的另一端,所述分水集管4具體可以包括八個,每一個分水集管4與二十四支分水支管 5相連,所述分水支管5共有192根,所述分水支管5的外徑為65mm。所述分水集管4安裝在高 爐第六段。
[0051] 所述各分水支管5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快接頭,所述各分水支管5的另一端通過第 一快接頭與高爐冷卻壁6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所述冷卻壁6當前層的進水管還通過跨接軟 管與下一層的出水管相連;其中,所述第一快接頭的外徑為65mm,所述跨接軟管為跨接金屬 軟管,所述冷卻壁共包括16段,所述分水環管3設在第六段冷卻壁6,所述分水集管4設置在 第七段冷卻壁6。
[0052]這里,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一控制球閥、第一調節蝶閥;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安裝在 所述第一旁通管2上,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的一端近所述第一旁通管2的進水口;所述第一調 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一旁通管2上,且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的另 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及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用于調節水量。
[0053]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二控制球閥、第一球閥;所述第二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各分水 支管5上,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一端近所述各分水支管5的進水口;所述第一球閥的第一端 與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一球閥既可以為一路分水支管5提供水,也可以 為兩路分水支管5提供水。即所述第一球閥可以將相鄰的分水支管5為當前層提供冷卻水。 所述第一球閥具體可以為T型球閥。
[0054]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二調節蝶閥及第一流量計,所述第二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 一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的一端近所述第一連接管的進水口;所述第一流量計的 一端與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用于調節進入分水集管4中的 水量。當相應的分水支管5需要用水時,所述第一調節蝶閥及第二調節蝶閥處于打開狀態, 開度均為不小于35度,優選地為,優選地,為36、40、51、59、65、69、80或89度。當相應的分水 支管5不需要用水時,第二調節蝶閥處于關閉狀態。
[0055]這里,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一壓力表,所述第一壓力表安裝在所述分水集管4上,用 于顯示所述分水集管4的壓力。
[0056] 進一步地,所述裝置還包括:回水支管7、回水集管8、回水環管9、第二旁通管10及 回水總管11;其中,各回水支管7-端設置有第二快接頭,所述第二快接頭通過金屬軟管與 所述高爐冷卻壁6當前層的出水管相連;所述各回水支管7的另一端與各回水集管8的一端 相連。所述回水集管8包括八組,每一組回水集管8與相應的24根回水支管7相連。所述回水 支管7的外徑為65mm,所述回水集管7的外徑為150mm,所述回水環管9的外徑為200_。
[0057] 所述回水集管7安裝在高爐第七段,所述高爐的第六、七段為高爐的爐腹段。
[0058]所述各回水集管8的另一端與回水環管9的一端相連;其中,所述回水環管9的一端 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各回水集管8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回水總管11上安裝有第三流 量計。
[0059] 所述回水環管9的另一端與第二旁通管10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旁通管10的另一 端與回水總管11相連,至此,組成了一個軟水循環回路。
[0060] 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三控制球閥及第二球閥;所述第三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回水 支管7上,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一端近所述回水支管7的進水口;所述第二球閥的第一端與 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球閥具體可以為T型球閥。
[0061] 這里,所述裝置還包括:第三調節蝶閥及第二流量計;所述第三調節蝶閥安裝在所 述第二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的一端近所述第二連接管的進水口;所述第二流量 計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用于調節回水集管8的流 量。
[0062] 這里,所述裝置還包括:第四控制球閥、第四調節蝶閥及第二壓力表;,所述第四控 制球閥及所述第四調節蝶閥安裝在第二旁通管10上;所述第二壓力表安裝在所述回水集管 8上。
[0063] 本實施例中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通過所述第一旁通管2、所述分支水管5為所述冷 卻壁6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冷卻水量,降低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通過回水支管 7及回水集管8回收冷卻水,使得冷卻水循環使用。
[0064] 實際應用時,當局部冷卻壁熱流強度高時,將第一旁通管2上的第一控制球閥全部 打開,第一調節蝶閥的開度調節至35~50度,優選地為36、40或49度;并將第二旁通管10上 的第四控制球閥、第四調節蝶閥關閉,第一連接管上的第二調節蝶閥與第二連接管上的第 三調節蝶閥打開,且第二調節蝶閥與第三調節蝶閥的開度根據該處原軟水壓力進行調整, 使得與原軟水壓力保持一致;這樣直接為該處冷卻壁直管補水,該補水與原來的冷卻列管 中的軟水匯合至下而上繼續走原列管通道回到四區回水管。
[0065] 本實施例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彌補了軟水"一串到底"冷卻模式的不足,并強化 了高爐局部區域段冷卻壁的冷卻強度,有利于阻止高熱流峰值造成高爐內襯的侵蝕和對冷 卻壁的傷害;針對高爐中后期水量增大的特點,可開啟回水管路,對高爐的風口段、爐腹段 冷卻壁等關鍵區域進行較大規模的強化冷卻,從而延長高爐使用壽命。
[0066] 實施例二
[0067] 本實施例中,對于高爐風口段來說,由于高爐風口段冷卻壁6磚襯受到滴落的渣鐵 侵蝕,并且受到焦炭燃燒所產生的高溫作用,隨著磚襯的不斷侵蝕,風口段冷卻壁所承受的 熱流強度也不斷增加,為避免風口段冷卻壁損壞,在高爐服役前期,如:高爐強化初期,鐵口 區域部分直管和風口段冷卻壁部分直管的冷卻水溫差大,該區域呈現較高的熱流強度時, 就可以根據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及風口段冷卻壁冷卻水的溫差情況對冷卻水量 做適當調整。
[0068] 具體地,可以根據公式(1)計算風口段冷卻壁的冷卻水量:
[0069]
⑴.
[0070] 在公式(1)中,所述m為風口段冷卻壁的冷卻水量,所述q為熱流強度(KJ/h.m2),所 述F為冷卻面積,所述C為冷卻水比熱容,所述t 2為冷卻水出水溫度,所述七為冷卻水進水溫 度。
[0071] 當冷卻水量計算出之后,可以利用本實施例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單獨對于風口段 冷卻壁進行冷卻:首先將該層冷卻壁6的進水管與該區域對應的分支水管5-一對應相連, 其次,打開第一旁通管2上的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及所述第一調節蝶閥,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為 全部打開狀態,并通過第一調節蝶閥控制水量;打開分水支管5上的第二控制球閥、第一球 閥;打開第一連接管上的第二調節蝶閥;根據計算出的冷卻水量調節第二調節蝶閥的開度, 使得分水支管5中的水壓與冷卻壁6原直管中的水壓基本一致。其中,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 開度為35~80度,優選地,為36、40、51、59、65、70或79度。
[0072] 另外,該層冷卻壁6的出水管與該區域對應的回水支管7通過金屬軟管--對應相 連,再打開第二旁通管10上的所述第四控制球閥及所述第四調節蝶閥,所述第四控制球閥 為全部打開狀態,并通過第四調節蝶閥控制水量;打開回水支管7上的第三控制球閥、第二 球閥;打開第二連接管上的第三調節蝶閥;通過對第二調節蝶閥、第三調節蝶閥的開度進行 調節,使得該處水壓與原冷卻壁6直管中的水壓基本一致,原直管軟水繼續走原列管通道, 補充到直管中的軟水走回水支管7、回水集管8、回水環管9、旁通管10,直至回水總管11后再 循環。
[0073]本實施例中,可以利用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對高爐風口段的冷卻壁進 行強化冷卻,延長高爐使用壽命。
[0074] 實施例三
[0075] 本實施例中,對于高爐爐腹段來說,高爐爐腹段區域是渣鐵滴落區,該處的鑲磚冷 卻壁的內襯隨著高爐不斷強化,其內襯很快被侵蝕掉,只能靠冷卻壁冷卻所形成的渣皮做 保護;因此在高爐中期即使有高冷卻強度的銅冷卻壁也很難應付瞬間的高峰熱流所帶來的 傷害,那么就可以利用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增大爐腹段區域的冷卻水量。
[0076] 具體地,可以根據公式(2)計算爐腹段冷卻壁的冷卻水量:
[0077] C2)
[0078] 仕公〒,所還m2為爐腹段冷卻壁的冷卻水量,所述q為熱流強度(KJ/h.m2),所 述F為冷卻面積,所述C為冷卻水比熱容,所述t2為冷卻水出水溫度,所述七為冷卻水進水溫 度。
[0079] 當冷卻水量計算出之后,可以利用本實施例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單獨對于爐腹段 冷卻壁進行冷卻:首先將該層冷卻壁6的進水管與該區域對應的分支水管5-一對應相連, 將該層冷卻壁6的出水管與該區域對應的回水集管8相連;利用跨接金屬軟管將爐腹段的進 水管與下一層的出水管相連,斷開該層冷卻壁6的直管回路。
[0080] 其次,打開該處對應的分水支管5上的第一控制球閥及第一球閥;打開第一連接管 上的第二調節蝶閥;打開對應回水支管7上的第三控制球閥及第二球閥,打開第二連接管上 的第三調節蝶閥,打開第一旁通管2上的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及所述第一調節蝶閥,所述第一 控制球閥為全部打開狀態,通過第一調節蝶閥控制水量,使得分水支管5中的水壓與冷卻壁 6原直管中的水壓基本一致,對爐腹段冷卻壁6進行冷卻;其中,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開度為 35~60度,優選地,為36、40、51或59度。
[0081] 另外,若還需加強的爐腹段冷卻壁的冷卻,可使用金屬軟管與該處的第一球閥快 接頭的一端相連,快接頭的另一端與相鄰的分水支管5上的快接頭相連,使用相鄰的分水支 管5,即兩支分水支管5為一個冷卻壁6直管供水,為爐腹段補充冷卻水量。
[0082] 本實施例中,可以利用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對高爐爐腹段的冷卻壁進 行強化冷卻,延長高爐使用壽命。
[0083] 實施例四
[0084]本實施例中,可以利用實施例一提供的軟水分配裝置對高爐的第五、六、七層冷卻 壁進行漏水檢測及養護:
[0085] 具體地,因為當風口段冷卻壁6損壞時,由于該處漏水使得熱電偶顯示的溫度降 低,所以要看該處風口是否有水跡。一般風口段、爐腹段、爐身下部八-九段冷卻壁損壞較大 時均會發現風口處淌水或有水跡。而爐身上部冷卻壁損壞時所漏的水很快被氣化并被上升 的煤氣流帶走,所以進行漏水檢測時,首先可以根據高爐本體的熱電偶顯示的溫度變化和 風口段漏水區確定需要檢查的區域。
[0086]當需要檢查的區域確定之后,利用金屬軟管的一端與該區域對應的分水支管5的 一端相連,分水支管5的另一端與該區域冷卻壁6的進水管相連,其次,利用金屬軟管的一端 與該區域對應的回水支管7的一端相連,金屬軟管的另一端與該區域冷卻壁6的出水管相 連,下一層冷卻壁6直管的出水與上一層冷卻壁直管的進水通過金屬軟管跨接斷開該區域 冷卻壁6的直管供水。
[0087] 然后打開第一旁通管2上的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及所述第一調節蝶閥,打開第二旁 通管10上的第四控制球閥及第四調節蝶閥,并通過第一調節蝶閥及第四調節蝶閥調節水 量;打開回水支管7上的第三控制球閥、第二球閥及第二連接管上的第三調節蝶閥,再打開 分水支管5上的第二控制球閥、第一球閥及第一連接管上的第二調節蝶閥為該區域冷卻壁 直管進行供水,觀察分水支管5上的第一流量計和回水支管7上第二流量計的變化,逐一確 認該區域冷卻壁的直管是否損壞。
[0088] 當對冷卻壁進行養護時,首先利用金屬軟管的一端與該區域對應的分水支管5的 一端相連,分水支管5的另一端與冷卻壁6的進水管相連;其次,利用跨接金屬軟管將該區域 冷卻壁6的下一層冷卻壁6的進水管與該區域上一層冷卻壁的進水管相連,斷開該層冷卻壁 直管的軟水通道,通過第一旁通管2供水;然后,打開回水支管7的第三控制球閥、第二球閥 及第二連接管上的第三調節蝶閥,打開分水支管5上的第二控制球閥、第一球閥及第一連接 管上的第二調節蝶閥該區域冷卻壁直管進行供水,然后打開第四控制球閥、第四調節蝶閥; 最后,調節第二連接管上的第三調節蝶閥的開度,將該處的軟水壓力控制位不大于高爐的 爐身靜壓力,這樣即能保證冷卻水不漏入高爐內。
[0089] 本實施例能夠實現高爐在線生產時冷卻壁查漏和養護工作,不需要高爐休風停爐 處理,并且能使用多根金屬軟管與對應的冷卻壁的直管連接,縮短了查漏時間,提高高爐生 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高爐的焦炭消耗。
[009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 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 范圍之內。
【主權項】
1. 一種軟水分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 給水總管,所述給水總管的一端與第一旁通管的一端相連; 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分水環管的進水口相連; 分水環管,所述分水環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相連; 分水集管,各分水集管的出水口與各分水支管的一端相連; 分水支管,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與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 其中, 通過所述旁通管、所述分支水管為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中增加冷卻水量,降低 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熱流強度。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回水支管,各回水支管一端與所述冷卻壁當前層的出水管相連,所述各回水支管的另 一端與各回水集管的一端相連; 回水集管,各回水集管的另一端與回水環管的一端相連; 回水環管,所述回水環管的另一端與第二旁通管的一端相連; 第二旁通管,所述第二旁通管的另一端與回水總管相連。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一連接管,所述各分水集管的進水口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管與分水環管的出水口相 連; 第一快接頭,所述第一快接頭設置在所述各分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快接頭通過 金屬軟管與所述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進水管相連。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二連接管,所述回水環管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各回水集管的另一端相 連; 第二快接頭,所述第二快接頭設置在所述各回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快接頭通過 金屬軟管與所述高爐冷卻壁當前層的出水管相連。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一控制球閥,所述第一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第一旁通管上,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的一 端近所述第一旁通管的進水口; 第一調節蝶閥,所述第一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一旁通管上,且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 一端與所述第一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二控制球閥,所述第二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分水支管上,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一端 近所述分水支管的進水口; 第一球閥;所述第一球閥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二調節蝶閥,所述第二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一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的 一端近所述第一連接管的進水口; 第一流量計,所述第一流量計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三控制球閥,所述第三控制球閥安裝在所述回水支管上,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一端 近所述回水支管的進水口; 第二球閥,所述第二球閥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控制球閥的另一端相連。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 第三調節蝶閥,所述第三調節蝶閥安裝在所述第二連接管上,且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的 一端近所述第二連接管的進水口; 第二流量計,所述第二流量計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調節蝶閥的另一端相連。10.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調節蝶閥的開度為不小于35度。
【文檔編號】C21B7/10GK106086262SQ201610436673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發明人】黃德友, 席強華, 尹騰, 蘇明, 張慶喜
【申請人】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