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濕法冶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采用金/銀標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銀氰絡合物溶液;將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銀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銀氰絡合物5?50h;分離氧化石墨烯,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以提取金/銀,同時脫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大比表面、豐富官能團、高活性位點吸附金/銀氰絡合物從而達到提取金/銀的目的,同時由于氧化石墨烯表面完全裸露,吸附于表面的金/銀絡合物易于脫附,可實現吸附劑的重復使用。該方法操作簡單,可快速有效地提取金/銀,且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成本低。
【專利說明】
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濕法冶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濕法冶金工業從含金/銀貴液中提取金/銀氰絡合物的方法主要有:鋅置換沉淀法、電解沉積法、離子樹脂交換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鋅置換沉淀法投資成本低,但置換速度慢、周期長;電解沉積法耗能大;離子樹脂交換吸附法選擇性不好、成本高。因此三者均不能用于大規模、低成本地從金/銀貴液中提取金/銀。活性炭由于其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豐富的孔隙結構、較多的官能團,成為提取金/銀的有效吸附劑。活性炭的大比表面積主要是因為其豐富的介孔、微孔結構,而這些孔道結構減慢了活性炭對金/銀氰絡合物的吸附,且在其吸附時易堵塞,阻礙其對金/銀氰絡合物的繼續吸附,降低活性炭孔隙的利用率,且孔道中的金/銀氰絡合物不易脫附,影響了活性炭的再次使用。因此急需尋找一種能快速高效吸附金/銀氰絡合物以提取金/銀,且能重復使用的吸附劑。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克服現行的金/銀提取方法中存在的提取速度慢、效率低、金/銀不易脫附、吸附劑不能再次使用等問題,易于快速吸附及脫附金/銀。
[0004]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采用金/銀標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銀氰絡合物溶液;將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銀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銀氰絡合物5_50h;分離氧化石墨烯,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以提取金/銀,同時脫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
[0005]按上述方案,所述氧化石墨烯為表面帶有氧化官能團的石墨烯。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用量為0.ΟΙ-lg,所述的金/銀氰絡合物溶液的用量為50-1000ml,所述的金/銀氰絡合物溶液中的金/銀濃度為10-1000mg/l。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氧化石墨烯為粉末狀。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的具體操作步驟是:將其放入含0.01-1M氰化物、0.05-0.5M NaOH水溶液中在70_90°C條件下磁力攪拌器攪拌3_10h。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氰化物為氰化鈉或氰化鉀。
[0010]按上述方案,所述金/銀氰絡合物為金/銀標液中AuVAg+與氰化物中CN—形成的以Au(CN)2—/Ag(CN)2—形式存在的絡合物。
[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分離氧化石墨烯的方法為抽濾或離心分離。
[0012]本發明利用氧化石墨烯比表面積大、官能團豐富、活性位點完全裸露等特點從金/銀貴液中吸附金/銀氰絡合物,并進一步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以達到回收金/銀、吸附劑重復使用的目的。
[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大比表面、豐富官能團、高活性位點吸附金/銀氰絡合物從而達到提取金/銀的目的,同時由于氧化石墨烯表面完全裸露,吸附于表面的金/銀絡合物易于脫附,可實現吸附劑的重復使用。該方法操作簡單,可快速有效地提取金/銀,且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成本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實施例表述的范圍:
[0015]實施例1.
[0016]用金標液和氰化鈉配制金濃度為10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0.0lg氧化石墨烯置于10ml金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絡合物3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金的吸附量達524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0lM NaCN,0.05M NaOH水溶液,升溫至80°C,磁力攪拌3h脫附金氰絡合物提取金,脫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
[0017]實施例2.
[0018]用金標液和氰化鈉配制金濃度為1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0.0lg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金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絡合物5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溶液中的金氰絡合物已基本被提取。將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70°C,磁力攪拌5h脫附金氰絡合物提取金。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50ml金濃度為1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5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溶液中90 %的金氰絡合物被提取。
[0019]實施例3.
[0020]用金標液和氰化鉀配制金濃度為100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Ig氧化石墨烯置于100ml金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絡合物50h;抽濾得到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金的吸附量達721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IM KCN、0.5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90°C,磁力攪拌1h脫附金氰絡合物提取金。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100ml金濃度為100mg/1的金氰絡合物溶液5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稀,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稀對金的吸附量達60 5mg/g。
[0021]實施例4.
[0022]用金標液和氰化鉀配制金濃度為60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0.5g氧化石墨烯置于500ml金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絡合物30h;抽濾得到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金的吸附量達550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K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80°C,磁力攪拌5h脫附金氰絡合物提取金。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500ml金濃度為60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3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稀,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金的吸附量達508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K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80°C,磁力攪拌5h脫附金氰絡合物提取金。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500ml金濃度為600mg/l的金氰絡合物溶液3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稀,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稀對金的吸附量達436mg/g。
[0023]實施例5.
[0024]用銀標液和氰化鉀配制銀濃度為100mg/l的銀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0.1g氧化石墨烯置于250ml銀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銀氰絡合物24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銀的吸附量達314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1M NaCN、0.2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80°C,磁力攪拌Sh脫附銀氰絡合物提取銀。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250ml銀濃度為100mg/l的銀氰絡合物溶液24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銀的吸附量達252mg/g。
[0025]實施例6.
[0026]用銀標液和氰化鈉配制銀濃度為500mg/l的銀氰絡合物溶液;隨后將0.5g氧化石墨烯置于500ml銀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銀氰絡合物30h;抽濾得到氧化石墨烯,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銀的吸附量達603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85°C,磁力攪拌8h脫附銀氰絡合物提取銀。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500ml銀濃度為500mg/l的銀氰絡合物溶液3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稀,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烯對銀的吸附量達516mg/g。將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溫至85°C,磁力攪拌Sh脫附銀氰絡合物提取銀。將脫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繼續吸附500ml銀濃度為500mg/l的銀氰絡合物溶液30h,離心分離氧化石墨稀,經測試算得氧化石墨稀對銀的吸附量達412mg/g。
【主權項】
1.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采用金/銀標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銀氰絡合物溶液;將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銀氰絡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銀氰絡合物5-50h;分離氧化石墨烯,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以提取金/銀,同時脫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復使用。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為表面帶有氧化官能團的石墨烯。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用量為0.01-18,所述的金/銀氰絡合物溶液的用量為50-1000!111,所述的金/銀氰絡合物溶液中的金/銀濃度為10-1000mg/l。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為粉末狀。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將金/銀氰絡合物從氧化石墨烯上脫附的具體操作步驟是:將其放入含0.0l-1M氰化物、0.05-0.5MNaOH水溶液中在70-90 V條件下磁力攪拌器攪拌3_10h。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化物為氰化鈉或氰化鉀。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銀氰絡合物為金/銀標液中Au+/Ag+與氰化物中CN—形成的以Au(CN)2—/Ag(CN)2—形式存在的絡合物。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氧化石墨烯的方法為抽濾或離心分離。
【文檔編號】C22B11/00GK106011467SQ20161053396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7月8日
【發明人】宋少先, 賈菲菲, 楊浪
【申請人】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