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涉及熱處理技術領域,包括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所述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均為圓筒形結構,頂部和底部開口,且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的軸線重合,所述第二加熱槽位于所述第一加熱槽內,還包括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所述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之間形成環形的加熱間,用于將環形的加熱間內的待加熱物料進行加熱,本發明結構設計合理,對物料的加熱效果和效率非常高。
【專利說明】
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熱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熱處理裝置是對物料進行加熱處理的裝置,目前現有的熱處理裝置,大多加熱效率不高,加熱效果差,不能對物料進行高效的加熱,且大部分結構復雜,結構成本高,且加熱功能單一。
[0003]鑒于此,需要對現有的加熱裝置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可以大大提高對物料的加熱效果和加熱效率。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6]—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包括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所述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均為圓筒形結構,頂部和底部開口,且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的軸線重合,所述第二加熱槽位于所述第一加熱槽內,還包括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所述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之間形成環形的加熱間,用于將環形的加熱間內的待加熱物料進行加熱;還包括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第一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一環形筒體內,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一環形支撐筒內放置有一個第一環形筒體;還包括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加熱槽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第二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二環形筒體內,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二環形支撐筒內放置有一個第二環形筒體;
[0007]進一步的,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
[0008]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其中一個第二環形筒體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其中一個第一扇形筒體的兩邊重合,這一對由一個第二環形筒體和一個第一扇形筒體之間構成局部加熱間,所述局部加熱間等分成四個,局部加熱間內的加熱絲串聯,可進行同時開啟和關閉。
[0009]進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在豎直方向上交錯設置。
[0010]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的個數相同,且從下到上的每一層的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的高度一致。
[0011]進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所述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二加熱槽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
[0012]進一步的,所述加熱間上還設有頂蓋,所述頂蓋可開合的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頂部,所述頂蓋底面還安裝設有若干第四加熱器。
[0013]進一步的,所述第四加熱器包括若干第四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四加熱筒體的內部,還包括環形安裝筒,所述環形安裝筒為環形結構,且所述環形安裝筒的截面為倒Ω型,所述環形安裝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所述第四環形筒體通過環形安裝筒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
[0014]進一步的,所述加熱間的地面上還設有若干條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設有第三加熱器,所述第三加熱器包括第三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三環形筒體內。
[0015]本發明的優點在于: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形成的環形的加熱間可以對物料進行全面的加熱,加熱效率高;可以將第一加熱器和第二加熱器很好的設置在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上;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一扇形筒體,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可以有選擇的開啟若干個加熱絲,進行加熱,節能環保;交錯設置可以提高對物料的加熱效率;由于底面的加熱保溫效率高,所以在越往上密度越大,提高加熱的全面高效;可以從頂部對物料進行加熱,本發明總體結構設計合理,對物料的加熱效果和效率非常高。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為本發明俯視圖;
[0018]圖2為本發明主視圖;
[0019]圖3為本發明第一環形筒體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21]結合附圖
[0022]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包括第一加熱槽101和第二加熱槽201,所述第一加熱槽101和第二加熱槽201均為圓筒形結構,頂部和底部開口,且第一加熱槽101和第二加熱槽201的軸線重合,所述第二加熱槽201位于所述第一加熱槽101內,還包括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所述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之間形成環形的加熱間301,用于將環形的加熱間301內的待加熱物料進行加熱;還包括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102,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102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101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第一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一環形筒體103內,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一環形支撐筒103內放置有一個第一環形筒體;還包括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203,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加熱槽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第二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二環形筒體內,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二環形支撐筒內放置有一個第二環形筒體;
[0023]進一步的,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
[0024]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其中一個第二環形筒體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其中一個第一扇形筒體的兩邊重合,這一對由一個第二環形筒體和一個第一扇形筒體之間構成局部加熱間,所述局部加熱間等分成四個,局部加熱間內的加熱絲串聯,可進行同時開啟和關閉。
[0025]進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102和第二環形支撐筒202在豎直方向上交錯設置。
[002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102和第二環形支撐筒202的個數相同,且從下到上的每一層的第一環形支撐筒102和第二環形支撐筒202的高度一致。
[0027]進一步的,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102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101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所述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202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二加熱槽201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
[0028]進一步的,所述加熱間上還設有頂蓋,所述頂蓋可開合的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頂部,所述頂蓋底面還安裝設有若干第四加熱器。
[0029]進一步的,所述第四加熱器包括若干第四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四加熱筒體的內部,還包括環形安裝筒,所述環形安裝筒為環形結構,且所述環形安裝筒的截面為倒Ω型,所述環形安裝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所述第四環形筒體通過環形安裝筒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
[0030]進一步的,所述加熱間的地面上還設有若干條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設有第三加熱器,所述第三加熱器包括第三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三環形筒體內
[0031]本發明的優點在于: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形成的環形的加熱間可以對物料進行全面的加熱,加熱效率高;可以將第一加熱器和第二加熱器很好的設置在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上;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一扇形筒體,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可以有選擇的開啟若干個加熱絲,進行加熱,節能環保;交錯設置可以提高對物料的加熱效率;由于底面的加熱保溫效率高,所以在越往上密度越大,提高加熱的全面高效;可以從頂部對物料進行加熱,本發明總體結構設計合理,對物料的加熱效果和效率非常高。
[003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3]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包括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所述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均為圓筒形結構,頂部和底部開口,且第一加熱槽和第二加熱槽的軸線重合,所述第二加熱槽位于所述第一加熱槽內,還包括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所述若干第一加熱器和若干第二加熱器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和第二加熱槽的外壁之間形成環形的加熱間,用于將環形的加熱間內的待加熱物料進行加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第一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一環形筒體內,所述第一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一環形支撐筒內放置有一個第一環形筒體;還包括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截面為Ω型結構,所述第二環形支撐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加熱槽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第二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二環形筒體內,所述第二加熱器包括多個,所述每一個第二環形支撐筒內放置有一個第二環形筒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一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若干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均設有螺旋狀的加熱絲,所述每個第二扇形筒體內的加熱絲均可以獨立開啟。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一扇形筒體,所述第二環形筒體等量分割成四個第二扇形筒體,所述其中一個第二環形筒體的兩邊分別與所述其中一個第一扇形筒體的兩邊重合,這一對由一個第二環形筒體和一個第一扇形筒體之間構成局部加熱間,所述局部加熱間等分成四個,局部加熱間內的加熱絲串聯,可進行同時開啟和關閉。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在豎直方向上交錯設置。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的個數相同,且從下到上的每一層的第一環形支撐筒和第二環形支撐筒的高度一致。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環形支撐筒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所述若干第二環形支撐筒從下到上分布設置在所述第二加熱槽的內壁上,且越往上分布的密度越大。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間上還設有頂蓋,所述頂蓋可開合的安裝在所述第一加熱槽的頂部,所述頂蓋底面還安裝設有若干第四加熱器。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第十八種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熱器包括若干第四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四加熱筒體的內部,還包括環形安裝筒,所述環形安裝筒為環形結構,且所述環形安裝筒的截面為倒Ω型,所述環形安裝筒的倒Ω型結構的兩端通過螺栓固定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所述第四環形筒體通過環形安裝筒安裝在所述頂蓋的底面。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轉爐出鋼口的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間的地面上還設有若干條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設有第三加熱器,所述第三加熱器包括第三環形筒體和加熱絲,所述加熱絲螺旋放置于所述第三環形筒體內。
【文檔編號】C21D9/00GK105925766SQ201610530316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7月7日
【發明人】劉偉
【申請人】安慶市慶華精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