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球形包絡機械磨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磨鍋裝置,特別是一種球形包絡機械磨鍋裝置,適用于對鑄造鐵鍋內表面的光整磨削加工。
現有的機械磨鍋裝置是由鐵鍋[10]、砂輪磨頭[11]、壓輪[12]及鐵鍋旋轉機構[13]組成,其裝夾系統是由三個帶槽的輪子壓在旋轉的鐵鍋緣上。磨頭是一個圓環砂輪,在磨削時,壓輪不與鐵鍋一起旋轉,在鐵鍋帶動下只作自轉運動。旋轉機構帶動鐵鍋轉動,磨頭靠其自重與鐵鍋內表面相接觸,磨頭一邊自轉一邊在鍋內作弧形運動。由于鐵鍋一般都是鑄造件,鍋緣及內表面大都不規整,這種磨鍋裝置的裝夾方式在磨削鐵鍋時,由于壓輪與鐵鍋緣的相對運動,造成很大噪聲,對人身體有很大損害,又由于磨頭是靠其自重和鐵鍋相接觸進行磨削的,工作很不穩定,如遇到堅硬的凸起點磨頭會被自動彈起,達不到整體光潔作用,且磨削時間長,鍋內表面粗糙度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改進的磨鍋裝置,它不但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噪音,減輕對人體的危害,而且還能使鐵鍋內表面均勻磨削,達到光潔美觀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球形包絡機械磨鍋裝置是由裝有數個小磨輪的磨頭[1]、壓板[3]、彈簧[7]及使壓板脫離鍋緣的檔板[4]和旋轉機構[9]組成。磨頭[1]是由數個小磨輪裝在一個圓盤上組成,磨頭[1]與鐵鍋[2]呈臥式狀態,由傳動系統[9]帶動,磨頭[1]在工作時一邊作旋轉運動,一邊沿整個鐵鍋的內表面作一固定的圓弧擺動運動,以使磨頭到達鐵鍋的邊緣。鐵鍋[2]由傳動系統[9]帶動作旋轉運動,在鐵鍋[2]旋轉運動及磨頭[1]的二個相對運動下,多點接觸磨削,實現了對鐵鍋的球形包絡磨削過程,磨削出的鐵鍋內表面花紋均勻致密,光潔美觀。由于磨削是機械操作進行的,磨削量在鐵鍋內是均勻進給的,不會發生留下磨不掉凸起點的現象。在磨削過程中,整個機械夾持裝置與鍋一起作旋轉運動。為了使磨頭[1]不致于磨到壓板[3]上,設置了擋板[4],擋板[4]固定在支架上,在擋板[4]上升有A-A面和B-B面的兩個具有圓弧導入角的滑槽,并在壓板[3]的尾部和上方設置了軸承[5]和軸承[6],以便在旋轉過程中壓板[3]能順利通過這兩個滑槽。擋板[4]的A-A面滑槽位置低于壓板[3]的位置,B-B面的滑槽離鐵鍋中心線比壓板[3]上的軸承[6]要遠,壓板[3]的中部開有一個圓形滑道,固定裝置[8]的螺母懸浮在壓板[3]上,當壓板[3]與鐵鍋[2]一起旋轉進入檔板[4]時,A-A面使壓板[3]抬起脫離鐵鍋,B-B面將壓板[3]向后拉,使壓板[3]脫離鍋緣,磨頭[1]走的圓弧軌跡是在兩個檔板[4]之間進行。因此磨頭磨不到壓板[3]。當壓板[3]從檔板[4]中脫離后,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壓板重新壓在鍋緣上。由于采用這種機械夾持鐵鍋的形式,鐵鍋旋轉時的噪音大大降低。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附圖
描述及實施例給出。
圖一是已有磨鍋裝置的工作圖二是本實用新型的磨頭組裝圖;圖三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圖;圖四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圖五是本實用新型的A-A剖面圖;圖六是本實用新型的B-B剖面圖;參照圖二,在磨頭[1]的圓盤上裝有數個小磨輪,當磨頭旋轉時,可形成多點接觸的圓環。
參照圖三和圖四,圖三是磨鍋裝置工作時的實際位置圖,磨輪[1]與鐵鍋[2]相接觸,沿鐵鍋[2]的內表面一邊作球面運動,一邊沿圖四中的檔板[4]之間的虛線軌跡作直線運動,壓板[3]由固定裝置[8]固定在底板上,固定裝置[8]的螺母懸浮在壓板[3]上,在壓板的后半部開有一圓孔,將彈簧[7]固定在圓孔內,彈簧[7]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上,壓板[3]的尾部裝有軸承[5],后半部裝有軸承[6],檔板[4]是固定不動的。其上設計有兩個帶有圓弧導入角的滑槽。當壓板[3]進入檔板[4]時,壓板被壓起后并退出,圖中虛線部分是壓板起來時的狀態。
本實用新型在實施中噪聲大大降低,鐵鍋內表面粗糙度可達3.2以上,使用時裝夾方便,磨削精度高,由于多輪磨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權利要求1. 一種球形包絡機械磨鍋裝置,由砂輪磨頭[11],鐵鍋[10]及壓輪[13]組成,其特征在于磨鍋裝置是由裝有數個小磨輪的磨頭[1]、壓板[3]、彈簧[7]及使壓板脫離鍋緣的擋板[4]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鍋裝置,其特征在于壓板[3]的前端開有壓槽,壓在鍋緣上,在壓板[3]的中部開有一橢圓形滑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鍋裝置,其特征在于使壓板脫離鍋緣的擋板[4]的A-A面和B-B面為兩個具有圓弧導入角的滑槽。
4.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磨鍋裝置,其特征在于壓板[3]上裝有軸承[5]和軸承[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向社會公開了一種新型的球形包絡機械磨鍋裝置,適用于對鑄造鐵鍋表面的光整磨削加工。本實用新型采用機械夾持裝置與鐵鍋一起旋轉的方式,并采用多輪磨頭進行磨削,磨削出的鐵鍋內表面花紋均勻致密,光潔美觀,鐵鍋旋轉時噪聲大幅度降低,提高了鐵鍋內表面的粗糙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文檔編號B24B11/04GK2252679SQ94224718
公開日1997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1994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1994年7月26日
發明者侯國穎, 孫玉生 申請人:西安冶金機械廠